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文學期刊 熱度: 時間:
《考古》
關注()雜志簡介
《考古》是一本考古專業學術性資料性刊物。主要刊載考古學研究論文,發表野外考古發掘調查簡報、考古資料的綜述和書刊評介,亦反映自然科學在考古中的應用成果。
收錄情況
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收錄 收錄情況:中國知網、維普資訊科技期刊數據庫全文收錄期刊。
欄目設置
研究報告;文獻綜述;簡報;專題研究。
雜志優秀目錄參考:
1 甘肅肅北縣馬鬃山玉礦遺址 陳國科;蔣超年;王輝;楊月光; 3-14+2
2 云南祥云縣大波那墓地 閔銳;朱忠華;楊長城;張谷甲; 15-28+2
3 《嘉陵江下游考古報告集》簡介 文耀; 28
4 西藏阿里地區故如甲木墓地和曲踏墓地 仝濤;李林輝;赤列次仁;姚婭; 29-50+2
5 山西忻州市九原崗北朝壁畫墓 張慶捷;張喜斌;李培林;冀保金; 51-74+2
6 《垣曲商城(二)——1988~2003年度考古發掘報告》簡介 文耀; 74
7 內蒙古陳巴爾虎旗崗嘎墓地 劉國祥;白勁松;陳永志;李存信;沈睿文; 75-86+2
8 《一個考古學文化交匯區的發現:涼山考古四十年》簡介 文耀; 86
9 貴州遵義市新蒲播州楊氏土司墓地 周必素;彭萬; 87-100+2
10 《滎陽官莊遺址》簡介 文耀; 100
11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2014年中國考古新發現”紀要 本刊記者;楊暉; 101-106
12 放射性碳素測定年代報告(四一) 張雪蓮;仇士華;鐘建;黃曄;盧雪峰;杜花; 107-109
13 甘肅張掖市西城驛遺址先民食物狀況的初步分析 張雪蓮;張君;李志鵬;張良仁;陳國科;王鵬;王輝; 110-120
14 《舞陽賈湖》(二)簡介 文耀; 120
理論月刊雜志社投稿:公共圖書館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作用
摘要:文章以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開放獲取文獻資源為例,采用互聯網實證文獻資源調研的方法,對公共圖書館在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作用及其資源建設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理論月刊雜志社,公共圖書館,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文獻,開放獲取,山東省
作者簡介:姜璐(1981―),山東省圖書館館員。1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文獻化
1.1非物質文化遺產解讀
非物質文化遺產一般是指在特定區域內具有強烈的民族歷史積淀,傳承3代以上,傳承時間超過一個世紀,且要求譜系清楚和明確,作為該區域具有廣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間文化遺產和社會特性組成部分的團體或個人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以及與其相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等人類智力活動成果[1]。隨著人類群體或個人在所處社會環境、歷史條件以及與自然界的相互關系中的動態變化,也使得這種世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可持續性傳承和創新。
考古最新期刊目錄
全球山地考古視野下青藏高原史前人類的拓殖————作者:趙宇超;侯哲;
摘要:綜合考古學與基因學的相關研究,梳理和探討了史前人類拓殖青藏高原的歷史過程。對比阿爾蒂普拉諾高原與埃塞俄比亞高原的相關材料,認為狩獵采集人群在更新世與全新世早期已經終年生存于高原內陸,馴化經濟顯著推進了高原人口的大規模拓殖。而高原文明形成于狩獵采集孑遺人群與外來人群長期的交流互動
福建浦城縣龍頭山遺址新石器時代晚期墓地的發掘————作者:付琳 ;張碩 ;魏凱;楊軍 ;黃運明;
摘要:<正>龍頭山遺址位于福建省南平市浦城縣南浦街道解放村,遺址東、南、西三面為南浦溪所圍繞(圖一)。2018年秋至2020年冬,經國家文物局批準,廈門大學等單位對龍頭山遺址先后開展兩次考古發掘,在龍頭山的山頂及其南部山腰共布設5米×5米探方45個。為了完整清理遺跡和避讓地表電線桿,發掘區的形狀不規則,加上局部擴方和發掘隔梁,實際發掘面積為897.75平方米
大甸子墓地再研究————作者:朱延平;
摘要:通過對大甸子墓地出土鬲、罐、鬶、爵等部分典型陶器的類型學研究,結合其出土與組合情況,將墓地的180座墓葬分為三期。依據墓葬分期及其空間分布,揭示出大甸子墓地各墓區的形成時間先后,及其歷時變化情況與原因。結合碳十四測年結果和體質人類學研究成果,推斷大甸子墓地的使用時間不超過200年,使用人群至少有7代
廣西柳州市鳳巖遺址2023年發掘簡報————作者:付永旭;陳堅 ;徐可;黃超 ;韋麗偉;譚惠之;
摘要:2023年,對廣西柳州市鳳巖遺址的發掘,遺跡有墓葬、用火遺跡,遺物有石器、陶器、骨器、蚌器、動植物遺存等。遺址至少包括三期遺存,從早到晚分別以細小燧石打制石器、礫石打制石器及夾砂陶片為代表。年代為距今42000~8000年。該遺址的發現有助于構建當地史前考古學文化序列、研究華南地區早期現代人起源與擴散等
《皈家堡遺址發掘報告》(全三冊)簡介————作者:苓蘢;
摘要:<正>《皈家堡遺址發掘報告》(全三冊)由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涼山彝族自治州博物院、鹽源縣文物管理所編著,文物出版社2024年9月出版。該書正文828頁,字數約120萬,彩色圖版160頁,定價1080元。該書是對四川鹽源縣皈家堡遺址2016~2019年間四次發掘資料的系統整理與介紹。共發現四期遺存,以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存為主體,另有少量青銅時代及歷史時期遺存
昆明市晉寧區河泊所遺址上蒜一小地點HJ4的發掘————作者:蔣志龍 ;謝霍敏 ;楊薇;
摘要:2021~2023年,在河泊所遺址上蒜一小地點北發掘區的古河道內發現多處灰燼堆。其中HJ4沿河岸坡地分布,出土遺物有封泥,陶建筑構件、容器、紡輪、彈丸,銅錢及石器等,應為官文書集中焚毀場所,年代為新莽至東漢中期。帶文字封泥等遺物實證了該地點為益州郡郡治,也有助于研究兩漢國家管理與云南職官制度等
吉林圖們市磨盤村山城遺址西區2020年發掘簡報————作者:徐廷 ;苗詩鈺;趙里萌;趙瑩;石玉鑫;張恒斌;滿世金;劉冬;李強;安文榮;
摘要:2020年,對磨盤村山城西區兩處人工修筑平臺的發掘,發現大型建筑基址、小型房址、灰坑等遺跡,遺物有陶質、瓷質、銅質、鐵質、玉質、石質的生產、生活用器及建筑構件。平臺年代在金代末期至元代初期,大型建筑基址應為東夏國的官府或宮殿。此次發掘有助于研究該遺址的聚落布局及東夏國物質文化面貌等
敗越與亡越——江東地區戰國中晚期“楚式墓”研究————作者:吳桐;
摘要:<正>江東即長江下游北流干流段以東至大海之濱的廣大地區,先秦時期長期為吳越之地。戰國中晚期以來,隨著楚威王敗越、懷王亡越、頃襄王遷陳、考烈王徙壽春,楚國在江東的影響不斷擴大,并控制了部分地區[1]。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江東陸續發現30余座具有典型楚文化因素的墓葬,學界統稱其為“楚式墓”。除少量墓葬進入秦漢紀年之外,大多數墓葬的年代集中在戰國中晚期,這些發現進一步實證了楚國...
凌純聲與東南亞古文化研究————作者:趙春光;
摘要:<正>1929年,我國著名民族學家凌純聲(1902~1981年)在法國巴黎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留學期間師從莫斯(Marcel Mauss)、黎維(Paul Rivet)、葛蘭言(Marcel Granet),并深受蒙坦東(George Montandon)的影響[1];氐街袊院螅诓淘嗟墓膭詈椭С窒拢杓兟晱乃苫ń饔蚝照茏宓奶镆罢{查出發,開展了系列中國邊疆民族調查與研究...
“多元一體”概念在中華文明探源中的應用————作者:李新偉;
摘要:“多元一體”是中華文明起源話語體系的重要概念,是中國考古學從文化共同體角度解讀中華文明形成的重要理論。辨析多元、一體、中原、直根系等概念有助于跳出以歷史時期“大一統”視角闡釋中華文明起源歷程的框架,更清晰、客觀地闡釋廣大地理空間內多元互動中“大一統”式宏大政治理想的孕育和“文明型”國家的形成
中原文化區形成的再思考————作者:張小虎;
摘要:鄭洛地區地處黃土高原、海岱地區、長江中游三大文化地理單元間的夾縫地帶,是中原文化區的最初地理范圍。史前時期這里受到了三個區域考古學文化的影響,考古學文化格局多次變化,距今3800年前后直到二里頭文化時期,鄭洛地區成為獨立穩定的文化區。隨著商王朝擴張,商文化的分布范圍擴大,中原中心的文化格局初步形成
內蒙古敖漢旗西大梁遺址夏家店下層文化聚落2023年發掘簡報————作者:劉國祥;石婷婷;劉江濤;栗媛秋;孫金松 ;李斌 ;郭芷彤;白滿達;孫蒙蒙;阮國利;
摘要:2023年,遺址西部清理了房址、灰坑、墓葬等遺跡,出土了陶器、石器、玉器、青銅器、骨器等遺物,還出土了炭化黍粟遺存。西大梁遺址位于城子山-鴨雞山祭祀遺址群,面積最大且處于城子山、鴨雞山遺址之間,應為區域聚落群的中心聚落。這批材料年代相當于中原地區的夏代晚期至商代晚期
河南滎陽市車莊遺址2018年兩周遺存的發掘————作者:陳博;袁登科;趙海洲;
摘要:2018年秋,遺址清理了房址、灰坑、灶址、灰溝、墓葬等遺跡,出土了陶器、石器等遺物。這批遺存的第一至三期年代為商周之際至西周中期,主要是延續殷墟風格的商文化及本地文化因素。第四期為戰國時期,屬于鄭韓文化。這批材料完善了鄭州地區的考古學文化序列,對研究商周文化變遷與聚落形態有重要價值
山東淄博市合里村東遺址2022年戰國墓葬發掘簡報————作者:吳玉鵬 ;張斌 ;趙益超;
摘要:2022年,合里村東遺址清理了墓葬、灰坑等遺跡。其中M37、M38為兩座戰國時期帶有殉人的“甲”字形豎穴土坑墓,墓內以槨室為中心分布有陪葬墓,出土了彩繪陶器、陶俑、青銅器、水晶瑪瑙串飾等遺物。兩座墓的發掘為研究齊國貴族墓葬的埋葬習俗、墓葬形制、葬俗葬式等提供了新材料
成都市新津縣瑞麟寺山墓地漢代崖墓M269的發掘————作者:索德浩 ;顧峰菊 ;陳云洪 ;楊波;
摘要:<正>瑞麟寺山墓地位于成都市新津縣鄧雙鎮金龍村十組瑞麟寺山,西北鄰瓢兒山、大云山墓地,再向北為寶資山森林公園,西面不遠處為老君山,東面為岷江,隔南河與今新津縣城相望,岷江、金馬河以北為橋津上街漢代遺址(圖一)。墓地中心的的地理坐標為北緯30°24′7.42″、東經103°49′15.7″,海拔468米。瑞麟寺山、瓢兒山、大云山墓地均屬寶資山(或稱堡子山、寶子山、修覺山等)墓群,該墓群還包括玉皇觀山...
漢晉考古學材料中牧團組織的識別————作者:鄭君雷;鄧鑫;
摘要:<正>文獻史料述及北方游牧部族的社會組織,出現最頻繁的是大小不一的部落,對于游牧遺存的考古學研究也多在此層面展開。不過在游牧社會研究中,一些學者更關注在游牧生計中能夠“最有效地利用分散且經常變化的水、草資源,并及時逃辟各種風險”的“最小的人群單位”,即家庭與牧團[1],因為部落更具有政治群體的屬性。通過分析墓地、圖像和“蠻夷印章”,漢晉時期北方游牧遺存中也可以見到牧團存在的線...
山西絳縣西吳壁遺址冶銅燃料研究————作者:蔣宇超;崔婧婧;蘇苑婷;田偉;
摘要:<正>前言夏商王朝的崛起與控制和開發銅資源有重要關系。早期王朝國家對銅資源的控制,主要通過控制上游的采礦、冶銅業和集中在都城的銅禮器、銅兵器鑄造業,采礦、冶銅業主要為鑄造業輸送原料。中條山是我國北方重要的銅礦產地[1],南隔黃河鄰洛陽盆地,有三條主要道路穿過中條山連接晉南和洛陽盆地[2]。中條山東南麓的垣曲商城發現多處煉銅遺跡,出土了大量銅煉渣、熔渣等冶...
衰落與新生:論中國北方新石器時代兩層經濟文化體————作者:張弛;
摘要:從生業、聚落和器用等方面看,燕遼地區和黃土高原在新石器時代先后有兩種經濟文化類型。較早的原生經濟文化體來自當地獨立起源的旱地農業文化,于仰韶文化晚期和小河沿文化時期衰落。其后黃土高原地區在廟底溝二期文化或最遲到龍山文化時期率先形成新型經濟文化,在夏家店下層文化時期傳入燕遼地區
河南安陽市殷墟商王陵區小營西地祭祀坑K2的發掘————作者:李瀟檬;牛世山;李志鵬;趙欣 ;王夢恒;王玨;
摘要:<正>2022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在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商王陵區進行考古發掘,取得了重要收獲[1]。其中在小營西地第四地點的發掘延續到2023年10月,主要目的是驗證并確認2021年度勘探中新發現的祭祀坑的內涵和年代,深化對商王陵區分區和商代祭祀文化的研究。第四地點位于王陵區東圍溝內,東南距殷墟宮殿宗廟區約1.6公里,東距洹北商城宮城區約2.5公里(圖一)
陜西旬邑縣西頭遺址商周時期遺存————作者:豆海鋒 ;劉威 ;李曉健 ;李雨生 ;種建榮 ;謝高文;
摘要:2018~2023年的發掘確認西頭遺址主體為大型商周時期聚落。遺址中、西部為建于西周早期或略早階段的城址,在城內北部發現房址、灰坑、灰溝和冶煉坑,城外東南部為大型帶圍溝墓地。出土陶器、原始瓷器、玉石器、蚌器、骨器、銅器和熔銅遺物等。為研究涇河流域聚落演進、西周城邑特征和商周社會變遷等提供了重要材料
相關文學期刊推薦
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