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文學期刊 熱度: 時間:
《外國文學研究》
關注()雜志簡介
《外國文學研究》雜志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主管、華中師范大學主辦的權威學術期刊。該刊在國內具有廣泛的影響力,并具有較大國際影響。該刊不僅為《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要覽》等國內權威檢索機構所收錄,而且是中國大陸第一份,也是唯一一份被A & HCI ( 美國藝術與人文科學引文索引) 全文收錄的國際權威期刊。
雜志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外國文學界最早創辦的學術性期刊,于1978年9月創刊,最初為刊,于2003年由季刊改為雙月刊,至今已發行一百余期。雜志由原全國文聯主席、著名作家茅盾先生題寫刊名,巴金、卞之琳、戈寶權、葉水夫、朱光潛、陳嘉、羅大岡、金克木、楊周翰、季羨林、草嬰、方平,Hillis J. Miller等國際知名專家學者擔任顧問。著名作家徐遲為雜志的第一任主編。1987年,著名外國文學研究專家王忠祥教授接替徐遲先生擔任第二任主編。現任主編為中國外國文學學會副會長聶珍釗教授,同時由王忠祥教授擔任名譽主編。雜志擁有國際化的編委會,邀請了一批國內外著名學者擔任編委,其中國內著名學者有吳元邁、黃寶生、董衡巽研究員以及夏仲翼、楊仁敬、譚國根教授;國外學者有英國學術院院士、劍橋大學英語系Stefan Collini教授,牛津大學英語系Valentine Cunningham教授,沃里克大學英語系教授Michael Bell, 美國印第安娜大學英語系David Nordloh教授,賓夕法尼亞大學英語系Charles Bernstaine教授,奧斯陸大學易卜生中心Knut教授。此外,還擁有一支高水平的編輯隊伍,編輯部成員包括我國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學科一批知名中青年專家如胡亞敏教授、鄒建軍教授、李俄憲教授、王松林教授、羅良功教授、楊建副教授、蘇暉副教授、劉淵副教授、劉茂生副教授等,以及一批由文學院與外國學院的博士和在讀博士共同組成的編輯人員。
雜志創刊20余年來,一直得到廣大作者和學界的熱情支持,質量不斷提高,影響不斷擴大。為了促進外國文學和比較文學學科學術研究的發展和繁榮,加強同教育界、學術界在學術研究、學術活動等方面的廣泛合作與交流,《外國文學研究》雜志聯合全國部分重點院校于2001年成立了雜志理事會。理事會由華中師范大學聶珍釗教授擔任理事長,湖南師范大學外語學院蔣洪新教授、清華大學英語系王寧教授、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張杰教授擔任副理事長,一批全國知名高校學術帶頭人擔任常務理事與理事。理事會的成立順應了學術發展的潮流,聚集起各高校更強的學術力量,求真務實,開拓創新,共同把《外國文學研究》辦成國際一流水平的學術期刊。
本刊宗旨是反映外國文學理論、思潮和創作的新動向,刊載我國外國文學和比較文學研究的新成果,開拓外國文學和比較文學研究的新領域、新課題,擴展我國文藝界的視野并提供借鑒。在學界以注重學術規范、注重發表學術論文的廣泛代表性和前沿性著稱,既注重對外國經典作家作品的解讀,也重視對當代文學前沿問題的研究,在國內同類刊物中以內容豐富、信息量大而著稱。倡導理論和文學緊密結合的學風,強調理論必須為文學研究服務,并努力使刊物同國際學術界接軌。《外國文學研究》是我國外國文學研究領域的重要陣地,曾發表過眾多老一輩作家和學者的研究成果,也發表過大量中青年學者的學術研究成果。我國諸多相關領域專家及研究人員,均在本刊上發表過學術論文。
收錄情況
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收錄 該刊被以下數據庫收錄:SCI 科學引文索引(美)(2009)、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引文數據庫(CHSSCD—2004)
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6)、中文核心期刊(1992)
欄目設置
雜志的重點欄目包括:中外學者訪談、英國作家作品研究、美國作家作品研究、歐洲文學研究、東方文學研究、比較文學研究、問題與學術、文化與文論、外國文學在中國、學科建設與教學研究、文學倫理學批評等。
雜志優秀目錄參考:
(1)兒童文學研究的現狀、趨勢和熱點--瑪麗婭•尼古拉耶娃教授訪談錄 王曉蘭
文學理論與比較文學研究
(7)關于西方文論分期問題的討論--當代西方文論基本定位 張江
(19)韓國學界對中國近、現、當代作品中韓國人形象的發掘與研究 樸宰雨[1];尹錫珉[2]
(27)韓國的日本近現代文學研究動向 金周英
(33)生態詩學、繪畫詩學暨加里•斯奈德研究國際研討會會訊
(34)被引用的奧爾巴赫--《摹仿論》的比較文學意義 郝嵐
(39)“跨界戲劇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訊(2015年12月4日-6日中國•武漢)
文學倫理學批評研究
(40)斯芬克斯因子與貫穿托•斯•艾略特詩境的信仰之旅 隋剛
(53)兒童福祉的意義探尋與守護方式:麥克尤恩新作《兒童法案》中的倫理身份與倫理選擇尚必武
(64)論《皮埃爾》的亂倫意識與亂倫悲劇 聶慶娟
(71)《瑪拉和丹恩歷險記》:倫理混亂中的倫理選擇 熊卉
(80)《隱身人》中的意志分析 王曉惠
(87)《馬丁•伊登》中的倫理困境與倫理選擇 申利鋒
教師發表論文:剖析川端康成文學作品中的悲傷美學
【摘 要】在閱讀日本文學的時候,常常會被文章優美的文體及純真的愛情等深深打動。其中日本作家的代表就是川端康成了。川端康成的早期作品的主人公常常為下層女性,題材描寫了她們的柔暖內心及不幸經驗。其中最出名的作品就是《伊豆的舞女》。通過精讀《伊豆的舞女》,深深地被川端文學的美學,特別是悲劇美學所打動。在感動的同時也對川端康成如何用純真的愛情來脫離自己的孤兒本性,作品中的悲傷及美麗是如何表現出來的。本文將以這幾個疑問為中心,以《伊豆的舞女》為主,也涉及他的其它作品,探討川端文學所特有的悲傷美學。
【關鍵詞】川端康成,美學,伊豆的舞女,悲傷
一、川端作品感傷美學的根源
(一)幼年時的孤兒本性
川端康成出生于日本大阪市北區花町。幼年父母雙亡。1901年父親去世后在第二年母親也相繼去世。川端康成從小體質虛弱,在祖父母的過度保護下每天閉門不出。在讀小學之前完全沒有接觸過外面的世界。在讀小學不久祖母去世不久外出的姐姐也去世了。1912年讀初中時最后的親人祖父也去世,不得不被黑田家收養后開始了住校,開始了完全不同的生活,這時候,川端康成已經是一名徹徹底底的孤兒。這樣的經歷給川端康成幼年生活蒙上了厚厚的陰影
外國文學研究最新期刊目錄
“審美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及其批判意義————作者:段吉方;
摘要:“審美資本主義”是當代西方學者提出的概念與理論問題,相比文化工業、后工業社會、晚期資本主義社會、信息社會、消費社會等,“審美資本主義”理論更加重視審美、資本與社會再生產的共謀及其耦合機制,它提出并集中分析了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由于品味的工業化所產生的社會文化問題,是繼晚期資本主義文化理論之后有代表性的審美文化批判理論觀念。審美資本主義打開了文化批判理論研究的一個新的思想孔徑,但這個概念和理論也存在邏輯...
中外文學的傳播互鑒與歸異平衡——以“中國非洲文學學”的建構理路為中心————作者:朱振武;
摘要:文學傳播從來不應是單向單一的,而應該是雙向流動和交流互鑒的;不應是區分主流和非主流的,而應該是尊重和體現多樣性的。因此,相關文學研究也就不應是對某一方的頂禮膜拜式或對某國理論的照搬套用式或跟風隨大流式,而應該是立足各自本土、尊重文化差異性和民族性,充分展現自主性的互動互鑒式;其相關翻譯活動則不應是居高臨下的俯視式,也不應該是降尊紆貴的仰視式,而應該是充分尊重源語讀者文學文化和目標語讀者文學文化的、...
面向數智變革時代的文學倫理學批評——“第十三屆國際文學倫理學批評研究會年會”綜述————作者:王璐;
摘要:歷經20余年的發展,文學倫理學批評業已成為中國文學批評界的顯學,是當代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創新的代表之一。2024年12月召開的“第十三屆國際文學倫理學批評研究會年會”聚焦人工智能時代文學研究的多元論題,充分挖掘文學倫理學批評作為跨學科研究理論在應對當下時代變革時的巨大潛能,并對文學的未來形態與發展趨勢進行前瞻性的預測和展望,為推動科技與人文交叉融合貢獻新智慧與新方案
《歐洲人》中的美國對華鴉片貿易與殖民擴張書寫————作者:許梅花;
摘要:在文學研究領域,美國對華鴉片貿易這段歷史鮮少得到應有的關注。亨利·詹姆斯的小說《歐洲人》雖以歐美文化沖突為主旨,卻含蓄地指涉了美國參與鴉片貿易的行為及立場。故事背景地波士頓的財富來源與鴉片貿易之間存在極大關聯,同時,阿克頓家族處理財富的方式也暴露出清教倫理規約下鴉片商們的虛偽本質。另外,伴隨鴉片貿易而來的文化副產品不但是殖民掠奪的直接物證,亦是帝國主義后續殖民擴張的重要動力。經由分析,文章不僅重現...
從理論修正到理論原創:談外國文學研究的知識體系建構————作者:申丹;
摘要:在中國進行外國文學研究的知識體系建構,不僅需要本土意識,爭取通過研究,來推動中國社會和中國文學的發展,而且需要國際前沿意識,力求在國際上增強中國學者的話語權。就外國文論而言,由于各國文學具有某種程度的相通性,在國際上有影響力的文論往往能推動不同國家的文學研究。中國學者需要以很強的文化自信和自主意識,不僅在國際前沿審視、修正和發展外國權威學者提出的理論,而且要爭取原創具有引領性的理論,以擴大中國學者...
外國文學史書寫與話語體系建構————作者:曹順慶;
摘要:外國文學史書寫最突出的問題是長期存在“言必稱希臘”現象,過分抬高以古希臘為中心的西方文學,忽略東方文學;相關論著廣泛采用東西方文學二元對立的編寫結構,在具體寫作中存在重西方輕東方的傾向;論述時忽略文明互鑒史實,缺乏對話互鑒的文明觀,忽視東西方文學間的影響研究。外國文學史書寫要回歸史事,重視文明互鑒與東西方文學相互影響,這是重構文學學科自主知識體系的重要環節。尤其應以外國文學史實糾正當前外國文學史書...
論外國文學研究的誕生及其中國主體意識————作者:高旭東;
摘要:中國古代就與印度及東亞國家有著頻繁的交往,由于沒有民族平等的觀念而沒有產生外國文學研究。中國的外國文學研究是在五四文學革命之后誕生的,然而其濃重的反傳統與西化色彩遮蔽了中國的主體意識,不過深入研究還是能夠發現其中的中國主體意識,因為反傳統與西化的動因來自傳統的振興家國社稷的使命感。正是這種感時憂國的使命感,潛在地變異著外國文學研究的方向,使中國在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大危機而蘇聯建設成功之際整體性地向左...
悲憫不是贈禮:從《舞會之后》解析文學的他異倫理————作者:劉陽;
摘要:他者思想在西方深具譜系,但將他者與倫理正面聯系起來,主要則是從列維納斯到德里達的處理。由此形成的他異倫理,需要證明自己也適用于一般被從他同角度理解的文學,《舞會之后》提供了解析他異倫理的精當文學案例。對這篇小說前后敘述情節上的斷裂,從他同角度作出聯結性闡釋,會因對可能性范式與意義客體的追求慣性而丟失事件。從他異角度如其本然地保留這一空白,才還原出困境的根本性,發生出真實的事件。事件在文學中因而并不...
瑪麗安·摩爾反戰詩歌創作中抵抗倫理的源與流————作者:何慶機;
摘要:瑪麗安·摩爾反戰詩的研究存在缺乏整體性的共性問題——要么將不同時期的反戰詩割裂開來,忽視了其間的內在聯系;要么孤立地研究摩爾的反戰詩,忽視了摩爾的反戰思想與詩人總體思想觀念、詩學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摩爾反戰詩歌的抵抗倫理生成于其詩歌創作與詩學形成的早期,其抵抗倫理表現為反對戰爭的壓迫與殘暴的同時,隱含的是對各種壓迫和偏見的抵抗,而這也與摩爾一貫的提倡多元、反對偏見、反對等級秩序的思想相一致。摩爾的...
中古英語《曼德維爾游記》中的東方異域——中世紀“世界之布”的視角————作者:包慧怡;
摘要:中古英語《曼德維爾游記》不僅是中世紀英國旅行文學的開山作,也是集異聞錄和博物志于一體、虛實雜糅、時空互動的地理志。書中對兩類“東方”的塑造深受14世紀歐洲本土政治時局、軍事形勢和宗教意識形態的影響,并被一種無處不在的“地圖意識”滲透。對該書主要中古英語版本的對參細讀,將有助于分析作者對大汗之國“契丹”和祭司王約翰之國“印度”等東方異域的塑造,使今日讀者得以探索以“世界之布”為代表的中世紀地圖傳統如...
物的全球史與非洲葡語文學中的時空可能性————作者:王淵;
摘要:采用物的全球史視野,可以洞察非洲葡語國家民族文學核心關切從時間到空間的演變。安哥拉作家曼努埃爾·魯伊的《表》和莫桑比克作家博爾熱斯·科埃略的《革命博物館》這兩部小說圍繞手表和汽車展開物敘事,廣泛勾連了非洲葡語國家獨立至今的歷史事件與社會議題。非洲作家基于本土時空觀念描摹物質和思想的全球流轉,以口頭文學對開放性、對話性的強調探索屬于自身的表現形式。當今時代,眾多物品在非洲迎來使用壽命的終結,讓非洲與...
《大洋洲的極樂島》中的文學繪圖與環太平洋“新邊疆”權力圖景————作者:段波;
摘要:美國當代作家保羅·索魯的太平洋旅行敘事《大洋洲的極樂島》是審視美國拓殖太平洋“新邊疆”歷史的重要文本。為響應20世紀后半葉美國的“新邊疆”拓殖計劃,索魯深度“侵入”太平洋島國,試圖以旅行書寫的方式拓殖環太平洋“新邊疆”;作為一名名副其實的邊疆“拓荒者”,索魯運用文學繪圖的方式將太平洋表征為“空白”“沉默”的異質性空間,并通過認知繪圖和占有“無主地”等方式,不僅消解了太平洋異域性所帶來的文化不適和表...
《群魔》中的“火災”與俄羅斯虛無主義思想及其末世論根源————作者:劉雅悅;
摘要: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長篇小說《群魔》是探討俄羅斯虛無主義思想時不可回避的重要文本。在這部小說中存在著兩條線索:其一是社會政治層面上對于1860年代俄羅斯虛無主義思潮的反思,其二是宗教文化層面上對于俄羅斯民間信仰的挖掘。這兩條看似對立的線索,因俄羅斯虛無主義的宗教性內核而產生了隱性的交織與深層的關聯。小說中圍繞彼得·韋爾霍文斯基等虛無主義者所展開的“火災”場景,似與17世紀俄羅斯舊禮儀派對于“末日大火”...
卡爾維諾小說中的想象性和真實性語象敘事————作者:黎世珍;
摘要:語象敘事一般可以分為想象性與真實性語象敘事兩種類型,卡爾維諾的小說中有大量此類實踐,其在展示不同類型語象敘事的形成機理和作用上卓有成效。在“觀念的”想象性語象敘事中,小說通過描述以超現實主義方式存在的“雙面人”使小說呈現奇幻性;在“虛構的”想象性語象敘事中,小說通過描述以現實主義方式存在的男爵形象隱喻現實;在“封閉的”真實性語象敘事中,小說通過將靜態塔羅牌彩繪轉換為動態場景激發出塔羅牌的“富余價值...
《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中的非人類書寫與倫理反思————作者:何闞京;
摘要:在《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中,菲利普·迪克刻畫了一個未來的非人類世界,其中非人類展現出越來越強的影響力。巴斯特作為娛樂巨頭,操控公眾注意力,特別是通過將默瑟的苦難包裝成娛樂,誘使人們逃避末世的殘酷現實,沉浸于不道德的虛假歡愉之中。仿造動物則將動物獨特性轉化為商品的高額利潤,體現人類對生命價值的扭曲和對生命消逝的漠視。共鳴箱作為技術與宗教的結合,通過引導個體以第一視角體驗默瑟的苦難實現個體與集體的...
本刊聲明
摘要:<正>《外國文學研究》雜志官方唯一投稿網址為http://fls.ccnu.edu.cn。請廣大作者和讀者認清正確投稿網址,提高防范意識。未經《外國文學研究》編輯部許可,任何商業性網站不得建立與本網站及其內容的鏈接。未經網站所有者的授權,任何人不得建立本網站的鏡像(包括全部和局部鏡像)
現代主義共同體研究的新突破——評《共同體與現代主義主體新論》————作者:張和龍;
摘要:《共同體與現代主義主體新論》借用南希共同體理論中的獨一性、敞開性、有限性等概念對現代主義主體重新審視,用獨一體來定義個體,用“不運作共同體”來解構常識意義上的共同體,對現代主義小說的“另類共同體”主題作出了獨樹一幟的論述和探討。該論著在研究范式、研究視角以及共同體主題的闡發上別具一格,是英美現代主義小說研究具有原創性和突破性的重要成果
文學與經濟跨學科研究新方向:保羅·克羅斯維特訪談錄(英文)————作者:鄧穎玲;保羅·克羅斯維特;
摘要:英國愛丁堡大學文學、語言與文化學院教授保羅·克羅斯維特是文學與經濟跨學科研究領域的領軍人物,現任帕爾格雷夫出版社“文學、文化與經濟學研究”叢書主編,編撰了《劍橋文學與經濟學指南》(2022)。近年來,克羅斯維特教授在文學與經濟跨學科研究領域,尤其是在推動經濟人文轉向方面著述頗豐。該篇訪談涉及以下內容:一、經濟人文的概念界定與理論溯源;二、新經濟批評的內部異質性與批評局限,以及經濟人文的理論優勢與發...
嗅覺敘事與中國倫理話語的形成————作者:傅修延;
摘要:氣味是人類最早用來表征自己的天然符號,漢語中的“聞”既可指“聽”也可指“嗅”。中國的倫理話語與嗅覺感知之間存在強關聯,“熏陶”“感染”“氣氛”和“氛圍”等皆為華夏德育的核心話語。“黍稷非馨,明德惟馨”這一重要的認識論轉變,把古代社會帶入“郁郁乎文哉”的文明發展階段。屈原《橘頌》以植物芬芳喻指高尚的人格,劉禹錫《陋室銘》稱品德的馨香能改變環境的品質(“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今人仍在用“德藝雙馨”這...
威廉·吉爾平的如畫美學與梭羅散文審美風格的形成————作者:毛凌瀅;
摘要:上世紀九十年代,梭羅研究開始在國內興起,此后學者們從文化、政治、超驗主義哲學等層面對梭羅及其散文進行了多樣化的闡釋。但總體來看,從生態批評視角探究梭羅的自然書寫的研究占據了主流,而對梭羅自然書寫的美學考察比較少見。對梭羅生態思想的過度強調,常常遮蔽了其散文的美學價值。本文立足19世紀美國浪漫主義時期的文化與美學語境,探析以威廉·吉爾平為代表的18世紀英國如畫美學對梭羅自然書寫的影響,揭示梭羅散文審...
相關文學期刊推薦
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