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文學期刊 熱度: 時間:
德語人文研究
關注()《德語人文研究》的前身是《德語學習》。《德語學習》自1979年創刊以來,作為全國唯一的德語學習輔助刊物,對我國德語教學和德語在全社會范圍內的普及、提高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信息社會的發展,網絡學習平臺的興起,各類學習材料的增加,《德語學習》作為德語教學輔助刊物的必要性降低了。
辦刊宗旨:
《德語人文研究》以人文學科前沿研究為基本導向,收錄德語語言文學及相關人文學科的原創高質量論文。《德語人文研究》從2013年起正式出版發行,每年出版2期,出版時間為6月與12月。語言以中文為主,適當刊登德文論文。刊物設中、德文目錄。
期刊欄目:
文學思索、語言研究、教學探討、文化闡釋、人文縱橫、書評
期刊收錄:
上海圖書館館藏國家圖書館館藏知網收錄(中)維普收錄(中)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全文收錄期刊
德語人文研究雜志社征稿要求:
德語人文研究論文應為原創學術論文,篇幅在5000-10000字之間。
1.德語人文研究文檔標準:正文使用Word文檔、五號宋體;引文超過120字(外文5行)(引詩超過10行)另起、用五號仿體。注釋用小五號宋體。
2.內容提要:中文稿的中文提要著錄于正文前,德文提要于正文后;德文稿的德文提要著錄于正文前,中文提要于正文后。中文內容提要篇幅一般在300字以內;德文內容提要(含德文標題)在150個德文單詞以內。
3.關鍵詞:著錄于內容提要下,一般為3—8個。
4.注釋:注釋均采用腳注,正文中以上標方式“1”標明,通篇連續;腳注中相應以“1”排序。
閱讀推薦:北大荒文學
《北大荒文學》堅持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和“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方針,堅持實事求是、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嚴謹學風,傳播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弘揚民族優秀科學文化,促進國際科學文化交流,探索防災科技教育、教學及管理諸方面的規律,活躍教學與科研的學術風氣,為教學與科研服務。
搜論文知識網并非《德語人文研究》期刊的官網或雜志社,為客戶提供期刊征稿、論文發表等中介服務,在客戶與期刊 雜志社之間搭建了一座省時、省力的便 捷橋梁。本站與《德語人文研究》等上百家同類正規期刊保持著多年的密切合作關系,切實提高客戶期刊發表的質量與效率。通過本站發表論文,客戶將獲得更大 的 選擇空間、更高的通過率、更快的發表速度、更滿意的服務質量。
德語人文研究最新期刊目錄
我們的雜志————作者:馮亞琳;
摘要:<正>尊敬的《德語人文研究》編輯部的老師們,親愛的炳鈞主編,各位同學,各位同仁:記得有一位高校領導曾經說過,辦好一份學術刊物的重要性不亞于辦好一所大學,我不知道這兩者之間有沒有可比性,但不容置疑的是,一份學術雜志對于一個學科的發展、對于學術交流、對于學者、尤其是青年學者的成長具有無可替代的意義。從這個意義上講,《德語人文研究》在十年前正式問世是我國德語語言文學學科的一大幸事,是從事德語文學、語言學...
“十年磨一劍,四海無不識”————作者:賈涵斐;
摘要:<正>尊敬的《德語人文研究》編輯部成員,尊敬的各位專家學者,各位同仁,各位學友:大家上午好!在《德語人文研究》創刊十周年慶典之際,我感到萬分榮幸,能夠作為讀者兼作者,獻上熱烈的祝賀和真誠的謝意。借此儀式,我也想和大家分享一點自己的心聲。眾所周知,《德語人文研究》的前身是《德語學習》。2009年7月,我曾有幸參加《德語學習》創刊三十周年慶祝會,并協助整理會議紀要。令我印象特別深刻的是《德語學習》的創...
主體構建的典范?——漢斯·布魯門貝格讀恩斯特·榮格爾————作者:劉宇辰;
摘要:德國哲學家漢斯·布魯門貝格的思想史書寫兼具歷史現象學和為個體生存辯護的維度。人類理論和文化的創造,在他看來無一不是人在充滿威脅的現實中搭起的符號庇蔭。令人意外的是,他對于恩斯特·榮格爾這位充滿爭議的作家有著濃厚的興趣。榮格爾不論是敘事作品、日記還是雜文,都以冷漠、疏離、狂狷的方式見證歷史,他對暴力、恐懼、災難入木三分的刻畫,也充滿殘酷的美學和詩意,游走在道德邊緣。榮格爾之于布魯門貝格,無疑構成了一...
文化學關鍵詞:游戲————作者:張舒;
摘要:作為人的基礎行為,游戲不僅充盈了日常閑暇時間,對人的自我建構和文化建構也有著重要的作用。縱觀游戲話語的發展歷程,對游戲的定位與人對自己的構想密切相關:游戲或是被置于真實、嚴肅、無聊等概念的對立面,或是被視為審美教育的手段、人的理想形態,或是被用以觀察人際交往模式、人類文明進程,游戲概念的復雜性和多元性可見一斑。在高度數字化的當今社會,游戲一方面以或虛擬或實體的方式進一步拓寬了人的行為模式和存在方式...
德國電視熒屏50年華人影像建構——基于罪案劇《案發現場》的分析————作者:周海霞;
摘要:已走過50余年的高收視率罪案劇《案發現場》有“德國社會現實小說”之譽,該劇涉華影片的華人角色呈現和影像建構在德國具有高度代表性和典型性。50余年間出現的華人角色可以歸為短期赴德人員、長居德國的普通華人、在德華人中的違法犯罪群體、女性華人群體等4個組別聚類。群像分析和歷時分析顯示,華人影像整體呈現邊緣化、非主流特征。華人角色鮮少有主動追求融入當地社會文化者,華人社區的突出特點為自我封閉性。影片重復使...
作為自我技術的書寫——論啟蒙時期德語平民作家烏利齊·布拉克自我書寫實踐————作者:陳敏;
摘要:自我關注是福柯晚年思考的一個重要主題,而書寫則是關注自我的諸多自我技術—如自省、冥想、沉默、傾聽、書寫—中最直觀的一種。通過書寫,個體能夠達到自我塑造、自我發展、自我改變和自我超越的目的,而日記和自傳則是一種典型的自我書寫方式。本文以18世紀瑞士德語區平民作家烏利齊·布拉克的日記及自傳《這個托肯堡可憐人(窮人)的人生故事與自然冒險》(1789)為主要考察文本,結合福柯在諸如《自我書寫》(1983)...
書寫與收集:《威廉·邁斯特的漫游時代》作為檔案小說————作者:馮亞琳;
摘要:作為文化技術,書寫與收集在歌德的老年小說《威廉·邁斯特的漫游時代》中得到了多層面、多維度的體現:在情節層面上,《漫游時代》中的主人公們均有一種罕見的書寫和收集欲;在文本建構層面上,小說采用歸檔原則,把不同來源、不同體裁的文本塊莖收集組合在一起;在意義層面上,書寫既涉及集體記憶,又關乎個體反思;它本應服務于雙向交往,卻又凸顯身體不在場的無奈;書寫積累知識,也記錄談話;與書寫揭示秘密、又不斷制造秘密相...
以灰燼和石頭盛放幽暗——策蘭詩中的死亡書寫————作者:賈涵斐;
摘要:策蘭的詩一向以隱晦艱深而著稱,其中幽微破碎的語詞既留有身體的痕跡,也承載了個人與歷史的沉重傷痛。詩人試圖用書寫容納并抵抗沉默,讀者可以從“詩閉,詩開”中窺見文字的裂縫與傷痕,也可以體會到飄蕩在“灰黑色荒地上空”的艱難書寫歷程。從早期的“死是來自德國的大師”到晚期的“沒有聲音,只有死亡之光”,策蘭筆下的死亡與回憶、情感、身體、物質等元素交織在一起,也與黑暗和沉默相連。本文擬探究策蘭詩中的死亡書寫,結...
在語言批判中構建新的語言——霍夫曼斯塔爾《一封信》新解————作者:劉永強;
摘要:霍夫曼斯塔爾的《一封信》歷來被視作20世紀初語言危機的佐證和語言批判的經典。本研究在細讀文本的基礎上,試圖對既有研究進行拓展和更新。本文的核心觀點為,《一封信》不僅表達了現代社會的語言危機與語言批評,它同時也以文學書寫的方式踐行了一種新的語言,進而實現新的感知模式與認知形態,并在最終提出了超越語言危機的詩學方案。這種新的語言表現為一種“事物符號”,它擺脫了傳統符號理論的功能,不是模仿、再現、指涉語...
漢德克的卡夫卡閱讀程式研究————作者:林曉萍;
摘要:卡夫卡作為彼得·漢德克創作生涯中舉足輕重的文學先驅之一,對漢德克中期乃至后期的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他的卡夫卡式寫作風格中,漢德克逐步經歷了從模仿接受到批判否定的演變,并最終發展出獨立于卡夫卡的文學概念。在對卡夫卡的重復性書寫中,他形成屬于自己的文學理念。漢德克在與卡夫卡之間所形成的家族檔案式的關聯中,完成了對卡夫卡的閱讀,并在這種解構與重復書寫的過程中與卡夫卡之間形成了一種“共同體”
“親愛的怪物,我擁抱你”——關于英格博格·巴赫曼與馬克斯·弗里施的通信————作者:蕾娜特·朗格;
摘要:奧地利女作家英格博格·巴赫曼與瑞士作家馬克斯·弗里施之間的通信在封存的檔案中沉睡了數十年,即便是出于研究目的也難以接近。2022年,這些通信被結集成書出版,甫一面世就引發了轟動,盡管其出版的倫理合法性有時仍遭質疑。這近三百封信件糾正了一些神話。許多信件表明,男性施害者弗里施和女性受害者巴赫曼—這一尤其在巴赫曼的讀者群體中廣為流傳的簡單模型并不符合事實。這段關系從1958年延續至1962年,它的瓦解...
德國18世紀末的閱讀文化對交往模式的影響——以歌德的小說《親和力》為例————作者:莫光華;汪子楠;
摘要:18世紀下半葉是德國社會的大變動時期,一場閱讀革命席卷了社會各階層。當時的閱讀方式、閱讀載體和閱讀內容等都發生了變化,這些變化進而對德國人的行為與交往模式產生了重大影響。本文通過細讀《親和力》中不同形式的閱讀活動與書寫方式,結合德國閱讀文化發展史,并借助麥克盧漢的感官延伸論和科朔克的18世紀媒介論,探討了作品中閱讀對幾位主人公交往模式的影響
危險的知識閾限——《浮士德書》(1587)和《瓦格納書》(1593)中魔法與航海的隱喻————作者:魏子揚;
摘要:隨著新航路開辟,世界開始連成一片,隨之而來的是全球知識與權力不平等關系的凸顯。德語小說《浮士德書》(Faustbuch,1587)與《瓦格納書》(Wagnerbuch,1593)反映了這些時代問題,獨特之處在于,它們是在當時興盛的魔法話語中對此進行反映的。本文以近代早期的(元)知識批判為背景,以這兩部明寫魔法、暗寫航海的小說為例,揭示“航海”與“魔法”的相似性與互喻性,并融合近代早期的知識批判與福...
德國選擇黨的反全球化圖像傳播策略————作者:馮穎懿;
摘要:右翼民粹主義政黨德國選擇黨(AfD)通過社交媒體的傳播,在歐洲政壇迅速崛起。當前學界鮮有對西方右翼民粹主義政黨反全球化的視覺傳播研究。本文旨在探究德國選擇黨在社交媒體的反全球化圖像傳播內容和策略。筆者采用德國傳播傳媒學領域最新的政治圖像研究方法——圖像志和圖像學,對德國選擇黨在臉書上發布的圖像作質量型分析。經實證研究厘清,德國右翼民粹主義社會運動如何利用全球化進程給西方社會帶來的矛盾,在圖像層面構...
歷史唯物主義的文學敘述——《共產黨宣言》與歐洲文學的視域融合————作者:聶馨蕾;
摘要:馬克思、恩格斯德文原著《共產黨宣言》與歐洲文學的視域融合,確立了經典文本詩與思合一的敘述方法。在敘述線“資產者”的情節高潮與轉折點,馬克思、恩格斯化用希伯來文學《圣經》和德意志詩人歌德的《魔術學徒》,分別以創世神話、轉世神跡和魔性隱喻闡述資本主義的主體性創造,昭示其沉亡的定局以及主體向無產者的易位。與歐洲文學的視域融合構成《共產黨宣言》歷史唯物主義的文學敘述,揭示了馬恩理論書寫中概念演繹與圖像彰顯...
文化學關鍵詞:修養————作者:宋佳露;
摘要:“修養(Bildung)”作為德國近代思想文化領域里的核心概念之一,自18世紀70年代起受到德國市民知識分子的廣泛推崇,其思想內涵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復雜性以及特殊的歷史性,深刻體現了德意志民族的文化特色。伴隨著德意志民族國家的發展,“修養”也經歷了自身的興衰。本文主要從思想史與社會史的視角,對不同歷史語境下的“修養”概念及其思想內涵進行了梳理與探究
電影《青年馬克思》中馬克思的多模態形象構建————作者:陳勁草;
摘要:本文以人物傳記電影《青年馬克思》為研究語料,運用基于話語分析理論中對模式化表達的研究形成的多模態形象分析方法,對影片中的馬克思形象在圖像與文字模態上的構建進行了分析,在此基礎上將兩者結合,總結出兩個模態協同構建出的馬克思形象:“眾人陪伴與支持的馬克思”“年輕氣盛的馬克思”“創作的馬克思”“成長的馬克思”“被資本家排斥的馬克思”和“作為希望的馬克思”。對這部同時受到中西方歡迎的影片中馬克思形象的分析...
《帕西法爾》的中世紀騎士修養教育————作者:張暉;
摘要:中世紀宮廷騎士史詩《帕西法爾》講述了同名主人公走出森林、成長為亞瑟王的圓桌騎士、冒險尋找圣杯的故事。該作品成書于13世紀初,與《尼伯龍人之歌》幾乎同時,因此在德語文學研究界被普遍認為屬于最早的一批發展小說。宮廷騎士史詩是了解中世紀騎士精神和宮廷文化的重要來源之一,《帕西法爾》同樣也蘊含著關于中世紀騎士階層修養教育的豐富細節,這令其兼具修養小說的種種屬性。通過對《帕西法爾》的人物分析,以及和同時期其...
從“修齊治平”到獨善其身——德語修養小說的演變————作者:任衛東;
摘要:德語修養小說最重要的主題是個體在自我成長過程中與世界的關系。從修養小說的特點出發,本文回顧從18世紀末到20世紀初的修養小說發展,并結合同時期的社會、思想和文化發展進程,重點關注歌德的《威廉·麥斯特的學習時代》、施蒂夫特的《晚夏》、凱勒的《綠衣亨利》、黑塞的《悉達多》等幾部不同時期具有代表性的修養小說,分析其修養理念、修養道路和目標的變化,探究在“長19世紀”的現代化進程中,個體與社會關系的變化對...
介于平庸與神韻之間的詩歌——作為青年歌德開路人的約翰·彼得·烏茲與阿那克里翁派————作者:Benjamin van Well;蔣雨峰;
摘要:約翰·彼得·烏茲(Johann Peter Uz)是18世紀備受推崇的詩人,被同時代人譽為德國的賀拉斯。然而在生前他的名聲就已衰退:人們認為他阿那克里翁派的洛可可詩歌過于平庸、缺乏特點。隨著“狂飆突進”詩歌(Sturm-und-Drang-Lyrik)日益取代他的地位,1782年,烏茲本人得出結論:自己作為一個詩人已經過時了。然而他的詩作中也有一些成分得到流傳:青年歌德在他的“狂飆突進”詩歌中沿用...
相關文學期刊推薦
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