所屬欄目:文學期刊 熱度: 時間:
《外國文學動態研究》
關注()【雜志簡介】
《外國文學動態研究》刊集信息性、資料性、學術性為一體,介紹外國文學現狀及新流派,報道有關動態。
【收錄情況】
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收錄 收錄情況:中國知網、維普資訊科技期刊數據庫全文收錄期刊。
【欄目設置】
研究報告;文獻綜述;簡報;專題研究。
雜志優秀目錄參考;
1 2014年日本文壇回顧:記憶、追溯與近未來 陳世華; 5-11
2 2014年韓國文壇概況 薛舟; 12-17
3 變革、反思、吶喊——2014年阿拉伯文學簡述 尤梅; 18-26
4 2014年俄羅斯文學管窺 孔霞蔚; 27-36
5 2014年度法國文學概貌 余中先; 37-47
6 “互聯網+”時代的全球化和地方性——2014英語文學年度報告 匡詠梅; 48-62
7 文學,擁抱世界的渴望——2014年進入歐美視野的幾部東歐作品 高興; 63-69
8 無聊的德語文學?——2014年德語文學回顧 何寧; 70-77
9 和平年代的日常敘事——2014年意大利文學綜述 陳綺; 78-86
10 交流、融合與對抗——2014年葡語文學概述 樊星; 87-94
11 性別與族裔之聲,政治與戰爭之思——2014年美國文學概述 李玉瑤; 95-103
12 傳統與創新并存——2014西班牙語文學創作概述 楊玲; 104-112
美術類中文核心論文:如何在油畫基礎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摘要:油畫的發展歷史是曲折的,正如油畫在中國教育中的發展一樣。一直以來,油畫的基礎教學模式都是重視繪畫技術,不重視對繪畫思維的培養,導致學生的思維被束縛。本文將針對油畫基礎教學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并尋求一種更輕松、自由的教學方式,解放學生的思想,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關鍵詞:中文核心論文,油畫,基礎教學,創新意識,現狀,培養方式
外國文學動態研究最新期刊目錄
南方的耶胡——西姆斯革命歷史小說中的自我審視與自我辯護————作者:梅笑寒;
摘要:在美國內戰前的南方作家中,威廉·吉爾莫·西姆斯具有很強的代表性。他以美國獨立戰爭期間南方階段的重要人物和事件為原型創作了前后相繼的五部革命題材的小說,重構了一幅以“南方耶胡”為中心的歷史畫卷。本文考察了耶胡在美國建國早期歷史語境中的意義,討論了西姆斯在小說中對南方耶胡的塑造,從而發掘了耶胡這一西姆斯小說中十分重要卻未得到充分重視的政治隱喻。西姆斯用耶胡形容美國獨立戰爭時期的南方人,這個比喻內含他對...
作為元問題的“主體性”:日本二戰后初期文學論爭的理論內涵————作者:信譽;
摘要:二戰結束后,日本新日本文學會與《近代文學》之間圍繞“主體性”問題爆發了激烈論爭。文學史家傾向于關注論爭中對“文學主體”的討論,并在研究中形成了以主體性為元問題的研究視角。實際上,作為元問題的主體性概念不僅涉及文學實踐,也包括對戰后初期個體存在及社會責任的分析和判斷。在論爭中,這一概念大致呈現出三重內涵,即關于“人的主體”的論斷、關于“文學主體”的確證以及關于“作家主體”的討論。雖然《近代文學》同人...
《一個迷途的女人》中的邊疆書寫——以特納邊疆學說為參照————作者:孫睿;
摘要:薇拉·凱瑟的小說《一個迷途的女人》創作于特納邊疆學說影響力鼎盛的年代,曾長期被解讀為對逝去的拓荒時代的挽歌,是特納歷史學說的文學對應物。然而凱瑟實際上在小說中納入了對美國邊疆問題更深層的思考,與特納學說形成了某種對話。小說呈現了一個典型的特納式拓荒英雄形象,構建出一則鐵路時代的邊疆神話,但在對人物視角與全知視角的靈活運用以及對人物的對照性塑造中質疑了英雄、浪漫的拓荒敘事以及特納的邊疆民主話語,傳達...
從英國名媛到“愛爾蘭共和傳奇”:羅絲·達格代爾的皈依者狂熱————作者:李元;
摘要:羅絲·達格代爾出身于英國上流社會家庭,但自20世紀70年代起她便投身于愛爾蘭共和運動,直至生命終結。本文通過對照析讀羅絲的兩部傳記,探討她的一生對60年代革命思潮、馬克思主義左翼政治、愛爾蘭共和運動發展變遷的折射。一方面,羅絲如歷史學家R.F.福斯特眼中的英國“邊緣人”一樣,有典型的皈依者狂熱,她為愛爾蘭共和事業所做的種種極端行為體現出非理性的殘酷;另一方面,她擯棄優裕生活,堅持革命信仰,對認同的...
真實與想象的卡爾維諾圖書館——評《卡爾維諾的理念:批評釋讀與實地研究》————作者:周琳玥;
摘要:勞拉·迪·尼可拉是首位研究卡爾維諾私人圖書館的學者,其專著《卡爾維諾的理念:批評釋讀與實地研究》是對卡爾維諾生前最后住所戰神廣場公寓內的書架和藏書進行的一次開創性考察。卡爾維諾的文學理念來自生活、記憶以及對一生中廣泛接觸和偶然邂逅的海量書籍的研讀,簡言之,來自作家真實與想象的“圖書館”。通過把卡爾維諾敘事作品中閱讀者的自傳形象、非虛構作品中指涉的書籍目錄與他的私人圖書館中書籍擺放、排列方式結合起來...
梭羅的“生活實驗”與政治思想————作者:陳雷;
摘要:梭羅于1845至1847年間在瓦爾登湖畔實踐了一種幾乎完全獨立的隱居生活,他稱之為一次“生活實驗”。這場生活實驗的實質是探索個體從政治體獨立出來的可能性。梭羅之所以會對這樣一種完全不可行的“獨立”感興趣,是因為美國的奴隸制和對外侵略戰爭迫使他思考在一種高度控制性的民主體制下個人如何堅守良知的問題。這一思考催生了梭羅最重要的兩部作品《瓦爾登湖》和《論公民的不服從》,后者直接討論政治問題,前者則看似只...
德布林早期作品中的心身醫學話語與一元論自然哲學——以《舞者與軀體》為例————作者:毛亞斌;
摘要:德國作家德布林早期作品中有大量心身疾病敘事,心身疾病的關鍵特征都或多或少地體現在不同人物身上。這與德布林自身的精神病學專業背景有關。本文以小說《舞者與軀體》為例,結合精神分析理論,闡述作品中的疾病敘事如何體現心身醫學話語,由此揭示德布林對心身二元論的反思和關于人的整體性思考,而這一思想為他后來發展出的一元論自然哲學做了準備
明信片中的世界:論克洛德·西蒙《歷史》中的藝格敷詞————作者:葛茜;
摘要:法國作家克洛德·西蒙在小說《歷史》中以明信片為敘事參照,深入探索記憶、想象與歷史之間的復雜關聯。明信片作為敘述者的“刺激物”,喚起了他對家族歷史和宏觀歷史的回溯;同時,明信片也承載著敘述者情感的“刺點”,觸發了他對母親的懷念哀悼。通過對圖像的生動再現,西蒙將對明信片的描寫轉化為一種藝格敷詞,賦予歷史檔案以象征性和詩學價值,從而重構了個人、家族與世界的歷史,讓讀者得以在文字與圖像的交織中,深入理解文...
“俾斯麥的使團”與“恩師”薩爾:晚清中德軍需交易敘述中的道德地理學————作者:陸建德;
摘要:“俾斯麥的使團”是一個由30名退役德國軍官和軍士構成的團體,他們在1884—1885年中法戰爭期間來中國擔任軍事教官。中德關系史學家白莎在《“俾斯麥的使團”:德國軍事教官在中國(1884—1890)》一書中考證了這批德國教官在中國的工作經歷,討論了他們的知識和技術在晚清中國的傳授條件和成果。本文通過各方史料的比對和考據,斷定胡適《海濱半日談:紀念田中玉將軍》中的“恩師”薩爾正是白莎著作中“俾斯麥的...
古典何以科幻:《易經》與菲利普·迪克的《高堡奇人》————作者:曹軼凡;
摘要:與同時期大部分科幻創作以科技敘事為核心不同,美國新浪潮科幻作家菲利普·迪克在小說《高堡奇人》中將《易經》設置為情節發展所依賴的核心文本。本文通過考察小說中《易經》的呈現方式與隱喻內涵發現,迪克對《易經》的挪用或加工一方面受到了榮格分析心理學的影響,另一方面也與衛禮賢個別字句的誤譯以及佛禪等其他東方文化的浸入有關。這不僅顯現出迪克所理解的《易經》與中國古典原本的差異,更揭示了古今、東西以及科學與玄學...
“奇異的哀悼”:莫亞《錯亂》中的后見證書寫————作者:覃琳;
摘要:薩爾瓦多作家霍拉西奧·卡斯特利亞諾斯·莫亞的小說《錯亂》是“后見證文學”的代表作。一方面,《錯亂》通過犬儒主義與瘋癲話語等敘事策略,挑戰了傳統見證文學的真實性契約,體現了后見證文學的虛構轉向,而這一轉向與20世紀末中美洲作家的記憶轉向和身份革命等社會思潮相呼應,映射了中美洲作家去歷史化、去政治化的思想嬗變;另一方面,《錯亂》的幽默、滑稽和戲謔等手法,呈現出獨特的黑色美學。通過分析莫亞的后見證書寫,...
“安娜·卡列寧娜死后發生了什么?”——卡特科夫與列夫·托爾斯泰之爭————作者:朱建剛;
摘要:托爾斯泰和評論家、出版人卡特科夫之間有著近二十年的合作,在托爾斯泰的創作過程中,卡特科夫起過較為重要的作用,其中就包括《安娜·卡列寧娜》的寫作。但也是這部小說讓二人關系破裂。原因一是卡特科夫的保守主義與托爾斯泰日漸激進的虛無主義之間存在著不可調和的矛盾,二是連載小說的期刊較為現實的辦刊方向與作家創作時的直抒胸臆構成了另外一種矛盾。多種因素的雜糅,使卡特科夫和托爾斯泰的分道揚鑣變得不可避免。由是觀之...
“新詩人”、詩教與雅典觀眾的趣味:論阿里斯托芬對歐里庇得斯的悲劇批評————作者:王瑞雪;
摘要:阿里斯托芬在喜劇中對悲劇家歐里庇得斯多有批評,指稱其劇中的新智識背離了詩歌自古以來的倫理教化之義。18、19世紀,“譴責說”一直主導著古典學界對歐里庇得斯的研究。20世紀以來,隨著學界對歐里庇得斯的“正名”,阿里斯托芬的批評也被重新評估。更多學者強調二人文風的相近,以至于阿里斯托芬從歐里庇得斯的“攻擊者”轉而成為“熱愛者”。但這樣的觀念反轉又難以圓滿解釋阿里斯托芬對歐里庇得斯的負面呈現。本文試圖回...
戲作、戲仿與自我否定的笑:《手鎖情死》與井上廈的文學理想————作者:張雅蒙;
摘要:井上廈《手鎖情死》發表于20世紀70年代初期“全共斗”運動退潮之后,是理解井上文學理想的關鍵作品。該作是對山東京傳《江戶生韻事串燒》的戲仿,反映出井上以戲作、戲仿為文學原點的創作姿態。主人公榮次郎與“全共斗”運動的學生活動家存在諸多相似點,其“戲仿之笑”具備自我否定功能,這是井上揚棄“全共斗”運動的“自我否定”論,將之與文學的“笑”相融合后的產物。《手鎖情死》中的“戲仿之笑”為井上制造哄笑、批判權...
《皆大歡喜》中兄弟沖突題材的來源比較研究————作者:楊康恩;
摘要:莎士比亞戲劇《皆大歡喜》的創作素材直接來源于洛奇的田園羅曼司《羅莎琳德》。莎士比亞保留了原作中的兄弟關系,把沖突原因從遺囑繼承與長子繼承的矛盾改為主要由嫉妒引發,凸顯德性在化解兄弟沖突中的作用。同時,莎劇還增加了新老公爵的兄弟關系,強化了二人的形象對比,傳達了德性賞報與德性自足的倫理觀念。《皆大歡喜》對田園羅曼司之美好簡樸生活主題的戲仿突出了非長子繼承權和土地侵占等社會問題,打破了傳統田園文學中理...
“金融資本是虛構的虛構”:《信任》中的金融和敘事批判————作者:王航;
摘要:當代美國作家埃爾南·迪亞茲的普利策獲獎小說《信任》由四個金融故事組成,依次為作家范納撰寫的以金融家安德魯·貝維爾與其妻米爾德里德為原型的小說《紐帶》、安德魯的自傳《我的一生》、執筆安德魯自傳的作家艾達的《回憶錄》和米爾德里德的日記《未來》。迪亞茲首先通過《紐帶》和《我的一生》營造出金融家操控自由市場、個人利益最大化等于社會利益最大化的神話,繼而借助《回憶錄》和《未來》揭示上述兩個文本實為金融資本制...
《新大西島》中的世界意識與“知識帝國”理想————作者:劉佳愷;
摘要:培根在《新大西島》中有關美洲和中國的書寫,不僅勾勒出世界在早期現代經大西洋通往太平洋的互聯性,更是將美洲與中國納入其思想體系。培根立足于文藝復興晚期已臻成熟的古希臘-羅馬-基督教歷史,借助阿科斯塔的《西印度志》與門多薩的《中華大帝國史》,在《新大西島》中強化了亞特蘭蒂斯與美洲的對等關系,并重申了中國的知識技術對于實現知識復興的必要性。作為小說中本撒冷國權力中心的所羅門之宮,其所引領的在世界各地收集...
《外國文學動態研究》來稿須知
摘要:<正>《外國文學動態研究》(原名《外國文學動態》)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主管,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主辦的學術雙月刊,迄今已有近70年歷史。本刊以評論外國文學文化作品及現象、探討外國文藝批評及理論發展為宗旨,要求來稿具有學術原創性,體現立足當下和本土的研究意識。本刊常設欄目有馬克思主義文藝觀、作品及作家研究、文藝理論研究、文化研究、區域研究、動態研究、域外近著評論等
體裁規約與時代鏡像:《弗蘭肯斯坦》電影改編中的價值觀變遷————作者:李宛霖;
摘要:美國環球影業于1931年出品的電影《弗蘭肯斯坦》改編自瑪麗·雪萊于1818年出版的同名小說。電影的大獲成功不僅鞏固了原著小說的經典地位,也達成了這部小說改編史以及好萊塢電影史上里程碑式的成就。已有研究多從媒介屬性的角度比較電影與小說之間的差異,本文則從體裁規約的角度切入,考察電影的體裁要求如何推動改編者以科技理性的價值觀取代原著中帶有神秘主義色彩的含混價值觀。這一研究角度不僅可以為解讀電影改編帶來...
溫順的反抗:論《溫順的女人》對《大雷雨》結局的改寫————作者:王可欣;
摘要:陀思妥耶夫斯基對亞·尼·奧斯特洛夫斯基的接受可以折射出他在19世紀60年代重返俄國文壇后形成其根基主義思想的早期過程。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時代》創刊號中贊揚奧斯特洛夫斯基的早期作品說出了俄羅斯文學的“新話語”,并且在此前不久以“米·陀思妥耶夫斯基”署名的文章中表達了對《大雷雨》美中不足的“第五幕”的想法,這一想法被學界認為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個人觀點的呈現。在這一基礎上,1876年陀思妥耶夫斯基《溫順的...
相關文學期刊推薦
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