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文學期刊 熱度: 時間:
《周易研究》
關注()【雜志簡介】
《周易研究》雜志,是易學類著名研究刊物。本刊系2000年入選CSSCI索引期刊、2000年入選中文核心期刊、2001年評為中國期刊方陣雙效期刊、1998年來歷次獲山東省優秀期刊。
主要欄目有數易與義理易、《周易》經傳與易學史研究、易學與哲學文化、易學的現代價值及改造、易學研究方法論、易學與考古、易學史科學及易學與自然科學等。
【收錄情況】
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收錄
獲獎情況
2000年入選CSSCI索引期刊
2000年入選中文核心期刊
2001年評為中國期刊方陣雙效期刊
1998年來歷次獲山東省優秀期刊
【欄目設置】
主要欄目:周易經傳研究、易學史研究、出土易學文獻研究、周易與哲學研究、周易與文化研究、周易與自然科學。
雜志優秀目錄參考:
論丁若鏞“推移說”與漢宋易學——兼論朱熹、毛奇齡推移說對丁若鏞的影響 林忠軍,LIN Zhong-jun
楊萬里易學詮釋特色之“引史證易”探析 姜含琪,JIANG Han-qi
論王夫之“乾坤并建”視域下的易卦序思想 馬倩倩,MA Qian-qian
是筮法還是釋法——由清華簡《筮法》重新考慮《左傳》筮例 夏含夷,Edward L.Shaughnessy
試析清華簡《筮法》中的卦氣思想 韓慧英,HAN Hui-ying
清華簡《筮法》與《左傳》《國語》筮例比較研究 劉震,LIU Zhen
《周易》戰伐之事考論——以《師》卦為中心的儒家軍事思想探討 余治平,YU Zhi-ping
論易學先后天陰陽理論在道教內丹學中的運用 彭戰果,PENG Zhan-guo
基于太極生化模式的營銷進化論思考 賈利軍,周南,何佳訊,JIA Li-jun,ZHOU Nan,HE Jia-xun
比較的時代:論當代儒學研究的一個重要特點 李晨陽,Chenyang Li
中國哲學的功夫視角和功夫視角下的世界哲學 倪培民,NI Pei-min
信息動態
浙江論文發表:海德格爾對思與存在同一性問題的探源及創見
摘 要:海德格爾前期通過此在的領悟代替了思(知覺)的意義,并使用“領悟”概念實現了對主體哲學的改造;中期則憑借對古希臘哲學中思與存在同一性問題的細致研究,揭示出古希臘哲學是通過將人置于邏各斯之下來構建思與存在之同一性的;在此思想洞察的基礎上,海德格爾提出了自己對思與存在同一性的創見,即思與存在的同一性是本有之澄明發出的允諾。同時,海德格爾的思與存在同一性的問題還揭示了當前科學技術危機的內在成因,為人類應對科學技術危機找到了一條現實可行的出路。
關鍵詞:領悟,思,邏各斯,同一性,澄明
作者簡介:于志杰,男,黑龍江大學哲學學院博士研究生,從事現代西方哲學研究。
一、海德格爾基礎存在論中思的消隱
眾所周知,海德格爾在其早期思想階段構建了以此在生存現象分析為核心的基礎存在論,借此他在西方哲學史上實現了存在論的現代轉向。在這一轉向視域中,海德格爾嘗試以“存在與時間”的問題框架重新解析在傳統存在論中長久固定下來的“存在與思想”的問題框架,以便在更為本真的層面重新提出并解答存在問題。這就難免造成一種印象,即海德格爾在其基礎存在論中似乎有意隱匿了有關思的問題。但是,如果我們仔細考察海德格爾的問題框架,就會發現他其實是用另鑄新詞的方式全面鋪展了有關思的問題。有學者指出:“就‘思想’問題而言,前期海德格爾鮮言‘思想’,或者說,還沒有在特指的意義上使用‘思想’一詞。前期海德格爾更多地用‘理解’(das Verstehen,或譯‘領悟’)這個解釋學概念,以之來指稱人的原始的存在方式。”[1]這也就是說,在基礎存在論中,思的問題是以“領悟”這個概念的形式體現出來的,同時與主體形而上學的“知覺”概念劃清了界限。
周易研究最新期刊目錄
逆流、盜機與脫化——道教內丹學“生生”思想的實現樣態————作者:彭戰果;李昊禹;
摘要:“生生”作為中國哲學的一個核心觀念,可以指現象層面的萬物之生,可以指本體層面的“使生者生”,可以落實在易道陰陽二氣的無盡轉換中,亦可落實在儒家道德踐履的健行不息上。除此之外,生命本身之“生生”亦是有待關注的主題。道教內丹學以長生久視為目標,依據易道“生生”思想建構適合其修煉的生命觀,發展出實現自然生命之“生生”的獨特原理和技術。首先,這一體系立足于先天,強調通過逆轉生殖之精、呼吸之氣、思慮之神以固...
論李西月內丹學的先后天思想————作者:王楠;
摘要:宋元以降,道教學者廣泛論及先天和后天,卻并未對其進行嚴格界定,相關論述亦較為籠統。李西月基于前人對先天和后天的理解,將宇宙的生成次第解釋為先出于天者、先原于天者、后天(包括后天中之先天和后天兩個層面)等階段,并強調內丹學由后天所返還之先天合前二義而兼有之。與之相應,丹有二品,即結丹和還丹,其煉養次第為結丹、七返還丹、九轉大還丹;藥有二類,即內藥和外藥,其用藥次第為始則取外藥以制內藥,繼則由內藥以修...
太極·陰陽·性命:論唐君毅的“生生”哲學————作者:王振輝;
摘要:唐君毅的生生哲學可以從太極觀、陰陽觀、性命論三個方面闡明。首先,青年唐君毅融合了過程主義、新實在論與氣化論,將“太極”視為“變之理”。三十歲之后唐君毅以內在而超越的“生生之理”界定“太極”,將其視為生生的本原。其次,陰陽相繼和陰陽相感是生生的兩種模式。陰陽相繼指“生而化、化而生”的氣化更迭,其根據是乾坤之道。陰陽相感指功能的攝受與感通,其根據是感應之理。陰陽的相繼相感都可以用“因化果生”的模型來解...
損中有益,益中有損——《周易》中的損益觀析論————作者:張文智;
摘要:帛書《要》篇里有一段談論損益之道的文字,稱之為“吉兇之門”及“君者之事”。依據今本《周易》經傳所蘊含的本體生成論,并結合《道德經》《淮南子》中的相關說法,以及《大學》《中庸》與《周易》之內在關聯,損益之道可以得到更為深刻、全面的解讀。“損下益上”為“損”,“損上益下”為“益”,這是《周易》的基本理念;“損”中有“益”,“益”中有“損”,體現了損益、取舍之間的辯證關系;“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說...
從義理詮釋到生命詮釋——孫奇逢對孔子易學的理解與辯護————作者:劉萍;
摘要:面對朱熹“三圣分觀”論對孔子易學所造成的價值沖擊,孫奇逢以“《易》無二易”說進行了批駁,重申了孔子《易傳》對伏羲、文王思想的接續性。他注意到孔子在時的視域下以渾融易理之心釋《易》的獨特價值,并據此提出“《易》未必盡同”,在生發必然性的意義上為孔子義理釋《易》之理路作辯護。孫奇逢著眼于孔子易學與其主體生命的貫通,指出孔子易學是超越文本注釋而上達于生命的詮釋,故“孔子是一部《易》”。此一生命詮釋的最大...
論王船山對復卦的詮釋————作者:高貴朋;
摘要:王船山對復卦的詮釋別具一格,表現出不同于前人的特質。他認為復卦“一陽初動”所表征的“天地之心”為天道之誠幾,顯現為人道之誠幾,須于“吾心之復幾”見“天地之心”,表達了天人一貫之理;復卦所體現的修養工夫是察識擴充本性發顯的一念之幾,“以心盡性”,使性理作為心之主宰,并下貫于情欲,在待人處事中體天地之德;復卦雖然顯示的是休養生息之象,但以立己立人、成己成物為依歸,蘊含著開物成務的實學精神和經世致用的現...
京氏《易》災變占候類佚文補輯————作者:呂冠南;
摘要:京房及其后學所撰災變占候類著作皆已亡佚。清人限于條件,諸輯本未收錄稀見典籍和域外漢籍所征引的部分京氏《易》災變占候類佚文。對其漏輯的佚文進行補葺,得佚文凡156條,其中133條為前人未輯者,23條為前人輯而不全者。這批佚文為研究京氏《易》提供了更新、更完整的資料
尚秉和易學之易象問題再探————作者:王雷;
摘要:易象問題是尚秉和易學的難點,這一難點集中于“易林之辭,無一字不從象生”這句話上。從字面意思看,辭和象應該是一一對應的關系,但在尚氏的易學著作中,相同的辭并非都用相同的象來表達,因此,人們認為尚氏此言過于絕對化。其實,尚氏對于象辭關系的理解有其獨特之處。首先,尚氏認為象和辭具有層次性,這植根于其陰陽觀。其次,尚氏對于辭的認識,突出地表現為辭意的擴充,這主要體現在其復象的取象方法上。再次,尚氏通過察象...
請以聲衍:方以智對邵雍“小衍”的闡發————作者:劉元青;馮佳;
摘要:邵雍以“五”為小衍之數,把“其一不用”看成超越之體,以此推演太極與物象之間的關系。方以智認為邵雍“示五而萬備矣”,他以“聲衍”的方式,將小衍應用于探求字音的發聲規律。其理論創見主要有四點:一是以“旋四藏五”來說明中五之聲與漢字本聲的關系,并試圖制定一種可以會通《西儒耳目資》和悉曇字母的新門法。二是根據小衍法中的“四分用三”說,提出“古通一韻”的古韻觀。三是創造性地發展了先秦以來的納音法,他稱《管子...
日本易學中的“三十六變筮法”考論————作者:廖娟;
摘要:清代易學家毛奇齡認為,在揲蓍成卦的過程中,十八變所得僅為“內卦之小成”,宜“引伸推類”以及于“重卦之大成”。毛氏此說未及展開,但傳到日本后對日本學者產生了重要影響。皆川淇園堅信十八變僅成一卦三畫,戶崎允明亦有類似言論,但二人均未詳細說明行蓍的具體過程。直到日本明治時期,根本通明才發展出一套完整的“《周易》復古三十六變筮法”。其具體做法是:分掛揲扐,操作六次,將初變與四變、二變與五變、三變與六變的掛...
李炳憲易學思想簡論————作者:方浩范;
摘要:被學界稱為朝鮮半島最后一位易學家的李炳憲接受了孔子以前不得有經的今文經學觀點,否認《易經》為三圣所作、《易傳》是孔子一人所為的傳統觀點。他認為,孔子是《易經》的作者,《易》是孔子所作的“神化之經”,六十四卦的順序和揲蓍之法皆為孔子所定。李炳憲以六十四卦卦序不變為前提,以前后緊鄰的單數卦與雙數卦共同構成“對卦”為原則,闡述了“乾坤由來”的卦變說。其大意為:單數卦為內卦,緊隨其后的雙數卦為外卦;內卦由...
研究熱點、發展趨勢與學術期刊的質量提升——《復印報刊資料(中國哲學)》專家座談會會議綜述————作者:劉驍;王溪楠;
摘要:<正>2024年9月28日,《復印報刊資料(中國哲學)》專家座談會在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以下簡稱“書報資料中心”)舉行。本次會議由書報資料中心主辦,山東大學易學與中國古代哲學研究中心協辦。書報資料中心總編輯高自龍致辭,哲學學科執行主編馮琳匯報了《復印報刊資料(中國哲學)》近年來的工作。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楊國榮教授,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山東大學易學與中國古代哲學研究中心楊澤波教授,南京大學哲學學...
《周易研究》2025年度主要欄目設置與重點選題
摘要:<正>本刊2025年將圍繞以下四方面開展工作:一是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推進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進一步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做出積極貢獻;二是傳承、發展傳統易學,探討冷門絕學領域的重大疑難問題;三是圍繞易學與中國哲學的當代轉化創新,切實推進新時代的易學與中國哲學知識體系建構;四是關注易學智慧在解決國家重大現實問題中可能發揮的作用
第三期青年易學工作坊成功召開————作者:經典;
摘要:<正>2024年11月16-17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圖書資料室、山東大學易學與中國古代哲學研究中心、中國周易學會、《周易研究》編輯部聯合主辦的“第三期青年易學工作坊”在北京召開。本期工作坊以“易學研究文獻目錄、數據庫、數字人文平臺建設與推進”為主題,來自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山東大學、中央民族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上海師范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西南交通大學、曲阜師范大學、抖音集團等...
第三屆生生哲學論壇成功召開————作者:張依茗 ;張宇欣;
摘要:<正>2024年12月7日,由山東大學易學與中國古代哲學研究中心、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中國周易學會、《周易研究》編輯部聯合主辦的第三屆生生哲學論壇在山東濟南召開。來自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山東大學、南京大學、華東師范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等高校和研究機構的五十余名學者參與了本次論壇
《觀物:邵雍哲學研究》簡介————作者:邵子瀚;
摘要:<正>李震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3年10月出版,全書共527頁,約40.8萬字,系目前最前沿的邵雍研究成果。該書主要取哲學史的進路,通過概念分析來呈現邵雍的義理內涵,同時輔以經學史和思想史方法,將邵雍哲學放置在經典詮釋和時代思想發展的宏觀脈絡中加以考察。全書共九章
《〈周易〉詮釋與清代新義理學的思想源流》簡介————作者:張永衡;
摘要:<正>姚彬彬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4年5月出版,全書共261頁,30.9萬字,系“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成果。該書是對清代乾嘉義理學之發展源流及其與易學關系的專題研究,書前有周積明所撰序言一篇,主體部分共四章,并有導言及結語。導言澄清了“漢學”“宋學”“考據”“義理
“精白”之義與儒道心性修養論之異同————作者:盧璐;
摘要:學界在討論帛書《易傳》中的“精白”概念時,常論及其與黃老思想的相通之處。考索相關文獻可見,今帛本《易傳》與黃老典籍對“精白”“神明”之精神境界和“洗心”“潔宮”等修養工夫有不少相近的表達,但二者的思想其實存在巨大的深層差異:就工夫而言,撰寫《易傳》的儒家學者主張要在“進德修業”的具體實踐中錘煉其心,黃老道家則取虛欲、適情之靜修路徑;就境界而言,儒家期許由“精白”境界而致用利民,黃老道家則偏重關切一...
“健”“順”之意涵及其對生生的影響——以《周易》為中心的討論————作者:李承貴;
摘要:依《周易》,萬物化生源于乾、坤的交合互動,乾之性能為“健”、坤之性能為“順”,乾健、坤順源于生生,乃生生暢通、成就的兩個基本元素,且此兩個基本元素性質各異而互補。剛健、柔順由于性能豐富而多向度地展示出對生生的價值和意義,從而促進和保護生生的順利展開與成就。不過,由于剛健、柔順之于生生的作用為技術特性,是乾、坤在生生中固有合理位置和角色所表現出的性能之實現,乾、坤的交合互動只有遵循固有法則方能積極地...
從“天生”到“生生”:天之“生生”義涵述真————作者:吳雁鵬;
摘要:“天”作為貫通中國哲學的重要概念之一,應當以“生生”來認識和理解。傳統觀念認為“天”具備主體或實體義涵,進而生成萬物。然而,萬物自我成就,并非有個主體之“天”在“生”。因此,“天生”觀念存在著對“天”與“萬物生生”認識上的倒置。“天”被認為能夠以陰陽、四時、生死之氣聚散變化來化生萬物、成性降德。但實際上,萬物自生自長、自性自成的過程方為“天”。天生即為性。人、物之性同于生生,所不同者在人、物氣稟各...
相關文學期刊推薦
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