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文學期刊 熱度: 時間:
《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學報》
關注()雜志簡介
《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學報》是民族藝術理論學術刊物,為公開發行出版物,并加入清華大學期刊光盤版。其辦刊宗旨為:堅持“雙百”方針,活躍學術思想,推動民族藝術理論研究,促進內蒙古民族藝術的繁榮,服務于藝術實踐與藝術教學。《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學報》為季刊,大16開本,136頁,季末月20日出版。
《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學報》旨在推動中國北方民族藝術,特別是蒙古族藝術研究的更大發展,致力于培養一支民族藝術理論研究的學術隊伍,為國內外學術同仁提供一個學術交流的平臺。為此,本刊特別歡迎民族藝術研究尤其是北方民族藝術研究方面材料充實、聯系實際并且具有新觀點、新成果的高水平的學術論文,并鼓勵新人新作。《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學報》將民族民間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作為自己的重點研究組稿對象,對于質量上乘的藝術人類學田野調查論文,優先采用。
本刊初擬的欄目有:“北方民族藝術專題研究”、“蒙古族藝術研究”、“文藝美學研究”、“藝術教育研究”、“研究生論壇”、“翻譯之窗”、“歷史·民俗·藝術”、“藝術人類學研究”、“北方民族歷史與文化研究”、“田野調查”及“全國藝術類期刊重要論文摘要”等。本刊將隨中國及世界文化藝術發展的動態設置新欄目。歡迎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及有志于北方民族藝術研究的中青年學者不吝賜稿。
本刊堅持以規范的學術理路編輯刊物,實行稿件復審制度和雙向匿名審稿制度,以維護學術的嚴肅性和采稿的公正性,所有刊發的稿件一律經過專家評審。來稿的取舍以稿件學術水平為惟一標準。本刊將本著提倡學術爭鳴、推動學術創新的宗旨,相應開辟特色專欄,并努力每期推出幾篇實力作者的高水平論文。
收錄情況
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收錄 已被中國知網全文收錄的核心期刊
欄目設置
主要欄目:北方民族藝術專題研究、蒙古族藝術研究、文藝美學研究、藝術教育研究、研究生論壇、翻譯之窗、歷史·民俗·藝術、藝術人類學研究等。
雜志優秀目錄參考:
秧歌舞/忠字舞/廣場舞--現代中國的大眾舞蹈 周星,ZHOU Xing
美國中西部藝術聯盟來我院交流演出
幽默:一種現實之鏡 向麗,XIANG Li
論全球史詩演唱傳統的譜系分類體系 傲東白力格,AO Dong Bai Li Ge
“圣人南面而聽天下”中的“南”實指今天的東 阿爾丁夫,A Er Ding Fu
烏克蘭大提琴家雅羅斯拉夫?米赫爾與日本鋼琴演奏家風呂本?佳苗應邀到我院進行交流演出
2014年輕電影與中國電影內熱外冷的格局之困 儲雙月,CHU Shuang-yue
探索演員表演中的“下意識” 劉恩義,LIU En-yi
我院舉辦北歐國際視覺藝術工作室開班儀式暨工作室師生寫生展
蒙古族音樂研究百年(四) 博特樂圖,郭晶晶,Boteletu,GUO Jing-jing
鄂溫克族“扎恩達拉嘎”音樂形態特征探析 苗金海,MIAO Jin-hai
我院獲批3項內蒙古自治區社會科學研究課題
內蒙古烏拉特前旗爬山調傳承人及其演述活動的田野調查 劉曉敏,LIU Xiao-min
浙江景寧畬族婚俗儀式民歌《借鍋歌謠》音樂形態探析 吳滌,WU Di
試論化州“跳花棚”的藝術特色 馮麗,FENG Li
佛蒙特大學師生到我院交流訪問
東巴畫的程式化特征研究 楊杰宏,YANG Jie-hong
山東泰安杜家莊木版年畫的藝術特色 劉芳,LIU Fang
文藝職稱論文:淺談中國風影響下的洛可可風格
【摘要】受到傳教士活動的影響,18世紀歐洲的中國風盛行。上至貴族宮廷下至黎民百姓,人們都對這種異國風格喜愛萬分。此時產生的深受法國宮廷蓬巴杜夫人的推崇進而風靡歐洲的洛可可風格就和中國風的影響有著重要的聯系。
【關鍵詞】洛可可風格,中國風,蓬巴杜夫人,文藝職稱論文
一、時代背景——狂熱的中國情結
18世紀歐洲大陸掀起了一股中國熱,隨之而誕生了被稱為艷情藝術的洛可可風格。洛可可時期大致始于1715年路易十四駕崩,于1793年路易十六被送上絞刑架為止。這一時期的藝術風格總體特征給人留下浪漫愉快、輕柔優美的印象。中國熱的興起和作為溝通中西文化紐帶的傳教士活動是分不開的,隨著法國傳教士在華的活動,中國的文化經典如《春秋》、《禮記》等的部分章節甚至全書被介紹到了法國,中國的特產如絲稠、 瓷器、漆器等被大量引進法國。[1]一場中國文化熱在法國逐漸升溫,誕生于此時的“洛可可風格”正是這種對中國文化的憧憬與向往的反映。例如歐洲啟蒙運動的先驅伏爾泰就特別推崇中國文化,他曾稱贊中國人是所有的人中最有理性的人, 認為中國哲學沒有任何神奇的意味。
相關文學期刊推薦
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