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文學期刊 熱度: 時間:
《理論導刊》
關注()【雜志簡介】
《理論導刊》是中共陜西省委黨校主管主辦的綜合性學術理論期刊。由著名書法家茹桂題寫刊名,始創于1979年6月,1985年1月開始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月刊。《理論導刊》是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社科學報核心期刊、中國期刊方陣雙效期刊、《中文社會科學引文數據庫》來源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來源期刊、《中國期刊網》《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全文收錄期刊、《萬方數據期刊網》來源期刊、《龍源期刊網》來源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全文版)來源期刊。
《理論導刊》的辦刊宗旨是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立足黨校,面向全國,堅持理論聯系實際,貫徹“雙百”方針,致力于探討、研究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的理論與實踐問題,反映哲學社會科學的新成果,為推進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服務。
本刊宣傳馬列主義,堅定政治方向;圍繞大政方針,突出理論指導;關注改革實踐,透視時代熱點;立足學術前沿,反映最新成果。并確定了以“倡行求真務實,推進理論創新”為基石的辦刊理念。從編輯選稿意識、組稿重點來說,《理論導刊》側重于刊發那些善于從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層面探討、研究現實問題的專題文章,以期有補于改革和現代化建設實踐,同時注意刊載具有學術原創性、前沿性的優秀論文,努力保持刊物的思想理論品位。
【收錄情況】
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收錄
連續四屆評為全國中文核心期刊
中國期刊方陣雙效期刊
【欄目設置】
主要欄目: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研究、改革研究、農業·農村·農民、西部論壇、探討與爭鳴、黨史與黨建、世界經濟與政治、調查與思考。
雜志優秀目錄參考:
從討論到辯論:我國人大立法審議機制的完善 李店標
法律與道德:國家治理中領導力建設的二重性 龍鳳釗
我國憲法宣誓制度之構建析論 陳宇博
網絡民粹主義對當代大學生的影響及對策 李林
公共沖突管理中的政府責任及其機制建構 王玉良
重大決策終身責任追究制度的現實困局及其破解 高洪成,姜瑞青
現狀、問題與路徑:我國基層協商民主機制創新探論 陳俊
群眾工作認同的制約因素與提升之道 譚和平
全面從嚴治黨--馬克思主義黨建學說中國化的新成果 鐘憲章,溫金童
論國家認同概念的階級性內核 寧樂鋒
回歸道德生活:現代社會“去道德化”現象芻議 劉彥平
略論有效制度的創制與均衡 姚賤茍,劉素霞
主流意識形態大眾話語方式建構的三重維度 肖喚元,秦龍
生態文明視域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豐富與拓展 高千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人權理論的內涵特質和發展趨向 吳大兵
康德《實踐理性批判》中的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對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 祝楊軍
思想政治教育的符號學維度探論 魯杰
芻論當代大學生正確歷史觀的培養 呂百利
協同治理:“懸浮”化鄉鎮基層政權“軟著陸”的實現理路 高軍龍,寇荷超,張海洋
農村生態文明評價指標體系建設的路徑思考 趙明霞
基于兩次人口普查數據對陜西勞動力就業態勢的分析 侯建會
貴州社會科學投稿:建設法治甘孜與甘孜藏區習慣法的沖突與協調
摘 要 在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大背景下,建設法治甘孜也勢在必行,這必然涉及到如何處理法治甘孜建設與甘孜藏區習慣法的關系問題。本文在對甘孜藏區習慣法和法治甘孜建設現狀做簡要介紹的基礎上,探索性的闡述了建設法治甘孜與甘孜藏區習慣法沖突的原因、表現及沖突的解決。
關鍵詞 法治甘孜,甘孜藏區,習慣法
基金項目:本文系四川民族學院2013年度科研項目“甘孜藏區習慣法與社會主義法治契合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13XYZB002。
作者簡介:武雪萍,四川民族學院政法系,講師。
理論導刊最新期刊目錄
新時代中國政治文明新形態生成路徑的“四維”探究————作者:盧志華;
摘要:新時代中國政治文明新形態的生成路徑是其歷史回溯在不同維度上的經驗表達。從結構、形式、目標、功能四個維度出發,統合從政治框架到政治形態、從階級政治到制度政治、從爭取獨立自由到建設美好政治、從戰時政治到開放政治四條線索,有效形成歷史發生語境下新時代中國政治文明新形態的生成路徑
身體視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線上互動審思————作者:黃曉曄;孫煜;
摘要:在網絡場域中思考身體問題是思想政治教育互動從現實物理空間延伸至數字虛擬空間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線上互動中的身體,不僅指代教育者和教育對象“肉身”與“心靈”的統一體,更指代以精神、意識功能為核心的真實身體的符號化、技術化呈現。在身體視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線上互動既是肉體能力嵌入的精神活動,同時也是以身體為媒介的社會精神構建活動。但以身體視域探查思想政治教育線上互動面臨悖論:一方面網絡空間對肉身的驅趕可...
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視域下創新精神的三重向度————作者:吳學兵;王佳惠;
摘要:創新是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發展的核心驅動力,新時代新征程,要以全方位、全領域、深層次的創新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創新精神是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本質意蘊,要以改革精神、科學精神、探索精神、卓越精神等精神特質共同激發現代文明形態的創新活力。同時,創新精神以其理論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指明價值方向、提供堅實保障、厚蓄精神底蘊,彰顯其價值旨趣。立足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只有堅持...
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新時代黨的文化使命生成的學理探賾————作者:顧訓寶;
摘要:作為新時代黨的文化使命的重要內容,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增強文化自信的底氣所在。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文化使命的生成,有其深厚的理論淵源、長期的歷史積淀、堅實的實踐基礎和強烈的現實需要。對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文化使命的生成進行深入系統的學理剖析,有助于提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勇擔新時代文化使命的自覺性、增強文化自信
數字勞動的生產性批判:基于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分析視角————作者:楊煌輝;
摘要:數字勞動的產生和發展源于20世紀末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深刻變革和重大創新。在資本主導的社會生產體系中,數字勞動的生產性表現為它對資本價值的創造,但更為深層的邏輯是再生產出新型資本—勞動關系,使得“消費直接也是生產”的場景更加鮮明與具象,導致資本對勞動的剝削趨于“合法化”。以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視角對數字勞動的生產性展開分析,數字勞動呈現出“異化勞動”“物化勞動”“抽象勞動”等本質特征,但數字勞動的生產...
新傳播語境下非理性輿論的意識形態風險及其治理————作者:楊志超;程冠一;
摘要:網絡空間形塑的全新傳播語境推動了輿論傳播樣態、傳播范式與傳播規律的全面變革,意識形態領域“輿論先行”的風險愈加凸顯。新傳播語境下,非理性輿論導致意識形態面臨傳播場域失控的“遲滯效應”風險、話語內容失真的“暈輪效應”風險、價值認同失序的“中空效應”風險和行為底線失守的“極化效應”風險。為此,防范化解新傳播語境下非理性輿論的意識形態風險,要注意提升防控能力、強化內容管理、凝聚價值共識、健全保障機制,鞏...
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科技批判理論的雙重維度及其當代啟示————作者:張星萍;
摘要:面對當代資本主義愈演愈烈的生態危機和西方綠色思潮的理論詰難,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對科學技術及其社會后果進行了深層批判,形成了獨樹一幟的科技批判理論。就價值維度而言,生態學馬克思主義把科學技術與資本主義價值體系聯系起來,反對“控制自然”的觀念和消費主義文化,為科技的生態轉向奠定了新的人性和道德基礎;就制度維度而言,生態學馬克思主義把科學技術與資本主義制度結合起來,指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及其主導的全球權力體...
數字資本主義背景下的交往異化及消解路徑————作者:俞光華;張寒雪;
摘要:資本與數字技術結合使資本主義進入數字資本主義階段,也讓人類交往逐漸呈現出交往主體數據化、虛擬化、客體化,交往工具商業化、沉浸化、主體化和交往行為不平等、不自覺、不自由等異化表征。這些異化緣于資本與數字技術共謀形成的數字鏡像模糊人的具身認知,建立的數字網絡限制人的交往場域,構造的數字牢籠局限人的交往行為。面對數字資本主義所致的交往異化,只有實現數字交往主體的自我賦權、數字交往工具的監管轉型、構建數字...
青年紅色記憶“泛娛樂化”現象的批判與糾治————作者:孟伏琴;葛彬超;
摘要:隨著紅色記憶“泛娛樂化”現象愈演愈烈,嚴肅、崇高的紅色史實不斷被拋出記憶視域而陷入娛樂的黑洞,引發青年紅色記憶危機,表現為片面追求感官刺激造成青年歷史認知淺表化、消解經典和崇高導致青年價值審美低俗化、虛無歷史和價值致使青年精神世界空心化。從生成機理來看,這與個體原子化的生存境遇、資本邏輯與技術賦能、多元社會思潮的影響有直接關系。為此,需要從國家、社會、個體三個層面著手進行糾治,國家層面牢牢掌握青年...
自由、解放與正義:數字勞動價值向度的三重闡釋——以馬克思勞動觀為視角————作者:咸怡帆;王薇;
摘要:數字經濟時代,數字化生產和生活方式在重塑人的勞動樣態的同時也提出了構建符合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數字勞動形態這一理論命題。馬克思勞動觀根植于對人類本質和社會發展動力的深刻洞察,從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人類解放、社會正義等多個維度闡發了勞動之于人的多重價值。“勞動”不僅確證著人的存在方式,也是剖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內在矛盾、構建未來社會美好圖景的核心范疇,為探討數字經濟背景下數字勞動的本質及價值向度提供了理論...
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形象塑造的內在邏輯與實現路徑————作者:魏倩楠;李玲玲;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形象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內涵豐富、外在多元的社會狀態,它主要依據自身發展狀況和運行模式,通過向外界表現和傳遞的訊息,使公眾腦海中產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總體形象的認知判斷,包括學科建設、理論體系、實踐應用、話語表達等主要構成要素。立足廣闊的歷史視野,闡述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形象塑造的內涵,并論述塑造其社會形象的內在邏輯和實現路徑,不僅能夠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還有利于進一步優化思想政治教育社...
中國式共同體話語中的價值關聯與情感依戀——以中華民族共同體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例————作者:岳鳳蘭;王銘康;
摘要:中華民族共同體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共同體重要論述的核心理念。價值與情感是共同體形成發展的關鍵要素,中華民族共同體中“大一統”價值沉淀和“家國同構”的情感烙印,以及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和平與發展”的價值沉淀和“親仁善鄰”的情感烙印,都充分印證了這兩個共同體所蘊含的共同價值關聯和情感依戀。這兩個共同體中的價值關聯和情感依戀,可視為共同體發展過程中的兩個重要層面,它們在共同體的發展中起到了遞...
中國式現代化的人學意蘊及實踐生成————作者:翟承宇;
摘要:中國式現代化本質上是“人的尺度”與“物的尺度”高度和諧的現代化,發展進程中內蘊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的多重向度。從邏輯關系上看,“人的本質論”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邏輯起點,“人的需要論”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著力點,“人的動力論”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動力源泉,“人的發展論”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價值歸旨。從價值維度上看,中國式現代化高度觀照“人的現代化”的本質向度,五個本質特征彰顯人的主體本性、合理需要、...
數字青年文化“泛娛樂化”現象:現實癥候、生成機理與糾治進路————作者:張雷;曹洪軍;
摘要:隨著數字技術的飛速發展,數字青年及數字青年文化應運而生且成為時代發展的重要標識。然而,“泛娛樂化”思潮深度滲入并影響數字青年文化教育,使之呈現出政治“后真相”與青年參與政治的積極性缺失、知識定制化與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沖擊、“泛娛樂化”思潮與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耦合變異、金錢異化的“飯圈”文化與青年理想信念缺失等復雜多樣的現實癥候。因此,需從數字青年文化發展的主體邏輯、資本邏輯、環境邏輯三個維...
道德記憶視域下中國共產黨的歷史自信————作者:劉飛;
摘要:中國共產黨的集體道德記憶集中體現了中國共產黨歷史記憶中那些蘊含道德精神、道德價值、道德情感、道德實踐的道德精華,是中國共產黨能夠長期執政、持續發展的道德之本。中國共產黨的歷史自信根植于中國共產黨集體道德記憶之中。中國共產黨的集體道德記憶見證了中國共產黨百余年輝煌奮斗史,承載著中國共產黨優良黨德傳統,確證了中國共產黨高度的歷史自覺與強烈的歷史擔當。中國共產黨的集體道德記憶為中國共產黨的歷史自信賦予鮮...
當代青年泛民俗實踐的表征、成因及其引導————作者:李振鵬;孟飛;
摘要:泛民俗是基于日常生活的現實需要,對源民俗進行轉化、重塑,使之兼具傳統性與現代性的文化樣態。當代青年借助非日常性的泛民俗以滿足多元的情感需求,具有文化解構、情感賦魅、認同傳播等多維表征。這既是青年基于個體認知、情感心理及歷史傳統而作出的主觀選擇,又是時代形勢發展的客觀結果,具體涵蓋困境紓解、社交表演、文化自覺等三個層面的實踐成因。為此,需通過鑄牢社會主流價值理念、弘揚優秀傳統民俗文化、助力民俗文化產...
數字空間拜物教的生成機制、權力機制與消解策略————作者:孫全勝;
摘要:數字空間拜物教是產生于數字空間的拜物教現象,其生成于社交媒體與信息傳播以及網絡文化與消費心理的共同作用,社交媒體通過平臺的設計和運營刺激用戶對數字產品的追求欲望,不斷強化數字空間拜物效應;網絡文化和消費心理使得人們對于虛擬物品的追求成為社會文化的一部分,加劇了數字空間拜物教現象。在數字空間,平臺運營者擁有重要的話語權和控制力,通過設計和策劃加速數字空間拜物教的形成;數字空間拜物教參與者也擁有權力,...
馬克思主義分工理論:理解歷史展開的鑰匙————作者:林勁博;
摘要:在《德意志意識形態》,尤其是“費爾巴哈篇”當中,馬克思從“分工”出發,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相關方法闡述了人類社會中的生產以及社會歷史發展問題。這充分表明,馬克思主義視角的分工理論是理解人類社會歷史展開的重要鑰匙,其從現實與理論兩個維度解釋了人類歷史的展開,并給出了分工以及人類歷史展開的可能路徑,對當今我們的經濟政策以及社會發展具有重大的啟示
基層黨建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邏輯理路與現實進路————作者:張杰;
摘要: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著力點,更是國家發展的戰略需要。作為黨的“一線指揮部”,基層黨組織肩負著確保黨中央決策部署在基層得到貫徹落實的重要職責與使命,必須做好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這篇大文章。基層黨組織的功能與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高度契合,必須把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作為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根本保障,在政治賦能、思想賦能、組織賦能、作風賦能上下功夫,將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推...
紅色檔案賦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于政黨認同的視角————作者:徐盛;
摘要:紅色檔案作為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探索民族獨立與實現民族復興的寶貴見證,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政黨認同賦能價值。紅色檔案是政黨認同的具象化載體,政黨認同又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堅實基礎。以政黨認同理論作為解釋性框架,在認知層面,紅色檔案是民族復興歷史記憶的承載形式;在情感層面,紅色檔案是“四個與共”理念的表達媒介;在評價層面,紅色檔案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實體。要從敘事優化...
相關文學期刊推薦
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