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文學期刊 熱度: 時間: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關注()搜論文知識網并非《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期刊的官網或雜志社,為客戶提供期刊征稿、論文發表等中介服務,在客戶與期刊雜志社之間搭建了一座省時、省力的便捷橋梁。本站與《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等上百家同類正規期刊保持著多年的密切合作關系,切實提高客戶期刊發表的質量與效率。通過本站發表論文,客戶將獲得更大的選擇空間、更高的通過率、更快的發表速度、更滿意的服務質量。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期刊簡介: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是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會刊。主管單位是中國作家協會,主辦單位是中國現代文學館,并與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合編。編輯部設在中國現代文學館。
《叢刊》創刊于1979年11月,是全國唯一的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專門性學術刊物,代表著本學科領域的最新與最高研究水平。大量新的專業人才都是通過《叢刊》首次或屢次發表自己的研究成果,《叢刊》為培養這一學科的新生力量做出了貢獻。注重論文的學術性、科學性和當代性,鼓勵獨創性見解,熱情扶持新生力量是《叢刊》的一貫指導方針。
《叢刊》創刊之始,由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與北京出版社合編,北京出版社出版。1985年,改由中國現代文學館與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合編,作家出版社出版。
這一學科的奠基人之一王瑤先生擔任《叢刊》首任主編,第二任是樊駿先生,第三任由吳福輝、錢理群共同擔任,第四任由吳福輝、溫儒敏共同擔任。現任主編為吳義勤、溫儒敏。
經過20多年的努力,《叢刊》已經建立了一支相對穩定的作者隊伍和讀者隊伍,已經成為專業性的交流學術思想和研究成果的全國核心期刊,被《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選用為來源期刊,成為值得中國現代文學研究者、大學中文系師生長久保存的參考書,并在國際學術界享有一定的聲望。
《叢刊》從2005年改為雙月刊,2011年起改為月刊。
投稿須知
一、來稿請直接寄至編輯部,勿寄個人,以免延誤。
二、來稿須未曾在其他刊物發表,并符合本刊稿例格式。非經同意,電子郵件、軟盤、傳真件等不能作為正式投稿方式。
三、寄交打印稿需用A4紙單面打印;寄交手寫稿,需用16開稿紙謄寫清楚,一字(含標點符號)一格。歡迎附電子文本。請在文末標明來稿字數。
四、來稿需有200字以下的內容提要和關鍵詞,并務請用另頁附上:作者姓名、任職機構、通訊地址、郵編、電話或傳真、電子信箱。
五、引文及注釋:
A.作者應對照原著認真核對引文,請勿直接從網上下載引文。
B.注釋采用尾注。必須準確標明
1.作者/編者/譯者;
2.書名/文章題目;
3.出版社;
4.卷期/出版年月;
5.頁碼等資料用阿拉伯數字統一編碼。
C.引文注釋范例:
1.①嚴家炎:《復調小說:魯迅的突出貢獻》,載《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1年第3期。
2.②王瑤著:《中國新文學史稿》,上海,開明書店,1951年1月,第20頁。
六、書評稿需寄一本樣書。
七、來稿一經采用,即付稿酬,并贈樣書。稿酬從2008年起上調為60元/千字。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論文發表目錄:
梁啟超的兩次“歸來”與五四新文學…………………………張弛
“新文學之始基”——從小說創作看蘇曼殊的文學史意義……閆曉昀
蕭紅對左翼文學的融入與疏離………………………………秦林芳
“大眾文藝”與普羅價值主體確立的矛盾…………………方維保
隔岸的觀看——臺灣郭沫若研究一瞥…………………………李怡
鳴網鄭重承諾:
1、搜論文知識網并非各類雜志的官方網站或雜志社,是快速高效發表論文的中介機構,謝絕投遞雜志社的稿件。
2、本站提供服務全面,包括期刊推薦、論文發表、論文寫作等指導服務,如有需要請點擊在線客服人員進行具體咨詢。
3、本站只適當收取維持網站正常運轉的編審排錄費、排版、制作、印刷、郵寄樣刊、發票等綜合費用,無其他額外費用。
4、本站所合作的期刊,均為國家新聞出版總署(www.gapp.gov.cn)認證的正規、合法、雙刊號期刊。
5、本站憑借多年的論文發表經驗,審核、發表成功率高,文章審核通過確認錄用支付費用。
最后,感謝您一直以來對網站及合作期刊《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的關注與支持,我們會認真對待您繁忙之余提出的寶貴意見和建議,我們會再接再厲,與您攜手共進!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最新期刊目錄
論中國當代文學史料研究的誤區與進路————作者:黃發有;
摘要:中國當代文學史料研究存在兩種誤區:一是褊狹化,二是浮泛化。褊狹化是指視野狹窄、方法單一。浮泛化是指浮躁與粗淺傾向。文學史料研究要體現出文學性,如果過度追求向周邊拓展,容易滑向“沒有文學的文學史料研究”。當代文學史料研究不能脫離作品,作家作品史料的挖掘、整理與研究是其根基。文學史料研究還應該重視人文性,聚焦文學和人的生命進程與情感歷程之間的內在關聯。文學性不是封閉的、靜態的、過度形式化的,它應該是開...
能否在“文化公司”中建設“另一種人文精神”?——《編輯部的故事》再解讀————作者:羅雅琳;
摘要:結合王朔等人在“人文精神大討論”中的發言,可將電視劇《編輯部的故事》理解為正式“下海”前的王朔和正在謀求市場化轉型的傳統文藝體制所共同完成的一次試探:在一個兼具“文化公司”和傳統文藝體制性質的集體中,能否誕生出更有效、更切實的“另一種人文精神”?該劇對于“算賬”的回避,既營造了溫馨氛圍,也隱藏了尖銳的經濟問題。劇中“小文化人”的中間位置,既來自1980年代文學榮光的遺留,也與編輯在1990年代文學...
“學中之人”與“人大于學”——中國現代文學學人研究的必要、難度與可能————作者:李浴洋;
摘要:<正>2024年是文學史家、中國現代文學學科的主要奠基人王瑤誕辰110周年。題為“魏晉風度與五四精神”的學術紀念展先后在中國現代文學館、北京大學與山西大學舉辦。1與此同時,北京大學召開了“學人、學科與時代——紀念王瑤先生誕辰110周年學術座談會”。《王瑤畫傳》與新版《王瑤全集》也在同年問世。此時距離王瑤去世已經過去四分之一個世紀。無論是以“魏晉風度與五四精神”概括其人其學,還...
教學、學科建設與學術生產————作者:鮑國華;
摘要:<正>長期以來,對于中國現代文學學人之研究,側重于道統、學派和具體的研究成果。相對而言,教學與學科建設和學術生產之關聯,得到的關注較少。中國現代文學學人,名師輩出,但著力凸顯的,主要是其學術成就以及對碩博士研究生的指導,而非日常的課堂教學。衡量學人的學術貢獻和歷史地位,主要依據其撰寫了哪些重要的學術著作,培養了哪些優秀的碩博士研究生。事實上,作為學科的中國現代文學,擁有教學、科研和人才培養等一系列...
學科史與“小人物”————作者:孟慶澍;
摘要:<正>現代文學學科史的編纂,毫無疑問應該以王瑤、李何林、唐弢等先生為起點和重心。不過,最近學習了王瑤先生的一些著述,發現對于學科的組織與運轉,王瑤先生極具全局意識,他提醒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所做的只是一小部分的具體工作:“但它像一部大機器中的螺絲釘一樣,不只同整體密切聯系,而且是同偉大的目標息息相關的。” 1因此,學科史的撰寫不僅需要“眼光向上”,關注大家巨匠,也應該“眼光...
在“后街”展望未來——“陳映真的意義:臺灣歷史后街與二十世紀”學術研討會綜述————作者:張國鈺;
摘要:<正>陳映真作為著名思想家、文學家,臺灣愛國統一陣營的杰出領導者,其創作成就與思想品格在近年來逐漸引發了學界的熱情關注。2023年5月,中國現代文學館接受陳映真夫人陳麗娜女士的捐贈,入藏了包括手稿、書信、特藏、照片、實物、音像等在內的近4000件陳映真文學資料,并于同年11月舉行陳映真文學資料捐贈儀式、研究計劃啟動儀式及研究座談會,將陳映真文學資料的整理與研究列為文學館的重點工作之一。為進一步利用...
重述城市:城市傳記書寫的世界圖景與現代追問————作者:臧晴;
摘要:作為一種文化現象的城市傳記書寫需要在“世界—中國”“傳統—現代”“城—人”的框架下加以審視。在世界文學的整體視域下,城市傳記書寫是出版行為下“世界史熱”的在地化呈現,也是文學書寫全球本土化的一種有效實踐。城市傳記書寫中的空間以各種形式被反復拓寫,其意義在記憶的交疊術中不斷增殖,具有典型的現代性意義。城市傳記書寫的“重述”性質是全球范圍內“改寫”浪潮的一部分,其目的在于解構經典與再建意義,其精神指針...
古今之變與學科內外——中國現代文學學人研究的視野和方法————作者:宋聲泉;
摘要:<正>討論中國現代文學學人研究,應先明了學人研究的古今之變及其背后“儒林”與“文苑”的升降問題。當人們習慣性地說出“中國文學源遠流長”之類的話語時,習焉不察的是這類言語里的“文學”并非中國固有的“文學子游子夏”中的“文獻博學”之義。這便是魯迅所說的現代中國的“文學”概念“不是從‘文學子游子夏’上割下來的,是從日本輸入,他們的對于英文Literature的譯名” 1。因此,“中...
從學術機構的角度理解學人研究的路徑和方法————作者:冷川;
摘要:<正>在當前的學人研究中,我們關注較多的是研究對象本身,他們的經歷、思路和學術影響,但對他們所在的機構卻關注較少。共和國的學術研究本質上是一種官方的、有組織的學術,和意識形態建設高度同步。平臺的不同——更具體地說就是“系統”和“單位”——很大程度上影響到了學者的視野、自我定位和現實影響力。當前有的研究者特別關注大學和大師,這里面有民國時期學術傳統的影響,可能他們也在有意無意地梳理這條傳承脈絡,并從...
1990年代的“世界”“中國”想象及其反思——以《北京人在紐約》為中心————作者:張晉業;
摘要:《北京人在紐約》是理解1990年代中國“世界”想象與主體認知的重要文本。小說原著提供了具有1990年代特質的個人奮斗神話與“世界”(“美國”)想象的雛形。電視劇以“去政治化”的修辭策略言說出小說隱含的某種民族國家未來發展路徑幻想,也癥候性地暴露出局限。難以自洽的幻想表征著1990年代中國面臨世界格局錯動時的壓力及相關“政治無意識”與“情感結構”的變化。劇中“家庭—祖國”的裝置則為難以被想象消化的情...
新見曹禺抗戰期間兩篇演講考釋————作者:金傳勝;
摘要:1938年的《抗戰劇下鄉——曹禺在聯大演講記錄》、1943年的《史劇與悲劇》是新舊兩版《曹禺全集》未收的集外演講,相關史實也未見《曹禺年譜長編》等著錄。經考證,兩篇分別是曹禺為復旦大夏第一聯合大學、軍中文化工作研究班所做演講的文字記錄。它們再現了曹禺兩次不為學界所知的演講,見證了抗戰時期曹禺以演說形式開展戲劇教育的豐富活動。《抗戰劇下鄉》保存了抗戰初期曹禺對戰時文藝宣傳工作的寶貴見解,《史劇與悲劇...
魯迅的希望與絕望,以及裴多菲的詩翻譯:是“希望之盾”,還是“絕望之劍”?————作者:洪昔杓;李俠;
摘要:魯迅曾以1883年德國雷克拉姆(Reclam)出版社出版的由戈爾德施密特(Goldschmidt)翻譯的德文版詩集Gedichte von AlexanderPet?fi為底本,翻譯并引用過裴多菲的詩歌。本文將魯迅翻譯的裴多菲的詩與德文版及匈牙利原文進行相互比較,揭示了魯迅的散文詩《希望》中出現的各種概念和意象,如“暗夜”與“茫茫的東方”、“絕望”與“希望”、“空虛”與“虛妄”;分析了“希望之盾”...
丁玲小說中的戰爭陰影與交錯體驗——以《太陽照在桑干河上》為中心————作者:郭鵬程;
摘要:土改小說《太陽照在桑干河上》并不是一篇描寫戰爭的作品,卻以相當高的書寫頻率勾勒出戰爭的背景,戰爭的暗線甚至在關鍵節點上幾次主導了暖水屯土改工作的進程。結合新聞報道和回憶傳記來看,小說中戰爭對土改的影響超越了故事原型溫泉屯的實際情況,成為籠罩全篇的“陰影”。這一現象不僅是一種謀篇手法,更源于丁玲遭遇戰爭后的心理創傷與實際土改經歷交錯發生的情感體驗,與同時期《暴風驟雨》《江山村十日》中的戰爭筆墨都有所...
“無窮的遠方”與阿勒泰的三個女人——網劇《我的阿勒泰》的女性敘事與文明風景————作者:趙藝陽;
摘要:網劇《我的阿勒泰》對于李娟“阿勒泰”系列散文的創造性改編卓有成效,于外“反哺”了散文原作的圖書市場并有力帶動阿勒泰文旅產業的跨越式發展,于內演示了一種散文文本影視化改編的先例與有效路徑。主創團隊不僅對張鳳俠、李文秀與奶奶三位女性設計了符合其各自歷史身份與文化經歷的定制化修辭,且通過細膩輕盈的形象塑造和舉重若輕的日常書寫,內嵌著其對于傳統草原文明在與現代性遭遇過程中的復雜態度,從而完成了一種既關切歷...
冷戰與全球化夾縫中的人民話語:丁玲及其國際復出————作者:熊鷹;
摘要:作為最受國際關注的中國作家之一,丁玲自1979年開始的全面復出自然也包括其在國際上的復出:1981年,丁玲受到聶華苓夫婦的邀請赴美。1985年,丁玲親自參與選編的短篇小說集《莎菲女士的日記》由外文局翻譯成了法語和英語。丁玲的國際復出正值中美關系趨于正常化但美蘇冷戰并未在全球范圍內結束之時,因而冷戰范式在文學和文化研究領域仍未完全結束,方興未艾的全球化的浪潮也將進入中國。此時,丁玲在不同場合重述自己...
中國現代文學學人研究的“史料視角”————作者:宮立;
摘要:<正>學者的筆名、學術成果的生產及其傳播過程,手稿、書信、日記等文字性史料,照片、錄音錄像等非文字性史料,“活”史料的采集,學者的編輯、教學、學術組織活動、文學創作,都是中國現代文學學人研究“史料視角”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統計中國現代文學學人的學術成果時,需要注意考證、辨析學者的筆名。中國現代文學學人的筆名,雖然不像中國現代作家的筆名那么“紛繁復雜,千變萬化” 1,但是也...
中國當代作家年譜編纂的學術性問題————作者:徐洪軍;
摘要:隨著當代文學歷史化學術思潮的深入發展,當代作家年譜編纂的學術實踐及其理論探索也已經悄然開啟。因為當代文學歷史化始終面臨著證明自身合法性的問題,所以當代作家年譜的編纂工作要想獲得學術界的認可,必須重視自身的學術性。首先,作家年譜編纂是推動當代文學歷史化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具有重要學術價值。其次,要實現這種價值,就要求撰譜人在搜集材料時力爭做到竭澤而漁,從“網上”“紙上”“地上”三方面著手。選擇材料時...
北平“革命文學”論爭與左翼力量的興起——從《新晨報副刊》到《世界日報·薔薇》————作者:劉文欣;
摘要:1929年下半年,上海的革命文學論爭已趨退潮,北平文壇對此話題卻熱絡起來:北平《新晨報副刊》社論撰述員譚丕謨以“斯徒”筆名在該刊揭起“革命文學”討論,不久《新晨報副刊》發動一場聲勢浩大的征稿,有意識地征召關于革命文學的討論。隨著北平文壇領袖周作人的卷入,這場論爭推向高潮,最終的輿論效果溢出了《新晨報副刊》本身,借此可勾勒北平左翼力量興起的背景,及其與國民革命落潮、日本帝國主義侵略危機等歷史事件的思...
反諷的“自敘傳”與“漫游”的主體——再談郁達夫《沉淪》的主體形象及主體問題————作者:陸敏秋;
摘要:《沉淪》作為中國現代文學初創期的作品,其主體形象與主體問題頗具時代征候與歷史寓言性,也與形式及語言問題互相生成。以真實為代表的“自敘傳”蘊含反諷張力,具體化為主體于不同身份、文化、語言之中的戲擬、扮演與漫游,從而創拓了分裂狀態中的中國現代文學主體形象與主體表達方式。這一勾連著愛欲、國族、西方、東方等多重面影而又極不穩定,趨于“內爆”的主體形象與情感模式,不僅是現代主體、文學與語言自身構造的初期狀態...
青春記痕——名古屋時期的郁達夫與服部擔風————作者:高文軍;
摘要:本文以郁達夫留學日本名古屋時期所作舊體詩為材料,一方面梳理出他的早期文學創作存在著異于小說《沉淪》的憂郁屈辱苦悶等的更為豐富的其他內容,另一方面側重于介紹當時名古屋的漢學大家服部擔風對郁達夫的關懷鼓勵,以及二人之間基于中國古典文學的深厚學養的詩歌唱和往來,意在揭示這一段與日本文人的交往,對郁達夫的文學成長有其不容忽視的意義
相關文學期刊推薦
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