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文學期刊 熱度: 時間:
公共藝術
關注()《公共藝術》上海藝術期刊,創刊于2009年,是由上海書畫出版社有限公司主辦的國內第一本公共藝術雜志。雜志于2009年7月出版發行,為雙月刊,112頁全彩印刷。
《公共藝術》以聚焦國內外公共藝術活動,傳播公民美學思想,刊布公共藝術研究成果,載錄世界各地公共藝術奇觀,報道在公共文化領域有影響的熱點人物為辦刊宗旨。追求理論探討與事實描述相結合、學術性與可讀性并重的辦刊風格。
公共藝術雜志欄目設置
公共藝術活動、公民美學思想、公共藝術研究成果、公共藝術奇觀、公共熱點人物
公共藝術雜志榮譽
上海圖書館館藏國家圖書館館藏知網收錄(中)維普收錄(中)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全文收錄期刊
公共藝術雜志社簡介
1、公共藝術文稿應資料可靠、數據準確、具有創造性、科學性、實用性。應立論新穎、論據充分、數據可靠,文責自負(嚴禁抄襲),文字要精煉。
2、公共藝術姓名在文題下按序排列,排列應在投稿時確定。作者姓名、單位、詳細地址及郵政編碼務必寫清楚,多作者稿署名時須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接錄稿通知后不再改動。
3、文章要求在2000-2400字符,格式一般要包括:題目、作者及單位、郵編、內容摘要、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等。文章標題字符要求在20字以內。
4、文章中的圖表應具有典型性,盡量少而精,表格使用三線表;圖要使用黑線圖,繪出的線條要光滑、流暢、粗細均勻;計量單位請以近期國務院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計量單位》為準,不得采用非法定計量單位。
閱讀推薦:南京藝術學院學報
《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一直重視刊物的學術品位,宏揚傳統藝術,關注當代藝術,探索藝術教育改革之路?锇l表的文章被中國人大《報刊復印資料》收錄甚多。主要反映學院科研、創作和教學成果,廣泛吸收校外專家、教授和研究生來稿,開展學術研究和交流,促進科研、創作和教學改革。面向社會各個相關高校及單位的讀者,擁有大量的閱讀群體。
公共藝術最新期刊目錄
試論袁運甫的公共藝術的協商性————作者:劉洋;
摘要:隨著改革開放帶來的文化交流,公共藝術走向日常。城市的多元化帶動了公共藝術的多元化,公共藝術也迎來了多方面的變革與發展,民眾的主體性凸顯出來,藝術家以交流協商的方式探討社會議題和開展藝術創作。本文通過袁運甫公共藝術的多項學術成果和實踐的個案闡釋,從環境藝術、地方城市建設和藝術發展三個層面,討論公共藝術的協商性,論述公共藝術在新的社會場景中不斷重構其概念和領域,從而適應多類型的主題場景,以此完成對藝術...
從傳統到現代:1929年西湖博覽會壁畫藝術————作者:牡丹;
摘要:1929年西湖博覽會壁畫不僅是20世紀前期中國壁畫藝術實踐的重要案例,也是中國公共空間城市景觀研究的一次大膽嘗試。西湖博覽會壁畫依托于博覽會建筑,由留法主攻建筑與圖案的劉既漂承接設計,充分體現出他所倡導的“美術建筑”觀念——建筑有其本體的美感基礎。壁畫在“美術建筑”中屬于建筑美感的一種表現形式。本文通過研究西湖博覽會建筑中的壁畫案例,進而討論20世紀初期中國對于現代壁畫的接受與實踐
借景與造境:地方性知識視域下的鄉村藝術設計————作者:謝亞平;盧楓;
摘要:在全球化浪潮下,“地方性知識”因其“多元化”的理論立場而備受關注。作為一種典型的“小傳統”類型,地方性知識是生產、生活經驗的規律性總結與呈現,以文化遺存的形式展現出多樣的存在形態,成為近年來鄉村文化發展中不可或缺的資源。為了拓展鄉村遺產的當代價值領域與活化文脈傳承,為鄉村振興提供有力支撐,本文采用了案例分析的方法,以“借景”與“造境”的雙重鄉村藝術策略和社會實踐,闡明“借與造”“景與境”的敘事邏輯...
關系設計:面向地域共生的兒童生態美育模式研究————作者:趙欣;張朵朵;
摘要:近年來,關注人地關系的生態美育在各地興起,延續了設計人類學對于動態設計過程的關注,深刻影響著兒童生態美育模式的發展。本文從設計階段特征與地域共生目標出發,揭示了兒童生態美育中關系設計介入的作用基礎與發展潛力。隨后,借助關系設計框架,本文歸納出三類面向地域共生的兒童生態美育發展新模式,并結合案例分析不同模式下關系設計介入的作用和路徑,其中感知、共創與思辨是關系設計塑造人地關系的重要節點
社會創新設計中的價值共創:對象、行動與結果————作者:劉夢非;劉奕君;康兆一;
摘要:二十余年的探索和實踐證明,設計思維及設計學方法在應對多樣、復雜、迫切的開放系統中各層級復合問題時是有積極作用的,也逐步形成了當前的社會創新設計思潮和實踐。本文通過三個典型案例,剖析社會創新設計項目的“發現—共有—創造”的價值共創模式,從對象、行動與結果三個層級,認知、需求、動機、技術、資源及社會關系六個層面,探討價值共創的底層邏輯,為面向未來的社會創新設計提供新的視角和思路
公眾轉向:交叉視野下的“公共藝術”研究————作者:唐靜菡;
摘要:當下公共藝術已經脫離了傳統藝術的范疇,并且在其他學科中也展現出類似公共藝術的實踐。因此,亟需對公共藝術的范圍與邊界進行重新界定。本文通過比較研究設計和藝術中的“公眾轉向”現象來說明學科間的共通之處,認為應當在更廣闊且開放的“公共藝術”平臺上來解讀日漸復雜的公共藝術實踐
社區化的空間轉向:多元語境下城市公共空間的衍變與再生————作者:徐明松;
摘要:社區化已然是當下藝術介入城市和公共藝術發展的重要方向。同時,在當代城市社會變革以及多元語境下,作為公共藝術載體的城市公共空間從內涵和外延發生了一系列變化。本文從藝術介入城市和公共藝術的發展態勢和走向、作為社會介質空間的當代城市公共空間形態描述、城市更新背景下城市公共空間語義的衍變和案例佐證三個維度,闡述當代城市公共空間社區趨勢化特征,希望通過社會設計的工具和方法,從動態和不同的社區組織形態和理念出...
公共藝術在城市更新中的核心作用:以倫敦國王十字地區重建計劃為例————作者:唐天衣;
摘要:城市更新是對城市中陳舊、功能退化或環境惡劣的區域進行重建、改造和提升,以實現城市空間結構優化、功能升級和環境改善的過程。本文展示了倫敦近二十年來最大規模的城市更新項目——國王十字地區的重建計劃,公共藝術在此過程中發揮的四個方面的重要作用,探討了這些藝術干預如何有助于激活城市空間、增強社會參與和提升文化價值等,為城市更新帶來積極作用
編者語————作者:曾成鋼;
摘要:<正>“社會設計”是近年來的熱點話題。社會設計與公共藝術有很多共通之處,在思維模式上都試圖探索藝術與社會的關系、藝術的社會價值;在目的和意義上都是用藝術、創意設計的方式來探索解決社會問題,為社會發展賦能;在方式上都有著多元的手段和途徑。近年來,公共藝術的研究與實踐一直試圖探索新的路徑與方式。所以,本期專題聚焦“社會設計”,邀請設計領域的研究者和實踐者來分享社會設計的研究方法、實踐經驗,試圖為公共藝...
“社會設計”中社會與設計的關系解讀————作者:吳雪松;涂宇萱;
摘要:<正>進入21世紀,全球面臨的社會問題日益復雜,包括經濟不平等、環境退化、人權問題、老齡化等多個方面。這些社會挑戰需要新的解決方案,而傳統的設計方法往往難以有效應對這些問題。因此,亟須一種新的設計思維與方法化解社會面臨的問題。隨著設計師對社會責任認識的提高,更多的設計實踐開始關注社會影響和社會正義。許多設計師和學者認為,設計不應僅限于創造美觀和功能性產品,滿足顧客需求,更要重視對社會的貢獻,推動社...
2024年度總目錄
摘要:<正>~
新起點————作者:曾成鋼;
摘要:<正>~
公共雕塑建設的“上海新模式”:從“黃浦江濱江雕塑藝術展”談起————作者:曾成鋼;閆坤;
摘要:2024年8月,“黃浦江濱江雕塑藝術展”在上海中華藝術宮舉行,在當今城市雕塑由增量轉向存量發展的背景下,此次展覽是多方共同探索如何以雕塑藝術促進城市更新的重要案例和階段性成果。“黃浦江濱江雕塑藝術展”圍繞上海加快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發展定位展開,由政府與學術團體合作,通過一系列新觀念、新技術與新形式,嘗試建立雕塑介入上海城市空間的新模式,探索一條城市文化藝術高質量發展的公共藝術新路徑
設計的社會轉向:西方社會設計二十年————作者:戎筱;娜斯塔希雅·斯維亞特洛娃;
摘要:21世紀初,社會設計成為西方設計領域的一個新的趨勢。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西方社會設計呈現出三個主要階段,即從反思商業設計、聚焦社會問題,轉變為重視改變社會關系的設計過程,再轉變為直面社會問題的系統性和復雜性。這反映了社會設計師在不斷實踐的過程中,對社會問題的認識不斷深入,從而將自身的定位從問題解決者變成了問題提出者,將設計的對象從物轉向社會關系,將設計的目標從尋求當下的解決轉向尋求長遠的變化
“展覽哥倫布”:藝術基金支持下的社區藝術項目————作者:孫婷;丁路 ;
摘要:城市現代遺產是諸多城市社區活力再生的源泉,可以提升社區居民的生活幸福指數和文化歸屬感。然而,諸多城市在快速更新發展的過程中,過于注重自上而下的大規模規劃、更新,忽視了“以人為本”的城市發展理念。本文旨在通過藝術基金支持下的社區藝術實踐,探討美國哥倫布市在激活城市現代遺產和社區活力再生方面的成功經驗,重點是以基金會作為協同創新的平臺所倡導的公眾參與下的多方努力,為延續社區的現代建筑文化和打造居民青睞...
藝術介入與傳統復興:青田計劃呈現的鄉村建設路徑————作者:蘭娟娟;
摘要:<正>以渠巖為代表的藝術鄉建通過對民國鄉建理論、西方社會科學理論及其方法論和文化遺產研究等的反思,強調藝術鄉建區別于簡單的鄉村改造、鄉村治理和鄉村經濟發展,是在尊重鄉村文化傳統和村民訴求等的基礎上溫和地復蘇鄉村社會的活力。(1)同時,該路徑強調藝術家借由藝術途徑介入鄉村,參與觀察并理解鄉村的文化傳統與社會組織,憑借藝術審美與村民等主體形成良性互動,共同建設鄉村而使其在現代社會...
從公共領域到公共情感:數字時代公共生活的情感轉向————作者:郝強;溫家軒;
摘要:本文探討了從傳統公共領域到數字時代公眾情感的演變,以及情感計算和算法文化如何重塑公共情感和公共領域的未來。通過對哈貝馬斯、阿倫特和桑內特的“公共領域”概念的分析,揭示了情感在塑造公共議題和社會凝聚力中的復雜角色。隨著數字媒體的興起,“情感公眾”作為一種新的社會力量,通過社交媒體平臺的廣泛參與并建立情感聯結,拓展了傳統公共領域的邊界,情感計算和算法技術的出現對個體情感表達和公共情感空間也產生了新的影...
從舊工業區到城市文化創意空間:合柴1972文創園的更新改造————作者:徐雅琴;
摘要:從20世紀末開始,國內外廣泛展開了利用舊工業遺存塑造城市文化創意場所的城市空間轉型實踐,引起了廣泛的學術和社會關注。近年來,藝術氛圍薄弱、資金不足的國內非一線城市也開始推動舊工業區向城市文化創意空間轉型,形成了一系列有益探索和積極經驗,但相關的研究卻不足。本文選取較為成功的合肥合柴1972項目為案例,系統地分析了該項目政企合作的轉型模式、多尺度新舊結合的更新手法以及藝術介入和多元活動的運營策略,從...
編者語————作者:曾成鋼;
摘要:<正>情感,作為人類經驗的核心組成部分,不僅塑造了個體的內心世界,也在公共領域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藝術,作為情感表達的重要媒介,其與情感的互動關系值得我們從學術的角度進行深入挖掘和前瞻性思考。本期專題聚焦“公共情感”,邀請四川美術學院周彥華教授共同策劃,匯集了一批青年學者的研究成果,涵蓋了美學、社會學、藝術學、文化研究等多個領域,旨在從情動理論和實證研究出發,探討情感如何超越個體層面,在公共領...
情動,身體與藝術史————作者:張晨;李昕蔚;
摘要:在“情動轉向”的學術背景和情感研究的理論框架下,本文試圖將“情動”概念與藝術問題相連接,探討情感理論作為藝術史研究思想與方法的可能性。在對斯賓諾莎哲學的解讀中,德勒茲將情感還原為身體力量的流變,在其中如何發揮情感的主動力量,決定了一個身體能做什么;進而他在弗朗西斯·培根的繪畫中發現了一種充滿力量的“無器官的身體”。于是,德勒茲將斯賓諾莎的詰問“身體能做什么”轉化為了“身體-藝術能做什么?”,并將情...
相關文學期刊推薦
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