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文學期刊 熱度: 時間:
《美術大觀》
關注()雜志簡介
《美術大觀》創刊于1988年,是遼寧出版集團主管、遼寧美術出版社主辦的專業性美術刊物。本刊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二為”方向,貫徹“雙百方針,立足東北,面向全國;堅持普及與提高相結合,強調群眾性、知識性、學術性與時代精神,為繁榮美術出版事業做貢獻。
歷史沿革
現用刊名:美術大觀
創刊時間:1988
期刊榮譽:
社科雙效期刊
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收錄 中國期刊方陣的“雙效期刊”,遼寧省一級期刊,并被“中國核心期刊”(遴選)數據庫收錄。
辦刊宗旨
《美術大觀》是專業性美術刊物。其前身《東北農民畫報》。創刊于1952年2月;為遼寧美術出版社出版之月刊。本刊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二為”方向,貫徹“雙百方針,立足東北,面向全國;堅持普及與提高相結合,強調群眾性、知識性、學術性與時代精神,為繁榮美術出版事業做貢獻。
欄目設置
北國畫廊、畫家與畫、技法探索、外國美術、美術博覽、考生信息、連環畫園地、漫畫園地、書法園地、美苑繁花等。
讀者對象
讀者對象為專業及業余美術工作者和美術愛好者。
雜志優秀目錄參考:
重讀安德魯•懷斯的精神家園 約翰•威爾默丁,薛林
渾厚華滋本民族——黃賓虹誕辰150周年紀念特展 中國美術館
第十二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油面作品選
徽商與新安畫派 陳傳席
造城與守城——淺談“城”中的觀念性繪畫 聶赫夫
趙孟睢犢葜χ袷?為成之作)》研究 姜喆
論《清明上河圖》之藝術美 張純
通俗藝術的神話——淺議陳洪綬《水滸葉子》的傳播與影響 王爽
宗炳的“暢神”說對中國山水畫創作的滲透 張帥帥
千載有余音——傅抱石壬午《屈原》圖研究 宿峰
澄懷觀道——淺談于樹斌教授的山水畫創作 李瑾
墨梅藝術中的儒道禪 魏華
解析封建社會的女性繪畫——以明清閨閣畫家和青樓畫家為例 毛競
傳神阿堵——淺論明清肖像畫之點睛傳神法 朱宏基
“重構”與“創新”——談“水墨”與“色彩”的關系及工筆花鳥畫的色彩創新 劉春燕
形式的智性轉換——關于當代油畫吸收民間美術營養的探討 王瑞,陳曉華
樸素的詩意——中國農民題材油畫的審美理想 張江波
中級職稱論文:淺論亞里士多德的幸福觀及其現實意義
論文摘要 幸福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同時也是古希臘倫理學的一個重要范疇。本文首先闡述亞里士多德關于幸福概念的內涵,即幸福就是至善,是靈魂合乎德性的現實活動,是靈魂合乎德性的現實活動,需要遵循中道原則;其次分析亞里士多德關于幸福觀的論證,即從目的、功能、實踐三個方面論證了幸福觀;最后論證亞里士多德幸福觀對于我們構建新時期下的幸福觀具有重要的借鑒和指導意義。
論文關鍵詞 亞里士多德,幸福,德性,中道中級職稱論文
亞里士多德作為古希臘著名哲學家、倫理學家,對幸福的問題不僅給予了經驗性的描述,而且還作出了規范性的界定。當下對亞里士多德幸福觀的反思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美術大觀最新期刊目錄
陳洪綬《喬松仙壽圖》軸真偽考辨————作者:歐陽博;
摘要:現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喬松仙壽圖》軸傳為晚明畫家陳洪綬中年時期作品,畫作下方的老者形象向來被指認為畫家本人自畫像加以討論;然而此畫圖式風貌與陳洪綬常見手法大為殊異。本文基于高居翰、翁萬戈等前人研究成果,綜合運用風格分析、文本考據、圖像比對等方法對畫面圖式風格和款題鈐印進行分析考證,認為此畫并非陳洪綬真跡,當為清宣統元年(1909)以后由近代民間畫工與文人合作的贗本。這一案例也從側面反映出明清以來...
天籟余音:桐鄉汪氏與清代嘉興地域收藏轉向————作者:李凱;
摘要:天籟閣頹墮后,嘉興汪氏的書畫、金石鑒藏活動延續了嘉興的收藏脈絡。“汪氏三子”以書畫收藏為主,家難后藏品流散,其孫輩汪庭堅雖入藏過《五牛圖》等名畫,但已逐漸流露出對金石藏物的側重,《宣示表刻石》等名品使他成為嘉興金石風尚的起點。汪庭堅與后代學人金德輿、張廷濟的收藏實踐,編就出嘉興百年金石收藏的傳承紐帶,長久地浸育了地方文化風致
文本與立體之間:法書、法書文獻與法書文獻學斠詮————作者:祝童;
摘要:法書是具有一定書法藝術性的字跡,考其文獻形態,游離于文本、圖像、立體之間而兼具三者之性質。學界一般認為,書法文獻包含論著文獻、法書文獻,然而在實際使用中,卻偏頗于論著,忽視了法書,這一窘境與古代法書文獻難入四部體系有著密切關系。然而,法書文獻的“之間”性質,注定這門學問與傳統的文本文獻學必然有明顯區別:它以法書之真偽是非、版本存亡、遞藏流變、編目志錄為“四宗”研究體系,既是書法學的分支,屬于書法重...
基于CiteSpace的國內空間敘事設計知識圖譜分析研究————作者:王英鈺;岳新帥;單悅;
摘要:研究旨在探究國內空間敘事設計研究的知識譜系特征,客觀分析該領域研究的趨勢動向,以便獲得可信的階段性整體認知。本文以中國知網(CNKI文獻數據為基礎,通過CiteSpace文獻計量可視化分析,并結合質性方法,構建空間敘事設計研究的知識圖譜。研究結果表明,空間敘事設計主要聚焦于敘事理論的設計學應用、空間體驗的跨學科建構、媒介融合下的文化表達,以及社會參與中的空間意義建構等方面,呈現出意義建構性、媒介融...
從洞穴到元宇宙:觀影空間的物質性變遷————作者:高登科;
摘要:隨著人工智能、區塊鏈、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的發展,隨著元宇宙的構建,以及VR、AR、XR等虛擬現實技術、虛擬拍攝技術的應用和發展,“分身”這一概念逐漸顯現。“分身”與“自我”之間,或者說“分身”與“主體”之間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古希臘神話中“認識你自己”這一神諭也成了一種時代的危機。本文通過對自我與鏡像的剖析,以觀影空間的物質性變遷為線索,對新媒介不斷涌現的今天展開分析。“認識你自己”已經不是自我...
京畿衛所的改建與軍民互動——以萬歷永寧城火神廟壁畫為中心————作者:劉文炯;
摘要:萬歷年間,延慶州(今北京市延慶區)永寧城內西南部的旗纛廟被改建成了火神廟,該火神廟壁畫與延慶區域龍王廟壁畫屬同一構圖。其東西兩側壁壁畫的構圖特點有二:一是靠正壁的部分繪有樓閣,靠門窗的部分繪有神、人活動情境,即“北樓閣·南活動”;二是在壁畫上部繪有神的活動,下部繪有人的活動,即“上神界·下凡間”。從兩側壁壁畫所描繪的內容看,“凡間”部分為多個團塊并置,并且與明代兵種、戰時分工、軍事裝備等方面存在著...
中國佛教藝術“模式”的定義與內涵分析————作者:常青;
摘要:研究中國佛教藝術模式,首先要考慮的是研究對象和所在地區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否具有擔當模式的資格。只有那些在佛教發展中心地區創作的具有獨特風格,并且對其他地區產生過影響的藝術品,才能稱得上“模式”。因此,5—9世紀具備佛教藝術模式資格的主要有后秦長安模式、南朝建康模式、北魏平城模式、北魏洛陽模式、北周長安模式、北齊鄴城模式、唐代長安模式、唐代洛陽模式等。模式的范疇就是某個具有模式資格的地點所能表現的...
追根溯源——印度石窟寺的建造與特征————作者:李翎;
摘要:始建于公元前3世紀的印度石窟寺,是中國石窟建造的源頭。中國石窟的類型與功能深受印度影響,同時也不斷地進行著中國化的改造。但是對于哪里變了、為什么改變,這些問題只有追根溯源才能發現、提出,并嘗試對其進行回答。本文通過對印度早期石窟寺的觀察,解釋其建造過程和使用方式,從中梳理石窟各部分的原始名稱、功能,考慮其裝飾和題刻所反映的社會史和佛教史的關系,為理解石窟建造中國化提供一個基本的參照
造像、榜題與儀式:劍川石窟石鐘寺第六窟再研究————作者:黃璜;
摘要:劍川石窟石鐘寺第六窟是在大理國佛教文本《海會八明王四種化現歌贊》的影響下,結合唐代《大妙金剛佛頂經》和宋代《佛說瑜伽大教王經》開鑿而成。該窟的整體造像布置、主尊身份和八大明王的尊名主要來自前經,而八大明王的造像儀軌和所司方位則依據的是后經,同時以捧真身菩薩之八大明王為代表的長安樣式也是該窟八大明王造像的標準器。因此,第六窟造像實際融合了兩種經典,而《歌贊》就是二經之所以能合于一窟造像的直接成因。這...
宋代通肩覆頭式“新樣僧伽像”考辨————作者:劉鴻磊;
摘要:在被稱為“泗州大圣”的唐代僧伽大師的造像中,除了最常見的“風帽僧伽”,還存在著一種“通肩覆頭式”的“新樣僧伽像”。唐宋間,泗州普光王寺尚存僧伽真身漆像,真身像因時改裝,特定時間的僧伽真身像所著供服為“通肩覆頭式”,而圖像依據真身像摹寫,故成僧伽新樣。在此認識的基礎上,筆者認為,南宋張勝溫所繪《梵像圖》卷、日本大德寺藏《五百羅漢圖之供養禪定圖》軸及蘇州保圣寺宋塑羅漢中所表現的也是“新樣僧伽像”。另外...
死亡的面孔——對東漢晚期墓室藝術現實主義轉向的現代詮釋————作者:石雅如;
摘要:隨著東漢晚期士族地主成為壟斷特權階級,西漢國家系統崩頹,儒家思想雖仍受推崇,但已被“祛魅”—死亡不再是個體生命完成其意義的環節而被推崇,求仙之路也受到質疑,人們的“經濟沖動”代替了“宗教沖動”,東漢晚期社會產生了類似現代社會消費文化的轉向,從而也帶來了視覺文化的變化。墓室藝術從對死亡的禮贊變為對生前物質欲望的追求,彼岸世界被描繪為生前享樂的延續。本文將東漢末年墓室藝術的這種轉向看作一種視覺文化現象...
記日本江戶城遺址出土的中國明初官樣青花洗————作者:謝明良;
摘要:中國明代初年永宣時期景德鎮御窯廠生產的瓷器是中國陶瓷史上的名品,不僅被后世推崇,在當時也為各國所追求。在日本國內遺址極少見到明初景德鎮窯官樣瓷,本文擬介紹此一因考古發掘重見天日之原藏于德川將軍家,后因火災而廢棄的明初青花瓷標本,并談談與之相關的幾個問題。首先介紹這組標本的情況,對比清宮舊藏品,進而結合文獻、考古資料討論其傳入日本的途徑,最后將視野放眼亞洲東部,結合朝鮮、越南等地的相關材料,進一步探...
元末明初畫家林靜事跡鉤沉————作者:馬順平;
摘要:元末明初畫家林靜,山水、鞍馬、人物兼能,文獻中記載他為趙孟(兆頁)外孫,惜作品罕傳,事跡隱晦。結合文物文獻考證,知他實是趙孟(兆頁)次子趙雍的外孫,元末受表叔王蒙舉薦,為松江府學廩生,后拜大儒宋濂為師。其學術上雜糅儒道,尤傾心于道家清靜玄修之學,曾與同門方孝孺,就如何理解哲學范疇“靜”產生激烈論辯,反映了明初江南文人面臨學術踐行及出世、入世不同道路的復雜心態
宋代“譜錄式”圖像的再現性及歷史語境——以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百花圖》卷為例————作者:喻理;
摘要: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百花圖》卷(以下稱“故宮本”)是花鳥畫史中較早采用“百花圖”樣式的名作。本文通過比對兩宋花卉畫,特別是吉林省博物院藏同名作(以下稱“吉林本”),指出故宮本的表現手法在寫生和圖譜間達到了巧妙平衡。進而通過考證畫家所繪植物品類,觀察畫卷傷況,提出故宮本現狀花卉非原始順序,其主題不是前人所論“四時花卉”,而是與南宋時期流行的“譜錄學”知識系統有關。最后,本文通過查考畫中動、植物的地域...
從元明清官帽頂石流變看中外文化交融————作者:李華文;
摘要:頂石是指鑲嵌于官帽頂部的各色寶石,也是官服飾體系中“明尊卑、辨等級”的標志性符號。然而,在先前的服制背景之下,元以前的中國傳統冠帽鮮有于帽頂鑲嵌各色寶石的習俗。基于此,本文采用多重證據和比較研究的方法,將史料、文獻與圖像進行互證,通過對官帽頂石的歷史溯源,對頂石及鑲嵌技術的來源路徑進行探究。發現官帽頂石之制是我國古代滿、蒙、漢多民族文化交流的物化實證,它始于元代蒙古族帝王鈸笠“頂飾金玉”的傳統;明...
傳宋人《趙遹瀘南平夷圖》像主與內容重訂————作者:蔡力杰;
摘要:傳宋人《趙遹瀘南平夷圖》的像主身份長期聚訟紛紜,曾先后被指認為趙遹、張中彥及察罕帖木兒。本文通過細節觀察與邏輯推演,結合元代典制特點,重新考訂畫中主人公當為元初江西籍官員燕公楠,作品所繪乃是其所歷少年讀書、立功仕元、榮獲賜名、勸課農桑、湖廣平叛等平生宦跡。此一勘誤不僅從圖像角度補充了燕公楠的史事之闕,起到了“圖以存史”的功用,同時亦揭示了元初敘事性繪畫所達到的藝術水準,更新了關于早期宦跡圖像的認知...
藝術史敘事與風格構建——以劉松年《四景山水圖》為例的再思考————作者:尹梓涵;
摘要:隨著美術史研究的不斷深化,畫家及其所屬畫派的風格特征日趨系統化。本文選擇劉松年及其代表作《四景山水圖》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對作品風格的解構、分析,重新審視其畫史定位與風格淵源,進而產生了對“畫家—代表作”這一既定關聯的懷疑。同時,通過分析文獻著錄及后世大量仿作,筆者發現青綠山水成為明清時期眾多畫家與畫匠在追摹劉松年山水風格時的一種普遍偏好與實踐。基于此發現,筆者嘗試轉換研究視角,將關注點聚焦于這些被...
夢中說夢:《會真圖》中三重窺視的情欲敘事與倫理構建————作者:王曉遠;
摘要:《會真圖》為閔齊伋于明崇禎年間刊印的《西廂記》彩色套印版畫,顯示出特殊的視覺敘事。該套版畫承襲明代文藝創作中情欲表達的傳統,以“窺探”還原《西廂記》對崔鶯鶯、張君瑞二人的艷情描寫。其中第三圖、第十三圖最為突出,設有兩位窺視者出場,畫內窺者與畫外觀者的目光嵌套,構成三重窺視。三重目光創造出立體空間的景深,并將被偷窺的主角不斷析出為景觀。兩位窺視者引導觀者移動視線,以此營建私密空間,調節敘事節奏,賦予...
超越性視角:達·芬奇手稿中的“變形圖像”研究————作者:李毅萌;
摘要:以文藝復興時期蓬勃發展的透視理論為切口,本文在整理學界關于變形圖像這種“近小遠大”的反透視效果溯源探討的基礎上,對達·芬奇“變形圖像”①有關的圖像與文獻史料進行了深入分析,本文發現受到當時的科學,尤其是天文學和占星術的影響,達·芬奇的變形圖像將現實和幻覺的變化參數聯系起來,不斷暗示與回避圖像的內容,設法使視覺變得無限模糊,讓觀者主動偏離畫面中心,強化了與觀者視角的關系性。結合...
伊茲尼克砂玻器和馬約里卡錫釉陶的藝術互鑒研究(16—17世紀)————作者:楊靜;
摘要:16—17世紀為伊茲尼克砂玻器和馬約里卡陶生產最輝煌的時期,兩地的陶瓷在技術、美學層面均有了質的提高。更引人注目的是雙方器皿上的“混合”藝術特征,反映出二者之間的跨文化交流。本文以伊茲尼克砂玻器與意大利馬約里卡陶上的裝飾藝術為切入點,結合陶瓷上的裝飾藝術分析了二者藝術互鑒的具體表現,探討了“跨文化”藝術現象背后的藝術互動路徑與動因
相關文學期刊推薦
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