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文學期刊 熱度: 時間:
《現代哲學》
關注()【雜志簡介】
《現代哲學》是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也是教育部社政司從百余種刊發哲學論文的期刊雜志中認定的10類哲學類CSSCI刊物之一,并被多所大學列為國家級刊物。
【欄目主要】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當代價值;唯物史觀與當代社會發展;馬克思主義與自由主義;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國傳統思想與現代審視;倫理與價值研究;現象學研究;分析哲學研究;科學哲學研究;邏輯學研究;研究生論壇等。
【收錄情況】
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收錄
ASPT來源刊
中國期刊網來源刊
2004年度核心期刊
雜志優秀目錄參考:
馬克思哲學研究中的方法論問題--實踐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之爭的理論實質 劉福森
作為孵化器的主體性:實踐唯物主義的反思與推進 劉森林
論反諷的形而上學意蘊及其獨特價值 陸杰榮,姜峰
早期馬克思與海德格爾論“理論-實踐”關系 楊棟
胡塞爾與馬克思的思想交匯--立足于理論與實踐的關系問題的考察 郁欣
中國共產黨革命話語建構的歷史考察--以《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為中心 許沖
地方黨政系統與毛澤東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問題研究 周兵
從現代轉型看毛澤東在知識分子問題上的探索 邵小文
革新倫理學:胡塞爾和孔子 李南麟[韓],羅雨澤(譯)
熊十力“心”學的兩個向度--對熊十力思想的靜態現象學與發生現象學解讀 鄭辟瑞
現象學與唯識學具有“同構性”的跨文化省思 陳群志
被偽飾的形而上學--探詢《第一哲學沉思集》的寫作動機 李琍
反神跡論證中的推理觀念:皮爾士與休謨 張留華
論“世界性”與“地方性”--馬克思與儒學的視角 朱承
消解與降格:形而上學在中國哲學史研究中的命運 羅蘋
司馬遷的“素王”論 李長春
《莊子》的“世德”觀念及其政治意蘊 葉樹勛
職稱論文投稿:西方哲學史中的非理性主義和理性主義探究
摘 要:在西方哲學兩千多年的發展史中,理性主義和非理性主義是其中兩大對立思潮。理性主義在古希臘的時候便已經得到了比較全面的發展,直到19世紀50年代末以后的非理性主義的興起,使得理性主義逐漸走向了衰落。文章就西方哲學史中的非理性主義和理性主義進行了詳細的探究,以期為西方哲學史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
關鍵詞:西方哲學史,非理性主義,理性主義
縱觀西方哲學的發展史,從古希臘哲學時期到德國古典哲學時期,理性主義得到了全面的發展與進步,直到19世紀的下半葉開始,非理性主義思潮的興起,對理性主義進行了反駁。并由著名的哲學家薩特、尼采以及柏格森等所繼承和發揚。到了20世紀60年代末,后現代主義運動對傳統理性主義的批判掀起了新的高潮。雖然后現代主義是對非理性主義的繼承和發展,但是它比非理性主義走得更遠,對于理性主義的批判更加激烈。由理性主義到現代非理性主義再到后來的后現代非理性主義的演變,必然有其內在的邏輯聯系性,但是它們在認識論、價值觀、本體論以及人性論等方面有著不同的觀點。故而,尋求西方哲學史中非理性主義和理性主義,并進行探究顯得尤為重要。
現代哲學最新期刊目錄
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邏輯基點————作者:黃海;
摘要: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歸根結底是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而從前置邏輯而言,則是找準其建構的邏輯基點。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應立足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創新理論的理論基點,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文化基點,立足中國共產黨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領導核心的政黨基點,立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動實踐的實踐基點
論董仲舒的“禮”與“法”觀念————作者:深川真樹;
摘要:西漢大儒董仲舒重新詮釋“禮”和“法”,使其相互接近。其“禮”和“法”觀念雖不完全相同,但主要內容重合相通。“禮”和“法”均以“天”為根源,以差等秩序為核心,董仲舒亦稱之為“禮義”或“王法”。他認為作為差等秩序的“禮”和“法”皆為圣人所立,并見諸《春秋》,是“禮節”(即具體行為規范)和“法制”“法度”(即法令制度)的基礎。董仲舒將“禮義”置于“法制”“法度”之上,同時以“禮節”作為執行刑罰的標準。“...
毛澤東對中非命運共同體的歷史性貢獻————作者:朱斌;
摘要:毛澤東一生未曾踏上非洲大地,但他對非洲的影響無處不在、歷久彌新。中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共產黨堅持胸懷天下的生動體現,也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典范。回望歷史,中非友好交往源遠流長,在發展戰略上高度契合,中非“從來都是”且“早已結成”命運共同體。毛澤東對非洲國家正義事業的鼎力支持和慷慨援助,使中非關系經歷了外交上從零到有、政治上從陌生到堅定、經濟上從小到大的過程,中非雙方成為命運共同體的參與者、建設...
“順”與“因循”——早期政治思想中關于秩序建構的張力縮影————作者:賀敢碩;
摘要:“順”與“因循”兩個概念以其相似的語文含義與迥異的語境背景,在早期思想脈絡中形成特殊的張力,凸顯了政治秩序之崩壞與重塑的嘗試過程。“順”在多種語文線索、人文動機和思想層面中都是禮儀系統表述的環節之一,“因循”則在近似的語文含義里體現了不同于前者、卻大體能夠與之相應的觀念形態,提示了“自然”觀念沿著禮崩樂壞的思想脈絡而呈現自身的多條理論路徑
毛澤東生態觀平議——從朱迪思·夏皮羅“毛澤東反自然”說談起————作者:周楊;
摘要:毛澤東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偉大實踐中蘊含著富有見地的生態思想,但一直有學者對此進行否認,認為毛澤東發動的“反自然戰爭”是導致中國出現嚴重生態環境問題的主要原因。這一觀點的錯誤在于脫離了具體歷史環境。毛澤東個人的生態素養為毛澤東生態觀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礎。他在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踐過程中,在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的基礎上,對如何正確認識和處理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問題進行了辯證思考和探索,形成了毛澤東生態觀...
身心同一——斯賓諾莎政教分離學說的形而上學基礎————作者:吳功青;
摘要:不同于大多數近代思想家從笛卡爾式的身心二元論出發來構建政教分離學說,斯賓諾莎對政教分離原則的論述,立足于他在《倫理學》中構建的身心同一論。相應地,在斯賓諾莎那里,政教分離并非我們所設想的那樣,由宗教治理公民的心靈,政治治理公民的身體,二者互不干涉;而是由國家同時治理公民的身體和心靈,在國家統治的前提下,賦予公民有限的信仰自由
以高清海的類哲學求解馬克思主義倫理學————作者:榮偉杰;
摘要:高清海的類哲學不是為建構馬克思主義倫理學而創立的,但它對理解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大有裨益。既往對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研究通常繞不過道德意識形態批判的難題,但經過分析可以發現,這屬于高清海所謂“種生命”的邏輯維度,它對應于事實層面而非價值層面,屬于實然層面而非應然層面,它不能全面彰顯馬克思主義的真諦,也不應是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的合理論域。相反,馬克思主義倫理學應當在“類生命”的意義上,按照馬克思主義對人的本質...
“視域”與儒家人性論之安頓————作者:程志華;
摘要:儒學史上曾出現“性有善有惡論”“性善論”“性無善無惡論”“性惡論”“性善惡混論”五種人性論,它們在觀點上“相戾”,長期處于互相爭論狀態。這種狀況在學術史上留下一個課題:為何對象均為“人性”,主體均為儒者,所主張的人性論卻相互違背呢?關于這個課題,歷史上和現代學界已有一些探討。不過,對人性論的“視域”進行辨析應是一個有益探索——儒家人性論的“視域”包括四重,分別是“人性概念”“通性與殊性”“體與用”...
重思高清海的類哲學與主體性思想————作者:鄒詩鵬;
摘要:2024年,著名哲學家高清海先生逝世20周年,有必要重思其類哲學及其主體性思想。類哲學仍需強調對費爾巴哈的批判,并進入馬克思的“人類社會”概念,但費爾巴哈的類概念依然有一定的前溯價值,并有理由進入現代社會理論論域。個人主體與社會主體是類主體的前提,應結合社會轉型及其問題域,強化其間的關聯及其連續性,并關注當下技術時代的主體性問題。類哲學及其主體性思想有著值得挖掘的教育哲學內涵,“為人”與“治學”既...
高清海哲學的三種主體和兩類邏輯————作者:馬天俊;
摘要:高清海哲學在改革開放時代以力倡主體性著稱,在這種主體性哲學中,主要有三種主體獲得強調,即在主體意識前提下的個體(個人)、類(人類)、族群(民族或國家)。三種主體服從不同的邏輯,個體和類服從源于馬克思思想的辯證性的歷史邏輯,族群則服從晚近較為流行的比較性的空間邏輯。歷史邏輯和空間邏輯難以兩立,這意味著高清海哲學的某種不融貫性
版本考證視域下施克列多夫的“魯賓難題”再研究及其編譯史影響————作者:劉沛妤;
摘要: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施克列多夫提請學界重新關注魯賓的價值形式理論研究,并基于對魯賓的誤讀闡釋該理論的適用范圍,主張以馬克思的“資本主義簡單商品流通說”取代恩格斯的“前資本主義簡單商品生產說”。時值前蘇聯與民主德國合作編撰出版《馬克思恩格斯全集》歷史考證版(MEGA2)的籌備期,施克列多夫的主張被當時在莫斯科羅蒙諾索夫國立大學學習的羅爾夫·黑克爾所接受,并在黑克爾返回民主德國哈...
康德啟蒙概念之現代意義————作者:婁振業;劉創馥;
摘要:康德認為啟蒙不僅是知識的擴展與進步,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勇敢運用自己的理性,脫離因懶惰或怯懦而自招的未成熟狀態。這對現代社會尤其重要,在資訊超載與假信息泛濫的“后真相時代”,許多人容易養成對事實漠不關心的態度,因此有不斷再啟蒙的必要。本文第一部分厘清康德對理性公共運用的理解以及與他人達成共識的條件,第二部分嘗試說明理性要達成共識的三條原則與思維方式,第三部分指出康德的理性公識和啟蒙主張,如何對治在“后...
重思康德的客觀演繹和主觀演繹————作者:宋博;
摘要:為了澄明先驗演繹中的晦暗之處,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A版的序言中引入客觀演繹和主觀演繹這一著名區分。但是,這一區分在學界中引發了修正性解讀和正統性解讀之間的長久對立。本文指出,修正性解讀付出了偏離康德文本的代價,卻未能獲得預期的詮釋成果;而現有的正統性解讀雖然忠實于康德文本,卻未能對其進行貫通性的哲學辯護。本文將發展一種全新版本的正統性解讀,按照這一解讀,客觀演繹和主觀演繹與其說是關乎客體和主體兩...
論康德對不說謊義務的論證————作者:黃啟祥;
摘要:康德認為不說謊是神圣的道德義務,是絕對的理性命令,人們在履行這個義務時不能受制于任何其他考慮。康德對誠實德性的尊崇讓人充滿敬意,但是他對這個義務所做的論證與其道德哲學中的先天道德律令即普遍立法律令、人是目的律令和目的王國律令并不完全相容。而且他在論證中混淆了一個人一次說謊、一個人經常說謊與許多人(或所有人)說謊的后果,混淆了人們看待不說謊義務的兩個視角,混淆了說者與聽者判斷謊言的標準,也混淆了“說...
永恒與綿延——斯賓諾莎和柏格森的自由觀及其啟示————作者:鄧剛;
摘要:對斯賓諾莎而言,一切都是必然,所謂自由意志只是一種幻像。而對柏格森而言,一切都是綿延,從而一切存在都是創造、新穎和自由。兩位哲學家所持的自由觀似乎是對立的。但斯賓諾莎并未完全放棄自然,認為一個理性的人應當學會在永恒的目光下看待萬事萬物,通過認識上帝、愛上帝,最終獲得自由。而在柏格森這里,要求我們擺脫空間化的思維,學會在綿延的目光下來觀看事物,就有可能返回到深層自我,獲得關于自由的全新認識。本文將指...
笛卡爾動力因概念的三種特征——哲學史承襲與文本確認————作者:唐詩韻;
摘要:笛卡爾的動力因繼承自一個悠久而成熟的傳統,最初由阿維森納提出,表示一種產生存在本身的原因。通過縱向哲學史的梳理以及橫向文本的分析,笛卡爾所使用的動力因內涵能被較為精確地定位,它有三種特征,即產生存在、原因與結果不同、原因與結果同時。動力因的三種特征使得笛卡爾的因果性與亞里士多德的四因體系有了很大差別,并且對笛卡爾的哲學體系產生深遠影響。了解動力因的確切內涵,對學界把握笛卡爾的哲學有重要作用
董仲舒的國家信仰——天道信仰對中華民族精神認同的理論貢獻————作者:余治平;
摘要:中國存在過普遍而超越的全民信仰,敬畏天、崇拜天早在上古中國就已開始。儒學史上,董仲舒第一次對君王無條件遵從、最高程度敬重天的必要性進行嚴謹的學理論證,改造陰陽五行知識體系而詮釋國家信仰發生的原理和要求。從一、元之類的本體概念切入,引申出最高上帝、絕對存在,闡明天如何成為我們精神追求的終極價值。儒家堅信曾經存在過一個由圣明先王所開辟和創造并且技術、文明非常發達的文明類型,很值得我們學習。奉天與法古相...
蘇軾《論語說》的詮釋特色及其對主體價值抉擇的啟發————作者:王涵青;
摘要:蘇軾的《論語說》在經典詮釋上,就其人性論或儒釋道三教合一的理論特色言,僅是“背景”而非論述重心。在《論語說》中,蘇軾更多是以儒家為本位的立場,對《論語》文本中出現的各種倫理原則、道德規范以及各實際情境進行辨析,此種詮釋特色,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以及儒家做為現代人主體價值抉擇之核心與根源性依據的思考,具有正面的價值與意義
鄧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主要理論問題研究————作者:周錕;
摘要:鄧小平共同富裕思想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理論淵源,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重要成果。中國共產黨成立后,圍繞實現共同富裕進行了重要探索,鄧小平在此過程中產生了“貧的變富,富的更富”的思想火花。鄧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正式提出,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講話為標志,首要對立面是平均主義與共同貧窮。鄧小平第一次正式使用“共同富裕”概念是在1984年,首先著眼于解決區域差異問題,是為改革設定的...
全球正義視角下的極端貧困問題——對兩種世界主義的解決的批評————作者:陳楊;
摘要:世界性的極端貧困問題一直是現存的全球非正義的最明顯表現之一。本文將主要討論兩種關于極端貧困的解決的理論,分別為彼得·辛格的“普遍責任”學說以及約瑟夫·卡倫斯的“開放邊境”學說。在分析與重構他們的論證的同時,筆者也將對其給予自己的批評。批評的核心要點為:不管是辛格還是卡倫斯,他們的論證都隱含了一個世界主義的正義觀念。而這條世界主義的正義觀念既不符合極端貧困問題產生的歷史事實,也不符合關于“正義”作為...
相關文學期刊推薦
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