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文學期刊 熱度: 時間:
《江漢考古》
關注()雜志簡介
《江漢考古》雜志是由湖北省文化廳主管、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辦的文物考古類專業期刊,《江漢考古》創刊于1980年,為季刊,迄今已出82期,有著二十二年的辦刊歷史。
創刊二十二年來,《江漢考古》立足長江、漢水流域,在長江中游史前研究、楚文化及簡牘研究方面獨具特色,在海內外擁有了相對固定的作者與讀者群。作為一種地方性文物考古雜志,我刊積極報道長江中游及南方地區文物考古新發現,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辦刊方針,依靠專家,提攜后學,發表了一批有較高學術品位的研究文章。近年來,《江漢考古》稿件水平、印制質量等方面不斷改進,檢索率、轉載率不斷上升,2000年,《江漢考古》被錄入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并加入了《中國期刊網》(光盤版),同時被收入《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成為海內外學者和文物考古愛好者重要的學術讀物。2002年我刊加大了人員和資金的投入,在文章選題,版式、印制、裝幀質量等方面力爭進一步提高。歡迎廣大讀者踴躍投稿和訂閱。本刊開設的欄目有:考古新發現、考古學研究、簡牘研究、文物考古與現代科技、書評與譯作、考古簡訊與學術動態等。
收錄情況
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收錄 《中國期刊網》(光盤版)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
欄目設置
開設的欄目有:考古新發現、考古學研究、簡牘研究、文物考古與現代科技、書評與譯作、考古簡訊與學術動態等。
雜志優秀目錄參考:
1 考古學與文物保護 張忠培; 1-12
2 棗陽郭家廟曾國墓地曹門灣墓區考古主要收獲 方勤;胡剛; 3-11+2+129
3 湖北鄖縣尖灘坪遺址發掘簡報 符德明;陳暉;張昌平; 12-27
4 襄陽歐廟卸甲山出土春秋青銅器 陳千萬;易澤林;陳坤; 28-37
5 湖北谷城尖角墓地出土重要文物 周婷;梁超; 38-48
6 聯襠鬲還是袋足鬲:先周文化探索的困境(下) 孫慶偉; 49-66
7 略論文化上“早期中國”的起源、形成和發展 韓建業; 67-74
8 春秋中期江淮地區青銅文化對江漢地區的影響——從襄陽卸甲山出土青銅器談起 張昌平; 75-81
9 曾侯與編鐘銘文所記吳伐楚路線辨析——兼論春秋時期楚郢都地望 高崇文; 82-85
10 新見蒍子曾壺考 田成方; 86-90
11 也論馬王堆漢墓帛畫——以閶闔(璧門)、天門、昆侖為中心 王煜; 91-99
12 江西新干牛城20062008年度浮選植物遺存初步分析 陳雪香;周廣明;宮瑋; 100-108
13 云南洱源北山土坑墓出土銅器的初步研究 李曉岑;劉杰;贠雅麗;楊德文; 109-115
14 《系年》“屎伐商邑”與《天問》“載尸集戰” 劉信芳;王箐; 116-119
15 楚簡字詞考釋三則 石小力; 120-123
16 隨州義地崗出土唐代佛具 項章; 124-125
歷史研究雜志投稿:河南農民協會的啟蒙與發展
【摘 要】第一次國共合作開始后,河南農民運動和農民協會具備了充分的發展條件,歷經了從啟蒙到衰退的四個時期后自然消滅,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為蘇維埃政權所代替。
【關鍵詞】國共合作,河南,農民協會
國共合作后,中共北方區委對河南高度重視,把河南工作放在北方五省的首位,李大釗提出:“在估量革命動力時”,必須充分注意到,“農民是其重要的成份”。他還指出:只有將農民組織起來,才可以形成一支巨大的革命力量,大大加速中國革命的步伐。加之河南省內中共和國民二軍建立的統一戰線所帶來的有利局勢、河南省國民黨黨部的成立并開展工作以及全國農民協會章程的頒布,為河南省的農民運動和農民協會的發展準備了必要的條件。
江漢考古最新期刊目錄
秦漢律令所見“發征”再考————作者:小林文治;
摘要:秦漢律令所見的“發征”有作為律名使用以及作為動詞使用的兩種用法,兩者應被區別開來加以探討。作為動詞的“發征”意為因行使不法行為或有關公務的某種事由而將嫌疑人召見或逮捕,亦包含嫌疑人不同意召見時的官吏派遣
湖北荊門屈家嶺遺址冢子壩地點2021年發掘簡報————作者:龔運枝 ;李天智 ;林嘉瑩 ;曾汭 ;牟星玉 ;陶洋 ;張德偉 ;羅運兵;
摘要:為配合屈家嶺考古遺址公園建設,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單位于2021年上半年,對冢子壩地點北部崗地和西北部坡地進行了考古發掘,揭露了一批油子嶺文化遺存,另有少量屈家嶺文化遺存,初步確認該地點的文化內涵以油子嶺文化晚期為主,為進一步探索屈家嶺遺址的整體布局提供了重要材料
湖北沙洋城河遺址屋場地點2023年發掘簡報————作者:彭小軍 ;范梓浩 ;范曉佩 ;陶洋 ;董霄雷 ;唐國俊;
摘要:為準確了解城河遺址的聚落特征,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單位在城河遺址“屋場”地點開展了系統考古工作,發現大型人工堆積、房址、灰坑、灰溝、灰燼層、甕棺葬等遺跡。尤其大型人工堆積的發現,為探索屈家嶺文化城址的營建模式,廓清城河大型墓葬與居址的對應關系提供了關鍵支撐
湖北襄陽鳳凰咀遺址石家河文化灰坑H13發掘簡報————作者:單思偉 ;伍騰飛 ;李濤 ;王欣 ;劉一婷 ;田輝 ;李英華 ;余西云;
摘要:武漢大學歷史學院等單位于2020年8月至2021年1月對湖北襄陽鳳凰咀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揭露出一批屈家嶺文化、石家河文化、煤山文化時期的遺存。其中石家河文化晚期灰坑H13堆積形式特殊,出土較多功能互補的陶器以及呈現明確空間分布規律的大量不同類別的遺物。綜合研究表明,鳳凰咀遺址先民以H13為中心進行過多次炊煮和飲食活動,推測與集體宴饗有關,此次發現從微觀層面對認識該遺址史前社會的復雜性提供了重要證...
內蒙古高原南緣的定居化現象和農業起源————作者:曲宇蒙;
摘要:從流動的狩獵采集到定居的農業社會經歷了漫長的氣候變化和文化適應的過程。目前學界對內蒙古高原舊—新石器過渡時期的研究尚不充分。2010年以來,內蒙古高原南部發現的裕民、四麻溝、興隆和四臺等遺存逐漸推進了新認識。綜合分析已經發表的考古學材料可知,這一區域在進入全新世后經歷了定居化程度不斷加強的過程;同時該地區的農業起源狀況及原因亦可作出初步的推斷。這對理解內蒙古高原早期人地關系、文化社會變遷和農業起源...
論中原裴李崗文化對長江中游同時期考古學文化的影響————作者:袁廣闊;宋瑞;
摘要:中原裴李崗文化與長江中游地區的交流互動,更多的是前者對后者的影響。以賈湖類型為代表的裴李崗文化分布在南陽盆地及丹江下游地區,不僅在當地發展為仰韶早期文化,而且還沿著“南襄隘道”與“隨棗走廊”南下進入江漢平原以及澧水流域,推動了長江中游地區城背溪文化和彭頭山文化的繁榮發展。仰韶早期,淅川下王崗一期文化南下促進了當地邊畈文化的形成,為長江中游史前文明的發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澧陽平原新石器時代聚落形態研究————作者:王良智;
摘要:澧陽平原新石器時代聚落數量眾多,文化發展連貫。使用考古地理信息系統分析聚落數量與規模、聚落空間位置等信息,我們發現地貌、氣候等環境因素并非影響澧陽平原新石器時代聚落形態的決定性因素。宏觀聚落形態與微觀聚落形態研究相互驗證和調整,共同構建了澧陽平原新石器時代聚落形態和社會演進模式
二里岡文化時期仿銅陶器研究————作者:辛明山;
摘要:二里岡文化時期是仿銅陶器出現與發展的重要階段。受青銅文化的影響,陶工通過增改同類陶器的附件或裝飾獸面紋的方式,制成仿銅陶器,其種類幾乎涵蓋所有陶器器類,且功能與使用方式也與同類陶器一致,而與銅禮器相差甚遠,故仿銅陶器并不具備標識墓葬等級的作用。至二里岡文化四期,因青銅禮器制度的約束,仿銅陶器衰落成必然之勢,其分布范圍收縮,獸面紋逐漸簡化直至消失。與殷墟四期因禮制所需而出現的仿銅陶禮器相比,二里岡文...
四川盆地戰國時期銅尖底盒研究————作者:于孟洲;
摘要:銅尖底盒是戰國早、中期在成都平原流行的一類具有巴蜀文化特色的青銅器。本文分析指出銅尖底盒的蓋、身可能均仿自陶尖底盞,只是器身部分在尖底盞上接一段筒形腔而成。銅尖底盒多見于出土銅器較多的墓葬中,表明墓主身份具有一定的等級。但銅尖底盒不具備表示墓主等級的功能。戰國中期以后,隨著圈足類器的流行,銅尖底盒與陶尖底盞先后退出了巴蜀文化的器用體系
漢代琥珀珠飾分布與傳播初探————作者:蔡青;
摘要:本文通過考古材料梳理漢代琥珀珠飾的存布情況,根據歷史地理信息分析區域間的關聯性,并結合各區域內琥珀珠的類型、年代特征,初步勾勒漢代琥珀珠的傳播路徑。漢代琥珀珠飾在嶺南與湖湘分布最為集中,其在長江以南的傳播與南海絲路貿易密切相關,并以湖湘與嶺南地區的江海聯運為主要傳播模式。聯運貿易的區域北達南陽、東至揚州,兩地作為重要中間站使琥珀繼續流向北方經濟重心城市。中原地區同時受北方陸上絲路和南方絲路的物質、...
雞叫城F63建筑遺存復原研究————作者:趙佳羅;焦美寧;王悅荻;黃青巖;徐怡濤;郭偉民;
摘要:本文在雞叫城考古發掘成果及與考古隊充分交流的基礎上,通過整理分析遺址本體信息、其他相關考古遺址材料和民族志建筑實例,運用建筑考古學建筑遺存復原研究方法,對雞叫城F63建筑遺存開展了復原研究,最終形成了四種建筑復原方案。本文的復原研究成果豐富了我們對長江中游地區史前建筑發展的認知,在202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發現評選中,復原成果發揮了積極作用,有效助力了雞叫城F63建筑遺存的價值闡釋
秦漢簡牘中的“上洛(上雒)”地望及其沿革————作者:鄭威;李威霖;
摘要:先秦至漢初的上洛位于洛水上游的今洛南縣一帶,漢武帝元鼎四年將上洛縣由右內史劃歸新設立的弘農郡,并將其縣治遷徙至丹水上游的今商州區,光武帝建武十五年將上洛及其東南的商縣由弘農郡劃歸京兆尹。上洛的地望、沿革反映了先秦秦漢政治地理格局的演變,也與秦漢京畿防御策略聯系密切
湖南澧縣雞叫城遺址2022年考古發掘簡報————作者:賈明羽 ;郭偉民;
摘要:2022年10月至2023年4月對雞叫城遺址中心土臺進行的考古發掘,揭露出灰坑、灰溝、房址、臺基等遺跡,出土一批陶器、石器等遺物,涉及油子嶺文化、屈家嶺文化、石家河文化、肖家屋脊文化幾個時期,較為清晰地重建了該中心土臺的形成過程,為認識雞叫城聚落演進提供了新材料
屈家嶺遺址考古的回顧與思考————作者:張德偉;羅運兵;陶洋;
摘要:<正>屈家嶺遺址位于湖北省荊門市屈家嶺管理區屈嶺村和京山市雁門口鎮高墩村,地處大洪山南麓向江漢平原的過渡地帶,是“屈家嶺文化”的命名地,同時是長江中游地區最早發現、最早發掘、極具代表性的新石器時代大型聚落遺址。屈家嶺遺址的發現,第一次揭開了長江中游地區特征鮮明的史前文明的面紗,率先打破了固有的“黃河流域文化中心論”的學術觀點,證明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一樣,都是中華文明的起源地[1] 考古學的“科學律令”與地方主義——從民國時期江浙地區發現石器時代遺存談起————作者:查曉英; 摘要:<正>1932年,中研院史語所考古組在河南、山東數度發掘之后,謝英伯在廣州組織黃花考古學院。他認為,中國學者從事發掘近十年,范圍皆在黃河流域,有必要發掘和研究兩廣黎族、瑤族的古跡,將來還應赴南洋群島發掘百越、巫來由等族的史跡[1]。謝英伯的做法很具代表性。本來中國讀書人便有傳承鄉邦文獻、編輯方志的習慣,現代考古學采用以前讀書人從未用過的田野發掘方法,研究書本上幾乎沒有記載的石... 動物遺存揭示史前海岱社會經營模式——讀《海岱地區新石器時代動物考古研究》————作者:馬蕭林;林明昊; 摘要:<正>海岱地區,地處黃淮下游,以泰沂山系為中心,覆蓋山東全省、蘇皖北部、豫東、冀東南部及遼東半島南部等廣大區域,是我國重要的史前考古學文化區系之一。該地區考古學文化豐富,考古工作也緊隨我國現代考古學的誕生,開始于20世紀30年代初龍山鎮城子崖遺址的發掘。之后數十年間,伴隨著更多考古工作的展開,這一地區新石器時代的文化發展譜系也逐漸得以建立,從早到晚(距今約9000~4000年)主要包括后李文化、北... 《江漢考古》2024年第1~6期總目索引 摘要:<正>~ 金道錫行——簡論商周時期長江中游地區金屬流通網絡————作者:陳建立;張吉;方勤;張昌平;高成林;陳樹祥; 摘要:傳世曾伯?簠銘“金道錫行”反映金屬銅與錫具有共同的運輸途徑或能夠相伴流動,具有鮮明的春秋早期時代特征,并非商周各階段金屬資源流通的普遍情形。在二里頭至早商時期,青銅物料主要由中原流向南方,商代中晚期至西周早期,南方冶金業逐步發展,青銅物料在中原與南方之間雙向流動。西周中期起,長江中下游形成多個冶銅業中心,中游與下游立足各自金屬資源稟賦形成競爭,南嶺的錫在其中舉足輕重,吸引廣域金屬流通網絡不斷向南延... 九州時代的長江文明————作者:方輝; 摘要:《尚書·禹貢》是敘述大禹任土作貢的篇章,記載了九州各地向大禹的貢物、貢道。西周中期豳公盨銘文的面世,進一步說明了《禹貢》的可信性。盡管“九州”的概念仍有待出土文字資料的印證,但把“九州時代”界定在五帝時代晚期、夏王朝建立前夕,也就是考古學上龍山時代晚期,應該是合理的。本文從《禹貢》所載揚、荊、梁三州貢物入手,結合長江流域龍山時代相關考古發現,論證了《禹貢》具有相當的可信性 湖北京山蘇家壟M88實驗室考古簡報————作者:朱磊
;張德剛
;李存信
;方輝
;劉勇
;吳登弟
;方勤; 摘要:湖北京山蘇家壟M88是春秋中期偏早的高等級貴族墓葬,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銅器及玉器,墓主人為“曾伯?”夫人“羋克”。由于墓葬未遭盜擾,其考古價值尤為重大,為避免遺物本體的破壞和原始信息的流失,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山東大學等多家單位,對M88棺柩所在部分進行了實驗室考古。在可控環境下對棺區進行精細清理及各類信息的多方位提取、保存及檢測,厘清了棺區8層微層位的疊壓關系 相關文學期刊推薦 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