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文學期刊 熱度: 時間:
《戲劇藝術》
關注()【雜志簡介】
《戲劇藝術》是一本專業理論刊物。刊登戲劇理論和戲曲研究成果,介紹外國戲劇理論與作品,發表舞美、戲劇導演與表演藝術、戲曲教學、影視藝術等方面的學術論文。
【收錄情況】
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收錄 ASPT來源刊
中國期刊網來源刊
2004年度核心期刊
【欄目設置】
主要版塊欄目:邁向一種戲劇中的互聯文化主義理論、遭遇、布萊希特和傳統、東南亞現代戲劇概述、巴厘戲劇。
雜志優秀目錄參考:
(4)舞臺美術新思維三題 劉杏林
(13)當今舞美設計中視覺元素“形似”與“神似”的價值考量 潘健華[1];倪潔誠[2]
(20)舞臺繪景二度創作新論 傅建翎;湯婕妤
(25)簡訊計敏
(26)“魔幻劇場”——文化惠民的重要載體 張旭
中國話劇研究
(33)“話劇”:一個術語的誕生和多重僑易的發生 周云龍
(40)發現鄭正秋:1910-1912鄭正秋的劇評實踐及其意義 簡貴燈[1,2]
(49)張彭春:中國戲劇現代化的引領者與國際化的推介者 崔國良
中國戲曲研究
(60)明代權貴與戲曲發展關系之檢討——以臧賢和郭勛為例 丁淑梅[1];韋強[2]
(70)論神廟戲臺稱謂及其雅俗之變 王琳[1];延保全[2]
(78)“紙馬”與中國古典戲劇中的土地和山神 姚小鷗[1];盧翮[2]
(85)元雜劇“一人獨唱”與水神廟元代戲劇壁畫新解 張勇風
(93)宋金墓葬中雜劇磚雕的禮儀功能探析 劉樂樂
跨文化戲劇
(106)從《補缸》到《拔蘭花》:十九世紀兩出中國小戲在法國的傳播與接受 羅仕龍
戲劇藝術論文發表:戲劇服裝色彩的變化和效果
[摘 要]本文分析了色彩對于戲劇本身和戲劇服裝的重要意義、戲劇服裝色彩的個性與變化,并闡述了在戲劇舞臺上如何能更好地通過服裝色彩為整個戲劇的演出創造出最為出色的效果。
[關鍵詞]戲劇藝術論文發表,戲劇服裝,色彩,個性,變化
這些音樂唱腔則是以所產生地區的語言、民歌、民間音樂為依據,并兼收其他地區音樂而產生的。各個劇種的劇中人物大部分由生、旦、凈、丑等不同臉變化的腳色行當充任。表演上著重運用以生活為基礎提煉而成的程式性動作和虛擬性的空間處理。講究唱、做、念、打,技術性很高,構成有區別其他戲劇而成為完整的戲曲藝術體系。戲曲藝人在演唱戲曲的同時,還要身穿不同的戲劇服裝,戲劇服裝的色彩也是表現戲劇場景和內容的主要形式。下面,筆者從戲劇服裝色彩的個性和變化出發,談談戲劇服裝色彩在戲劇中的重要作用。
戲劇藝術最新期刊目錄
博物館戲劇:在“活的歷史”中詮釋、建構與教育————作者:趙蕊;
摘要:作為向社會公眾開放的文化機構,博物館承載著教育、傳播、文化、科技、藝術,以及展示人類歷史與自然歷史的功能。隨著沉浸式演出的興起與戲劇教育的廣泛應用,在博物館中開展戲劇演出和戲劇化教育活動逐漸成了博物館教育新形態。在歷史詮釋、文化建構和教育實踐三重維度下,博物館戲劇利用沉浸式體驗、互動式參與和情境化敘事,讓觀眾從單向的歷史接收者轉變為主動的歷史共建者,發揮了“文教+文旅”的獨特優勢。探究博物館戲劇創...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在20世紀30年代的發展及其出版歷史————作者:謝爾蓋·切爾卡斯基;陳世雄;
摘要:對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在20世紀30年代的發展及其出版歷史,俄羅斯和世界戲劇界的理解有兩個特點:第一,“體系”創造者對其工作的書面陳述是不完整的;第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晚期創作研究具有多面性。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發展的邏輯是:從早期分析時期對創造性自我感覺的獨立要素進行分析,發現無意識過程在演員創造力中的作用,到后期綜合時期發展出各種有意識的方法,啟動演員創造力的無意識過程,以此產生創造性自我感...
《太和正音譜》的后世流傳及其戲曲史意義————作者:李越;
摘要:《太和正音譜》是明初寧王朱權的戲曲論著。在明代不同時期,《太和正音譜》的命運起起落落。早期寧府刊本主要在宮廷、宗室和望族間流傳,它在被收藏的同時也起到了文本校勘等作用。正德年間,北曲特盛,《太和正音譜》成為人們填詞作曲必備的參考書。之后《太和正音譜》被人們閱讀、傳抄、拆分、合并、刊刻,成為市場上的熱門書籍。萬歷以后,《太和正音譜》又影響到了南曲譜的編纂。追蹤《太和正音譜》的流傳軌跡及文本的變化,可...
中國戲曲中的客體生產與認識論——從京劇《三岔口》的桌子說起————作者:劉曉明;
摘要:中國傳統戲曲的道具極為簡單,幾乎所有的客體甚至場景都可通過“一桌二椅”而獲得顯現。這是如何可能的?中國傳統戲曲、現代戲劇理論以及西方哲學理論對中國戲曲客體生產中的現象缺乏有針對性的分析,這種現象表現在一種客體同時存在著不同的“顯相”。為此,發生戲劇理論能夠對此現象提供一種新的理解維度。發生戲劇學認為,我們需要將客體重返它的發生形式,這種形式作為一種純粹形式,處于前概念狀態,尚未被實在化,它既在也不...
接調考釋————作者:譚笑;
摘要:接調是古代曲樂學中一個較為冷僻的術語。其內涵在南宋姜夔《白石道人歌曲》中已有體現,而它作為一個理論術語則出現在明中葉南曲盛行之后。接調是南曲曲牌聯套中過曲的一種特殊呈現。當接調與起調屬于同一曲牌時,其首句板式有著較大的差異。接調功用是通過板式與字句的變換實現曲唱的和諧,因此其與換頭有著密切的關聯
劇場中的新物質性:作為“電影身體”的實時影像————作者:蘇杭;
摘要:實時影像引入劇場,讓“電影身體”不再只是一個現象學理論概念。在“新物質主義”哲學思潮和“場景學轉向”的視域下,“電影身體”在劇場中所產生的聯覺與共覺效應,遠比其所承擔的文化符號意義重要得多;“電影身體”與演員身體的物質性差異通過“內在互動”構建出一個體驗性的、過程性的、臨時性的“能動聚合體”;在以“電影身體”為表演主體的劇場實踐中,“電影身體”獲得了與演員身體平等被導演重新分配的權利,演員身體以其...
“有聲的抗戰”:街頭劇的感官動員機制論析————作者:高菲;
摘要:抗戰期間的街頭劇實踐,為探究“感官”“情感”能否定向思想、促發行動,提供了有價值的參照。街頭劇“弄假成真”的“事件化”展演方式,意在通過情境性的構造,召喚身體的在場,在由“歌唱”“呼喊”“訴說”等聲音技術制造的具身體驗中,將聽覺的呼應提升為感官的同構,繼而把主體的形塑和家國共同體的命運進行有機的聯結。這種獨特的以“聲”傳“情”的感官機制(emotional regime),在“聲音-聽覺”的想象與...
美國華裔戲劇敘事變奏他者境遇與族群認同:20世紀80年代以來————作者:黃慧慧;
摘要: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華裔戲劇在相對寬松的環境中蓬勃發展。華裔劇作家以紀實加虛構、意象隱喻、喜劇諷刺等藝術手法拓展了華裔戲劇的敘事主題和審美維度,在敘事題材方面主要表現為從“苦力”到“新移民”再到“ABC”的生活故事和衍變,在人物形象方面主要呈現了華裔的“他者”境遇和身份“誤讀”,彰顯了族群認同的自我意識和文化選擇。隨著社會的發展,華裔戲劇在不同時期的敘事聚焦和形態各有側重,呈現出多元性。在全...
格洛托夫斯基客觀戲劇(1983—1986)的實踐考察————作者:張佳棻;
摘要:歐美戲劇界往往將格洛托夫斯基的客觀戲劇視為其工作的轉折期,并無太多著墨。然而,格洛托夫斯基的客觀戲劇對我國臺灣地區的戲劇有比較重要的影響。它也是格氏的后戲劇在美國高校的一次特殊實驗。更重要的是,格氏運用客觀戲劇的理念,在加州的自然環境中開展表演生態學的前沿研究。該研究以戲劇技藝為基礎,借鑒不同文化中的傳統儀式與表演形式,通過表演訓練和個人神秘劇的實踐,探索表演行動的閾限功能。表演者不再扮演外部角色...
矯治、演出與創作:監獄戲劇的三種理念和實踐————作者:沈亮;
摘要:監獄戲劇是指在監獄服刑人員這一特別群體中開展的戲劇活動。雖然在漫長的監獄歷史中,存在服刑人員自發零星的戲劇行為,但到20世紀下半葉,戲劇專業人士才開始與監獄方合作,開展自覺的監獄戲劇活動。20世紀末,監獄戲劇的實踐和理論日益豐富,開始進入公眾和學術視野。戲劇家在監獄里開展的戲劇活動有三種基本理念導向:行為矯治、藝術表達和實驗創作。在上述三種不同的理念導向下,監獄戲劇在故事內容選擇、戲劇創作方法、戲...
論愛倫·坡的戲劇觀及其對美國現實主義戲劇的先聲作用————作者:熊煥穎;
摘要:愛倫·坡以小說、詩歌和文學評論聞名于世,其在戲劇領域的探索和影響鮮有人關注。1812年美英戰爭后美國民族主義情緒高漲,美國劇作家們呼吁和探索具有美國特色和美國原創性的戲劇,試圖擺脫歐洲戲劇傳統的束縛。身為演員之子的愛倫·坡與戲劇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他積極投身于美國本土戲劇的探索,旗幟鮮明地提出了“自然主義”戲劇觀,主張以真實性原則評價美國戲劇,以自然原則評判演員的舞臺表演,倡導美國劇作家師法自然,...
萊因哈特與中國現代劇場————作者:韋漪;
摘要:萊因哈特的劇場形式美學、導演方法和劇場創作法為中國現代戲劇藝術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資源。通過持續的譯介與闡釋,中國現代戲劇家們批判性地接受了萊因哈特有關劇場形態、舞臺裝置、觀演關系、劇場藝術整體性的觀點,以及他的導演中心制、導演工作法。此外,他們更是在中國小劇場運動、愛美劇、國劇運動、定縣農民戲劇實驗、抗戰戲劇等本土劇運中創造性轉化、實踐了萊因哈特的劇場創作技法。從戲劇“藝術的革命”到“革命的藝術”,...
《戲劇藝術》受邀參加“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成果期刊宣傳座談會”
摘要:<正>2024年10月29日,上海戲劇學院學報《戲劇藝術》編輯作為受邀的全國2 1家核心藝術學期刊的代表之一,參加了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司暨全國藝術科學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在中國藝術研究院召開的“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成果期刊宣傳座談會”。此次會議旨在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系統總結“十四五”以來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成果與藝術學期刊共同促進藝術學科建設取得的成績和經驗
“人工智能、戲劇創新與戲劇學刊的轉型發展”學術研討會圓滿召開
摘要:<正>2024年11月2日,由上海戲劇學院主辦、期刊中心《戲劇藝術》編輯部承辦的“人工智能、戲劇創新與戲劇學刊的轉型發展”學術研討會于上海戲劇學院智慧教室成功舉辦,業內眾多專家學者參會。開幕式由《戲劇藝術》主編楊揚教授主持,上海戲劇學院副院長劉慶教授出席并致歡迎辭。研討會分“人工智能與戲劇創新”“當代戲劇理論新進展與未來戲劇學”和“數智時代的學刊轉型升級”三個專場,由計敏教授與黃靜楓教授共同主持
話劇《薩勒姆的女巫》劇照
摘要:<正>2022級戲劇(影視)表演專業MFA畢業作品2022級舞臺設計專業MFA燈光設計專業MFA服飾藝術設計專業MFA聯合畢業作品2023級藝術管理專業MFA中期作品2023級戲劇(影視)表演專業MFA中期作品原著:阿瑟·米勒監制:肖英朱鋒王洋導師:肖英王洋何雁王學明谷亦安馮遠征李敬慧周艷霞孟小軍呂巖楊佳高鴿胡佐沈倩伊天夫潘健華羅林宮寶榮包立峰統籌:許龍華格麗制作人:郎炅頤(中國香港)導演:李李表...
原創話劇《鄔達克》劇照
摘要:<正>上海文化發展基金會重大文藝創作項目上海戲劇學院出品編劇:郭晨子導演:周可演員:李傳纓黃芳翎徐嘉佳許放星石靈王浩哲青格爾圖周迎嘉宿家維李柏璇劇情梗概故土是回不去的故土,異鄉卻永遠是異鄉。以匈牙利建筑師鄔達克與美國移民官之間的問答為線索,該劇講述了這位建筑家傳奇且顛沛流離的一生。作為一個異鄉人,鄔達克為生活在這片土壤上的后人建造了屬于自己的文化認同和自我記憶
契訶夫戲劇中的儀式————作者:津格爾曼;趙楊;
摘要:契訶夫戲劇中的儀式是伴隨人類生活的一系列禮儀的總稱,是一種固定的情節、主題思想和行為規范,用于建構人類生活的不同場景和階段,以天真浪漫或諷刺喜劇的表現形式呈現在舞臺上。這種儀式引導了戲劇情節的發展,并在無形中規定了戲劇人物的行為,使他們的言語和肢體動作獲得并不乏味和“非理性”的邏輯,將他們的生活嵌入自然的永恒循環之中,賦予他們遵循存在法則的人的尊嚴,而不是生活的尊嚴。在舞臺表演中,契訶夫的戲劇人物...
紙劇場中的木偶戲——論尤里·布圖索夫對契訶夫戲劇的再創作————作者:姚學松;
摘要:契訶夫的戲劇遺產是當代俄羅斯劇場的靈感源泉和創作典范。這其中,俄羅斯導演尤里·布圖索夫因對契訶夫戲劇的獨特闡釋而備受關注。在執導契訶夫的戲劇作品時,布圖索夫吸收了俄國草臺戲的游戲精神,建構了虛構扭曲的游戲空間與被紙板劇場遮蔽的真實空間。布圖索夫的演員是空心的木偶演員,在演出中試圖通過游戲與娛樂來填充虛無的空間,卻暴露了人類存在的脆弱性與不穩定性,并被迫在劇場的空虛中向下墜落,直面殘酷真實的生活本質...
音聲之秘:“程腔”接受的差異與會通————作者:林婷;
摘要:“程腔”的得名與傳播昭示著“音聲共同體”的誕生,但不同地域、階層、文化陣營所生成的“程腔”鏡像并非完全一致甚至截然相反。從“鬼音”到“程腔”的名稱轉換蘊含著20世紀20年代北京、上海兩地的文化差異;或“新”或“舊”的審美評價彰顯出“程腔”在傳統與現代之間的兼容與轉化;“崇剛”或“尚柔”的價值取舍既是個人審美喜好,也與特殊年代的主流取向有關;而“悲音”的共鳴則極大拓展了“程腔”的接受面。“程腔”廣遠...
論1949年之前女子越劇權力關系的重塑與話語建構————作者:李歆寧;
摘要:探究女子越劇從被“凝視”的客體轉向重塑權力關系的主體的過程,即是在探究越劇的本體特性。陳舊的歷史觀念、未成形的城市品格、不完備的治理體系、不成熟的審美取向等原因造就了女子越劇與其母體文化不自洽的演出生態。越劇被劇目審查制度規訓這一行為看似被動,實則是在利用制度重塑規則。女子越劇的登場既是市場優勝劣汰的結果,也是表演性別格局的轉變,即權力關系的重塑。在此基礎上建構的話語體系關乎劇目的現代性、演員的職...
相關文學期刊推薦
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