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文學期刊 熱度: 時間:
《敦煌學輯刊》
關注()【期刊簡介】
《敦煌學輯刊》是國內最早創辦的敦煌學專業學術刊物,始辦于1980年,每年出版一期;到1984年,經文化部、高教部批準正式創刊,為半年刊,每年6月、12月各出一期。至2004年止,《敦煌學輯刊》共出版了46期,發表論文700余篇,成為國內外敦煌學學術信息的中心
《敦煌學輯刊》由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蘭州大學敦煌學研究所主辦,現任主編齊陳駿教授,副主編陸慶夫教授、鄭炳林教授,有馮培紅、屈直敏、魏迎春、劉永明4名編輯
【報道內容】
《敦煌學輯刊》主要刊載敦煌文獻、敦煌石窟、佛教藝術、河西史地、吐魯番學等方面的學術論文,還辟有書評、譯文等欄目,宗旨在于弘揚和宣傳敦煌文化和祖國古代優秀文化遺產。
【發展歷程】
2004年11月,經甘肅省新聞出版局批準,《敦煌學輯刊》自2005年起從半年刊改為季刊,每年出版4期,在每個季度的最后一天正式出版。《敦煌學輯刊》的擴刊,是與21世紀初期敦煌學研究事業的蓬勃發展是分不開的,也與蘭州大學敦煌學研究所的學術研究得到重要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相信通過國內外敦煌學界的支持和編輯部同人的努力,一定會將《敦煌學輯刊》辦成國內外敦煌學研究信息的重要陣地。
【主要欄目】
敦煌學輯刊設有:敦煌文獻、佛教藝術、吐魯番研究、敦煌語言文學、敦煌學史、河西史地等欄目
雜志優秀目錄參考:
左南城位置考辨 劉滿,關楠楠
敦煌愿文中的家庭倫理管窺 買小英
敦煌寫本碑銘贊詞語疏解 楊曉宇,劉瑤瑤
河西鎮墓文叢考(三)——敦煌墓葬文獻研究系列之五 吳浩軍
《唐故東都安國寺大德尼法真墓志銘并序》考釋 趙青山
袁潔及其《出戍詩話》研究 吳華峰
敦煌石窟最早觀音經變考 張景峰
慶陽北石窟寺第165窟“舍身飼虎”圖像考辨 董華鋒
麥積山石窟第127窟造像壁畫思想研究 項一峰
河南中部北魏晚期至東魏石刻佛像造型分析 黃文智
對“圖像程序”的重新認識——入華粟特人石質葬具圖像所表現的共同主題 李瑞哲
魏晉墓葬彩繪體育磚畫的審美研究 林春
清水宋金墓葬孝行圖探究 吳少明,常冬梅,張玉平
法國學者對敦煌術數和天文歷法文獻研究的貢獻 鄧文寬
延安宋金石窟研究述評 石建剛
生死輪回史——一部來自敦煌的藏文敘事文獻(二) 今枝由郎,班瑪更珠
評職稱發表論文:關于素質教育思想的哲學思考
摘 要: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是對中國教育的科學總結,也是指導今后教育實踐的保證。要全面實施素質教育首先必須深入研究、深刻理解、全面貫徹,要在實踐中把握好素質教育的客觀性,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把握好素質教育的整體性,它是一項巨大的系統工程,把握好素質教育的實踐性,在科學世界觀指導下,敢于探索、勇于實踐。
關鍵詞:哲學思考,思想,素質教育,客觀性,評職稱發表論文
素質教育是通過科學的、抽象的理論形式來反映我國教育實際的,從形式上看他是主觀的,從內容看是客觀的,是客觀內容與主觀形式的統一。素質教育是一個非常龐大而復雜的系統工程,它由許多子系統組成,包括社會各界的普遍理論與大力支持。不了解其中各子系統的聯系和關系,就不能把握其整體,不能從整體上把握事物,就不能認識其本質和規律性。
敦煌學輯刊最新期刊目錄
敦煌令狐氏家族源流考論————作者:杜海;
摘要:敦煌令狐氏祖先可上溯至先秦時期令狐文子。西漢末,其家族遷徙至敦煌。東漢中后期,敦煌令狐氏成長為地方大族,令狐溥為其家族代表性人物。五涼時期,令狐氏在敦煌乃至河西地區頗具影響力,此一時期敦煌令狐氏代表人物為令狐亞。北朝隋唐時期,敦煌令狐氏地位顯赫,《元和姓纂》《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等記載了其家族先秦至唐代完整的祖先世系。不過,由于家族世系的建構痕跡明顯,以至于令狐氏家族成員亦懷疑其家族早期歷史
漢唐玉門關、陽關南北交通考————作者:王蕾;
摘要:西漢“列四郡,拒兩關”,玉門關和陽關南北相對而置,在東西交通上連通西域,在南北交通上隔絕羌胡。在分析兩關南北烽燧遺址的基礎上,結合出土漢簡進行考證,可知兩關南北烽燧的設置與溝通是敦煌西界的重要防線。隨著北周伊吾路的開辟,玉門關東遷至今瓜州地區。東遷玉門關北連伊吾、南通吐谷渾,且與陽關道互相配合、形成掎角之勢,在祁連山南北的交通上發揮著重要作用。東遷玉門關和陽關的關防設置,不僅是河西抵御南山羌虜的一...
關于直至公元2世紀的中央亞洲絲綢之路————作者:斐迪南·馮·李希霍芬 ;唐潔;
摘要:<正>中央亞洲②的最新研究特別得益于英國和俄國旅行者的進取精神。迄今為止,大部分研究只是在地理范圍內的知識領域中取得進展,而這些往往是通過挖掘不完整的史料來實現的。如同光芒普照那片大地,將目光回溯至上古時代的記載,部分記載描述了相同的區域,并指明了當時已有的貿易往來路線。到目前為止,一些記載仍鮮為人知,而基于或然性論證之上的解釋所引發的爭論則留下了廣闊的自由討論空間
敦煌寫本《大唐三藏圣教序》考釋————作者:屈直敏;
摘要:唐太宗李世民御制《大唐三藏圣教序》及太子李治《述圣記》在敦煌吐魯番文獻和傳世藏經中均有留存,學界對此尚未有全面系統的敘錄和研究。筆者在此通過全面查考,對檢得的19件敦煌寫卷和4件吐魯番寫卷進行全面考述,進而結合傳世藏經等文獻,對序記及撰者題名進行考辨。研究表明,《大唐三藏圣教序》撰者原作“御制”,高宗時改為“太宗文皇帝制”;《述圣記》撰者原作“皇太子臣(李)治”,李治即位后,撰者改作“大唐皇帝”“...
都江堰靈巖寺出土《大唐中興三藏圣教序》經版整理初探————作者:董華鋒;鄧宗任;何江濤;
摘要:都江堰靈巖寺出土經版中有兩件《大唐中興三藏圣教序》殘塊。這一內容的經版首次在四川地區發現。經整理,可以大體復原這兩件經版殘塊的原始面貌。結合敦煌、吐魯番等地的寫本,本文認為:這兩件經版原本很可能題作《大唐中興三藏圣教序》,是在唐蕃之戰的大背景下伴隨《金光明最勝王經》傳入四川的,其滿行16字的占行格式在靈巖寺出土的《金光明最勝王經》經版中也有發現
敦煌《大般涅槃經》的傳抄與流變————作者:唐露恬;
摘要:漢唐時期《大般涅槃經》譯本迭出,主倡“常樂我凈”及“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其佛性學說在南北朝時期成為主流,甚至促使佛教思潮發生了從般若“空”到涅槃“有”的轉變。此經傳入敦煌后伴隨著抄經熱潮于此大量傳抄,從寫本的年代、數量、版本皆可見其傳抄盛況。進一步對其敦煌寫本研究后發現,《大般涅槃經》傳抄于敦煌期間,不僅寫經內容及卷次皆有改動,敦煌僧眾還從義理層面研習此經抄寫經疏,并在文學體裁上對此經進行了本土化...
俄藏敦煌六十甲子歷文書研究————作者:寧宇;
摘要:敦煌寫本Дх01295+02976+03515、Дх04960是俄藏敦煌文獻中的兩件六十甲子歷文書,雖然只有殘損的只言片語,卻依然可以讓我們一窺敦煌六十甲子歷文書的特征與概貌,也可以與其他六十甲子歷文書互相印證補充。敦煌六十甲子歷文書類屬敦煌寫本時日宜忌文書,是唐宋之際流行于敦煌地區的“民生占卜”文書。這一類文書以日為綱,按六十甲子的順序將各日擬神化,行文格式工整,可以直接按日期或內容查詢,往往不...
業蘊“籯金”:論敦煌寫本類書《籯金》與唐代科舉————作者:曹丹;
摘要:敦煌寫本《籯金》是一部弘揚儒學、服務科舉的類書。此書從編撰之初便參考了諸多科舉試題,將君臣關系作為核心內容,與科舉所考察主題一致。書成之后,士子科場作答時不僅多使用《籯金》中的事典和麗辭,還會借鑒《籯金》中的對句與思路解經。《籯金》另一編排特色是聚焦邊患問題,書中關于西戎、北蕃、戰陣的內容既契合了武則天統治時期的試策題目,也適用于其后科舉考試中對邊疆戰事問題的多次考察。不僅不同時期的士子答卷時都應...
黑水城所出寫本《粉蝶兒》探析————作者:趙陽;張蓓蓓;
摘要:黑水城出土的寫本《粉蝶兒》詞,應是黑水城文獻《呂觀文進莊子義》的擁有者在閱讀文獻正面《莊子·齊物論》部分時,有感而發,在背面所憶寫的北宋詞作。該詞的格律與宋代毛滂《粉蝶兒》(雪徧梅花)正體一致,為雙調72字。另據文獻正面《呂觀文進莊子義》天頭處的部分反切注音推斷,該詞書寫者為宋西北邊陲文人或西夏人的可能性較大。此詞可補《全宋詞》及《全宋詞補輯》之佚,且可印證中原文學作品在西夏的傳播具有一定影響力,...
四十年來國內西域胡語文獻研究綜述————作者:吐送江·依明;孟佩君;
摘要:自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探險家從中國新疆、甘肅等地帶走大批梵語、于闐語、吐火羅語、粟特語、回鶻語等胡語文獻后,世界范圍內便興起了對這些古代語言研究的熱潮。由于大部分文獻的外流,我國在這一領域的研究起步較晚。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國內學者的潛心研究,國內胡語文獻的研究水平已經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本文通過介紹早期西方學者對梵語、吐火羅語、于闐語、粟特語和回鶻語文獻的整理和研究成果,以及梳理四十年來國內...
宋使劉渥出使龜茲回鶻考————作者:喬玉蕊;
摘要:大中祥符六年(1013),宋使劉渥出使龜茲回鶻是中原中央王朝與新疆地方政權之間保持友好關系的見證。這是北宋對龜茲回鶻大中祥符三年(1010)朝貢的回訪。劉渥使團在龜茲回鶻停留一兩年后返宋,返程時進奉般次穿越河湟、橫渡黃河,進入秦州。從龜茲回鶻朝貢貿易及對外交往活動之變化來看,劉渥出使前后龜茲回鶻主動與北宋互動交好,這極可能是龜茲回鶻為應對喀喇汗王朝東擴而尋求與北宋相互支持的一次政治接觸,也是北宋意...
場域轉換與揭諦信仰的歷史變遷————作者:李小榮;
摘要:在明清詩文、小說、戲曲、寶卷等文學作品中,揭諦從未進入神祇譜系的上層,僅是聽命差遣的小神,然其身影隨處可見。若追溯其信仰的歷史變遷軌跡,主要和場域轉換密切相關:一者,從宗教層面言,唐五代時期是由佛教譯場轉向密宗道場;二者,從社會生活層面言,兩宋以后是由都市轉向鄉間;三者,從文學層面言,是由唐宋時期的佛教靈驗記為主轉向趙宋以后各體作品的全面發展。究其文化成因,則源于以《心經》為主體的多面向綜合性信仰...
回鶻契約文書反映的民間佛教信仰————作者:宋博文;張鐵山;
摘要:回鶻契約文書在反映回鶻人經濟生活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們的精神世界。其中兩件放良書滲透著冥報、功德回轉的佛教思想,一件結拜契體現了對往生凈土的追求,一件借經契則反映了借經活動要遵循的程式。這些活動反映的多是民眾從實用角度出發所關注的佛教思想內容。在這些觀念的影響下,世俗活動與宗教信仰結合在一起,反映了在高昌回鶻,佛教信仰并非僅僅停留在僧侶信仰的層面上,其已經深入民間,內化為民眾的行為準則,...
試論疑偽經文本的生成與流變——以《大方廣華嚴十惡品經》研究為例————作者:李奧;鄭阿財;
摘要:疑偽經在佛教文獻史中呈現出獨特的發展樣貌,它們幾乎沒有明確且完整的文本來源,并且因具有非常強烈的目的性,其生成和流變大多生動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的思想傾向。《大方廣華嚴十惡品經》是典型的疑偽經,屬于戒律類的中國撰述經典,創制時間應在六世紀前半,作者身份疑為北朝僧人,響應斷食酒肉運動產生,命名則得益于當時南北朝深厚的華嚴學傳統。雖不見于傳世文獻,但在敦煌共計保存有十二號相關寫卷,其中有四號采用經折裝形式...
論文本范式不同的講經文——以敦煌本《佛本行集經講經文》為中心————作者:計曉云;
摘要:講經文是敦煌講唱文學中的重要文體之一,也是唐五代俗文學、中國佛教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伯2459號背、斯4194號寫卷屬于敦煌講經文,且為同一體系《佛本行集經講經文》的不同抄本。但其文本范式與傳統講經文并不相同,它們主要由“散文+韻文”的形式構成,無都講唱誦經文環節;散文部分主要解說撰者或講經法師選自《佛本行集經》中與釋迦牟尼降誕、成長、出家、弘法等相關的故事,韻文部分主要摘抄經中相應故事之偈頌。這...
張歆海與斯坦因關系研究————作者:王冀青;
摘要:本文首次利用英國藏斯坦因檔案,對其中有關張歆海的資料加以整理與研究。斯坦因于1930年4-5月訪問南京,為其第四次中國考察申請國民政府發放的中國護照。時任外交部參事、中央大學文學院院長的張歆海通過臺克滿的介紹,與斯坦因相識。5月3日,斯坦因在下榻酒店宴請張歆海。5月4日,張歆海在家中宴請斯坦因,湯用彤等作陪。5月9日,許立德在家中為斯坦因舉辦道別宴會,張歆海應邀出席。張歆海與斯坦因面談3次,對斯坦...
河西地區漢晉陶灶研究————作者:董文斌;魏文斌;
摘要:陶灶是漢代墓葬隨葬器物的重要組成部分,包含著較為豐富的喪葬文化信息。通過對漢晉河西地區陶灶的考古類型學分析,理清了漢晉時期不同時段陶灶的特點與演變規律,并分析了產生這些規律的歷史原因。同時與中原地區的陶灶進行比較,發現河西地區的陶灶在制作工藝與器型的精美度上相對落后,這一現象的產生與河西地區偏遠的地理環境以及文化傳播的滯后有很大關系
瓜州東千佛洞壁畫內容的特色與價值————作者:張景峰;
摘要:瓜州東千佛洞是絲綢之路沿線一處重要的石窟寺遺址點,也是敦煌石窟的重要組成部分。東千佛洞第2、5、7窟中保存著水月觀音、十一面觀音、施寶觀音、施甘露觀音、真實名文殊曼荼羅、頂髻尊勝佛母曼荼羅、毗沙門天王與八大夜叉曼陀羅、八塔變、八大菩薩曼陀羅以及阿彌陀佛來迎圖、唐玄奘取經圖等西夏時期大量的顯教和密教的經典題材與內容。借助編寫《瓜州東千佛洞》的契機,本文對瓜州東千佛洞壁畫內容特色和藝術價值進行分析
金代造像題記反映的工匠及其藝術交流————作者:劉振剛;
摘要:石窟寺研究涉及洞窟形制、寺院建筑、造像的內容和風格等方面,石窟寺建造工匠對這些方面起決定作用。由于各種原因,保存完整的金代佛教石窟寺很少,其中一些石窟寺以碑刻和造像題記的形式留下了建造工匠的信息,這些信息成為研究金代石窟寺工匠及其藝術活動的依據,也為研究不同地區佛教造像藝術的交流提供了可靠的參照
酒泉文殊山古佛洞元代涅槃經變圖像考釋——兼談古佛洞重繪壁畫的年代————作者:李甜;
摘要:以文殊山石窟后山古佛洞中心柱正面上層涅槃經變圖像為研究中心,對古佛洞窟室結構、壁畫內容、組合形式、主題思想進行考釋,并與其他石窟涅槃經變圖像進行比較,梳理其異同。研究發現古佛洞涅槃經變圖是元代對河西地區傳統涅槃圖像以及回鶻、西夏涅槃圖像的傳承和延續,說明河西地區的涅槃信仰自北周開始一直延續至元代,從而為研究元代多民族文化藝術融合交流及河西晚期石窟斷代提供新依據
相關文學期刊推薦
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