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文學期刊 熱度: 時間:
《當代外國文學》
關注()雜志簡介
《當代外國文學》雜志是國內少數專門介紹和研究當代外國文學的學術期刊之一。第一任主編為我國著名外國文學專家、外國語文教育家陳嘉先生。辦刊宗旨是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力求客觀介紹和評價當代外國文壇的各種文藝思潮、風格、流派,重要作家、作品及其他文學現象,以繁榮高校的外國文學教學和科研事業,從而更好地為我國的文學創作、文學翻譯服務,為建設我國先進的文化提供借鑒。在過去的二十多年中,《當代外國文學》的編輯同仁嚴格遵守辦刊宗旨,兢兢業業工作,使雜志一直處于中文核心刊物之列。2001年又被確定為我國外國文學類的四大元期刊之一。
收錄情況
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收錄 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6)、中文核心期刊(1992)
欄目設置
設有“當代外國文學專論”、“長篇小說節譯”、“中篇小說”、“短篇小說”、“詩歌”、“散文”、“外國作家訪談”、“中國作家與外國文學”、“文壇動態”和“學術信息欄目”,并經常推出“主題研究專輯”和“國別文學專輯”等。另外,本刊還不定期推出“青年園地”、“博士論壇”和“當代譯林文學書評”等專欄。
中級職稱論文范文:拉斯韋爾傳播學研究的兩面性
摘要:拉斯韋爾的《世界大戰中的宣傳技巧》與《社會傳播的結構與功能》在對傳播學界造成廣泛影響的同時也飽受爭議。本文結合拉斯韋爾的幾篇著作,參考中外傳播學者的不同觀點,圍繞拉斯韋爾傳播學研究的三組矛盾點嘗試進行思考和討論。
關鍵詞:拉斯韋爾,戰爭宣傳,傳播效果,傳播功能,宣傳技巧
一、 引言
哈羅德・拉斯韋爾是傳播學四大奠基人之一,也是內容分析法的先行者之一,他的“5W”傳播模式和社會傳播的三大功能等理論在傳播學界產生的巨大影響,甚至有學者認為傳播學是按照他的劃分發展的。他“離經叛道”地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引入政治學分析政治人物;研究一戰交戰雙方的宣傳手冊、傳單、海報和電影等,對當時的宣傳信息進行定性的內容分析,確定雙方的宣傳策略;還發展了一個針對宣傳內容分析的分類體系。作為一個名副其實的神童,社會學科的“達芬奇”,拉斯韋爾的學術生涯并不平坦,有起有落!妒澜绱髴鹬械男麄骷记伞放c《社會傳播的結構與功能》在對后來的傳播學界造成廣泛影響的同時也飽受爭議。
當代外國文學最新期刊目錄
《高雅的恐怖分子》:非洲葡語文學中民族革命與反恐話語的交纏————作者:王淵;
摘要:在非洲葡語文學中,“恐怖分子”的書寫形成獨特的文化傳統。在20世紀民族革命和“9·11”后反恐戰爭的不同語境里,被誤解、陷害的“恐怖分子”發展成為正面的非洲形象代表,開辟了與英語文學迥異的道路。本文聚焦米亞·科托與阿瓜盧薩合著的短篇小說《高雅的恐怖分子》,通過與上述兩個歷史時期相關文本的對比閱讀,描摹這一形象內在的復雜性、歷史性與先鋒性。借助這一經典形象的革新,非洲葡語作家對于西方主流的反恐話語發...
論伯納德·威廉斯的道德共同體————作者:宋薇;
摘要:伯納德·威廉斯擅長從文學作品中獲得洞見,使其道德哲學思想具有深刻的文學敏感性和歷史敏感性。本文從威廉斯道德哲學的核心概念入手,以敘事為中介,構建其道德哲學中的共同體思想:一是通過“個人完整性”實現自發+自覺的道德共同體;二是通過“道德運氣”實現必然+偶然的道德共同體;三是以“真理與真誠”實現底線+終極的道德共同體。作為有倫理立場的人,個體在道德敘事中理解和促成某種價值觀,使分散的個人力量逐漸形成價...
厄德里克《愛藥》中的印第安歷史和政治書寫————作者:孫勝忠;高立新;
摘要:厄德里克的《愛藥》出版后廣受好評,但學界一般認為她的小說“缺乏政治熱情”,作者在回應中也前后矛盾,時而強調小說的藝術性,時而辯稱涉及印第安歷史的小說無法回避“政治表達”。本文結合文本和作者的創作理念分析指出,《愛藥》不僅再現了印第安人1934年至1984年間的生存狀態,還影射了美洲殖民史;既凸顯了印第安人與美國政府及部落政府之間的沖突,也對印第安人的未來做了探索。小說深刻地揭示了原住民遭遇的種族清...
“受難者”與“連字符”:21世紀俄裔猶太美國小說中的族裔共同體————作者:宋爽;王樹福;
摘要:21世紀初移民美國的俄裔猶太作家群體在美國文壇異軍突起,他們對流散經歷的集體書寫,反映出這一移民群體的族裔共同體具有“兩副面孔”。蘇聯時期,俄裔猶太人受到蘇聯政策和美蘇冷戰的影響,接納“受難者”身份,形成第一副面孔“他者言說的族裔共同體”。移民后身份危機的出現暴露了“受難者”的不可靠性,俄裔猶太人開始尋求“俄美連字符”身份,通過自覺行動形成了第二副面孔“自我言說的族裔共同體”。俄裔猶太移民尋求身份...
論鄺麗莎《百年金山》的史傳敘事特征————作者:余小梅;
摘要:當代華裔美國作家鄺麗莎處女作《百年金山:我的美籍華人家族奮斗史》被廣泛認為是一部跨五代越百年的家傳,主要講述作者曾祖父鄺泗于19世紀中期移民美國娶白人女子為妻帶領家族建立起東方藝術和古董貿易帝國成為名門望族的故事。作品以史錄為主輔以傳記法,具有史傳敘事之本質,顯著特征包括:遵循傳統史傳編年體敘事體例,顯示出鮮明的線性時間觀和歷史演進意識;基于廣泛征實以圖文共現等方式彰顯對真實性的極大追求;切換人稱...
生成、褶子與逃逸:《在地圖結束的地方》中的自我游牧————作者:門詩堯;劉海清;
摘要:美國作家保羅·奧斯特的小說《在地圖結束的地方》以小狗骨頭先生的敘事視角融回憶、現實與想象為一體,展現了后現代個體在身體和精神兩個層面的流動性特征。本文聚焦骨頭先生以及流浪詩人威利的生命歷程和精神世界,重點借助法國哲學家吉爾·德勒茲的游牧理論,闡釋小說中“自我游牧”的表現形態和深層內涵,并通過分析其中所隱含的“生成”式游牧路線以及游牧空間的無限褶皺,探討后現代個體不斷逃逸的游牧式生存,從而對西方后工...
論《十字路口》對戰后美國福音派左翼衰微的根源探尋————作者:谷偉;潘基宏;
摘要:《十字路口》聚焦1970年代美國社會,引發規避當前政治的批評,但弗蘭岑回溯往昔旨在探究戰后美國宗教進步運動的危機根源。通過以人物拉斯隱喻福音派左翼,弗蘭岑在書寫焦慮情感時,勾勒出這一聯盟內性別、族裔與宗派的潛流,揭示福音派左翼調用身份政治的困境,警示沉溺于對抗與苦難記憶將滑向排他文化實踐,最終破壞宗教進步聯盟,為保守勢力的崛起鋪平道路
《魔幻玩具鋪》中的身體塑型與安吉拉·卡特的具身性身體政治————作者:程毅;
摘要:安吉拉·卡特在文學創作早期便開始關注文化符號對身體的塑型問題,在小說《魔幻玩具鋪》中,卡特敘寫了布爾喬亞文化和維多利亞文化對身體的符號化和傀儡式塑型,分別從體型、服飾、言說、行為舉止和身體欲望等層面檢視了這兩種身體塑型的內在權力運作機制,展布了由此引發的身體認知矛盾,并通過舞蹈、大笑以及亂倫等方式凸顯身體的經驗性、肉身性和動物性等具身特質,使身體擺脫符號體系的塑型,重新成為有生命力的具身實在
犯罪者的他者化:馬丁·艾米斯的《夜車》與偵探小說的闡釋倫理————作者:杜蘭蘭;
摘要:西方偵探小說傳統在無形中建構出一種“偵探/闡釋者中心主義”的闡釋倫理,其中暗含對同一性的追求和本質主義的思維模式。馬丁·艾米斯在《夜車》中通過犯罪者的“他者化”對此發起挑戰。小說以女警邁克對一樁死亡案件的追查隱喻文本闡釋的過程,以犯罪者/“作者”珍妮弗不可超越的他異性消解了“無所不知”的“絕對主體”、嘲諷了由“謎題”和“解謎”構成的固定模式。小說最終揭示出邁克從“偏執閱讀”到“修復閱讀”的艱難轉變...
從敞開到逼仄——貝爾福斯《百日》中的第三空間形態分析————作者:路藝薔;
摘要:當代瑞士作家貝爾福斯的政治小說《百日》以冷靜的筆鋒復寫了1994年盧旺達種族屠殺,憑借樸實的人文關懷和犀利的政治思考榮膺多項文學大獎。作為危機文學的代表,該作順應了西方社會從反殖民向后殖民時代轉變的歷史潮流,將前殖民地種族問題的根源進行了深度剖析。本文擬在盧旺達危機爆發三十周年之際,從后殖民主義框架下的模擬概念出發,分析文本中第三空間展現出的不同形態,揭露模擬主體與客體在大屠殺中的共同責任,進而反...
混沌世界中追尋存在的意義——論佩列文后現代主義小說人物的“邊緣性”————作者:馮雪;
摘要:“邊緣性”是佩列文小說文本的顯著特征。無論是人物塑造,時空關系還是文化意蘊,都呈現出邊緣性特征。作家在小說中借由各種居間的文化載體,通過意識主導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空關系消解小說傳統意義上的“人物”概念,將其置換為“人形”,甚至“人影”,以此來揭示現代社會中主體存在的方式,即一種邊緣、臨界的存在狀態。透過邊緣性人物,作家揭示出一種原初的活力以對抗當下社會精神的衰落,為人們追尋真理之路賦予無限可能
古爾納《礫心》中的書信體敘事與文化無意識————作者:黃暉;陳虹霏;
摘要:古爾納在小說《礫心》中穿插的書信形式具有豐富的文化蘊涵。寫信者塞利姆的書信撰寫歷程具有拱型結構的特點,它展現了形象符碼的更替。書信的不同處理結果使其呈現出吻合書信成規、自敘獨白和宗教箴言的三種話語風格,以意義漸進的方式將隱含的文化秩序嵌套于表層之下。書信的核心層次表征了塞利姆始終以隱喻的思維模式感知世界,它與父親形象符碼的回歸構成了文化無意識的流露,其根源在于伊斯蘭文化根深蒂固的影響。古爾納曾表示...
論《耶穌的童年》對啟蒙理性的批判————作者:胡錦源;
摘要:本文分析了《耶穌的童年》中表征為禁欲主義、歷史進步論、教育專制以及線性數列的啟蒙理性如何通過其崇尚同一與重復的內在邏輯壓抑了現代個體的創造性、生命力與自我價值。庫切通過引入“縫隙”概念提倡差異對同一性的解構,以大衛的個人真實瓦解西蒙對普遍真理的盲信。西蒙認識論層面的深化與倫理上的成長揭示了情感、欲望、直覺等感性認識在拓寬個人生命體驗、增強自我與他者互動中的重要作用。這些表現出庫切恢復理性秩序霸權下...
超人類、無分者與機器人:《克拉拉與太陽》中的生命政治書寫與技術反思————作者:葉華;朱新福;
摘要:《克拉拉與太陽》是一部涉及生命政治主題的后人類題材作品。作者石黑一雄采用“零度敘事”的手法,詳細描摹了在資本與技術的共謀下被操控的三種“赤裸生命”形態—基因編輯技術建構的“超人類”、被排斥在資本規則之外的“無分者”、以“Artificial Friend”身份呈現的“機器人”—以及他們所承受的不公正際遇。小說滲透著作者對生命的關懷,深刻揭示了技術在資本主宰下已異化為調節人口(操控生命)以實現資本增...
殘疾的再想象——評薩米·沙爾克的非裔女性殘疾研究————作者:馬麗娜;
摘要:美國學者薩米·沙爾克的非裔女性殘疾研究旨在從方法論的角度考慮壓迫的交叉性,并對殘疾文化表征系統進行人文和殘疾方面的跨學科研究。沙爾克將其理論運用于推想小說文本分析中。通過超現實背景,她提出了“殘疾的物質性”“超感癥”“殘疾的陌生化”等概念來審視現實社會中的“規范”與“正常化”霸權,并將殘疾重新想象為一種具有積極能動性的“非殘疾人殘疾”。本文認為,非裔女性殘疾理論具有鮮明的學科交叉性和前沿性,值得國...
詩畫融合:加里·斯奈德《溪山無盡》中的中國繪畫與跨媒體美學————作者:石慧敏;
摘要:加里·斯奈德的詩歌《溪山無盡》靈感源于中國古代的佚名山水畫《宋人溪山無盡圖》。斯奈德一反歐洲傳統的詩畫異質論,借鑒中國畫的時間與空間藝術融合的特點,形成了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跨媒體美學。在空間藝術方面,斯奈德借鑒了中國繪畫的空間構圖,運用長短詩行、跨行連續、空行等技巧,賦予長詩如山水畫般的視覺美感。在時間藝術方面,詩人不僅描寫了中國繪畫外在的線性時間,而且探索了其內在的綿延,表達了過去與現在、藝術...
格雷厄姆·斯威夫特小說中的汽車流動性和當代情感共同體重塑————作者:蔡汶鋌;
摘要:當代英國作家格雷厄姆·斯威夫特聚焦有關汽車流動性的通勤、露營、紀念旅途等場景,以人際關系中的個體情感折射當代情感共同體的重塑。傳統情感共同體以穩定性為核心,要求個體適應和認同社會情感規范。汽車流動性協調個體的身體和心靈,幫助主體表達穩定性之外的情感追求和進行相應行動。在斯威夫特的小說中,汽車流動性改變了中產共同體的情感價值觀念。家庭責任經受著冷淡親密關系的考驗,戶外露營的地方情結難以掩飾對未來的不...
科爾森·懷特海德小說中非裔身份的“后種族”想象————作者:李宇笛;
摘要:在小說《直覺主義者》《薩格港》和《頂點隱藏痛苦》中,科爾森·懷特海德試圖推翻種族主義話語對美國非裔身份的定義,從膚色界線、身份基礎和身份意識層面,想象了當代非裔超越種族概念的“后種族”身份。這是懷特海德對當代非裔身份的全新定位,反映了非裔的身份認知與訴求,也表達了他對于提升非裔待遇和變革種族觀念的種族理想。在當下美國的社會語境中,懷特海德亦通過對非裔身份的想象,反觀和批判“后種族時代”論,挑戰并修...
古蘭經與英語課:《海邊》中桑給巴爾的殖民地教育————作者:郭一岫;
摘要:在《海邊》中,古爾納從后殖民視角批判性地回溯了殖民地時期桑給巴爾教育的特點。由殖民地政府創辦的公立學校的教育體制沖擊了傳統古蘭經學校的教學模式,也影響了桑給巴爾人民對于自身以及本民族的認知和定位。公立學校逐級而上的教育體制構建了一種標準的成長歷程,這種被整合的線性時間觀念有利于高效且規范地培養帝國的代理人。公立學校中包括英語課程在內的具體教學內容,則借由知識的話語權力使學生逐漸被以西方為中心的啟蒙...
俄羅斯“白銀時代”的精神圖景和心靈印記——評阿列克謝·瓦爾拉莫夫的長篇小說《臆想之狼》————作者:于婷婷;
摘要:阿列克謝·瓦爾拉莫夫的長篇小說《臆想之狼》不以書寫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為重,不為“白銀時代”的宏大歷史作證,而將思想與美學空間讓給了時代精神和人的展現,特別是知識精英思想歷程和心靈情感的描敘上。小說通過運用歷史真實與審美虛構相結合的手法,揭示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這一歷史文化轉型時期普遍彌漫在俄羅斯社會中思想無力、精神無根的狀態,同時對俄羅斯人的文化身份、自我定位及道路選擇進行探討,追問這些困惑了2...
相關文學期刊推薦
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