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文學期刊 熱度: 時間:
《管子學刊》
關注()【雜志簡介】
《管子學刊》是綜合研究齊文化及中國傳統文化的學術性刊物,1987年下半年創刊,ISSN1002—3828,國內統一刊號:CN37—1079/C。
本刊宗旨為堅持四項基本原則,貫徹“雙百”方針,致力于《管子》及整個齊文化的研究和探討,批判地繼承優秀文化遺產,辟有管子研究、晏子研究、稷下學研究、齊文化覓蹤、齊史研究、齊國軍事思想、黃老之學新探、先秦地域文化比較研究、古代學術思潮、學術爭鳴、齊文化與古代文明、古今論壇、讀書札記、《管子》研究在國外、學術動態、學術綜述、文物與考古、書訊書評等欄目。
本刊將廣泛團結國內外有志于研究《管子》和齊文化的專家、學者,培植學界新人,繼承稷下百家爭鳴之遺風,提倡學術自由,以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進行學術研究,從民族學、文獻學、古文字學、考古學等角度,全方位地研討齊文化的來龍去脈,為繁榮社會科學事業而竭誠服務。
【收錄情況】
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收錄 獲獎情況
全國中文核心期刊(1992)
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2000)
山東省優秀期刊(2003)
【欄目設置】
主要欄目:管子研究、稷下學研究、齊史研究、齊地人物研究、晏子研究、姜太公研究、孫子兵法與軍事哲學、齊文化覓蹤。
雜志優秀目錄參考:
《管子•宙合》新證 連劭名
管子法治思想及其現代意義 張子禮,左合余
《管子•問》篇文本研究之梳理與辨析 程梅花
《管子》“君臣篇”的領導思想探索 柴永昌
《管子》制度倫理思想探析 李強華
從管子治齊解讀總體國家安全觀 王建興
《管子•幼官》英譯本比較研究??兼談美國漢學家李克的翻譯藝術 任強
康有為排荀及其原因 魏義霞
稷下學宮的當代高等教育價值探析 馬勇,楊亭亭
從《弟子職》看稷下學宮的“三以律” 陳強
《呂氏春秋》文化觀的形成與內涵 曾文芳
傳統儒家、法家用人哲學的比較研究 鞏見剛
顏文姜祠與文姜關系考 朱阿麗,石學軍,郝翠榮,宋超
淄博齊文化名人旅游開發初探 馮讀玉,孫天勝
需卦上六爻不當位問題及解《易》體例略論 李友廣
先秦儒家道德修養學說對提升大學生道德素質的資源意義 李明建
《詩經》婚戀詩歌中的空間審美研究 梁明
周代婚姻狀況研究 鞠金
心理學論文發表:關于對中職生開展箱庭療法的基礎研究
摘 要:箱庭療法由瑞士的容格分析心理學派的卡爾夫建立,是基于榮格心理學、世界技術、客體關系理論而發展出的沙盤療法,由日本著名心理治療家河合隼雄學習并介紹到日本。后來他發現沙盤療法其實很類似中國和日本古代的箱庭――即盆景,于是結合東方哲學的內涵,在日本實踐沙盤療法,他稱之為箱庭療法。可以說,箱庭療法是西方的沙盤療法在整合了東方的文化和風格后發展出的具有東方色彩的心理治療方法。
關鍵詞:心理學論文發表,箱庭療法,自我療愈,共情,同理心,陪伴
一、箱庭療法簡介
(一)箱庭療法的心理學背景
人的心理看不見、摸不著,而且是發展變化的。怎樣使其由無形變有形,一直是心理學家研究的重要課題。目前定量的研究仍然占有絕對的優勢地位,但定量研究自身有許多難以解決的問題,尤其對于人的心理現象。第一,定量研究不能解決所有的心理問題。第二,將人的心理現象轉化為量化指標時,有時解釋十分牽強。力圖科學化結果反而不科學。
管子學刊最新期刊目錄
古典德性論與孔子教育哲學————作者:李長春;
摘要:孔子的教育哲學及其教育實踐是討論古典教育的最佳范本。孔子教育哲學以強調“忠信”等自然美德為基礎,以守護這些自然美德為旨歸。在其教育實踐中,關于“好學”的評論有著特殊的意義。它能喚起人對萬物的好奇和敏感,又能提示人自我表達的審慎和節制。“好古”則是“好學”的最高境界,它導向古典教育的最高主題,即通過塑造人類心靈來塑造政治社會。以孔子教育為代表的古典教育是一種精神教養和美德塑造。作為一種精神教養,它對...
《管子》整全規范理論體系論繹————作者:馬騰;劉薇;
摘要:《管子》具有融合儒、道、法三家色彩的特質,由法學視域觀之,其規范理論體系亦頗為整全。于規范本源論層面,《管子》以道為最高,進而引道入治,為社會規范奠定至高哲學本源;于規范價值論層面,《管子》并王霸之道,合攏秩序功效,彰揚民眾德性,恪奉良善規范價值;于規范本體論層面,《管子》以道為基,衍化各類社會規則,以求德目法度整全并各顯其效;于規范位階論層面,《管子》消弭禮法分歧,統合規范功能,主張禮法并重而治...
禮樂傳統與荀子政治哲學的基本性格————作者:隋思喜;
摘要:荀子政治哲學的解釋傳統中存在“禮義之統”與“禮樂之統”兩種解釋原則的范式沖突。對此兩種原則應作何選擇,既需要放在先秦儒家禮樂文化傳統的思想格局中審視荀子對此文化傳統實現了怎樣的繼承與發展,亦取決于荀子對“禮”“樂”關系到底持何種態度的判斷。荀子政治哲學的宗旨非“禮義之統”說所能概括,因為從對禮義《詩》《書》的具體態度看,荀子的真正態度并不是推尊禮義而貶抑《詩》《書》;從荀子對周文傳統的繼承態度看,...
韓非子的民心觀及其治世理想————作者:張華峰;
摘要:“民心政治”是中國政治思想的大傳統,民心涉及兩個層面:其一為政治正當性的神圣根據,其二為經驗層面的民眾心理。相較而言,儒家更為強調神圣根據層面的民心,韓非子則更多從經驗性角度把握民心。韓非子認識到民心包含“利己心”“情感心”“有限智慧”和“習慣性心理”四部分內容。韓非子并不反對治理國家應當順應民心,只是其得民心的方式與儒家不同。韓非子得民心的方式,在于“因人情”基礎上的以法治國,韓非子相信真正的以...
先秦“五行”說的兩種類型及其發展軌跡————作者:張涅;
摘要:“五行”說是基于“金木水火土”五個“類”的系統性經驗認識。其最早源于方位認識:即“中”與“四方”結合,構成“五方”,為最早的“五行”認識。“行”的甲骨文“■”,金文“■”,是一個圖示文字,就有指示“中”與“四方”關系的意義。在這種“五行”中,“中”是政治中心所在,占據核心地位,由此發展而形成的是有中心的思想系統。隨后,“五材”的認識對“五行”說作了發展,形成無中心的“五行”說,包括相和、相變和相生...
論《黃帝四經》中“獨”與“觀”的雙循環結構————作者:張士媛;
摘要:《黃帝四經》具有較豐富的黃老思想特色的“觀”與“獨”的表述。“獨”與“觀”不僅是圣王不可或缺的政治品質,亦是圣王政治實踐活動的重要面向。“獨”與“觀”二者具有循環互證關系:“獨”所開啟的“明”為“觀”提供源初視域;借此視域,“觀”的過程亦是圣王積累政治實踐知識的重要途徑。“知”的蘊蓄與沉淀,可進一步助益圣王對“本體之獨”即“道”的通達。在“獨”與“觀”的循環互證中,還包含“知”與“明”的循環互證。...
自由與天命——兼論“自由儒學”命題————作者:尚文華;
摘要:自由是人不得不承擔的存在身位,如何在當下的中國經歷并沉思這種身位,是中國學人的使命。我們嘗試通過儒學的經典文本《中庸》探索先人所覺識到、但未曾充分展開的人的自由身位,以及這種自由身位何以重新被遮蔽在“天下(—世界)”的神圣倫理結構中。我們指出,揭開這種遮蔽的根源在于重新激活我們的天命意識,并在我們的生存中正視自由與天命的張力。在這種深度的思想闡發中,我們能夠獲得理解和消化近來“自由儒學”熱的恰當位...
有無之辨:王弼易學的思維底色————作者:李延倉;
摘要:“有無之辨”一向被視為魏晉玄學的主題,實則是名教與自然之辨的理論外化,背后隱藏著魏晉士人對現實社會的深切關懷。作為魏晉玄學“無”本論確立的先驅,王弼注解《周易》始終貫徹“有無之辨”這一思路,“大衍義”“言意之辨”“卦時”“卦主”諸理論皆以“有無之辨”為思維底色。易言之,“有無之辨”是王弼易學詮釋之綱要。即使從“掃象”之維度透視王弼易學,其“掃象”“取義”之思維亦以“有無之辨”為旨歸或底色。“有無之...
實踐智慧與成人之道——《論語》里的中庸思想————作者:馮兵;
摘要:儒家的中庸之道在《論語》中有較為充分的討論,其以“叩其兩端”的執兩用中、不偏不倚的辯證思維為理論總綱,可具體化為“無可無不可”“無適無莫”“過猶不及”三個方面的內涵,“義”則是其核心精神。在日常生活實踐中,中庸之道既體現為充分的理性思辨,也代表著一種至高的道德素養,是儒家圣賢人格的修養法則與境界標志。正是基于此,《論語》所展現出的中庸之道,又構成了君子處理人際關系及各類社會生活事務的重要實踐智慧與...
《管子學刊》投稿須知
摘要:<正>《管子學刊》是中國傳統文化研究的專業性學術期刊,重點刊發以下方面的文章:管子研究、稷下學研究、先秦兩漢諸子研究、出土文獻研究、史學研究、學術思想流派研究、兵學研究、學術考辨、當代學人評論、國外漢學。茲將本刊對文稿的要求告知如下:1.歡迎使用《管子學刊》在線投稿系統進行投稿:http://gzxk.cbpt.cnki.net。編輯部工作郵箱gzxk@vip.163.com,一般不作為投稿使用
“法本乎道”:中國古代一種很有特色的法觀念————作者:嚴存生;
摘要:在中國古代文化中,“道”無疑是最高的范疇,由之產生了許多相關的優秀文化,如德文化的“君子之道”,政文化的“公正之道”和“明君之道”“清臣之道”等。在法文化中也產生了“法本乎道”和國家“治之以道”“以法治國”等優秀的觀念。這些觀念認為“法為道之用”,法是君子以人之道——“義”為基礎,結合所在社會的客觀實際為人們創制的行為準則或行為模式,從而也是體現和實現“義”的最有效方式,是社會治理之“至道”。顯然...
荀子思想中的道德動機——基于心與道關系的探析————作者:葉晴;
摘要:荀子主張性惡,那么人如何有為善的道德動機成為一個困難且重要的問題。在對荀子道德動機的不同討論中,隱含著對荀子思想中道德來源的不同理解:道德究竟是獨立于人而實在的,還是人建構的結果?對這一問題的澄清,有助于理解荀子思想中道德動機的產生。荀子的道德主張應被視為一種道德實在論,道德并非為人所建構,而是具有獨立于人的客觀性和超越性。本于人之“天生”,人心蘊含了與道一貫的理性功能,因此符合道的現實道德秩序才...
程朱理學“不以跡論”的道德評價——以楊時、朱熹的方案為中心————作者:王維昊;
摘要:西方哲學傳統對道德評價問題的討論,始終暗含一個預設:將道德主體——“人”首先理解為“行動者”,這顯示出對道德行為的特別關注。然而,程朱理學脈絡中道德評價問題的展開,卻未必需要引入這一預設。一些程朱理學家的道德評價模式強調仁、跡之辨,在道德評價問題上近乎取消了道德行為的地位。此模式有顯見的優勢,也有根本的困難;朱熹嘗試化解其困難,以完善之,最終建立起了以連續的動機考察為基礎的道德評價模式。在此模式中...
新時代黃河治理的河流倫理意蘊————作者:王繼創;
摘要:歷史上,黃河水患治理是中華民族安民興邦的重要任務之一。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從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高度實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新時代黃河治理實踐,科學詮釋了河流保護與治理的系統性、復雜性和整體性,生動踐行了高質量發展要求的根本理念;把尊重河流運行規律、實現人與河流和諧共生確立為基本價值原則,展現了人與河流關系中人文關懷的新拓展,書寫了中國河流倫理話語體系的新篇章。黃河治理實踐,綜合協調了...
不再“孟”想,接著戴震講——我的當代新荀學哲學典范————作者:劉又銘;
摘要:2001年起,我從孟學轉向荀學,逐步建構了一個“當代新荀學”的哲學典范,要旨如下:(1)荀子哲學在后代迂回曲折地發展,形成一個多半為隱性狀態甚至“孟皮荀骨”的傳統,我的當代新荀學便是接著這個傳統,接著戴震講。(2)荀學派哲學是自然氣本論、自然稟氣人性論的理論形態。由于從自然元氣、天地萬物到生活世界的每個階段都是基于氣的單單一層的存在,價值活性同質一貫,因此必要時也可以說“情本體”“歷史本體”或“生...
回顧、反思與啟示——20世紀以來英語學界關于孟子仁政思想的研究————作者:蔡魚游;
摘要:20世紀以來,英語學界關于孟子仁政思想的研究取得了許多成果。學者主要從仁政思想的人性論基礎、實質與特性、內在結構、合理性,以及當代價值等方面進行了探討。這些研究取得了不小的理論成就,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對深層次的問題觸及較少,達成的共識有限,且存在主流不彰、主導不明確等問題。這給中文學界帶來的啟示主要有:以孟學史的整體視野去研究仁政思想,厘清它的局限性及其產生的歷史影響,從而對仁政思想進行合理的定位...
觀念先導:稷下學宮與帝國治理的法家蓄勢————作者:任劍濤;
摘要:自春秋戰國時代,中國面臨從王國治理走向帝國治理的大轉變。這中間存在一個分合的過程:春秋是由統一中央王權走向分離的諸侯王分治的階段;戰國則是從諸侯王治理逐漸趨向統一帝制的過程。諸侯的爭勝,正是對這一趨勢的自覺。齊國的稷下學宮在這一過程中發揮的作用令人矚目:從政治的角度看,稷下學宮將不同思想流派的治國主張聚合在一起,為形成一個足以引導已經呈現輪廓的新型國家即帝國的治理聚集思想資源,讓政治思想服務于政治...
道統與政統的抉擇:管仲形象歷史建構的理論進路————作者:楊超;靳獻豪;
摘要:《論語》中孔子描繪的管仲形象,為后世學者接續塑造。其中,漢魏經學家、宋代事功學派反復彰明管仲的“仁者”身份;宋代道學家集中凸顯管仲的“器小”特質;持“漢宋調和”論調的清代儒家學者則能不流一偏,執兩用中。在管仲形象呈現的迥異面貌背后,有著較為深刻的政治因由:不同時代,儒家學者在政統、道統抉擇上的差異,決定了各自價值標準的分殊,進而促成了管仲形象的不同建構。從管仲形象歷史嬗變的理論進路中,能夠窺見漢宋...
“無友不如己者”存在著“邏輯悖論”嗎?——來自蘇格拉底的啟示————作者:潘衛紅;
摘要:學界對《論語》“無友不如己者”有多種解釋,至今尚無定論。主要原因在于學者大都認可最早由皇侃提出的所謂“邏輯悖論”,即如果人人都不與不如己者為友,只與勝己者為友,就不會有“朋友”這種關系了。如是,已有的解釋由于存在著“邏輯悖論”而被拋棄,而那些回避了“邏輯悖論”的解釋又不具有充足的說服力。蘇格拉底在證明一種“單向的友愛”能否讓人們彼此成為“朋友”的過程中,展示了“朋友”概念除了通常意義上的“相互的朋...
《管子學刊》投稿須知
摘要:<正>《管子學刊》是中國傳統文化研究的專業性學術期刊,重點刊發以下方面的文章:管子研究、稷下學研究、先秦兩漢諸子研究、出土文獻研究、史學研究、學術思想流派研究、兵學研究、學術考辨、當代學人評論、國外漢學。茲將本刊對文稿的要求告知如下:1.歡迎使用《管子學刊》在線投稿系統進行投稿:http://gzxk.cbpt.cnki.net。編輯部工作郵箱gzxk@vip.163.com,一般不作為投稿使用
相關文學期刊推薦
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