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文學期刊 熱度: 時間:
《科學技術哲學研究》
關注()期刊簡介:
《科學技術哲學研究》創刊于1984年3月,原名《科學技術哲學研究》,2009年更名為《科學技術哲學研究》。該刊受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委托,由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山西大學科學技術哲學研究中心和山西省自然辯證法研究會聯合主辦。
《科學技術哲學研究》是綜合性哲學類學術刊物,兼顧普及任務,面向全國,面向世界,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堅持貫徹“雙百方針”,倡導辯證思維,加強科學與人文的溝通,促進自然科學工作者和社會科學工作者聯盟,推進科學技術哲學研究及其相關學科的發展,鼓勵學術和理論創新,提倡應用研究,為社會發展服務。
主要欄目有科學哲學、技術哲學、科技史、自然哲學、科技與社會等。
雜志編輯部投稿須知:
一、要求作者有嚴謹的學風和樸實的文風,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討論。凡采用他人學說,必須加注說明。
二、不要超過10000字為宜,精粹的短篇,尤為歡迎。
三、請作者將稿件(用WORD格式)發送到下面給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來稿請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為規范排版,請作者在上傳修改稿時嚴格按以下要求:
1.論文要求有題名、摘要、關鍵詞、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單位(名稱,省市郵編)等內容一份。
2.基金項目和作者簡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項目:項目名稱(編號)
作者簡介:姓名(出生年-),性別,民族(漢族可省略),籍貫,職稱,學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數字分級編號法,一般用兩級。插圖下方應注明圖序和圖名。表格應采用三線表,表格上方應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參考文獻列出的一般應限于作者直接閱讀過的、最主要的、發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獻。其他相關注釋可用腳注在當頁標注。參考文獻的著錄應執行國家標準GB7714-87的規定,采用順序編碼制。
職稱論文投稿:西方哲學史中的非理性主義和理性主義探究
摘 要:在西方哲學兩千多年的發展史中,理性主義和非理性主義是其中兩大對立思潮。理性主義在古希臘的時候便已經得到了比較全面的發展,直到19世紀50年代末以后的非理性主義的興起,使得理性主義逐漸走向了衰落。文章就西方哲學史中的非理性主義和理性主義進行了詳細的探究,以期為西方哲學史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
關鍵詞:西方哲學史,非理性主義,理性主義
縱觀西方哲學的發展史,從古希臘哲學時期到德國古典哲學時期,理性主義得到了全面的發展與進步,直到19世紀的下半葉開始,非理性主義思潮的興起,對理性主義進行了反駁。并由著名的哲學家薩特、尼采以及柏格森等所繼承和發揚。到了20世紀60年代末,后現代主義運動對傳統理性主義的批判掀起了新的高潮。雖然后現代主義是對非理性主義的繼承和發展,但是它比非理性主義走得更遠,對于理性主義的批判更加激烈。由理性主義到現代非理性主義再到后來的后現代非理性主義的演變,必然有其內在的邏輯聯系性,但是它們在認識論、價值觀、本體論以及人性論等方面有著不同的觀點。故而,尋求西方哲學史中非理性主義和理性主義,并進行探究顯得尤為重要。
科學技術哲學研究最新期刊目錄
科學理解是事實性的還是非-事實性的?————作者:趙聰妹;
摘要:科學理解是事實性還是非-事實性的問題已經成為制約其哲學研究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問題。依據科學理解的兩條研究路徑為分析線索,以科學理解與“真”的關系為切入點,對科學理解是事實性還是非-事實性的問題進行分析。總結科學理解是非-事實性的優勢,并以此為基礎進一步探討科學理解是非-事實性的認知價值,體現其認識論方面的張力。分析使用“有效性”取代“真”的方法并不會導致不可知論。嘗試構建一個相對完整的科學理解是非-...
理想化、建構還是虛構——經濟學模型本質的哲學探析————作者:初維峰;
摘要:無論把經濟學模型的本質看成是理想化模型,還是建構的產物都站不住腳。真正的問題應該是:經濟學模型是準確地表征了事實,還是虛構性的。文章結論是,有些經濟學模型可以準確地表征經濟現象,有些確實虛構的。但是,虛構的經濟學模型,并非毫無用處,它可以解釋經濟現象
被顛覆的認知域:Sora類人工智能驅動下的傳播變革與發展————作者:高藝軒;王思尹;
摘要:Sora的亮相帶動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內容生態的新質生產力轉型,獲得國際社會廣泛矚目的同時,也加劇了傳播格局的變革型發展。Sora超越單一的傳播渠道,通過智能化視覺、離身性傳播和相關性推理,形塑了受眾的認知場景、認知偏好和認知邏輯。當行動者借助Sora類人工智能介入認知域,將會帶來稀釋主流媒體自塑效果、遮蔽輿論操控處理、加劇認知極性偏差的潛在風險。為規避傳播變局的智能風險,文章嘗試沿循技術道德物化的倫...
大語言模型應該有“內在的語言生成能力”嗎?——論喬姆斯基批評ChatGPT的局限性————作者:郭貴春;梁德柱;
摘要:在ChatGPT展現出其強大的自然語言輸出能力后,喬姆斯基依據其“轉換生成語法”理論對大語言模型的運行方式進行了批評,認為大語言模型不具備像人一樣的內在語言生成能力,也無法提出任何因果機制和科學規律,只是一種非科學的“虛假承諾”。但大語言模型的成功證明語言能力可以通過深度學習和神經網絡技術獲取,傳統語言學理論無法為這一技術進步的理由奠基,反而在哲學立場上與喬姆斯基完全對立的維特根斯坦的語言哲學思想...
大語言模型產生意識何以可能?————作者:耿之雍;賈向桐;
摘要:大語言模型產生意識何以可能?這是自ChatGPT面世以來,受到社會各界高度關注的焦點問題。為回答該問題,需先厘清所研究的意識的類型。擁有不同專業背景的學者在從事意識研究時,無論是使用的學理概念、研究方法還是研究范式都大不相同,盡管如此,他們還是不約而同地依據意識水平的差異劃分出了多個級別的意識。目前可選擇將討論的范圍限定在基礎級的意識中。對此問題的探討將人們引向另一個棘手的問題,即何以判斷一個大語...
多重草稿模型視域下人工智能類意識進化的可能性探究————作者:孫建民;楊煜;
摘要:在人工智能迅速發展的背景下,哲學界對人工智能意識問題的討論逐漸增多,但均尚無定論。為揭開意識研究的神秘面紗,建構新的人工智能類意識生成載體,文章在對以往西方關于心身關系問題研究主流路徑的反思與批駁基礎上,引入丹尼特的多重草稿模型。該理論將全部人類意識現象視為在人腦喬伊斯架構串行聯結中實現的虛擬機器活動,以進化論為研究視角,延伸至人工智能類意識問題的生成性研究,認為人工智能意識與人類意識的物質本質相...
從工具價值走向審美價值:生態完整性觀念的哲學探論————作者:江學如;
摘要:保持和維護生態完整性是新時代推動綠色發展,建設美麗中國,助力生態文明的重要舉措。很多人強調人類有責任和義務保護生態系統的完整性,任何造成其損害的行為理應受到倫理拒斥。問題是,在從認知到行動的邏輯鏈條中生態完整性觀念明顯有一些形而上學困境,亟需解決。在本體論層面,人類對自然的影響和干預無遠弗屆,絕對意義上的完整性自然不復存在。在價值論層面,無論是基于當前所述的工具價值還是內在價值,出于各種特定的原因...
基于語境的類比推理模型————作者:祝文昇;黃華新;
摘要:類比推理作為人類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思維方式之一,在第三次人工智能的熱潮下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在邏輯學領域,對類比推理的研究和建模主要考慮了推理前提和結論間的相關性問題。該問題的研究固然重要,但類比推理中相似屬性和目標屬性的選擇、結論與目標語境的一致性問題等同樣值得探討,這些問題體現了類比推理的不確定性、主觀性和語境依賴性等特征,是類比推理特殊性的表現。為此,文章通過對類比推理要素及其影響因素的...
從感覺運動理論到意識的重構————作者:趙易;
摘要:感覺運動意識理論認為意識構成于我們的身體與世界相互作用的法則性的方式。在逐層拆解了其論證之后,我們提煉出它的三個重要理論特征:行動主義、動態主義,以及更具有辨識度的通則式特征:在人們與環境互動的方式中抽象出規律,從而得到一個關于感覺經驗的產生的普遍法則。對普遍法則的注重使得感知運動理論對于實現這些法則的具體的物理基質并不看重。這意味著,這些法則和模式是多重可實現的、是可遷移的,甚至是可擴展、可改造...
群體踐行之知的互動-整合模型————作者:方玄子;韓東暉;
摘要:當代認識論中關于踐行之知(knowing-how)概念的討論一直都是錯綜復雜的難題。隨著社會知識論和社會存在論的不斷繁榮,知識的社會性維度和群體知識日益成為學術界探究的熱點。群體作為由個體組成的行動者,是否擁有以及如何運用踐行之知也得到一定程度的研究。爭議的焦點之一在于群體能否成為行動和知識的主體,如何平衡關于群體行動的還原論和反還原論立場。我們在相關討論的基礎上,力圖構建一個互動-整合理論模型,...
感受質幻覺論的本體論問題與認知現象學糾偏————作者:邢凱倫;
摘要:近年來,心靈哲學領域的本體論討論被幻覺主義的興起所“顛覆”,該理論重新審視了感受質的存在,將其從心智外部的客觀屬性轉變為心智內部的建構現象,以此應對長期存在的意識的“困難問題”。雖然幻覺主義在解釋某些心理現象上取得了進展,但其對主觀經驗本質和認知方面的忽視受到了批評。認知現象學能夠對這一批評給予回應,它強調主觀經驗的現象學維度,為整合主觀經驗與認知過程提供了一個全面的框架。它進一步闡釋了心靈與身體...
基于復數量化理論的本體論承諾研究————作者:展翼文;
摘要:蒯因關于本體論承諾的理論范式標志著形而上學在20世紀分析哲學進路中的復興。文章將首先從元本體論層面對本體論承諾的判定標準的核心理論指向加以梳理,并說明其主要困難。為了克服這些困難,后來的形而上學家在本體論語言中引入各類高階對象,但這些嘗試存在著無法與本體論承諾的理論問題產生實質對話的風險。文章將探討一種基于一階復數量化理論的本體論。與對高階對象的量化不同,一階復數量化語言很大程度上延續了一階單數量...
空間、意義和任意性——中期維特根斯坦論“語法”————作者:梁家榮;
摘要:20世紀30年代初,維特根斯坦將“語法”概念引入其哲學討論之中,語法和語法分析成為此后維氏思想的主導概念,關于語法以及語法規則的討論幾乎貫穿整個中期維氏。中期維氏所說的語法關涉語詞的空間和意義,語詞的意義被轄制它的語法決定,語法指向句子的理解條件和可能性,它不關注句子的真假及其具體的使用。“任意性”是語法最根本的特征,語法無法通過經驗事實而被辯護,它并不對現實負責。由此,維氏將意義問題和真值問題分...
規范性的實踐概念————作者:余夢;
摘要:維特根斯坦關于“遵守規則”的討論引發了關于實踐的規則性的討論。文章指出,基于規則/規律的實踐概念面臨著三個問題:規則的無限倒退;無法說明實踐的動態性變化;不正當劃分。約瑟夫·勞斯提出的規范性的實踐概念同時解決了這三個問題。首先,它并不預設先于實踐的規則或行為模式,而是認為規范內在于實踐者的相互依存關系中,這樣也就不存在規則的無限倒退和不正當劃分問題。其次,在面臨新環境時,總是會出現“有爭議的”事項...
技能的認知結構及其作用————作者:張帆;杜天柔;
摘要:技能是通過反復訓練或實踐而習得的認知能力。因此,技能的實踐過程本質上是一個認知過程。從認知結構來看,技能的認知結構主要包括三個層次:簡單認知、繁復認知和復雜認知。技能的認知結構與技能獲得所需的知識相輔相成。簡單認知、繁復認知和復雜認知涵蓋了陳述性知識、概念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并在技能施展過程中的認知階段、關聯階段和自動階段中發揮作用
中國傳統數學文化中的經學觀反思————作者:楊子路;
摘要:經學作為中國前現代時期的主流思想,是古代社會文化結構的反映,中國傳統數學的成型、發展亦難免受制于儒家經學思潮的影響。數學本身的起源、性質、功能亦一般被學人從經學角度加以規定,其地位居于六藝之末而實為經學附庸。然而,諸如北宋末算學先師之祀等數學文化中的黃帝崇拜表明中算家未嘗沒有對主流觀念的象征反抗。明清之際在本土啟蒙思潮與西學東漸的雙重影響下,數學性質、功能及墨家思想之數學史意義被重新加以審視,數學...
轉譯、自立與科學化:日本近代針灸知識的建構路徑————作者:趙璟;劉士永;
摘要:針灸在日本經歷了從接納、融合到科學化的過程,其間日本完成了從針灸知識的接受國到生產國的地位轉換。近世日本針灸,通過韻文化改編與模型展示實現知識的跨階層傳遞,而文本知識重構與多元針灸流派的發展促成本國針灸獨立。明治維新伊始,日本首發針灸近代化之路,開展針灸實驗研究以證其效,依托盲人福利以行合法教育,亦借助學術組織力量得以勃興,令傳統的針灸知識也具備了西方醫學的現代性(modernity),為東亞針灸...
美蘇高能加速器談判與超導超級對撞機的起源————作者:路昊明;
摘要:冷戰時期,美蘇兩國不僅在軍事領域展開激烈競爭,還通過科技合作嘗試維持全球穩定。高能物理作為冷戰競爭與合作的重要一環,兩國曾就國際高能加速器展開多次談判,但漫長且低效的談判進程與發現基本粒子的迫切需求形成現實矛盾。20世紀80年代初期,美國冷戰戰略從防守轉向進攻,其高能物理政策逐漸偏向科技霸權主義,導致談判破裂,并促成了超導超級對撞機項目的啟動。文章從冷戰史和科技史的視角,分析美蘇高能加速器談判與超...
進化發育生物學視角下的“自然善”與內在目的論————作者:李嘉琛;殷杰;
摘要:“自然善”概念體現了亞里士多德主張的內在目的論,支持了生物體的一種為自身存在的理解方式。而進化論者將生物體理解為等同于類似機器的存在,忽視了內在目的的意義,這是他們質疑“自然善”概念的主要原因,并反映了雙方對生物體目的論立場理解的差異。從進化發育生物學的觀點來看,生物體的表型適應能力揭示了其與環境交互過程中施加內在目的影響力的方式,體現了基于生物體自主性概念的內在目的特征,并進一步揭示了“自然善”...
日本現代化中的科學技術效能及其對中國的啟示——兼評《科技革命與日本現代化》————作者:張明國;
摘要:“現代化”的概念多義且常被混用;科學技術是實現現代化的重要手段,圍繞科學革命和技術革命尚存在爭議。日本存在科學技術革命只具有相對的意義,科學技術在日本現代化過程中發揮了重要效能(功能和作用)。反思日本的科學技術及其在現代化中的效能,這對于通過科學技術創新,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具有積極的啟示和借鑒意義
相關文學期刊推薦
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