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文學期刊 熱度: 時間:
《心理學報》
關注()【雜志簡介】
《心理學報》(Acta Psychological Sinica),月刊,中國心理學會和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主辦,科學出版社出版,主要發表我國心理學家最新、最高水平的心理學科技論文。
本刊于1956年創刊,1966年因“文革”而停刊,1979年復刊,至2007年底共出版39卷164期。從2001年起由季刊改為雙月刊。2008年起改為月刊。1989年以前,《心理學報》由中國心理學會主辦;1989年以后由中國心理學會和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共同主辦;1995年以后,香港中文大學心理系成為《心理學報》的協辦單位。
我刊是國家科技部“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CSTPCD);中國科學文獻計量評價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電子雜志社、北京大學圖書館)《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來源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引文數據庫》來源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來源期刊;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南京大學社會科學數據庫研究開發中心“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統計源期刊;《中國學術期刊文摘》源期刊;被北京地區高校期刊工作研究會和北京大學圖書館選錄為心理學類核心期刊,編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縱覽》(2004年版)。作為反映我國心理學研究水平的主要窗口,《心理學報》不僅在中國心理學界享有較高的聲譽,在國際上也有一定影響。該刊的文章摘要被美國出版的、在世界上有重要影響的《Psychological Abstract》和心理科學光盤(PsychINFO)所收錄。
《心理學報》的讀者對象為從事心理學、工程、生物學、醫學、教育學及哲學的科技工作者、大專院校師生及其他有關人員。
【收錄情況】
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收錄
我刊是國家科技部“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CSTPCD);中國科學文獻計量評價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電子雜志社、北京大學圖書館)《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來源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引文數據庫》來源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來源期刊;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南京大學社會科學數據庫研究開發中心“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統計源期刊;《中國學術期刊文摘》源期刊;被北京地區高校期刊工作研究會和北京大學圖書館選錄為心理學類核心期刊,編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縱覽》(2004年版)。作為反映我國心理學研究水平的主要窗口,《心理學報》不僅在中國心理學界享有較高的聲譽,在國際上也有一定影響。該刊的文章摘要被美國出版的、在世界上有重要影響的《Psychological Abstract》和心理科學光盤(PsychINFO)所收錄。
【欄目設置】
主要版塊欄目: 感知覺及認知心理、發展與教育心理、生理心理與醫學心理、企業管理與社會心理、心理測驗、心理學史與基本問題研究、研究方法、研究簡報、綜述與評介等。
雜志優秀目錄參考:
虛擬路徑整合的學習效應 過繼成思,宛小昂,GUO Jichengsi,WAN Xiaoang
獎賞預期調節局部注意干擾效應 紀麗燕,陳寧軒,丁錦紅,魏萍,JI Liyan,CHEN Ningxuan,DING Jinhong,WEI Ping
多特征刺激在視覺工作記憶中的存儲模式 黎翠紅,何旭,郭春彥,LI Cuihong,HE Xu,GUO Chunyan
不同熟練度雙語者非語言任務轉換的差異--來自ERP證據 姜淞秀,李杰,劉興宇,七十三,楊伊生,JIANG Songxiu,LI Jie,LIU Xingyu,QI Shisan,YANG Yisheng
阿訇參照效應的文化差異:基于提取誘發遺忘范式的探討 周愛保,張奮,馬小鳳,李建升,夏瑞雪,ZHOU Aibao,ZHAN Fen,MA Xiaofeng,LI Jiansheng,XIA Ruixue
社會創造性的腦機制:狀態與特質的EEG α波活動特點 谷傳華,王亞麗,吳財付,謝祥龍,崔承珠,王亞嫻,王婉貞,胡碧穎,周宗奎,GU Chuanhua,WANG Yali,WU Caifu,XIE Xianglong,CUI Chengzhu,WANG Yaxian,WANG Wanzhen,HU Biying,ZHOU Zongkui
幼兒對威脅性刺激蛇的注意覺察:來自眼動證據 王福興,李文靜,顏志強,段朝輝,李卉,WANG Fuxing,LI Wenjing,YAN Zhiqiang,DUAN Zhaohui,LI Hui
初中青少年自尊發展趨勢及影響因素的追蹤分析 潘穎秋,PAN Yingqiu
先入觀念對情緒感染力的調節--以教學活動為例 張奇勇,盧家楣,ZHANG Qiyong,LU Jiamei
母親與自我具有相同的動機等級:來自結果評價的FRN證據 朱湘茹,張艷,楊蘇勇,伍海燕,王麗麗,古若雷,ZHU Xiangru,ZHANG Yan,YANG Suyong,WU Haiyan,WANG Lili,GU Ruolei
評職稱發表論文:關于素質教育思想的哲學思考
摘 要: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是對中國教育的科學總結,也是指導今后教育實踐的保證。要全面實施素質教育首先必須深入研究、深刻理解、全面貫徹,要在實踐中把握好素質教育的客觀性,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把握好素質教育的整體性,它是一項巨大的系統工程,把握好素質教育的實踐性,在科學世界觀指導下,敢于探索、勇于實踐。
關鍵詞:哲學思考,思想,素質教育,客觀性,評職稱發表論文
素質教育是通過科學的、抽象的理論形式來反映我國教育實際的,從形式上看他是主觀的,從內容看是客觀的,是客觀內容與主觀形式的統一。素質教育是一個非常龐大而復雜的系統工程,它由許多子系統組成,包括社會各界的普遍理論與大力支持。不了解其中各子系統的聯系和關系,就不能把握其整體,不能從整體上把握事物,就不能認識其本質和規律性。
心理學報最新期刊目錄
互動反饋促進說服的作用機制:雙人近紅外研究————作者:李楊卓;張如倩;宋森森;李先春;羅俊龍;
摘要:現有說服領域研究大多仍停留在對信息內容的機械理解,忽視了說服的互動性。本研究通過創設高生態效度的雙人說服范式,結合近紅外功能成像技術,探究互動反饋對說服行為的影響及其認知和神經基礎。結果表明,相較于無互動反饋條件,互動反饋提高了說服結果和感知說服力,并增強了說服者和被說服者在右側額中、左側顳頂的腦-腦同步,且該腦-腦同步正向預測了說服結果。在說服策略使用上,相較于支持性說服策略,互動反饋中說服者更...
反芻思維對社交焦慮的影響:消極自我信念的作用————作者:耿莉;馮秋陽;李彧;邱江;
摘要:反芻思維如何通過影響消極自我信念進一步影響社交焦慮,是當前社交焦慮認知模型中尚待深入探討的關鍵問題。基于此,本研究通過兩個實驗系統考察了反芻思維、消極自我信念和社交焦慮之間的作用機制。實驗1采用狀態誘導任務,觀察反芻思維過后消極自我信念和社交焦慮水平的變化。結果發現,反芻思維通過延緩消極自我信念的消退來維持較高的社交焦慮水平。實驗2通過收集被試的社交焦慮自傳體回憶和相關信念,嘗試通過認知重評的手段...
人們更同情流浪動物還是流浪漢?基于責任歸因視角的解釋————作者:紀婷婷;王嘉;丁毅;
摘要:人們不僅會對人類的不幸遭遇感同身受,也會對動物的傷害擔憂不已。基于責任歸因的視角, 3個遞進實驗(共6個子實驗)比較了人們對流浪漢和流浪動物的共情反應差異及其心理機制,并進一步探討了這一差異的邊界條件和下游影響。結果發現:相對于流浪動物,人們對流流浪漢有更多的責任內歸因傾向(實驗1~3),進而導致了人們對他們有更少的共情反應(實驗1~3)和救助意愿與行為(實驗2~3)。然而,對于高社會支配傾向個體...
生理周期對女性新奇食物偏好的影響:感知食物短缺的中介機制————作者:靳成雯;陳瑞;徐婷;
摘要:女性的消費行為伴隨生理周期波動而變化,尤其是食物消費方面,以往研究揭示女性在黃體期具有“一般化的食物欲求”和“對特定食物風險回避”的心理機制。本研究從進化適應的視角,關注女性在黃體期與“食物欲求”有關的“食物探索”行為,探究生理周期對新奇食物的偏好影響。通過1項激素檢測實驗和另外8項實驗,在多種新奇食物(新生產工藝食物、新成分食物、新文化食物)中,本研究發現與卵泡期相比,處于黃體期的女性更偏好新奇...
密集追蹤數據的有調節的中介效應分析————作者:方杰;溫忠麟;王惠惠;顧紅磊;
摘要:密集追蹤數據在心理學、管理學等領域的應用日益增多,但密集追蹤數據的分析方法研究卻比較欠缺。如果將密集追蹤數據的有調節的中介效應當成有調節的多水平中介效應進行分析,則忽略了變量之間的歷時性關系。本文使用動態結構方程模型建構了被層2變量調節的1-1-1、2-1-1、2-2-1密集追蹤中介模型和被層1變量調節的1-1-1密集追蹤中介模型。用模擬研究考察了被層2變量調節的1-1-1密集追蹤中介模型的參數估...
去抑制的認知神經機制:一項事件相關電位研究————作者:陳霽雯;買曉琴;李富洪;
摘要:個體在不同任務間進行靈活切換時,不僅需要抑制任務無關信息,也需要在適當的時候解除先前的抑制,即去抑制,該過程產生的代價稱為去抑制代價。盡管研究者采用多種范式研究了去抑制的認知過程,但其神經機制并不清楚。本研究采用ERP殘差迭代分解技術考察了41名大學生被試在改編的停止信號任務中去抑制的認知神經機制,該技術可以減少個體內差異和噪聲影響,更清晰地揭示不同認知過程的腦電特征。在任務中,當N-1試次出現停...
數量和順序線索對SNARC效應的影響及其作用機制————作者:王強強;吳彥文;石文典;游旭群;
摘要:空間-數字反應編碼聯合(SNARC)效應普遍存在于各種形式的數字和數量刺激加工之中,但是刺激中包含的數量和順序線索影響SNARC效應的機制尚不清楚。本研究通過設計字母數量啟動任務,系統考察了數量和順序線索對SNARC效應的影響及其作用機制。研究通過連續呈現不同數量的字母啟動字母的數量信息后,分別要求被試執行字母順序分類任務(實驗1),字母數量奇偶分類任務(實驗2)和字母顏色分類任務(實驗3)。結果...
失調有“度”:區分度影響群體認同的閾值效應及心理機制————作者:柯文琳;溫芳芳;佐斌;
摘要:如何在自我與群體之間找到平衡,是人類社會生活的核心問題。基于群體間比較的背景,最優區分理論提出了區分度影響群體認同的“倒U型”曲線假設,但仍不明晰個體如何在群體內背景下對自我和群體進行平衡。研究通過三個實驗在不同的區分層次和群體屬性下系統探索了自我區分群體的程度對群體認同的影響模式。研究發現,總體上區分度對群體認同產生“倒S型”的非線性消極影響,在中等水平存在使群體認同下降速度最高的區分閾值,一旦...
7~11歲小學生前瞻記憶的自我參照效應及其認知機制————作者:辛聰;陳幼貞;田蜜;劉國雄;
摘要:本研究首次采用所有權范式,通過3個實驗探究了7至11歲小學生前瞻記憶自我參照效應的產生及其認知機制。結果顯示:(1)無論主動選擇(實驗1)還是被動分配所有權(實驗2),小學生均會出現前瞻記憶自我參照效應,且高年級小學生產生了更大效應;(2)高進行中任務認知負荷條件,無論顯著性還是非顯著性目標,均未出現前瞻記憶自我參照效應。低認知負荷條件,顯著性目標未觀察到前瞻記憶自我參照效應,但非顯著性目標出現了...
視覺工作記憶離線態表征具有穩固性優勢————作者:李子媛;任國防;袁子昕;喻青青;伍越;劉強;
摘要:視覺工作記憶狀態模型提出了一個層級化的存儲結構,將存儲態分為在線態和離線態。先前研究已證明,無論是在線態還是離線態的記憶表征都表現出一定程度的穩固性,能夠抵制外部因素干擾。然而,在相同的認知加工下,這兩種存儲狀態的記憶表征是否具有同等的穩固性能,目前缺乏明確的認識。為探究這一問題,本研究采用能夠同時檢測在線態和離線態表征的序列呈現記憶任務范式,并調控干擾刺激呈現(實驗1)和記憶維持時間(實驗2)兩...
居住流動性對消費者易得型產品偏好的影響————作者:王麗麗;蘇笑;梁可茵;
摘要:當今居住流動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然而現有研究并沒有深入探討居住流動性對消費者產品選擇和決策的影響。本研究發現激活居住流動性會導致消費者偏好那些易得性屬性相對高而理想性屬性相對低的產品(我們稱之為“易得型”產品)。同時,我們提出過程關注是這一效應的內在機制。研究1a通過二手數據驗證了居住流動性與個體的易得型產品偏好之間具有相關關系,研究1b通過操縱感知居住流動性,驗證了感知居住流動性與易得型產品偏...
越美越健康?食物美感對消費者健康感知的影響————作者:鄭曉瑩;鄭麗菁;劉春蕾;韓寒;
摘要:隨著經濟發展與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越來越重視食物健康。本研究探討食物美感對消費者的食物健康感知與選擇的影響。通過5項實驗發現:(1)與正常美感相比,消費者認為高美感的食物更不健康;(2)這是因為高美感激活了與享樂有關的心理表征,導致消費者將高美感食物與不健康相關聯;(3)通過人為切斷“享樂=不健康”的直覺信念,高美感對食物健康感知的負面影響被削弱;(4)當消費者的健康目標被啟動之后,他們對高...
多巴胺系統基因調節青少年同伴拒絕與親社會行為關系:平行潛增長模型————作者:李曦;紀林芹;遲曉慧;王舒冉;張文新;曹衍淼;
摘要:基于動態發展視角和多基因研究范式,對1044名青少年(初測年齡13.32±0.48歲, 50.1%女生)進行為期3年的追蹤,考察青少年早期同伴拒絕的發展變化與親社會行為發展變化的關系以及多巴胺系統基因的調節作用。結果發現:(1)青少年早期親社會行為和同伴拒絕均呈線性上升趨勢;(2)同伴拒絕的初始水平與增長速度均能預測親社會行為發展軌跡。較高的同伴拒絕初始水平與較低的親社會行為初始水平有關,也與更快...
社交機器人對3~5歲兒童分享行為的影響————作者:李卉;劉思懿;龐怡;
摘要:本研究考察社交機器人對3歲和5歲兒童親社會行為的影響。實驗1通過操縱觀察者(人類、社交機器人、無)這一變量,探討其對3歲和5歲兒童分享行為的影響。結果表明在無觀察者條件下, 5歲兒童分享貼紙數量顯著多于3歲兒童。對3歲兒童來說,人類和機器人觀察者條件下分享貼紙數量顯著多于無觀察者條件,人類和機器人觀察者條件不存在顯著的差異。實驗2操縱社交機器人心理能動性(有、無、控制組),結果發現3歲兒童在有心理...
6個月嬰兒社會評價的個體差異初探————作者:吳楣;梁熙;時嘉惠;王爭艷;
摘要:2007年Hamlin等人在《自然》上發表的研究表明6個月嬰兒具備社會評價能力,對個體在社會互動中的“幫助”和“阻礙”行為產生不同反應,并對幫助者表現出偏好。此后,不斷有學者對此結果的可復制性提出質疑。本研究采用Hamlin等人(2007)經典的“幫助者—阻礙者”選擇范式和預期違背范式,考察了我國嬰兒(月齡6.32±0.34;共179名,其中女孩86名)在社會評價任務中的選擇偏好和注視時長,及其與...
聯結還是疏離:探究疫情死亡凸顯對親社會意愿的影響及其作用機制————作者:孟魯;田宇浩;王海飛;董佳一;藺星儒;籍宏偉;田啟瑞;周梁;
摘要:疫情死亡凸顯的兩個方面可能對親社會意愿有相反作用:疫情凸顯啟動行為免疫降低親社會意愿;死亡凸顯啟動文化世界觀防御提升親社會意愿。新冠大流行期間,本研究發現:相比控制組的疫情親社會意愿,經典/地震死亡凸顯組有提升,而疫情死亡凸顯組無顯著差別,提示疫情凸顯削弱了死亡凸顯提升親社會意愿的傾向;相比控制組的疫情面對面親社會意愿,疫情非死亡凸顯組有降低,而疫情死亡凸顯組無顯著差別,提示疫情面對面情境中死亡凸...
父母情感溫暖、自我控制與青少年親社會行為的關系:多基因的調節作用及父母差異————作者:聶衍剛;陳沛;王林欣;喻承甫;利振華;
摘要:本研究構建“環境×多基因-內表型-行為”理論框架,對880名中學生進行為期半年的追蹤研究,考察了自我控制在父母情感溫暖與青少年親社會行為之間的中介作用;進一步地,采用多基因累加分數的研究范式,探討多巴胺系統、血清素系統和催產素系統基因(COMT基因rs6269、HTR2A基因rs6313、OXTR基因rs53576、OXTR基因rs2254295和OXTR基因rs2254298)如何調節該中介機制...
集體主義促進親社會正義感:共同責任的作用————作者:吳勝濤;高承海;胡琬瑩;王寧;彭凱平;
摘要:以往的正義研究受個人主義影響,過于關注個人權利和利益,以致忽視了關切他人不公遭遇的親社會正義感。研究基于人類被試的問卷調查、啟動實驗以及大語言模型的角色扮演,探討了集體主義與親社會正義感的關系及其作用機制。結果發現,人類被試的集體主義特質(研究1)正向預測親社會正義感,共同責任(而非規范服從)在二者之間起中介作用;文化啟動(集體主義vs.個人主義)驗證了集體主義與親社會正義感的因果關系以及共同責任...
感知機器人威脅降低親社會傾向————作者:許麗穎;張語嫣;喻豐;
摘要:機器人進入社會可能會對人類造成心理威脅,而這種威脅會給人際關系帶來挑戰。通過8個研究,結合檔案數據庫回溯、問卷調查、情境實驗和線下調查,文章探討了感知機器人威脅對親社會傾向的影響及其內在機制和邊界條件。結果發現:感知機器人威脅會降低人們的親社會傾向(研究1~7);其機制為集體焦慮的中介作用,即感知機器人威脅會增加集體焦慮,從而降低親社會傾向(研究2~4);此效應受到內外群體的調節,即感知機器人威脅...
時間標志對炫耀性親社會行為意愿的影響————作者:蒯玲;衛海英;姚琦;肖婷文;謝升成;
摘要:個體參與炫耀性親社會行為的意愿會受到環境因素的影響。基于自我意識理論和高成本代價信號理論,本文探索了時間標志對炫耀性親社會行為意愿的影響。通過6個實驗,結果證實:在一段時間的開始(vs.結束),個體更傾向于從事炫耀性親社會行為(實驗1a、實驗1b和實驗1c)。其解釋機制在于開端時間標志會激發個體的狀態性公我意識(實驗2a和實驗2b)。進一步分析發現,自我監控在上述影響中發揮調節作用,對于低自我監控...
相關文學期刊推薦
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