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文學期刊 熱度: 時間:
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
關注()《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雙月刊)創刊于1978年,由南京藝術學院主辦。
《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一直重視刊物的學術品位,宏揚傳統藝術,關注當代藝術,探索藝術教育改革之路。刊物發表的文章被中國人大《報刊復印資料》收錄甚多。主要反映學院科研、創作和教學成果,廣泛吸收校外專家、教授和研究生來稿,開展學術研究和交流,促進科研、創作和教學改革。面向社會各個相關高校及單位的讀者,擁有大量的閱讀群體。
《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被北大2004版核心期刊、北大2008版核心期刊收錄。獲得2005年榮獲中國大學書籍藝術評獎整體設計銀獎。
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雜志欄目設置
理論與批評、藝術史與藝術藝考古、美學與藝術學研究、學術爭鳴、高等藝術教育理論研究
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雜志榮譽
CSSCI 南大核心期刊(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含擴展版)萬方收錄(中)上海圖書館館藏北大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國家圖書館館藏知網收錄(中)維普收錄(中)全國中文核心期刊
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雜志社征稿要求
文稿要求
(一)基本要求來稿要求題材新穎、內容真實、論點明確、層次清楚、數據可靠、文句通順。文章一般不超過5000字。投稿請寄1份打印稿,同時推薦大家通過電子郵件形式投稿。
(二)文題文題要準確簡明地反映文章內容,一般不宜超過20個字,作者姓名排在文題下。
(三)作者與單位文稿作者署名人數一般不超過5人,作者單位不超過3個。第一作者須附簡介,包括工作單位、地址、郵編、年齡、性別、民族、學歷、職稱、職務;其它作者附作者單位、地址和郵編。
(四)摘要和關鍵詞所有論文均要求有中文摘要和關鍵詞,摘要用第三人稱撰寫,分目的、方法、結果及結論四部分,完整準確概括文章的實質性內容,以150字左右為宜,關鍵詞一般3~6個。
閱讀推薦:藝術市場
《藝術市場》文化藝術期刊,創刊于2002年,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主管的大型藝術品投資期刊。回顧改革開放以來發展起來的中國藝術品市場,市場雖在不斷發展繁榮,機制在不斷健全完善,但卻缺少一本面向廣大藝術晶投資者的集權威性、實用性和服務性于一體的藝術品投資專業性期刊。隨著《藝術市場》雜志的創刊,中國藝術品投資和收藏者于是有了一本可以用作“投資收藏指南”的自己的期刊。目前,《藝術市場》雜志的影響正逐步擴大,發行量在逐步增加,并日益受到海外中國藝術品投資收藏界的關注。
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最新期刊目錄
風格與風險的對抗:對喬賽亞·韋奇伍德與碧玉炻器的再解釋————作者:周志;
摘要:18世紀70年代,喬賽亞·韋奇伍德推出了碧玉炻器系列。對這一人與一物之間關系的解析,可以探究工業革命時期制造商們在推出一款新產品及產品迭代過程中選擇策略和手段時的心理動機。碧玉炻器是韋奇伍德在無數次試錯后最終確定下來的一種選擇。支撐著甘冒風險的韋奇伍德的,是工匠出身的他對產品工藝品質與審美風格的堅持
從文藝復興到現代設計:Disegno的歷時語義發展————作者:馮莉絲;
摘要:Disegno是文藝復興時期的核心藝術概念,其歷時語義在14世紀至17世紀經歷了顯著變化。文章通過分析老普林尼、琴尼尼、阿爾貝蒂和瓦薩里的理論,發現disegno逐步從簡單技藝演變為具有深厚美學和形而上意義的關鍵術語。隨著工業革命和現代設計的興起,disegno的語義擴展為“design”,其應用領域超越了傳統藝術,成為現代工業和視覺設計的基礎
園林中“堂”的形象研究————作者:楊曉;梁雯;
摘要:中國傳統語境下的“形象”概念,一方面涉及可見的物質形式,另一方面強調主體的認知與感受。文章分別從園林中堂的“形”——建筑形式及其在園林布局中的作用與影響,“象”——園主個體的想象、情感與體驗,以及“形”與“象”相互作用下建構的時空語境三個方面討論中國古典園林中“堂”的相關問題
日本中世庭園和樣與唐樣之辨————作者:何曉靜;
摘要:造園學界有個較為明確的定論:日本在中世室町時期確立了典型的枯山水樣式。枯山水石組險峻且高遠,可在方寸空間里表達崇山峻嶺之感。這種樣式區別于平安時期以來以《作庭記》為代表的平緩柔和、具有強烈和風貴族氣息的特征,是日本庭園發展過程中的一次重大轉變。日本庭園中和樣、唐樣的說法便源于立石風格的轉變,日本造園風格受中國引入的高遠立石手法影響并不斷演變,形成二者并存的局面
田園想象:新媒體視域下無文字民族的文字景觀——基于西南地區某苗族蠟染傳習所的田野調查————作者:王宏燕;
摘要:新媒體所刻畫的“田園生活”景象,遮蔽了實際的生產事實,鞏固和維持了大眾對少數民族的刻板印象,以致非遺敘事失去了多元本質,呈現出一個單向度的媒介景觀。即便如今影像形式日益豐富,有文字社會對他民族文化的理解,由于缺乏體驗感仍主要依賴于本民族文字。文字把持著“理解”的話語權,且從未停止過對圖像意義的爭奪
平面的深邃:民間剪紙與立體主義新論————作者:李硯祖;李瀚;
摘要:文章以中國農民王桂英剪紙藝術中的空間構成與連續性為對象,結合立體主義藝術的平面性本質,闡述當代藝術的內在性及其意義,揭示長期以來被遮蔽的民間藝術、裝飾藝術的獨特價值
非遺晉式彩樓的流變與禮俗互動研究————作者:趙宇耀;張小開;
摘要:探究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晉式彩樓當下流傳的五種形式,結合地方志的記載,歸納出晉式彩樓的特征,試圖對晉式彩樓進行溯源研究,并研究其“禮”與“俗”的關系。晉式彩樓追溯到源頭應為東漢時期的棚類構筑物,出現在東漢首都洛陽地區;晉式彩樓的流變過程還呈現出禮俗分立、禮俗共賞、由禮入俗和禮俗互動四種關系
刊前絮語
摘要:<正>在人工智能技術深刻介入藝術領域的今天,美術、設計的理論與實踐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變革。AI時代下美術、設計史論研究的范式轉型,以及藝術創作如何在與技術的對話中延續人文精神、探索新生的可能已成為我們當下不得不面對的話題。美術史論研究歷來注重對傳統藝術脈絡的梳理與解讀,而在AI時代,其方法論正面臨著挑戰,同樣也伴隨著機遇。例如,西方藝術史學界曾通過青銅器等文物重構中國藝術史認知,今天我們則需以跨學...
生前與身后:歐陽修《集古錄》所見金石活動考論————作者:顏景波;
摘要:“愛其辭翰”是歐陽修進入金石世界的最初動因,其對金石文獻“何以不朽”與“傳古”的思考,推動了《集古錄》的生成。同時,拓本的收集、展示及相關經典化活動也表明了他對金石收藏之風興起的影響。歐陽修故后,其《集古錄跋》墨跡也在遞藏中產生影響,品鑒者在卷后題識,形成了時空上的對話活動——“紙上聚會”
羅尗子早期廣西藝術活動與篆刻作品考察————作者:曾慶勛;
摘要:羅尗子曾任教于南京藝術學院美術系,在書畫、篆刻領域卓有成就,但當前研究并未涉足其早期在廣西一帶的藝術活動。通過對1949年前后報刊文獻資料的爬梳,及對羅尗子早期篆刻作品的考察,可探究其早年走上藝術學習道路的緣起,梳理出其在廣西所參與的藝術展覽活動,并考證其以篆刻作品所串連起的廣西師友關系
《景定建康志》之《皇朝建康府境圖》研究————作者:宋憶萌;
摘要:《景定建康志》中的《皇朝建康府境圖》采用計里畫方的繪制方法,是可考的中國古代最早使用該繪制方法的地圖之一。針對該代表性地圖,從數學要素、地圖載負量、制圖方法、表示方法等方面進行研究,透過圖中地理景觀與城市空間的表達,探索南京的城市格局、人文意蘊以及中國古代早期傳統繪圖方式的科學性
物之疊加與藝術史書寫——由法蘭西古跡博物館引發的思考————作者:孔令偉;
摘要:博物館是現代思想、現代文化的“歷史加速器”,正是在物的疊加與“碰撞”中,我們生出了無限豐富的文化聯想。這種聯想無法用已有的歷史經驗、歷史文本覆蓋,且時時含有被引導、被設計的成分。普通觀看者往往會對博物館藏品給出單向、混亂的解釋,因此,博物館也成了挑戰、檢驗現代理性,催生現代藝術史學的重要場所
古羅馬神話風景畫中的連續敘事與非連續視角————作者:陳初露;
摘要:在古羅馬藝術中,羅馬人運用連續敘事法創作了大量第三風格的單板神話風景畫作為室內裝飾,這既傳達了故事信息,也展現了羅馬人對希臘文化的繼承與創新。這種敘事法在遵循古代藝術家固有構圖模式的情況下,使畫面出現了非連續視角,這種敘事晦澀歸因于一種有意的不完整,與藝術家在創作中的主觀性以及讓觀眾參與讀解畫面有關
采借與認同:蒙自彝族尼蘇、姆基和壯族土僚女性服飾藝術的比較研究————作者:李軼瀟;吳波;
摘要:紅河蒙自的彝族尼蘇、姆基和壯族土僚的服飾在融合嬗變后呈現外界難以分辨的混淆之勢。通過聚焦三個族群的女性日常服飾,依據田野調研資料,探討三者于服飾造型、色彩和配飾的共性中存在的差異性及裝飾紋樣和頭飾穿戴在差異性中的共性,歸納服飾形成的特點和路徑,解讀三者彼此相融卻又保有各自族群特征的服飾藝術現象
分離與提純:柏林畫家的單人形象紅繪作品————作者:周元;
摘要:文章圍繞柏林畫家創作的單人形象的紅繪作品,首先對學者歸類陶繪藝術家的方法進行描述和討論,然后對柏林畫家的單人形象紅繪作品進行分析,揭示其通過人物數量、人物安排、裝飾三個方面的“分離”,走向純粹單一的表達,從而實現“提純”的過程
現當代中國油畫戲曲人物的圖式演變及其文化意義————作者:殷群;
摘要:圖式在油畫戲曲人物的表現中,通過創作觀念的更新、形式語言的創新、表現方式的多樣化、藝術媒介的拓展和文化意義的深化,成功地體現了鮮明的時代性。文章基于對現當代代表性戲曲人物油畫名家的創作方式、風格的多樣性解析,橫向比較、縱向梳理其圖式表現及時代演變軌跡,嘗試探討這一現代藝術實踐形式承載的文化意義和時代發展走向
18世紀中后葉荒政背景下揚州園林的發展流變————作者:郭以德;
摘要:18世紀中后葉,揚州園林在水災的特殊背景下得以繁盛,并形成“水土豐沃”與“清雅幽勝”的顯著特色,這一現象未得到充分關注。通過梳理18世紀中后葉揚州水災及災后荒政救災史料,結合圖文信息開展關聯分析,著重探討荒政背景下的揚州園林發展與特色,旨在補充園林史論研究視角的不足,并為當今景觀設計提供可行性借鑒
北宋初栴檀釋迦瑞像的摹刻與吳越地區造像關系探微————作者:張書彬;
摘要:北宋初日本僧人奝然的來華巡禮活動,是中日佛教交流史上的重要事件。目前學界對于奝然在臺州摹刻栴檀釋迦瑞像與北宋初年吳越地區佛教造像傳統之間的聯系,尚未給予足夠關注。對日本清涼寺藏栴檀釋迦像的具體造型特征及裝藏胎內納入品的深入分析,可以為理解中日佛教藝術交流與吳越地方造像風格的互動提供新的研究視角
圖式的延續與變化:炳靈寺第169窟維摩詰圖像再認識————作者:王一潮;
摘要:炳靈寺第169窟第10、11、24號壁畫的菩薩式維摩詰呈現為“立姿”“躺臥”和“并坐”三種姿態,“并坐”圖像結合了示疾、問疾、辯法情節。維摩詰與文殊左右對稱的形式與本土二分的儀禮方位觀念有聯系,主賓溝通交流的“問疾辯法”圖式也與中國文化“會客清談”的記憶圖像契合。外來三尊式與并坐式圖像在以后不斷被復制、改編和增飾
莫高窟第249窟窟頂動物及山巒圖像溯源研究————作者:張東輝;
摘要:敦煌莫高窟動物與山巒圖像種類繁多,繪制技法新穎。尤以西魏第249窟、第285窟為代表。其中第249窟的窟頂壁畫在吸收外來佛教藝術的同時,融合了漢魏以來中國傳統的思想及表現手法,形成了獨特的窟頂壁畫裝飾風格。該窟窟頂動物及山巒圖像與整個洞窟緊密相連,探究其起源與演變過程對洞窟認識的完整性具有重要意義
相關文學期刊推薦
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