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文學期刊 熱度: 時間:
民俗研究
關注()搜論文知識網并非《民俗研究》的官網或雜志社,為客戶提供期刊征稿、論文發表等中介服務,在客戶與期刊雜志社之間搭建了一座省時、省力的便捷橋梁。本站與上百家正規期刊保持著多年的密切合作關系,切實提高客戶期刊發表的質量與效率。通過本站發表論文,客戶將獲得更大的選擇空間、更高的通過率、更快的發表速度、更滿意的服務質量。
期刊簡介:
《民俗研究》核心期刊論文發表,雜志創刊于1985年,是中國目前唯一國內外公開發行的民俗學理論刊物。
辦刊宗旨:
《民俗研究》向國內外讀者全面介紹中國民俗和民俗學研究的最新成果,是國家確認的人文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CSSCI來源期刊。該刊自創辦以來,得到了國內外學術界和廣大讀者的一致好評,被認為是“能夠代表中國民俗學最高學術水平的雜志”,在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和全世界將近50個國家和地區都有它的讀者。《民俗研究》刊發的各類文章,注重學術質量,提倡學術創新。
《民俗研究》是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CSSCI來源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網。
期刊欄目:
論壇、民俗史、他山石、隨想漫記、書林一枝
期刊收錄:
CSSCI 南大核心期刊(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含擴展版)萬方收錄(中)知網收錄(中)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全文收錄期刊
民俗研究雜志社征稿要求:
1.稿件務必字跡清晰,校對準確,請遵照相關的國家標準,如關于標點符號和數字使用的規范等。
2.投寄民俗研究的文章,凡采用他人成說,務請核實引文。所有注釋一律采用文后注,以1、2、3、4、5、6……注明“作者:書(或文章)名,出版地點:出版單位(或期刊名),出版年份,第xx頁”。其中英文專著用斜體,論文寫入雙引號內,頁碼以“P.頁碼”形式出現。
3.本刊力求圖文并茂。請作者盡量提供與文章內容相符的彩色或黑白照片、線描圖版等圖片資料,以便刊登時采用。單獨提供民俗圖片者,請附圖片簡要說明。
4.民俗研究實行匿名審稿制度,來稿請另附紙,載明文章標題、作者介紹(包括姓名、工作單位和職稱)。為了方便聯系,務請注明詳細通訊地址、郵編、電話和電子信箱。
5.民俗研究對決定采用的稿件有刪改權,不同意刪改者請在來稿時申明。
6.來稿一經采用即付稿酬。
7.來稿請勿一稿多投。本刊處理來稿期限為六個月,逾期未接獲采用通知,作者可另行處理。來稿一律不退,敬請自留底稿。
8.本刊已入網“萬方數據——數字化期刊群”、中國學術期刊網(光盤版)和中國期刊網全文數據庫,其作者著作權使用費與本刊稿酬一次性付給。如果作者不同意將文章編入該數據庫,請在來稿時聲明,本刊將做適當處理。
9.歡迎提供打印件或軟盤。提供電子稿者,請同時提供一份打印件。
閱讀期刊: 中國典籍與文化
《中國典籍與文化》基本劃分為六個版塊,其中文化論壇版塊,運用專論、散論、雜文等形式,在傳統文化視角下,關注現實文化熱點,進行理論闡述。文史新探版塊,刊載有深度,有創見,且文筆流暢的考據性短文。文獻天地版塊,著眼珍稀文獻的探幽抉微,傳統文獻的新意發掘,文獻典藏流傳的逸聞佳話。文化廣角版塊,透過具體細微的古代文化事象,多角度審視傳統文化。學界紀事版塊,刊載相關學人的師友交往,學術活動,治學心得;重要研究課題的進展狀況,學術前沿信息;國內研究成果的客觀評述。域外漢學版塊,借鑒海外漢學研究的經驗和成果,開闊研究視野。獲獎情況:中文核心期刊(2011)、中文核心期刊(2008)。
民俗研究最新期刊目錄
想象的旅行:《穆天子傳》所記穆王行程析論————作者:羅瑞霞;
摘要:《穆天子傳》的文體性質一直存在史、子之爭議。書中所記天子周穆王的征行兼具現實紀行色彩與神話傳說性質。通過對書中行進方向、日數、里程記述較為完整行程段進行局部分析,可推算出穆王在征行時一般保持日行一百五十里上下的穩定行速。結合書中兩次出現穆王駕乘八駿“日行千里”的神奇旅程,可知《穆天子傳》的作者應是在戰國時期現實地理資料與精密計算的基礎上,主觀建構出了看似接近真實的穆王行程,這一行程其實是作者基于穆...
古典儒家生活方式與新型東方倫理型生活方式打造————作者:王學典;
摘要:作為人的生存樣法,生活方式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并起著重要作用。它不僅是人類文明存在與發展的前提與基礎,是文明的基礎性表征,亦是文明存續的穩壓器與蓄水池。中華文明之所以歷經五千多年而沒有中斷并長盛不衰,在于我們以儒家思想為核心,形成了一套深入民眾之中并行之有效的儒家生活方式。近代以來,儒家思想雖屢遭沖擊與質疑,但至今仍然富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復興的潛力。今天,如何基于儒家的通變智慧與時代發展需要,以古典儒...
大地飛歌: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民歌的傳承與發展————作者:邱躍強;王杰;
摘要:民歌作為中國式現代化中的重要文化資源,承載著中國人民的情感、歷史和文化,是中華民族獨特的藝術表達形式。在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和情感共同體的過程中,民歌及其文化機制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新時代下,民歌如何傳承與發展是一個應予以認真思考的問題,需要對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民歌的現狀加以梳理和探究,并進行相關的理論建構。唯此,方能使民歌成為中國式現代化中的動力源泉,才能使民歌得以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漢唐天馬、清之尋常:西域天馬由名入實的歷史進程————作者:李高峰;
摘要:自漢武帝遣李廣利兩征大宛,斬其王首,獲汗血馬,作《西極天馬之歌》,天馬西來成為其后歷代王朝的一個信仰與盛舉。外可顯示經略西域之功,懷柔遠人之德。內可充天閑,以張威儀;改良馬種,以佐軍用。國家興衰有常,歷代王朝的西域天馬指向也不盡相同。再則西域遙遠,經略不易。尤其漢唐,西域戰事迭起,天馬朝貢亦無定數。迨至清朝,新疆重歸版籍,哈薩克、布魯特俱入藩屬體系,絹馬貿易重啟,天馬西來才真正成為一種常態。西域天...
生物-社會協同機制與文化遺產創新性發展——以仙居楊梅遺產實踐為例————作者:盧成仁;
摘要:傳統的熔化、文化延續性、傳統的發明與文化遺產創新性發展,分別代表著人與過去關系的四種類型。相較于前三者,學界對于文化遺產創新性發展機理和學理的解釋相對較少。在文化遺產創新性發展過程中,生物機制塑造了文化遺產的物質形態和表現,社會機制推動了文化遺產的非物質形態和表現,并為生物機制提供了社會條件和社會支持網絡。二者相互作用形成的生物-社會協同機制,涵納了文化遺產創新性發展的基本條件,促發、形塑并推動了...
從動態保護到照料:農業文化遺產研究的另一種思路————作者:黃劍波;孫攀擱;
摘要:針對農作物地方品種,無論是主流的在地保護和遷地保護模式,還是農業文化遺產所提倡的動態保護理念,雖有助于改善它們迅速消失的處境,但也都存在一些局限性。在云南省紅河縣切龍中寨水稻地方品種的案例中,照料理念承認非人類他者的能動性,強調在主客體之間難以做出先驗區分,而是多重行動者共同展開的關系過程,并依賴于異質性的時間觀念。照料理念的這些特點不僅是對動態保護的反思和深化,也為農業文化遺產研究提供了一種新的...
清末民國云南孟連春節“拜大印”習俗的制度來源與民間接納————作者:張詩堯;
摘要:清末民國時期,云南孟連地方的山官頭目、普通民眾會在每年春節前往孟連土司府“拜大印”。結合傣族民間傳說與《明史》《大明會典》等文獻,可知該習俗的產生受到明朝設孟連長官司的歷史事件,以及正旦慶祝儀式、朝貢通例等王朝禮制的影響。春節“拜大印”是孟連土司效仿中央王朝而建立的地方性朝貢禮儀,體現了國家化歷史進程對地方社會的影響,同時也反映了地方社會基于風俗與信仰維系社會秩序的內部整合機制。春節“拜大印”習俗...
“社會學的民俗學”與20世紀三四十年代燕京大學社會學系的鄉村婦女研究————作者:王均霞;
摘要:燕京大學社會學系對鄉村婦女及其日常生活展開的民族志書寫大多可以歸入其“社會學的民俗學”研究。與此前民俗學研究多由男性研究者通過歌謠、故事等來言說鄉村婦女相比,這些工作主要由燕京大學社會學系的女學生來完成,她們直接深入鄉村婦女的日常生活實踐而非僅僅著眼于口承敘事。鄉村婦女既是其主要調查對象,也是其民族志書寫的核心。對20世紀三四十年代鄉村婦女日常生活整體圖景的民族志研究不但具有重要的婦女史史料價值,...
“非地方”:道路人類學研究的另一種理論路徑與可能————作者:彭秀祝;吳家鵬;
摘要:交通運輸方式的變革使得快速流動和時空壓縮成為當代社會的常態,以公路和高鐵為代表的現代交通設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將我們拋離原來的社會秩序軌道,“速度”“發展”“陌生感”成為描述現代道路及其相關場所的關鍵詞。路學對道路與村落之間的關系以及道路背后的政治經濟過程、地方性知識再生產多有討論,但對城市空間中道路使用者的體驗和筑路所導致的地方感消散問題著墨甚少“。非地方”概念在解釋與現代道路相關的時空問題、...
清代建昌馬的演變及其影響————作者:龍圣;
摘要:為滿足政治、軍事、情報用馬需求,清代以前建昌地區普遍選育體形高大、奔跑有速之馬,使得建昌馬常以高大善馳之形象見諸記載。清代,隨著前項用馬需求的大幅減少以及日常生活、商業貿易用馬需求的急劇增加,適應山區復雜運輸環境的矮小善馱之馬更受青睞,成為建昌地區民間重點選育的馬種。清代以來,身小體健、力大善馱的建昌馬被廣泛應用于日常生活和商業貿易領域,對地方社會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并最終發展成為與北馬齊名、享譽川...
傳統手工藝如何重構現代生活——以日本民藝復興為例————作者:徐贛麗;朱俊波;
摘要:20世紀20年代,柳宗悅等人不滿于過度西化的社會風氣與現代藝術制度,發起了民藝運動,寄望于通過民藝的國民性與民藝之美去改造日本的社會生活,由此奠定了民藝重塑日本本土生活方式的思想基礎。其間,民藝館、展覽會、民藝品商店及出版物向社會推廣了民藝之美,促進了日本本土生活美學的啟蒙,使民藝的價值和理念得到廣泛普及。民藝運動后,日本現代設計接續了民藝運動的思想,結合機械化和產業化批量生產民藝風格的設計產品,...
崔寔《四民月令》的風俗觀及其治世愿景————作者:聶濟冬;
摘要:崔寔《四民月令》歷來多被視為農書或描述東漢莊園經濟之書,書中以月令體的形式記錄了東漢中后期豪族莊園的生產、生活方式。今本《四民月令》雖僅為輯佚本,但其中展現的思想內容仍能反映出著述者以忠孝一體、家國同構之思想為出發點,以百姓安居樂業、安民濟世之愿望為落腳點的書寫理路。《四民月令》揭示出東漢中后期士人嘗試通過辨正風俗來解決社會問題的普遍愿望,體現了他們的禮學實踐,也開創了關于生產、生活的月令體寫作方...
近代內蒙古地區畜糞利用及其變革————作者:張博;
摘要:內蒙古地區各族民眾基于地理環境、社會經濟等因素逐漸形成了對畜糞的多元利用模式。近代大量內地人口的進入以及農業化水平的提升,使得內蒙古地區的畜糞利用產生了生產肥料化、商品化等變革。與此同時,隨著邊疆開發政策以及西方現代化建設觀念的傳入,更使社會各界圍繞畜糞利用模式產生諸多爭論,其背后反映著近代內蒙古新舊社會經濟思想之間的碰撞與交融。內蒙古地區的畜糞利用是多元因素影響下的產物,具有一定的生態經濟合理性...
《清代的“會”與鄉村秩序》拓展社會組織民俗研究————作者:景寶瑩;
摘要:<正>國家如何有效地治理鄉村,以及民眾如何有序地組織公共生活,歷來是中國鄉村社會治理模式中的重要議題。中國有著悠久的民間自治傳統,自組織發展到清代時進入了相對成熟、穩定的階段。“會”在清代鄉村社會普遍存在,有效彌補了國家在基層治理方面的不足,塑造了鄉村社會的權力結構與內在秩序。過往對“會”的研究,要么從宏觀的“國家與社會”關系框架出發,關注區域內社會結構和文化網絡的形成與變遷;要么細致剖析某一種“...
《民族藝術》2024年第6期(總第181期)目錄
摘要:<正>~
平臺時代與中國人的美好生活——基于數字基礎設施的觀察————作者:周大鳴;
摘要:關于美好生活的人類學研究在當今中國的社會發展語境中擁有強大的學術生命力。移動互聯網、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不僅可以賦能數字社會的建設與探索,也有助于推進國民生活的數字化轉型。今天,以數字基礎設施為依托的平臺社會,已然成為人們實現美好生活的重要技術基礎,對此可以從數據化、商品化、多元化和集中化、個性化、全球化等五個方面來認識與把握。互聯網平臺在衣、食、住、行、休閑等方面帶給我們美好生活的同時,...
“藏鉤”民俗流變及其文化意義————作者:趙玉平;
摘要:作為古代游戲民俗被認知的“藏鉤”活動,起源于漢代之前的臘祭藏鉤分胙。在唐代祭祀禮制改革后,藏鉤分胙被“均胙肉”制度所取代,“藏鉤”便演化出歲末年初藏鉤游戲、齋會藏鉤祈賽、男女藏鉤傳情三個相對獨立發展的民俗流變。臘祭藏鉤分胙在文化上本就涵蓋的游戲、祭祀、男歡女愛三種因素,推動了三個流變的產生和發展
山東大學舉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學術研討會————作者:王琪 ;蒙曉晗;
摘要:<正>2024年10月26日至27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學術研討會在山東大學中心校區成功舉辦。本次研討會由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理論研究司、山東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指導,山東大學主辦,國家民委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基地(山東大學)、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承辦,《民俗研究》編輯部、《節日研究》編輯部、《湖北民族大學學報(哲社版)》編輯部協辦,來自全國各高校、科研單位的40余位專家學...
活歷史:一種藝術人類學研究的方法論探析————作者:方李莉;劉侗勛;
摘要:“活歷史”的概念最早由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提出,被費孝通所完善,并在中國藝術人類學界的不斷運用實踐中得到進一步的深化。當今為人類社會所應用的不僅僅是自然資源,人文資源亦越來越重要。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人文資源具有“遺產資源”的屬性,因為它往往是以遺產的形式呈現的。遺產資源不僅是當今文化發展的基礎,也是促進當今經濟(文化產業、旅游經濟等)發展的入口處。正因為“遺產資源”這一概念的出現,歷史就不再是靜態...
環境與觀念:中古前期臨平湖的讖緯現象及政治寓意————作者:敬淼春;胡火金;
摘要:中古時期,地處杭州灣北部沿江高地的臨平湖,水文環境復雜多變,因時而發生湖開與湖塞現象,民間流傳著“湖塞天下亂,湖開天下平”的讖緯言謠。讖謠式傳說經過統治者及士人的解構與闡釋,不斷泛化與神化,進而上升為政治建構,將“湖開”與獲授天命進行聯系,尤其在孫吳政權構建的話語體系中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和運用。統治者將“湖開”視為申明天命和獲取政治合法性的祥瑞符號,強化了政治寓意。隨著臨平湖由咸水環境向清水環境的...
相關文學期刊推薦
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