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文學期刊 熱度: 時間:
《湖北大學學報》
關注()【雜志簡介】
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是湖北大學主辦的綜合性學術理論刊物,創刊于1974年7月,當時刊名為《武漢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自1985年第1期起,開始使用現名稱。本刊是湖北大學的重要思想。
該期刊是湖北大學主辦的綜合性學術理論刊物,創刊于1974年7月,當時刊名為《武漢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自1985年第1期起,開始使用現名稱。本刊是湖北大學的重要思想文化陣地和學術窗口,為雙月刊。本刊是《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中國期刊網》、《萬方數據(ChinaInfo)系統科技期刊群》、中國人文社會科學論文統計與分析數據庫核心期刊和《新華文摘》、《復印報刊資料》、《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1999)等刊的來源期刊。
【辦刊宗旨】
本刊始終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辦刊方向;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堅持發展先進文化、弘揚主旋律;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優良學風;堅持嚴格的三審制(1988年首創內稿外審的雙向匿名審稿制度),以確保刊物的質量。
【期刊歷史】
本刊設有價值論與倫理學研究、中部崛起論壇、中國近代史研究、文化學研究、湖北文化研究、明清小說研究、詞學研究、湖北作家研究等特色欄目。近年來,辦刊質量明顯提高,得到了上級有關部門和學術界的充分肯定。1991年獲湖北省新聞出版局頒發的"湖北省先進期刊編輯部二等獎"。1994年獲湖北省教育委員會和湖北省新聞出版局聯合頒發的"先進學報編輯部"稱號。1999年被評為 "第三屆湖北省優秀期刊"。同年,被全國高等學校文科學報研究會評為"首屆全國百強社科學報",排名第一。2000年6月,被確認為綜合性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收入其編輯出版的《中文核心要目總覽》(2000年版)。2000年12月,獲"首屆《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檢索與評價數據規范》執行優秀獎"。2001年,再次榮獲"第四屆湖北省優秀期刊"稱號并入選國家新聞出版總署評審的"中國期刊方陣·社科雙效期刊"。2002年8月又獲"第二屆百強社科學報"稱號。2004年再度入選《中文核心要目總覽》(2004年版)。2006年5月,獲"第五屆湖北省優秀期刊"獎,第3次榮獲"全國百強社科學報",同年,"價值論與倫理學研究"專欄(1998年創欄)由于良好的社會反映(反映率60%),被評為全國社科學報優秀欄目;"詞學研究"(1988年創欄)、"湖北文化研究"(1997年創欄)被評為湖北省社科學報優秀欄目。
【收錄情況】
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收錄 期刊榮譽:
湖北省第三屆、第四屆優秀期刊
首屆全國百強學報(排名第一)
全國綜合性人文社會科學類中文核心期刊
1991年獲湖北省新聞出版局頒發的湖北省先進期刊編輯部二等獎。
1994年獲湖北省教育委員會和湖北省新聞出版局聯合頒發的先進學報編輯部稱號。
1999年被評為 第三屆湖北省優秀期刊。同年,被全國高等學校文科學報研究會評為首屆全國百強社科學報,排名第一。
2000年6月,被確認為綜合性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收入其編輯出版的《中文核心要目總覽》(2000年版)。
2000年12月,獲首屆《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檢索與評價數據規范》執行優秀獎。
2001年,再次榮獲第四屆湖北省優秀期刊稱號并入選國家新聞出版總署評審的中國期刊方陣·社科雙效期刊。
2002年8月又獲第二屆百強社科學報稱號。
2004年再度入選《中文核心要目總覽》(2004年版)。
2006年5月,獲第五屆湖北省優秀期刊獎,第3次榮獲全國百強社科學報,同年,價值論與倫理學研究專欄(1998年創欄)由于良好的社會反映(反映率60%),被評為全國社科學報優秀欄目;詞學研究(1988年創欄)、湖北文化研究(1997年創欄)被評為湖北省社科學報優秀欄目。
影響因子:0.310
被引次數:10377
【欄目設置】
本刊設有價值論與倫理學研究、中部崛起論壇、中國近代史研究、文化學研究、湖北文化研究、明清小說研究、詞學研究、湖北作家研究等特色欄目。
雜志優秀目錄參考:
核心價值體系與核心價值觀之辨析 賀祥林,葉昊
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界定分析 楊業華,符俊
傳播社會學視角下的網絡傳播倫理失范治理 李文冰,強月新
媒介融合對新聞倫理的影響及應對策略 楊翠芳
論新聞與法治之攜手力量與契合價值 段凡
論馬克思主義文學研究方法與新時期中國文學研究方法的變革 季水河
中國馬克思主義實踐美學的濫觴與歷史分期 石長平
理論旅行與效果歷史:蔣孔陽《德國古典美學》的當代意義 孫書敏
一個限制排中律適用范圍的命題演算系統 曹飛
含混性與多值邏輯 陳明益
柳宗元騷體文命題特點研究 蘇瑞隆
漢代頌體風貌以及頌與賦的關系 彭安湘
朱熹對待揚雄與《反離騷》態度及其原因探析 徐涓
黎元洪與辛亥首義傷亡軍士的撫恤問題研究 方秋梅
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的CDIM模式研究 余日季
美國釣魚島政策的緣起與演變 鄭保國
臺灣與釣魚島問題芻議 袁詠紅
浙江論文發表:海德格爾對思與存在同一性問題的探源及創見
摘 要:海德格爾前期通過此在的領悟代替了思(知覺)的意義,并使用“領悟”概念實現了對主體哲學的改造;中期則憑借對古希臘哲學中思與存在同一性問題的細致研究,揭示出古希臘哲學是通過將人置于邏各斯之下來構建思與存在之同一性的;在此思想洞察的基礎上,海德格爾提出了自己對思與存在同一性的創見,即思與存在的同一性是本有之澄明發出的允諾。同時,海德格爾的思與存在同一性的問題還揭示了當前科學技術危機的內在成因,為人類應對科學技術危機找到了一條現實可行的出路。
關鍵詞:領悟,思,邏各斯,同一性,澄明
作者簡介:于志杰,男,黑龍江大學哲學學院博士研究生,從事現代西方哲學研究。
一、海德格爾基礎存在論中思的消隱
眾所周知,海德格爾在其早期思想階段構建了以此在生存現象分析為核心的基礎存在論,借此他在西方哲學史上實現了存在論的現代轉向。在這一轉向視域中,海德格爾嘗試以“存在與時間”的問題框架重新解析在傳統存在論中長久固定下來的“存在與思想”的問題框架,以便在更為本真的層面重新提出并解答存在問題。這就難免造成一種印象,即海德格爾在其基礎存在論中似乎有意隱匿了有關思的問題。但是,如果我們仔細考察海德格爾的問題框架,就會發現他其實是用另鑄新詞的方式全面鋪展了有關思的問題。有學者指出:“就‘思想’問題而言,前期海德格爾鮮言‘思想’,或者說,還沒有在特指的意義上使用‘思想’一詞。前期海德格爾更多地用‘理解’(das Verstehen,或譯‘領悟’)這個解釋學概念,以之來指稱人的原始的存在方式。”[1]這也就是說,在基礎存在論中,思的問題是以“領悟”這個概念的形式體現出來的,同時與主體形而上學的“知覺”概念劃清了界限。
相關文學期刊推薦
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