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文學期刊 熱度: 時間:
西北民族研究
關注()《西北民族研究》民族文化雜志,立足西部民族社會、面向全國、與國際學界對話。刊載人類學/民族學、社會學、民俗學有關理論與方法論方面最新成果。涉及到傳統的蒙古學、藏學、維吾爾/中亞學、回族與伊斯蘭文化、佛教文化研究,關照到相關邊疆學、民族學類分支學科、專題研究領域的生態環境、宗教、人口、婦女、文化遺產、語言文字、歷史考古等內容成果。該刊尤重國際民族學最新學術動向和西北民族文字文獻的譯介和述評;規范的田野考察報告。
《西北民族研究》刊物面向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事企業單位等從事人類學/民族學、社會學、民俗學及國際文化交流的科研人員、專家、院校師生、公務人員等相關人員。被CSSCI收錄,是全國中文核心期刊。1996年“甘肅省一級名牌期刊”,2009年“甘肅省優秀期刊”;美國ULRICH’國際期刊指南所收期刊。已故著名社會學家、人類學家費孝通先生曾評價本刊是“專家辦刊、學術水準很高”。
西北民族研究雜志欄目設置
民族學人類學、宗教天地、民俗研究、民族問題與政策、田野調查報告、民族歷史探幽、社會學、學術綜述與動態
西北民族研究雜志榮譽
CSSCI 南大核心期刊(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含擴展版)萬方收錄(中)北大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知網收錄(中)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全文收錄期刊
西北民族研究雜志社征稿要求
(1)作者上傳的稿件成功后,作者會接到系統自動發送的收稿通知;
(2)稿件經初審合格后,作者會收到初審編輯發的稿件接受通知;
(3)作者按照初審編輯的通知到編輯部遞交有關材料;
(4)稿件經復審或專家外審;
(5)復審或外審通過的稿件編修;
(6)稿件由副主編定文發表。
(7)稿件刊出后半個月左右,期刊會寄送到第一作者所在單位(假期順延)。
(8)若作者投稿100天后未收到本刊編輯部的任何通知,可自行處理稿件,并通知編輯部,請勿一稿多投。如不擬刊用,不退原稿,請自留底稿。來稿如涉及保密事項,概由作者本人負責。
閱讀推薦:民族大家庭
《民族大家庭》期刊發表,創刊于1993年,《民族大家庭》雜志社主辦,湖北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主管的雜志。宣傳民族政策,普及民族知識,展現民族風貌,促進民族團結,讓世界了解少數民族,讓少數民族了解世界。
西北民族研究最新期刊目錄
漢唐時期胡樂書寫中的身份認同與民族交融————作者:周楊;
摘要:漢唐史料中有大量關于胡樂的書寫,“胡樂”概念的內涵與外延隨時代語境的嬗變而呈現動態特征。系統梳理這一時期多元文本中的相關記載,可以發現,胡樂書寫本質上是時人基于地域分野、族屬差異及文化傳統對邊疆音樂體系作出的認知性分類。此類書寫從時人的政治身份認同、民族身份認同和社會身份認同三個方面反映出他們的身份認同。這種認同體系的形成,以絲綢之路沿線各民族交往交流為歷史基底,以各民族文化交融為動力,在物質文化...
加拿大國家民族凝聚力建設:問題、路徑與效果評價————作者:周少青;周潔;
摘要:強化國家民族凝聚力是現代多民族國家構建過程中的核心議題之一。加拿大是一個有特殊國家構建歷史經歷的典型的多民族國家。新移民群體的社會融入問題、原住民群體自治與融入的兩難問題以及魁北克法裔民族的分離主義問題,是影響加拿大國家民族凝聚力建設的主要問題或困境。為了鍛造一個具有強大向心力和凝聚力的國家民族共同體,加拿大聯邦政府一方面在整體上推行并不斷反思調整“統一的”多元文化主義政策,另一方面則針對三類少數...
如何推動新時代我國民族問題研究的創新發展————作者:馬戎;
摘要:<正>習近平總書記2021年8月在中央第五次民族工作會議上提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綱’,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要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要在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學習教育中,深入總結我們黨百年民族工作的成功經驗,深化對我們黨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的研究。”[1]2023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提出:“鑄牢中...
邁向以關系為中心的族群研究————作者:馬雪峰;
摘要:<正>以往有關中國各族群的研究,有兩種主要的范式,即蘇聯民族學研究范式與民族國家建設研究范式。在蘇聯民族學研究范式中,中國社會歷史上、現今的各個族群,多被視為具有獨特文化、固定邊界的單一實體。這一范式下的研究,主要致力于按照中國王朝史的框架來描述各個族群的起源、歷史、文化、演化路徑以及與王朝國家之關系,其研究框架受到蘇聯民族學的重要影響,我們可以簡單稱之為“原生論”[1]21-49[2]...
民族地區共同現代化的理論依據與實踐路徑————作者:李俊杰;王怡然;
摘要: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族地區共同現代化的重要論述闡明了民族地區應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以民族平等為前提、以資源稟賦為基礎、以生態文明為支撐、以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為依托實現共同現代化的核心觀點,在理論、實踐和目標層面高度概括了民族地區共同現代化的重要意義。該重要論述指引民族地區根據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大特征——人口規模巨大、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和平發展道路...
中國共產黨中華民族共同體話語體系建設的歷史考察————作者:烏小花;蔣心博;
摘要:中國共產黨中華民族共同體話語體系建設是一個持續動態、多方互構、兼容開放的歷史進程。這一話語體系是在獨立與解放的革命歷程中奠基,在平等與團結的建設時期形塑,在發展與進步的時代進程中豐富,在強國建設的新時代偉大征程中形成的,是一套政治立場堅定、學理意蘊深厚、表達向度多元、傳播更加有效的話語體系,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深沉的情感理解與廣泛的社會認同,成為“立足中國歷史、解讀中國實踐、回答中國問題”的原創...
中日兩國鄉土玩具研究交流史芻議————作者:吳珂;
摘要:鄉土玩具長期存在于鄉土社會中,是中日兩國民俗學及民藝學的經典研究對象之一。中日兩國鄉土玩具研究皆發端于近現代愛好者的收集與收藏,隨后在民間美術與民藝學的審美解釋及民俗學體系內物質文化研究的分析框架中,各自發展為體系化的學術研究領域。文章通過回顧日本鄉土玩具研究簡史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日鄉土玩具研究的交流史,以求還原日本鄉土玩具研究的變遷與中日兩國學界圍繞鄉土玩具研究的相互影響歷程,反思鄉土玩具...
美國國家民族凝聚力建設的三重張力:理念、結構與實踐————作者:譚萌;
摘要:國家民族凝聚力是現代多民族國家內向聚合力與外向吸引力的核心表征,在各國的建設實踐中形成差異化的敘事體系與治理效能。美國國家建設和社會發展深嵌于其多元族群的歷史文化語境中,該國力圖圍繞“美國夢”促進國家團結及社會和諧,并在歷史上開展了肯定性行動等國家民族凝聚力建設實踐。隨著系統性種族歧視的日臻復雜,美國國家民族凝聚力建設的政策目標與實際成效之間的張力更加明顯,面臨治理異化、群體分化、社會參與開放度下...
“膽量”的構建:騰格里沙漠中的男性氣質及其地方性實踐————作者:莎茹拉;
摘要:在騰格里沙漠社會中,“膽量”表面上是對卷入沙漠越野車活動的農牧民男性向導群體駕駛技術和性格特質的評價,實則是以牧區社會經濟冒險所形成的特殊文化規范為前提。圍繞話語與行動的矛盾,在開車、購車、學車等具體實踐中產生的張力,都被內化為具有男性氣質的“膽量”。在膽量的策動下,向導工作蘊含的危險和駕駛過程中可能產生的事故、糾紛、傷亡都被轉化為魅力十足的男性氣質展演。這反映了本地男性農牧民積極適應并創造性地構...
非遺保護與鄉鎮可持續發展——以大嶺鎮草編手工藝促進性別平等的實踐為中心————作者:宋嘉琪;
摘要: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保證,在重構性別觀念、推進性別平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文章以吉林省榆樹市大嶺鎮的“巾幗草編專業合作社”為個案,從“以社區為中心”的視角出發,聚焦非遺保護在促進地方性別平等方面發揮的作用,從基層民眾的立場考察我國非遺保護20年為一個普通的鎮帶來的變遷。研究發現,非遺保護在挑戰性別刻板印象、流轉家庭分工和構建女性自我認同等方面推進了性別平等,但也應警惕非遺保護實踐在深層...
“國潮”背后的都市民俗學之思:傳統文化的韌性與價值傳承————作者:徐贛麗;劉言;
摘要:“國潮”作為都市中傳統復興的重要表現形式,彰顯了傳統在都市文化語境中的韌性和發展潛力,為都市民俗學提供了新的研究資源。在國家政策的扶持、懷舊風尚的推動以及大眾傳媒的助力下,傳統文化并未被動消逝,而是通過適應性轉化與創新,展現出新的生命力。深入分析“國潮”現象的產生背景和內在動因,有助于我們揭示傳統文化在都市中獨特的傳承路徑與轉型機制,并進一步探討文化韌性在現代社會中的具體實踐形式。這一議題不僅呈現...
“理性”抑或“德性-得性”?——鄉村振興的文化屬性調適————作者:彭兆榮;
摘要:我國當下正在實施的鄉村振興戰略,是一個守正創新、繼往開來的工程。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我國一批有良知的知識分子發起的“鄉村建設運動”,借用西方的“理性”概念對傳統的鄉村進行教育和改造;這一運動雖然失敗了,但留給我們一筆值得借鑒的遺產。完全采用西方的經驗而中華文明基因缺場,是這一運動失敗的重要原因,這啟示我們進行鄉村建設就需要繼承中華文明的根基和文化屬性。那么,我國傳統道德文化的基本屬性是什么?作者...
以“兩個結合”引領中華民族共同體話語體系建設————作者:金炳鎬;蓋守麗;
摘要:在新時代強國建設和民族復興的新征程中,加快形成中國自主的中華民族共同體話語體系是一項具有重大理論價值和深遠實踐意義的重要任務。“兩個結合”為中華民族共同體話語體系建設指明正確方向,提供內在依據,明確路徑方式。中華民族共同體話語體系建設,必須立足于中國共產黨百余年來在偉大社會實踐中總結的歷史經驗,深刻把握百余年來中國共產黨以“兩個結合”推動理論創新的歷史邏輯和基本特征;必須堅持用“兩個結合”的科學方...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主體建設意蘊————作者:郝亞明;蒲長春;
摘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兼具民族工作與主體建設的雙重意蘊。所謂民族工作意蘊,是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所謂主體建設意蘊,是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構建實踐主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政策起點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但其最終的指向應該是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中國式現代化等系列歷史使命進行主體建設準備。立足中華民族政治話語宏觀體系來深入挖掘鑄...
遠古洪水記憶和族源神話的播遷——以滄源巖畫與馬家窯彩陶的關聯性為中心————作者:韓高年;楊麗瓊;
摘要:滄源巖畫最早產生于距今3800年至2700年之間。滄源巖畫群所在的藏彝走廊,不僅是早期多民族遷徙的通道,也是多類型文化流播的路徑。瀾滄江流域是藏彝走廊上重要的流域通道之一,滄源巖畫群位于瀾滄江流域的中后段,其產生的時代顯然在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之后,其與西北地區的彩陶及器物圖像存在許多相似之處。通過對比滄源巖畫的主題和考古文化信息,結合早期由西北到西南走向的人口遷徙、文化流動以及洪水神話傳說的播遷...
數字·網絡·算法:數字時代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研究————作者:王偉;丁怡;
摘要:數字時代,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新階段和新機遇。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對中華民族共同體帶來的風險與挑戰逐漸增多,中華民族共同體的主體意識和韌性機制需要進一步強化。窄化甚至異化的數字媒體平臺造成中華民族共同體的主體意識離散,數字技術運用帶來的數字平等、數字安全、數字倫理問題致使中華民族共同體的韌性機制受限。以數字技術賦能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可從三個層面推進:提升中華民族共同體成員的數字適應力,彌合認知差距...
文化張力抑或社會共生——再思西南邊地多民族教育轉型的邏輯————作者:譚同學;蘇保明;
摘要:現代教育在西南邊地芒市壩區快速發展,主要得益于農業生產機械化將作為半勞動力的青少年解放出來。隨著邊民生計的多樣化及邊民的日常生活與外界的聯系日益緊密,現代科教知識日益變得重要。此前西南邊地學生輟學率高,原因既非貧困導致的讀書“無用論”,也非擔心傳統文化斷裂,更非西方“國家與社會”理論視野下所謂地方社會與國家保持距離,或以民族為單位的教育資源競爭等教育張力。邊民轉而重視現代教育,恰恰是因為他們需要借...
主人感還是客人感?——認同融合與鄉村民宿創客的可持續創業————作者:李燕琴;李晨陽;張相文;
摘要:鄉村民宿創客是兼具“主人”和“客人”雙重身份的文化中間人,其可持續創業成功與否關系到鄉村高質量發展。研究基于認同融合理論,選擇廣西特色民宿集群為案例地,運用半結構訪談法和主題分析法,探究鄉村民宿創客如何通過文化中間人的身份認同促進多元認同融合,從而激發其可持續創業行為。研究發現:(1)鄉村民宿創客同時追求顯性經濟目標與隱性文化目標,展現出雙重創業動機;(2)鄉村民宿創客的文化中間人身份認同激發了其...
從研究式保護到生命力振興——非遺保護中政府、學者與社區、群體的互動————作者:彭牧;
摘要:遺產界定與保護的方式,體現著當代社會對待過去時代文化傳統的方式、態度及其變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將非遺保護實踐的主體認定為社區、群體和相關個人,體現了遺產保護模式的重大變遷。文章通過將《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保護模式的產生置于20世紀文化與發展關系的思想史與話語史脈絡中,力圖揭示其與20世紀70年代出現的內生性發展觀的深刻關聯。文章通過梳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及《實...
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體系中的民族交融觀及其重大意義————作者:朱軍;金麗;
摘要:以“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為核心概念的民族交融觀,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體系和話語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民族交融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關鍵途徑和實踐載體。只有在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體系中分析民族交融觀的組成要素、價值原則和結構支撐,才能深入理解民族交融觀的創新性和發展性。民族交融觀之于多民族國家建設的功能定位和重大意義,具體體現為與中華民族共同體凝聚目標的耦合性,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價值共同性以及...
相關文學期刊推薦
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