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文學期刊 熱度: 時間:
《貴州民族研究》
關注()搜論文知識網為客戶提供省級以上期刊發表的相關信息以及相關渠道的中介服務。本站并非《貴州民族研究》雜志的官方網站,與《貴州民族研究》等同類優秀期刊雜志保持密切的合作關系,負責合作期刊的推薦、征稿、信息整理收錄等工作。網站本著用心為客戶服務的原則,根據客戶的不同需要及稿 件特點,可以在數千家期刊中,推薦最適合您的論文發表的正規期刊,幫助客戶節約時間和成本,提高論文發表的成功率。
期刊簡介:《貴州民族研究》創刊于1979年,是貴州省民族研究所主辦、國內外公開發行的民族學類綜合性學術期刊。從2005年變更為雙月刊。20余年,它得到社會各界特別是有關學術界學人的大力支持,已由一家地方性刊物,發展成為在全國乃至世界民族學(文化人類學界)都有一定影響的學術期刊。
辦刊宗旨:堅持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雙百”方針和“二為”方向,堅持立足西部、面向全國、走向世界的原則,為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服務,為促進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文化、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服務。
欄目設置:本刊主要欄目:民族理論、民族經濟、民族歷史、民族教育、民族語言文字、民族民間文學、民族風俗、民族調查。
收錄情況:本刊連續多次被有關權威機構和部門評為“中國中文核心期刊”、“中國民族學類核心”期刊,為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CSSCI)來源期刊,連續不間斷地被北京大學、北京圖書館、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評價中心等權威部門評定為中國中文核心期刊、中國民族學類核心期刊,刊物的被轉載量、被引用量居同類刊物前列;《貴州民族研究》刊是貴州省優秀社科新聞期刊,目前《貴州民族研究》已發行到美國、俄羅斯、意大利、香港、臺灣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是貴州省及全國同類刊物海外發行面較大的刊物。
復合影響因子:0.416 綜合影響因子:0.218
貴州民族研究最新期刊目錄
中華民族大討論的第三期:學者、觀點與貢獻——一個學術史的回顧————作者:周傳斌;唐亞男;
摘要:“中華民族”一詞是20世紀初的近代中國才出現的新名詞和新概念,有其自身的概念史、學術史歷程。文章在把我國有關中華民族的大討論劃分為四期學術史進程的基礎上,重點回顧了以1985年谷苞《論中華民族的共同性》為標志開啟的第三期大討論;提出谷苞、費孝通、李文實等有濃厚家國情懷的學者主動開啟了這一期的討論,他們的討論承上啟下,構建了新的理論范式并引領了中國民族學的發展方向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民族性概念的發現、闡釋與作用————作者:周葉中;汪雨涵;
摘要: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始終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使命,并且實現了三次重大的發展。前兩次是近代國人分別以“自強”與“救亡”為主旨的民族復興思潮。當近代中國處于救亡圖存的困境之中時,民族性的概念從西方引入并得以充分闡釋。在這兩次民族復興的思潮中,民族性的解釋和喚醒成為思潮的核心內容,國人試圖以此改變民族多舛的命運。把民族性解釋為民族的心理、精神、性格或習性、能力和典型的文化等,除了表達一種強烈的愛國情懷外,...
“國家-民族”理論視域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形有感有效探賾————作者:李少鵬;張馳;
摘要:論文基于“國家-民族”的理論視角,認為在國家治理體系的框架下,國家與中華民族是管理與被管理、庇護與被庇護的關系,呈現傘式結構,國家在物質、觀念、認同三個層面上發揮著主導作用。以此為基礎,國家進行三個層次的建設:第一層次有形性是物質建設,國家統籌“五位一體”建設,為中華民族鞏固了共同的國家基礎、發展基礎、精神基礎、實踐基礎、環境基礎;第二層次有感性是觀念樹立,各民族牢固樹立正確“五觀”,增強了中華民...
回歸生活:現代化生活場景推動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研究————作者:劉洋;張雅倩;
摘要: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是維護中華民族大團結、建立價值認同、明確精神歸屬的根本途徑。生活場景具有超越其他場景的普遍性、生活性、協同創新性,是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虛實結合的重要載體。人們同生活環境的互動形式在歷史演進中表現為慣常行為的無意識的傳統生活場地、順從行為的被動適應的現代生活場所、漫游行為的主動感知的現代化生活場景。人們的漫游行為深度嵌合現代化生活場景,已經成為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開展“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課程教學和建設應重視的若干基本問題————作者:楊須愛;
摘要:充分運用《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教材講好、建好同名課程是高校當前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的重中之重。而要高質量實現這個目標,需要有關各方共同努力:教學團隊和任課教師應深刻理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問題指向、新時代高校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面臨的形勢與任務,應全面準確把握教材《概論》承載的理論和知識體系以及理論板塊、歷史板塊及其各講的教學要求,尤其是各講針對的主要問題與基本概念、主...
元朝時期中華民族共同體發展的新局面————作者:陶斯文;蔡林;
摘要:元朝時期,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發展進入了新的局面。在這一時期,中國歷史上首次由北方草原民族建立的完全統一中國的大一統王朝,結束了長期分裂局面,實現了空前統一。元朝的政治制度創新,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為多民族國家治理提供了新模式。經濟上,元朝貨幣政策創新促進了商業活動繁榮和區域間經濟一體化。農牧業整合政策加強了不同民族間的經濟聯系,為中華民族共同體經濟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文化上,包容政策和文化藝術多...
疆域一體與文化融通:明朝時期中華民族穩固壯大的重要特征————作者:狄鴻旭;
摘要:明代,中華民族發展處于“穩固壯大”的時期。對此,可以從“疆域一體”與“文化融通”兩方面把握。“疆域一體”主要表現為明朝通過多種治理形式,穩定了元以來中華民族的生息環境;在思想觀念方面承續元朝的正統觀、華夷一體的天下觀、華夷無間的華夷觀,深化了生境之內各民族的共同體意識;環境和觀念的一體性,推動社會經濟交往交流交融,因之而成的貿易與社會網絡,鞏固了疆域的一體性特征。“文化融通”體現在主導中華文化的儒...
特色·創新·交融:民族地區鄉村振興的文化路徑————作者:劉然;
摘要:鄉村振興內含鄉村文化振興。鄉村文化振興對于鄉村振興具有全局意義,是鄉村振興的重要路徑。民族地區鄉村振興條件差發展程度低但是特色文化普遍富集的特點更是凸顯文化路徑。民族地區鄉村振興的文化路徑包含三條途徑: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民族傳統文化的現實狀況和民族地區鄉村文化振興實踐存在諸多問題,民族文化急需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民族文化創造和創新的核心理念是實...
云南邊境地區民族事務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研究————作者:包洪銘;
摘要:邊境地區民族事務治理體系的形成和建立對于國家和諧、民族安居有較為重要的作用。文章主要針對云南省的邊境民族事務治理工作進行具體分析,在指出邊境民族事務治理及治理能力等概念的基礎上,探究了云南邊境地區民族事務治理體系的現狀及構成,剖析民族事務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關系,運用層次分析法構建云南邊境地區民族事務治理能力現代化指標體系,旨在更為科學對該省邊境民族事務治理情況有所了解,進而制定更加具有針對...
民族生態觀的東西方差異及其實踐表征————作者:田曉夢;
摘要:從生態人類學的視角出發,研究不應受限于地域國別之分。盡管東西方在實質研究內容上存在差異,但在當前全球化的背景下,這些差異應逐步向著求同存異的方向發展。研究發現,東西方學者,對于同一課題研究存在文化視角的差異,而并不只是生態理論視角的差異。論者借助當下各類研究者關于自然生態論著進行研讀,進而發現,無論是東方或西方國家,以及人類和所有形式的生命,若想要繼續生存于地球,就必須重拾尊重和關懷自然的文化
嵌入與引領:鄉村能人助力民族地區鄉村善治的進路————作者:丁潔瑩;梁夢;
摘要:完善三治融合治理體系是鄉村全面振興戰略中的重要內容,關系到鄉村治理現代化目標的實現。近年來,鄉村能人的善治實踐不僅受到傳統禮治文化的濡染,還受到現代多元文化的多向度影響。在民族地區鄉村善治形成的過程中,鄉村能人民間權威角色在社會結構和日常治理實踐的互動性建構中動態生成。由于國家、社會及民眾與鄉村能人具有不同的主體間關系,鄉村能人可擔任溝通國家和地方社會的雙重經紀人、輔助村“兩委”的鄉村秩序調適者及...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作者:胡毓昕;
摘要: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華民族從多元走向一體的重要階段,這一時期少數民族南下,紛紛效仿漢族體制建立政權,拓跋鮮卑建立的北魏王朝終結了五胡十六國的混亂局面,是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典范。拓跋鮮卑早在部落聯盟時期就融合了東部鮮卑、匈奴、漢等多民族的文化。道武帝遷都平城之后至太武帝統一北方的過程中又融入了河西、遼西、中原北方等地區的文化,孝文帝時期一系列政治、經濟、文化政策的改革極大地推動了這一時期民族交往交流...
“制度-技術”互構何以提升鄉村治理效能——以G省民族地區為例————作者:朱胤霖;呂守軍;
摘要:提升鄉村治理效能是實現民族地區鄉村振興的重要路徑。數字時代研究民族地區鄉村治理效能需要超越單一的制度或技術維度限制。文章構建“制度—技術”互構分析框架,以G省HW村“5G+數字鄉村治理信息平臺”為例,剖析制度與技術互構提升鄉村治理效能的內在邏輯。研究發現,制度保障性護場與技術嵌入式入場使二者在數字平臺場域中實現融合,在技術促進制度變革和制度指引技術迭代的互構狀態下全面提升民族地區鄉村治理效能。本文...
湘黔桂邊區侗戲的當代價值創造性轉化研究————作者:陶喆;陳凱;
摘要: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探索侗族瑰寶侗戲的當代價值與共同富裕目標之間的耦合機理,并對其進行創造性轉化以培育新質生產力,實現侗戲的創新性發展,是一個需要長期研究實踐的課題。文章在共同富裕目標下,通過對湘、黔、桂邊區傳統侗戲的表演形式、內容、含義、價值特征等進行深描,彰顯侗戲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價值,以及探討其在創造性轉化過程中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長征精神與貴州民族團結的現代傳承————作者:吳嶸;吳楚越;
摘要:長征精神與貴州民族團結之間的聯系是深刻而持久的。在長征期間,紅軍在貴州的行進過程中,與當地的各民族互相幫助,建立了深厚的情誼,這種團結互助的精神成為貴州民族團結的歷史基石。現今,長征精神得到了廣泛的傳承和弘揚,成為貴州各民族共同的精神財富。貴州通過傳承和弘揚長征精神,不斷鞏固和發展了各民族之間的團結關系,為貴州的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文化繁榮提供了強大的動力,為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和進步奠定了堅實的基...
論“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課程的教學主旨、問題導向和比較視角————作者:陳麗明;
摘要:“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課是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主渠道,當前該課的課程建設需要從教學主旨、問題導向和比較視角等三個方面著力。其一,在教學主旨上要充分傳達“多民族的大一統”的思想觀念,具體呈現為“疆域一統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空間基礎”“政治社會一統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塑形器”“文化思想一統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穩定劑”;其二,在問題導向上要使其成為課程教學的生命力,即在諸如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基本觀...
湘黔邊界《四鄉歌》的由來及其多元文化交融的內涵研究————作者:周紅果;陸湘之;
摘要:《四鄉歌》是湘西南渠水流域多民族文化交融而形成的一種民歌,反映出了此區域內苗族、侗族、漢族等民族的生活樣態。在國家與地方同構的過程中,尤其在明代衛所制度背景下,漢文化的進入為《四鄉歌》的形成與發展注入了多元文化要素的活力,呈現出多元文化共享與互鑒的典型特征。分析《四鄉歌》形成的背景與發展、唱詞內容與旋律特征等,可體現出是漢文化與苗族、侗族等民族文化交融后的產物,彰顯了不同民族文化中“同”“殊”同構...
重塑的鄉村組織與農文旅融合產業振興——基于甘肅扎尕那的調查————作者:李正元;馬蕾;
摘要:在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文旅融合運作方式是值得深入討論的課題。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和旅游融合是甘肅迭部扎尕那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路徑。家庭和合作社的結合是當地農文旅產業融合振興的組織基礎。該組織模式不僅使當地村民能夠與外來主體溝通和協商,也可以實現鄉村社區利益共享和維護社會公正的目標。扎尕那的社會組織不再是村落傳統結構的反映,而是一種適應現代社會的鄉村組織。村落組織和農文旅產業共生共變實踐能消除將民族地...
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視閾下藝術鄉建的哲學依據、空間轉向及價值立場————作者:張麗娟;張博;
摘要:藝術參與鄉村建設,是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視閾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背景下的熱點現象及重要舉措,諸多藝術鄉村建設的探索和實踐引起了學界的討論,但鮮有學者注意到藝術鄉村建設與語言學哲學之間的關聯。20世紀初的語言哲學從“邏輯語言觀”轉向“審美語言觀”,“審美語言觀”影響下的藝術創作走出藝術與生活的對立邏輯,奠定了藝術鄉村建設的哲學依據。同時,藝術鄉村建設凸顯出空間轉向的特點,藝術鄉村建設的民族文化表達...
《貴州民族研究》2024年1~6期目錄索引
摘要:<正>~
相關文學期刊推薦
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