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文學期刊 熱度: 時間:
《民族藝術》
關注()期刊簡介:《民族藝術》2008年全國中文核心期刊2010-2011年CSSCI來源刊《民族藝術》刊發各類關于中華民族民間文化藝術研究的文章,尤其歡迎選題獨特、材料豐富、方法新穎、視野開闊的文稿,提倡立體性跨學科研究。專業學術性刊物。發表中國各民族文化藝術研究方面的論文及調查報告
【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主要欄目】
特稿、前沿話題、學術訪談、特別策劃、文化研究、藝術探索、田野觀察、書評。
【投稿須知】
1. 稿件務必字跡清晰,并請盡量提供與文章內容相符的圖片資料, 歡迎提供打印件或軟盤。提供軟盤者,請同時提供一份打印件
2. 來稿請提供內容摘要、關鍵詞, 作者的姓名、職務或職稱、工作單位、詳細通訊地址、聯系電話、郵政編碼
3. 本刊對決定采用的稿件有刪改權,不同意刪改者請在來稿時申明
4. 由于受人力所限,來稿一律不退,敬請作者自留底稿。在六個月內未接到用稿通知者,作者可自行處理
5. 《民族藝術》對來稿實行匿名評審
6. 本刊已加入《中國學術期刊( 光盤版) 》和“中國期刊網”。如作者不同意將文章編入該數據庫,請在來稿時申明,本刊將做出適當處理
雜志優秀目錄參考:
(5)博學篤志 化人養心——我的文藝美學問學之路 仲呈祥[1,2,3,4,5]
(10)“庾信文章老更成”——仲呈祥文藝美學思想再探 張金堯[1];殷昭玖[2]
前沿論壇
(17)定義、視域與田野中的問題——“中國藝術人類學前沿話題三人談”之三 王永健;關祎;安麗哲
神話•圖像
(24)玉帛為二精神話續論 葉舒憲
視覺人類學
(33)視覺人類學視閾下的空間意指 鄧啟耀
(39)“子孫的自畫像”:祖先圖像的視覺人類學解讀 陳曉陽[1,2]
文化遺產關鍵詞
(47)文化遺產關鍵詞:印章 郝繼文
(53)文化遺產關鍵詞:書法 黃玲;呂嵩崧
非物質文化遺產
(59)地方與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地方性與當代問題 耿波
(67)稿約
(68)西部苗族史詩《亞魯王》傳承人陳興華口述史 唐娜[1];馬知遙[2]
藝術考古
(74)海外藏河北金銅佛像舉要 張建宇
(86)從南方上古青銅器紋飾看駱越族造物神祭禮的源流 謝崇安
(89)視覺人類學視閾下的空間意指
美術論文免費下載:分析美學的衰落和形而上學的復興
60年代以來,分析哲學作為一種哲學思潮,正受到來自這個陣營外部和內部的種種勢力的沖擊。從外部來說,它受到歐洲大陸學派和美國實用主義學派的抨擊。從內部來說,它受到以羅蒂為代表的一些年輕的分析哲學家的批評。
分析美學家逐漸認識到,他們在理論上停滯不前的原因,在于相信把對認識論問題的解決同“形而上學”分割開,同對重大本體論問題的說明分割開。如古德曼一方面提出種種“形而上學”的本質都應從理論中加以拒斥,另一方面又提出審美經驗的基本特征是具有審美征候。在審美經驗問題上,古德曼陷入一種進退兩難的境地:一方面,按照他的分析美學的立場,審美經驗、審美態度、審美活動這類概念在實際使用中意義含混不清,是應該加以否定的;另一方面,他又找出一些審美活動的基本特征,即審美征候,而這種思考方式正是形而上學的。其他后期的分析美學家如布洛克、馬戈利斯等也陷入類似的矛盾中。另外,潛藏于分析美學批評中的那種觀念,即存在著或必定存在著一個本質的或適當的闡述性邏輯,這乃是分析美學家難以擺脫的美學上的本質主義的遺跡。
民族藝術最新期刊目錄
以德制權:放花燈傳說文化隱喻的生成邏輯————作者:漆凌云;
摘要:民間傳說研究除了關注隱喻背后的族群認同、歷史事件和生計模式之外,還應立足傳說學本位,探賾隱喻背后的文化心性。借鑒傳說形態學方法,將包含“玉帝下令火燒人間—天神設法救助百姓—百姓正月十五放花燈蒙騙玉帝—元宵節放花燈習俗形成”的情節基干,同時具備玉帝、火神等“核心名詞”的28則文本界定為元宵節放花燈傳說。放花燈傳說的“違禁—陷入困境—求助或考驗—消除困境”的功能順序及對應母題鏈與元宵節中的祈福消災儀式...
女神與王權:歐亞文明視野下的“王母會君”故事————作者:海力波;
摘要:“王母會君”故事是西王母信仰的重要內容,故事中的西王母將王權賦予參謁的君王,兩者存在著庇護與受庇護的關系,是神權高于王權的隱喻。王母會君故事的形成受到兩河流域伊斯塔爾-塔穆茲(君王)王權神話的影響。絲綢之路開辟前后,伊斯塔爾-塔穆茲(君王)王權神話傳入華夏社會,演化為王母會君故事。西漢末年“傳西王母詔籌”事件說明西王母信仰在民間的巨大影響力,王莽將元后王政君比附為西王母,意在暗示元后具有廢黜漢帝的...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修辭學闡釋————作者:牛樂;
摘要:從哲學角度思考,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在人類之“語言”和“社會”雙重實踐中被建構的文化主題,其不僅蘊含深刻的價值邏輯,亦包含生動的修辭實踐,是一個由詩性—邏輯性、隱喻—轉喻、人化—物化之關系構成的修辭體系,其目的是重建人與世界之間詩性的情感聯系。作為一種文化修辭活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的向心力、勸服力、認同力將語言、制度、人的主體性、物的能動性統御在一個生動的修辭場域中。在當下的“云技術”語境中,非...
多元遺產觀與遺產政策協商:《非遺公約》框架中有關商業化立場的演變————作者:唐璐璐;
摘要: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框架中,“商業化”一直是備受爭議的話題。通過對2006至2023年間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歷屆會議及相關國際文書的考察可以發現:教科文組織從最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商業化持謹慎態度,預設負面影響,到將其重塑為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維度并制定相關指導文件,背后交織著多重遺產觀念的爭鳴。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商業化的遺產政策的調適,是權威遺產話語與遺產社區的遺...
文化遺產保護真實性原則的意大利思想淵源——紀念意義的永續留存與藝術品格的大眾認可————作者:李正宇;
摘要:真實性原則作為檢驗變化中的文化遺產是否還是其自身的標準具有意大利思想淵源。歷史上意大利的修復實踐主要在于恢復文化遺產的紀念意義和實用功能,體現了修舊為用的立場。意大利早期修復學者博伊托和喬萬諾尼重視作為紀念物的文化遺產的史實真實性,兼顧其美學價值。布蘭迪將現象學的思想引入藝術作品的修復,將史實和美學統一為真實性的雙重維度,實現了文化遺產紀念意義與審美意義的理論整合。后來,真實性原則在國際憲章和公約...
凌純聲:中國科學民族志開創者與中國藝術人類學先驅————作者:朱陽;
摘要:凌純聲是中國近代著名的人類學家、民族學家和音樂家。雖然他沒有對藝術進行過專題研究,但是在他一生的民族志研究中涉及了大量的中國民族藝術,其中包括了他書寫的作為中國第一部人類學科學民族志的《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所以凌純聲也可以被認為是第一位用科學民族志方法對中國民族藝術進行研究的人類學家。凌純聲曾留學法國,在《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一書中體現了他的老師莫斯的人類學科學研究方法,如今這樣的科學研究方法也...
2024年度中國藝術人類學理論熱點掃描————作者:王永健;
摘要:2024年,中國藝術人類學在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研究領域涉及“理論與學科建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區域國別藝術”“藝術鄉建”“藝術民族志書寫”“藝術與認同”等熱點話題,展現了學界對當代社會發展與文化現象的深切關注。多家學術刊物設立了藝術人類學或田野調查相關專欄,發表前沿理論、田野實踐和譯介的新成果。學科建設方面也取得了諸多新進展,為形塑藝術學三大體系建設提供有力支撐。多種...
意會與言傳:民間音樂教育中“口傳心授”的知識形態與層級特征————作者:楊銀波;
摘要:凡以語言、聲音、肢體、表情等直觀可感的方式傳達的內容均為顯性的“口傳”知識,與事實、示范、評價、樂譜、口訣、比喻等要素有關;凡無法通過語言、聲音、肢體、表情等直觀方式傳達的內容均為隱性的“心授”知識,多與韻味、程式、情感、教育、品行等內容相關。隱性知識依附于顯性知識,“心授”的內容蘊含在“口授”之中,二者一體同步、不可分離,蘊含著深刻的“教”與“不教”的教育學原理。“口傳心授”可以從宏觀上分成“譜...
超越學科維度的“制作”思想——蒂姆·英戈爾德《制作:人類學、考古學、藝術學和建筑學》導讀————作者:朱怡芳;
摘要:蒂姆·英戈爾德《制作:人類學、考古學、藝術學和建筑學》一書系統提出了人類學、考古學、藝術學、建筑學中會通的“制作”思想。“制作”思想的宗旨是通過開放學科對話,由內部認識的做中學和知行合一的方式來探究學問,進行超學科思考、行動和研究。“制作”思想的特點是在對固有觀念和思維二元性批評的基礎上,豐富制作的有生性和互通內涵!爸谱鳌彼枷肱c五組重要的術語關鍵詞具有邏輯聯系,有關闡釋與中國傳統哲思相通
漢語聲調調類與民歌音階的相關性————作者:邱健;
摘要:關于語言聲調和民歌音調的討論,以往的研究多以個案式的分析或經驗性的描述為主,少有對其內在關系展開論述的。在語言學和音樂學的交叉視野中,以漢語來進行官話區和非官話區的民歌分區,選擇聲調調類和民歌音階兩個參數,搞清楚二者在類型上的整體性、系統性分布,以此來進行相關性分析,并最終提出漢語人的聲調調類和民歌音階在復雜程度上呈現出反比例匹配的相關性假說;從歌曲如何形成來探討假說背后的機制,即從歌詞與曲調的協...
儀式戲劇的“非現場性”書寫——以目連戲為中心————作者:孟威;
摘要:儀式戲劇源自法事科儀,不僅功能上發生轉變,且文類也會產生互斥。將民間本目連戲與鄭本目連戲進行比較,可以發現由儀入戲的過程中所遺存的大量文類轉化痕跡,以非現場性書寫為主。非現場性,是客體只能在想象中發生,但作用于當下的行動之中。非現場性內容的書寫,召喚了一個傳統再現和現實意義的辯證對話空間,既非直接敘述二者又能兼容二者特點。傳承的穩定性決定了非現場性書寫不僅凝結了歷史上的超驗內容,并召喚至活生生的當...
磚雕“麒麟獻瑞、福在眼前”————作者:楊書娟;
摘要:<正>明清時期,磚雕被廣泛應用于民居建筑,其主要用于裝飾屋脊、大門、照壁、窗、墻面等處,特別是門樓、門罩運用最多,也最為講究,往往是民居建筑雕飾的精華所在。題材上,以歷史故事、神話人物、祥禽瑞獸、梅蘭竹菊等寓意吉祥、人們喜聞樂見的內容為主。在雕刻技法上,主要有陰刻、壓地隱起的淺浮雕、深浮雕、圓雕、鏤雕、減地平雕等。明代磚雕紋飾風格粗獷,趨向于簡潔實用。清代磚雕裝飾風格逐漸走向繁復,內容也更加豐富,...
藝術遺產學:新學科之學理————作者:彭兆榮;
摘要:當下,我國的教育學科體制涌現出新學科的發展趨勢,“藝術遺產學”便是一個例證。然而,這一新學科究竟包含著哪些基本元素、要素,學理、道理,亟須厘清,特別是“遺產事業”成為當今人類面臨重大危機和挑戰之時,由聯合國主導的世界重大事務與這一學科存在著邏輯關系。中華文明歷史悠久,遺產多樣,尤其是與傳統的農耕文明和諧共融。藝術遺產學這一新學科既表現出學科的發展趨勢,又體現了世界的普遍意義,當然,更要表現出“中國...
“二斗少半”銘越式銅鼎————作者:韋玲;
摘要:<正>質地:青銅年代:西漢(公元前206—公元25年)等級:一級尺寸:通高28.5厘米,口徑23.5厘米,腹徑75厘米來源:1976年貴縣(今貴港市)羅泊灣1號墓出土收藏單位: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藏炊器。盤口,絞索形耳,束頸,扁腹,平底,三足細瘦外撇,足外側起棱。這類“三足細瘦外撇”的鼎,通常被稱為“越式鼎”,具有濃郁的古代越族風格和地方特色,主要分布在越族聚居區,是古代越人鑄造和使用的生活器具。...
再現、表層交流和共享:跨文化遭遇的三個基本模式——北美藝術創作的“中餐館”母題————作者:李牧;
摘要:自19世紀末以來,“中餐館”主題繪畫不時出現在美國繪畫創作中,構成了跨文化藝術史研究的重要事件。此類藝術創作的創作動因、內在機制和歷史脈絡,揭示出跨文化遭遇的三個基本模式,即再現、表層交流和基于親密性的共享(或者部分共享)的結構特征及呈現方式?梢,跨文化遭遇本身是結構化的人類實踐,它構成了不同文化之間相互交流的基本情境和應對方式,而這些高度結構化的經驗,也深刻反映在極具創造性的藝術實踐中
強勢語言擴散與兩大音階范式的接觸————作者:陳保亞;
摘要:世界上的音階模式是多種多樣的,由于強勢語言文化的擴散,有些音階模式更為凸顯并逐漸成為音階范式。目前,世界上較為顯著的音階范式是以漢語五聲音階為主的協和音階范式和以印歐語言七聲音階為主的變協音階范式。漢語的強勢地位使得漢語五聲音階在東方取得了范式地位。近代由于殖民運動的興起,以印歐語言七聲音階為主的變協范式得到廣泛傳播,漢語五聲音階為主的協和范式范圍在不斷縮小。充分調查研究不同語言群體音樂的多樣性及...
太行根據地說書改造的組織宣傳、文藝心態與民族形式————作者:衛才華;馮晶;
摘要:民間文藝形式的利用與改造是中國共產黨領導文藝工作的重要特色與優勢,也是基層文化建設重點關注的問題。特別是20世紀三四十年代,太行根據地的說書改造表現出組織宣傳、文藝心態與民族形式融合互嵌的三重特點,不僅實現對傳統藝術形態的借鑒與重構,也形成一套有效的革命宣傳形式。一是民間文藝被組織起來,說書以“宣傳隊”的形式發揮動員、宣傳、教育民眾的作用;二是說書藝人與當地政府、知識精英密切結合,在基層文藝實踐中...
光耀萬年:史前玉齒環(璜)和銅齒輪的四重證據法通解————作者:葉舒憲;
摘要:國內文學人類學派創立文明探源的神話學范式,倡導四重證據法,類同于國際考古學新分支“民族考古學”的范式,即以民間傳承的多民族活態文化為參照系,嘗試重建古代器物使用的原初語境,以此來解釋文物。借鑒彝族苗族宗教儀式圖像,對考古發現的史前文物玉齒環、玉齒璜和銅齒輪等,做出神話信仰觀念和文化功能的通觀解釋可發現,今人命名文物時“望形生義”的“齒”,其實非齒,而是史前先民與今日少數民族表現天上發光體日月之光芒...
民族藝術的認知與研究本體——基于民俗雕版木刻分析————作者:鄧啟耀;
摘要:民族藝術不是一種純粹審美事物。從本源上看,民族藝術并非發端于“藝術”,而是與群體性的生活、生產、習俗、信仰等需求有關,具有比一般藝術更復雜的特性。因此,民族藝術研究的所謂“本體”,是“文化”和“形式”同體的。文化本體為其主干,形式本體為其枝葉。研究民族藝術,不可能回避它的族性、歷史傳統、區域特征和文化心理。所以,對民族藝術學的領域知識、概念模型及關鍵術語等的認知,也必須在一種基于歷史和現實生活的場...
出土三寶佩與漢代佛教海路南傳————作者:熊昭明;黃書玉;
摘要:三寶佩意為佛教中的“佛、法、僧”,據信源自古印度的濕婆崇拜。我國廣西和云南的漢墓,出土過水晶和玻璃三寶佩各2枚,在古印度地區和馬來半島的泰國與緬甸,三寶佩較為多見,材質涵蓋瑪瑙、紅玉髓、石榴石、黃金、貝殼、象牙等,數量超過200枚。三寶佩最早出現在公元前5世紀至公元前4世紀古印度的塔克西拉遺址,爾后傳至東南亞地區,并于公元前1世紀至公元3世紀初葉,沿海上絲綢之路進入中國。三寶佩及相關文物在我國南方...
相關文學期刊推薦
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