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文學期刊 熱度: 時間:
中國典籍與文化
關注()搜論文知識網并非《中國典籍與文化》期刊的官網或雜志社,為客戶提供期刊征稿、論文發表等中介服務,在客戶與期刊雜志社之間搭建了一座省時、省力的便捷橋梁。本站與《中國典籍與文化》等上百家同類正規期刊保持著多年的密切合作關系,切實提高客戶期刊發表的質量與效率。通過本站發表論文,客戶將獲得更大的選擇空間、更高的通過率、更快的發表速度、更滿意的服務質量。
期刊簡介:
《中國典籍與文化》文化類論文發表,創刊于1992年,由全國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主辦。
辦刊宗旨:
《中國典籍與文化》基本劃分為六個版塊,其中文化論壇版塊,運用專論、散論、雜文等形式,在傳統文化視角下,關注現實文化熱點,進行理論闡述。文史新探版塊,刊載有深度,有創見,且文筆流暢的考據性短文。文獻天地版塊,著眼珍稀文獻的探幽抉微,傳統文獻的新意發掘,文獻典藏流傳的逸聞佳話。文化廣角版塊,透過具體細微的古代文化事象,多角度審視傳統文化。學界紀事版塊,刊載相關學人的師友交往,學術活動,治學心得;重要研究課題的進展狀況,學術前沿信息;國內研究成果的客觀評述。域外漢學版塊,借鑒海外漢學研究的經驗和成果,開闊研究視野。獲獎情況:中文核心期刊(2011)、中文核心期刊(2008)。
期刊欄目:
文獻天地、文史新探、文化廣角、學界紀事
期刊收錄:
萬方收錄(中)知網收錄(中)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全文收錄期刊
中國典籍與文化雜志社征稿要求:
一、中國典籍與文化來稿請以Word文檔打印紙本,同時提供電子文檔。
二、中國典籍與文化隨文提供內容摘要(200字)、關鍵詞(2—4個)和英譯標題,并附作者簡介(50字)和聯絡信息。
三、來稿正文請按“一、(一)、1.、(1)”的序號設置層次,其中“1.”以下的章節段落的標題不單獨占一行;文稿層次較少時可略去“(一)”這一層次;段內分項的可用①②③等表示。
如:一、XXXX
(一)XXXX
1.XXXX
(1)XXXX。①XXX;②XXX;③XXX。
四、來稿中的注釋,請采用頁下注、每頁各自編號,注號置于句末的標點符號之前,如:孔子已有“六藝”之說①,“……將邊界查明來奏”①。但引文前有冒號者,句號在引號內,則注號置于引號之外,如:《釋名》云:“經者,徑也,常典也。”①?
五、注釋文字標引文獻的具體格式規定如下:
1.著作類:著作者《書名》,出版單位,XXXX年,頁X至X。又:著作者《書名》卷X,XXXX年XXX本。著作者、書名之間不加冒號、逗號或“著”、“撰”字樣。
例:①郭紹虞《宋詩話考》,中華書局,1979年,頁75。
②[清]張裕釗《濂亭文集》卷四,清光緒八年查氏木漸齋刊本。
2.古代文獻著作者前需括注朝代,書名、篇章名后,可標示所屬叢書名;書名加篇名者,書名與篇名之間,如有卷次,加卷次。
例:①[清]劉文淇《左傳舊疏考正•自序》,《清經解續編》卷七四七,上海書店,1988年,頁881。
②《舊唐書》卷七三《顏師古傳》,中華書局,1975年,頁2594。
3.雜志類:著作者《論文名》,《期刊名》X年X期,頁X至X。又:著作者《論文名》,《期刊名》X卷X號,頁X至X。
例:①袁行霈《〈新編新注十三經〉芻議》,《北京大學學報》2009年第2期,頁7。
②池田秀三著、金培懿譯《韋昭之經學—尤以禮為中心》,《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5卷3期,頁141-155。
閱讀推薦:文史博覽
《文史博覽》是普及性文史刊物,高舉愛國主義、社會主義和統一戰線旗幟,進行鄉土歷史教育,堅持“三親”(親歷、親見、親聞)特色和“三性”(資料性、可讀性、趣味性)原則,發揮存史、資政、團結、育人作用。主要面向對文史有興趣的普通讀者。
鳴網鄭重承諾:
1、搜論文知識網并非各類雜志的官方網站或雜志社,是快速高效發表論文的中介機構,謝絕投遞雜志社的稿件。
2、本站提供服務全面,包括期刊推薦、論文發表、論文寫作等指導服務,如有需要請點擊在線客服人員進行具體咨詢。
3、本站只適當收取維持網站正常運轉的編審排錄費、排版、制作、印刷、郵寄樣刊、發票等綜合費用,無其他額外費用。
4、本站所合作的期刊,均為國家新聞出版總署(www.gapp.gov.cn)認證的正規、合法、雙刊號期刊。
5、本站憑借多年的論文發表經驗,審核、發表成功率高,文章審核通過確認錄用支付費用。
最后,感謝您一直以來對網站及合作期刊《中國典籍與文化》的關注與支持,我們會認真對待您繁忙之余提出的寶貴意見和建議,我們會再接再厲,與您攜手共進!
中國典籍與文化最新期刊目錄
論《魏書》對拓跋氏的先世書寫————作者:龔艷;
摘要:《魏書》首創《序紀》之篇目,用以記載拓跋鮮卑的先祖歷史,掩蓋拓跋鮮卑的民族身份與華夏君主之間的矛盾。史官借鑒華夏史書中對君王出身異象的敘述,為拓跋始祖建構感天女而生的神話,賦予拓跋氏的君權以神秘色彩。又通過追溯黃帝世系,建立拓跋鮮卑與華夏民族的緊密聯系,消融華夷之間的身份隔閡。基于北魏繼晉的需要,史官潤飾拓跋先祖勤于晉室的經歷,大力塑造拓跋鮮卑忠于晉朝的光輝形象,強化拓跋鮮卑有別于其他北族的歷史特...
集會詩序與詩前序——從《滕王閣序》與《滕王閣詩》的連綴談起————作者:何哲涵;
摘要:王勃的《滕王閣序》與《滕王閣詩》在南宋時始被連綴為一體,但其連綴形態并不符合《滕王閣序》的文體性質。《滕王閣序》屬于集會賦詩場合下創作的集會詩序,卻時常被誤以為是解釋詩歌創作緣起的詩前序。從今存唐人別集原本來看,集中的集會詩序與同一場合下創作的詩歌是被分置在不同類別中的,但在明清的重編本中,詩序卻往往被放置在詩歌之前,這是對集會詩序與詩前序的混淆。兩者在創作背景、文本功能和文體性質等方面都有著顯著...
陳摶生平事跡新考————作者:朱永清;
摘要:陳摶是唐宋道教轉型的代表,學界對其生平事跡素有爭議。其實,他生于咸通十三年(872),卒于端拱二年(989),籍貫系亳州真源(今河南鹿邑),兼具山居隱士與游方道人雙重身份。其老師是孫君仿、獐皮處士,道侶為呂洞賓、李琪、譚峭、陳花子,門徒有種放、劉海蟾、張無夢等十五人。其政治參與,只有周世宗與宋太宗兩朝。其實際著述,只有《指玄篇》《觀空篇》《三峰寓言》《高陽集》《釣潭集》《入室還丹詩》《先天圖》七種...
唐代官撰行狀作者考————作者:張蒙;
摘要:<正>《唐六典》卷二記載了官方規定的請謚行狀的撰者身份,“諸職事官三品已上、散官二品已上身亡者,其佐史錄行狀申考功。”(中華書局,1992年,頁44)《唐會要》卷七九《謚法上》亦沿用《唐六典》“佐史錄行狀申考功”的說法(中華書局,1955年,頁1455),卷八○《雜錄》也是“宜令門下佐史撰錄行狀”(頁1488)。據此,似可判定請謚行狀的作者為“佐史”,然根據不同文獻的記載及兩詞在唐代的具體含義,可...
《公羊傳·昭公元年》“君親無將”句本非傳文————作者:王澤春;
摘要:<正>“君親無將”出自《春秋公羊傳》,在《公羊傳》中出現過兩次:一次是《莊公三十二年》,一次是《昭公元年》:公子牙今將爾,辭曷為與親弒者同?君親無將,將而誅焉。(《公羊傳·莊公三十二年》)今將爾,詞曷為與親弒者同?君親無將,將而必誅焉。(《公羊傳·昭公元年》)從徐彥到當代學者都把這兩段引文當作《公羊傳》的傳文,這兩段引文的文字稍有差異,而意思一樣。但是,這兩段引文在這兩處與上下文的關系卻不一樣
形訛是正須有據————作者:王瑞來;
摘要:<正>古籍在傳抄、刊刻的流傳過程中,因字形相近而產生的訛誤最多。這在校勘學上叫作形近而誤,或簡稱為形誤。對于形誤,有些可以一望可知,輔以版本依據,簡單地做出按斷,寫下校勘記,但有些涉及典章制度或人名、地名、時間等語詞的訛誤,僅憑直觀判斷難以定讞,根據版本的數量證據也不足以服人,必須要有相關制度上或足以是正固有名詞的事實依據。以清歐陽棨刊本為底本校勘周必大文集時,就遭遇一些這樣的實例,臚列于下
宋代“因災避殿”考實——基于時空的視角————作者:陳淵;
摘要:宋代皇帝沿襲了前代因災異而避正殿的傳統。在空間上,與唐代皇帝在災異出現后避大明宮之宣政殿不同,由于宋代以垂拱殿、紫宸殿作為正殿,宋代的因災避殿是指皇帝在災異出現后不御垂拱殿或紫宸殿,而在延和殿或崇政殿聽政議事。在時間上,盡管宋代皇帝可以自主決定因災避殿的持續時間,但由于宋代因日食、彗星等天文異象而避殿的情況較水旱之災為多,避殿時機的選擇就顯得尤為重要
《家山圖書》考論————作者:董晨;
摘要:《四庫全書》子部儒家類收有《永樂大典》輯本《家山圖書》一卷,不著撰人,內容為43幅禮圖,涉及禮制、禮儀、禮器等內容,并附圖注。今見元大德(1297—1307)間何士信編纂的注釋朱熹《小學》之書《標題注疏小學集成》前附43幅《小學》圖,其圖像、注文皆與四庫本《家山圖書》高度相似,且其內容次第正與《小學》內篇相符。由此推斷,這組禮圖本是何士信專為注釋《小學》所纂,后單獨析出流傳,并冠以“家山圖書”之名...
宗教與文體:兩種語境下的明代青詞知識————作者:王英達;
摘要:由于明代的儒家教化觀念與宗教禁斷政策,青詞退出文人寫作視野,成為一種文學記憶。盡管個別文人參與了青詞創作,但往往基于皇權的獻瑞文化而作,體現出言語溢美、修辭華麗的色彩。隆慶之后,在博學風氣與辨體思潮的影響之下,明人得以在挖掘文學傳統的基礎上重新理解這種體裁,并將之收錄在文體學著作中。不過,這些著作注重區分文體正變,往往側重于收錄唐、宋時期的青詞作品,并與儒家意識形態相融合
《孔子生年月日考異》作者考————作者:董喜寧;
摘要:<正>《孔子生年月日考異》是考察孔子生辰卒日的必讀文獻,但其作者為誰,自四庫館臣以來一直存在普遍誤解,故有必要加以辨析。《考異》作于宋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篇末署云“去疾謹書”(《四庫全書》第446冊,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頁62),附錄于《東家雜記》晚出刻本中。《東家雜記》乃孔子四十七代孫孔傳所撰,初刻于紹興四年(1134),其后五十三代孫孔洙見舊版漫漶,遂于咸淳元年(1265)將其...
《儀禮經傳通解》編纂體例探析——以經、記、傳為中心————作者:楊羚;
摘要:《儀禮經傳通解》是以“經”“記”“傳”為基本結構,博采群書,對《儀禮》重編的禮書。“經”指儀文度數,分“經禮”和“曲禮”。“經禮”是對個人成長、社會秩序和國家制度基本內容的設計,包括有整套流程儀式的禮典,為“禮之大節”。“曲禮”為微文小節,是日常生活的行為規范。“記”分“經之記”和“傳之記”。“經之記”有“隨經附記”補經不備和“以記為經”補充經文內容與篇章結構兩種形式。“傳之記”列為篇章,闡述禮義...
《韓詩外傳》所見《韓詩》篇次考——以熹平石經《魯詩》、海昏侯墓《詩》為參照————作者:李輝;
摘要:漢代諸家《詩經》在篇次上存在較大差異。《韓詩外傳》引《詩》具有一定的體例,即各章章次與章中所引詩篇在《詩》中的篇次高度吻合。因此,從《韓詩外傳》的引《詩》次第,可以考察《韓詩》的篇次情況。通過排比,可知《韓詩·瞻卬》《假樂》《卷阿》《泂酌》《裳裳者華》等詩篇次都與《毛詩》不同,而同于熹平石經《魯詩》、海昏侯墓《詩》。同時,通過諸家《詩》次的異同對比,傳統有關《詩》之篇次、世次、“正變”、三家《詩》...
敦煌報廢寫本“兌”形標記研究————作者:劉丹;
摘要:敦煌文獻中有不少廢棄寫經,其上往往有“兌”形標記或相關雜寫,學者多稱之為“兌廢稿”。“兌”之含義費解,前人提出了“脫字說”“閱字說”“除去說”“校勘說”“校對說”“兌換說”等多種說法,眾說紛紜,迄無定論;其中“兌換說”流傳較廣,得到了許多學者的認同。通過對寫經制度的考察,可以發現“兌換說”為代表的前人舊說存在諸多問題;通過漢藏文獻互證,可以推測此“兌”與藏文報廢寫經上的“■”有關,意思是“廢”
明吳元恭刻本《爾雅注》考論————作者:瞿林江;
摘要:明吳元恭于嘉靖十七年(1538)刊刻的《爾雅注》是清嘉慶間阮元聘請臧庸撰寫《爾雅注疏校勘記》時所據經注底本,其校勘價值雖不如宋十行本、南宋國子監本,但卻為時人所重。顧廣圻于嘉慶十一年(1806)遂將其翻刻,且至少有兩次剜改修補,剜改之依據則多半是雪窗書院本。顧刻吳本廣為流傳,時人多將其誤為吳本原刻,故瞿鏞以之校宋十行本,盧宣旬等校刻阮本《爾雅注疏》時又取用之作為經注底本
葉德輝校刻《三教源流搜神大全》書事發隱————作者:李飛;
摘要:葉德輝借刻繆荃孫所藏的《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可稱是近代藏書出版史上的一件雅事。然細讀葉氏《重刊繪圖〈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序》,結合相關信札、日記、書目等記載,可以發現他本打算刊刻元板《新編連相搜神廣記》,無奈苦求不得。由于繆荃孫弄虛作假的行為,導致葉氏不得不刊刻明刻《三教源流搜神大全》,還在寫作重刊序文時為繆氏遮掩,這產生了新的錯誤說法,今人頗有為其誤導者。繆荃孫舊藏《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今存于上海圖書...
《尚書·酒誥》“自成湯咸至于帝乙”釋義補說————作者:李雨萌;
摘要:《尚書·酒誥》“自成湯咸至于帝乙”中的“咸”字釋義,素來多有爭議。已有學者對“咸”字自清以來的釋義做過一些辨析和討論,但還有進一步補充說明的空間。本文認為“咸”不是“皆”“徧”一類含義,也并非旁注轉入正文的成湯之名。“咸”當解釋作“結束”“終了”之義,意思是自成湯最終至于帝乙,也就是指在帝乙以前的諸位商王都能夠秉持德行,敬畏上天,“咸”則強調了天命至于帝乙后便結束的時間點
哈佛藏《永樂大典》二題————作者:趙明韜;
摘要:本文旨在對哈佛大學所藏三冊《永樂大典》之遞藏予以梳理,并試圖對目前學界的一些說法加以更正、澄清
《威鳳堂集序》作者考————作者:周絢隆;
摘要:南開大學圖書館藏有明人陸圻《威鳳堂集》三十六卷,該集卷端第一篇序未署作者名,從序中提及的時事,結合黃淳耀《贈武林陸麗京》、錢謙益《黃蘊生經義序》等相關文獻記載,可考訂《威鳳堂集序》的作者為黃淳耀。順治二年,黃淳耀與侯峒曾一起,領導過嘉定民眾抗清,后城破自盡。《威鳳堂集》由陸圻曾侄孫宗楷編輯整理,宗楷在乾隆朝官至兵部尚書,以他的特殊身份,難免不對黃淳耀抗清之事保持高度敏感性
賈誼《■鳥賦》“筴”“讖”異文辨————作者:郭思韻;
摘要:通行本賈誼《■鳥賦》之“讖言其度”句,《史記》原載作“筴言其度”,但自《文選》從《漢書》之“讖”,后人遂亦據兩書校定為“讖”迄今,且毫無爭議。然而若就史遷的行文原則、文學的發展趨勢、兩漢的讖義嬗變以及賈誼的學術思想等因素綜合審視,“筴”訛作“讖”,實有不容忽視的合理性與可能性
唐宋時期的藏冰活動及其風俗發展探析————作者:朱晨鷺;
摘要:唐宋時期,冰廣泛運用于日常生活的各個領域。藏冰之俗伴隨著人口遷移與氣候變遷,實現了南北貫通。同時,政府統一的兜售以及民間藏冰設施的普遍建立,又使其充分滲透至民間,掀起了一股冰雪貿易的浪潮,也為元明清三代更為繁榮的藏冰活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唐宋時期藏冰與用冰的普及,使得冰“日用化”的觀念得到全面提升,改變了民眾對冰事的理解,是人們對自然認知能力提升的重要表現
相關文學期刊推薦
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