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文學期刊 熱度: 時間:
草原文物
關注()《草原文物》蒙古文物考古雜志,由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廳及內蒙古考古博物館學地主辦的文博專業刊物,是內蒙古文博界集資料和研究成果的主要發表園地。
草原文物雜志欄目設置
專題研究、人物研究、研究述評、書評
草原文物雜志榮譽
萬方收錄(中)上海圖書館館藏國家圖書館館藏知網收錄(中)維普收錄(中)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全文收錄期刊
草原文物雜志社簡介
(一)草原文物基本要求來稿要求題材新穎、內容真實、論點明確、層次清楚、數據可靠、文句通順。文章一般不超過5000字。投稿請寄1份打印稿,同時推薦大家通過電子郵件形式投稿。
(二)草原文物文題文題要準確簡明地反映文章內容,一般不宜超過20個字,作者姓名排在文題下。
(三)作者與單位文稿作者署名人數一般不超過5人,作者單位不超過3個。第一作者須附簡介,包括工作單位、地址、郵編、年齡、性別、民族、學歷、職稱、職務;其它作者附作者單位、地址和郵編。
(四)摘要和關鍵詞所有論文均要求有中文摘要和關鍵詞,摘要用第三人稱撰寫,分目的、方法、結果及結論四部分,完整準確概括文章的實質性內容,以150字左右為宜,關鍵詞一般3~6個。
(五)標題層次一級標題用“一、二、……”來標識,二級標題用“(一)、(二)、……”來標識,三級標題用“1.2.”來標識,四級標題用“(1)、(2)”來標識。一般不宜超過4層。標題行和每段正文首行均空二格。各級標題末尾均不加標點。
(六)計量單位、數字、符號文稿必須使用法定的計量單位符號。
(七)參考文獻限為作者親自閱讀、公開發表過的文獻,只選主要的列入,采用順序編碼制著錄,按其文中出現的先后順序用阿拉伯數字編號,列于文末,并依次將各編號外加方括號置于文中引用處的右上角。書寫格式為:作者.文題.刊名年份;年(期):起始頁.網上參考材料序號.作者.文題網址(至子--欄目).上傳年月。
閱讀推薦:四川文物
《四川文物》自創刊以來,堅持學術性、知識性、資料性兼顧的辦刊宗旨,積極宣傳黨的文物法和文物相關政策,交流信息和研究成果,傳播文物知識,提高讀者對文物的鑒賞水平,熱忱為廣大讀者服務。
草原文物最新期刊目錄
陜西旬邑縣孫家遺址兩座先周時期陶窯的發掘————作者:豆海鋒;吳梓煊;趙東月;楊磊;
摘要:2017年,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等單位組成古豳地考古隊,對陜西旬邑孫家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此次工作揭露了豐富的先周時期文化遺存,其中發掘清理了兩座先周時期窯址,為探索關中地區商時期陶窯結構的發展演變及相關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資料
寧夏賀蘭縣插旗口鹿盤溝遺址試掘簡報————作者:白婷婷;馬曉玲;朱存世;
摘要:2015年寧夏回族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對銀川市賀蘭縣插旗口鹿盤溝遺址進行搶救性試掘,清理出4座房址、8座塔基,出土各類建筑構件、瓷片、白灰影塑及彩繪西夏文題記、泥塑造像殘塊、擦擦等重要文物,證明這是一處西夏時期皇家寺院遺址。該遺址是賀蘭山東麓眾多西夏建筑遺址中目前唯一經過考古發掘的一處,為研究西夏建筑及兩宋時期文化交流提供新材料
明清寧夏江氏家族的三方墓志————作者:王琨;張紅英;
摘要:明清寧夏江氏,祖籍江西上饒,明初開國有功獲武職,入籍衛所,后徙寧夏。因軍功襲替,不斷壯大;又通過聯姻,成為地方望族。明萬歷壬辰年,“喠踔洹北⑶昂螅⒏ㄗ笥椅有澆嶂芄躺繃醵珪D,為平定兵變立下功勛。清康熙年間,江琦隨趙良棟平三藩、取四川、復云南,后隨殷化行平噶爾丹,昭莫多之役,率寧夏軍基本上殲滅了噶爾丹軍主力。江琦因屢建奇功,被諭褒為“邊陲良將”“天下總兵第一”。江氏家族的這三方墓志...
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南梁圪旦漢墓M1發掘簡報————作者:王永勝;李陽;賀其葉拉圖;郭麗;薛峰;
摘要:2021年,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單位對位于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大路鎮烏蘭不浪村南梁圪旦漢墓進行了搶救性發掘。該墓葬結構為長斜坡墓道單室磚底土洞墓,應為土洞墓和磚室墓的“中間類型”,較為特殊。墓葬雖被盜掘,但仍出土銅鏡、陶罐、壺、硯等一批器物,為內蒙古中南部地區漢代墓葬研究提供了新材料
喀喇沁旗水泉村遼代墓葬清理簡報————作者:李鳳舉;
摘要:2018年喀喇沁旗水泉村村民修整梯田時發現一座磚室墓,墓頂坍塌,墓內落滿填土,由喀喇沁旗文物保護中心進行搶救性清理。墓葬為3人合葬墓,出土盤、碗、雞冠壺等器物,束腰墓頂和小型磚室墓用棺是值得關注的現象,這座磚室墓的清理為研究遼代喪葬制度和社會生活補充了實物資料
東周時期北方文化帶石構墓葬初探——兼論寶雞旭光M19的年代與性質————作者:辛宇;
摘要:東周時期中國北方文化帶流行石構墓葬俗,具體分為石棺、填土內積石、積石為槨三種形式。石構墓起源于北方文化帶東北部并逐漸向西南方向傳播,其中石棺與填土積石墓流行于局部地區,積石槨墓流行范圍較廣。寶雞旭光M19是目前發現的分布在北方文化帶最西南部的一座積石槨墓,時代在春秋晚期到戰國早期之間,與冀北地區玉皇廟文化關系密切,其隨葬品研究也支持以上認識
“考古學視野下的北疆文化”學術研討會會議紀要————作者:黨郁 ;劉柯辛;
摘要:<正>為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以實際行動更好地擔負起新時代的文化使命。2024年12月16日—17日,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院舉辦的“考古學視野下的北疆文化學術研討會”暨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業務培訓班、內蒙古自治區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業務培訓班在呼和浩特市隆重召開
西安市雁塔區賀家寨五座唐墓發掘簡報————作者:楚展鵬;崔瀟瑜;趙丹;高博;
摘要:2019年7-8月,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與南開大學歷史學院考古學與博物館學系合作發掘了一批唐墓。其中5座墓葬保存狀況良好,有刀形土洞墓、甲字形磚室墓,出土一定數量的隨葬品,包括陶器、銅器、玉石器、銀幣等。雖然墓葬等級不高,但為研究唐長安城外周邊居民墓葬葬俗及墓葬分布情況提供了一定的參考
山西省晉中市平遙縣北汪湛村唐墓M5發掘簡報————作者:郭禹卿;賈文濤;雷雅仙;石曉潤;
摘要:2023年12月,(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在平遙縣北汪湛村北清理了一批墓葬,其中一座唐代磚室墓,編號M5,出土石質墓志一合。根據墓志,可明確該墓主人為太原郡人士,亡于武周圣歷三年(700年),葬在汾州平遙縣東二十里王湛村北十里處。M5年代在初唐末期,為判斷山西地區初,盛唐過渡階段墓葬提供了年代標尺,墓葬形制及其出土器物為認識晉中乃至整個山西地區唐代墓葬的喪葬習俗與演進提供了重要的歷史研究價值
試論遼祖陵一號陪葬墓出土瓷器的年代及相關問題————作者:陳澤宇;
摘要:遼祖陵一號陪葬墓是祖陵陵園內的重要建置。該墓出土化妝白瓷盞系由十二世紀初的盜擾者所攜入。借諸于此,遼末金初,金人占據遼祖陵后,或對陵園內一號陪葬墓及太祖玄宮等進行過定位及盜發。祖陵玄宮及“南嶺”建筑群的獨特布局,或誤使金人將陵園西高臺基址視為太祖玄宮之正位。該基址中部所見早期大灰坑可能與金人“毀陵”相關
試論陜北地區龍山晚期的社會性質————作者:郭小寧;
摘要:近些年,陜北地區發現了一批龍山晚期的重要遺存,主要有石峁皇城臺出土的石雕、口簧、骨針等,外城東門址發現的人頭坑、玉器、壁畫等,神圪垯梁、寨山、石峁韓家圪旦等發掘的高等級墓葬,還有早期新華遺址發現的玉器坑等。本文通過對以上遺存的分析,認為陜北地區龍山晚期經歷了以神權為主向世俗權力為主導的過程
山西省晉中市平遙縣北汪湛村唐墓M5發掘簡報————作者:石曉潤 ;馮超男 ;劉玉祥 ;賈文濤 ;鄭明明 ;張躍紅 ;王晉生 ;孟森源 ;魏聰偉 ;薛琦琳 ;孫先徒 ;翟玉照 ;郭禹卿 ;雷雅仙;
摘要:2023年12月,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在平遙縣北汪湛村北清理了一批墓葬,其中一座唐代磚室墓,編號M5,出土石質墓志一合。根據墓志,可明確該墓主人為太原郡人士,亡于武周圣歷三年(700年),葬在汾州平遙縣東二十里王湛村北十里處。M5年代在初唐末期,為判斷山西地區初、盛唐過渡階段墓葬提供了年代標尺,墓葬形制及其出土器物為認識晉中乃至整個山西地區唐代墓葬的喪葬習俗與演進提供了重要的歷史研究價值
喀喇沁旗水泉村遼代墓葬清理簡報————作者:李云龍 ;李鳳舉;
摘要:2018年喀喇沁旗水泉村村民修整梯田時發現一座磚室墓,墓頂坍塌,墓內落滿填土,由喀喇沁旗文物保護中心進行搶救性清理。墓葬為3人合葬墓,出土盤、碗、雞冠壺等器物,束腰墓頂和小型磚室墓用棺是值得關注的現象,這座磚室墓的清理為研究遼代喪葬制度和社會生活補充了實物資料
三彩注壺
摘要:<正>唐代高16.6、口徑6.6、腹徑12、底徑8厘米內蒙古和林格爾土城子古城遺址出土敞口,圓唇,束頸,垂腹,流殘,頸肩之間附貼雙泥條形執柄,餅足。白胎泛黃,涂白色化妝土,施黃、綠、赭三彩釉。注口施釉,足底露胎。肩、腹部各飾數周凹弦紋
陜西旬邑縣孫家遺址兩座先周時期陶窯的發掘————作者:錢耀鵬 ;豆海鋒 ;劉斌 ;趙東月 ;楊磊 ;韓一夫 ;韋星星 ;于鵬飛 ;鞏相池 ;高巧榮 ;劉軍幸 ;陳新儒 ;吳梓煊;
摘要:2017年,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等單位組成古豳地考古隊,對陜西旬邑孫家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此次工作揭露了豐富的先周時期文化遺存,其中發掘清理了兩座先周時期窯址,為探索關中地區商時期陶窯結構的發展演變及相關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資料
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南梁圪旦漢墓M1發掘簡報————作者:岳夠明 ;苗潤華 ;楊文廣 ;王永勝 ;李陽 ;賀其葉拉圖 ;張金龍 ;史明亮 ;白圪東 ;王文光 ;趙二女 ;李寧 ;史子丹 ;石磊 ;張濤 ;王艷君 ;許魁 ;郭麗 ;薛峰;
摘要:2021年,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單位對位于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大路鎮烏蘭不浪村南梁圪旦漢墓進行了搶救性發掘。該墓葬結構為長斜坡墓道單室磚底土洞墓,應為土洞墓和磚室墓的“中間類型”,較為特殊。墓葬雖被盜掘,但仍出土銅鏡、陶罐、壺、硯等一批器物,為內蒙古中南部地區漢代墓葬研究提供了新材料
內蒙古伊金霍洛旗沙日塔拉遺址人骨研究————作者:孔書馨;竇志斌;高興超;楊婕;李雙;張小榮;岳夠明;
摘要:本文對內蒙古伊金霍洛旗沙日塔拉遺址2021年出土的38例人骨標本進行了體質人類學的研究。在性別年齡鑒定的基礎上,依據現有公式分別對沙日塔拉男女兩性的身高、體質量和體質量指數進行推算。結果顯示,男女兩性在身高與體質量方面呈顯著差異,體質量指數方面無顯著差異。骨骼上的病理現象反映了沙日塔拉人群所面臨的健康問題,主要包括骨性關節炎、口腔疾病、骨骼損傷以及可能的貧血狀況。結合考古學背景、居民的體型數據及健...
寧夏賀蘭縣插旗口鹿盤溝遺址試掘簡報————作者:朱存世 ;馬曉玲 ;白婷婷 ;車建華 ;高雷 ;邊東冬 ;徐永江 ;沈剛 ;呂強;
摘要:2015年寧夏回族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對銀川市賀蘭縣插旗口鹿盤溝遺址進行搶救性試掘,清理出4座房址、8座塔基,出土各類建筑構件、瓷片、白灰影塑及彩繪西夏文題記、泥塑造像殘塊、擦擦等重要文物,證明這是一處西夏時期皇家寺院遺址。該遺址是賀蘭山東麓眾多西夏建筑遺址中目前唯一經過考古發掘的一處,為研究西夏建筑及兩宋時期文化交流提供新材料
2024年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綜述————作者:黨郁;
摘要:2024年,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院成立七十周年,又是紅山文化命名七十周年。七十年來,一代一代內蒙古考古人篳路藍縷、櫛風沐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今在原來的基礎之上,研究時限從舊石器時代古人類起源到現代革命文物的普查,研究領域包括聚落、城址、墓葬、祭祀址、長城、石窟寺、玉石礦等。通過區域性調查、精細化發掘、多學科手段、大遺址保護等方法與理念的開展與實施,在“考古中國”“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課題中都...
西安市雁塔區賀家寨五座唐墓發掘簡報————作者:張翔宇 ;劉尊志 ;王艷鵬 ;高博 ;趙丹 ;郭炳瑞 ;謝佳芮 ;符云逸 ;牛廣余 ;裴玉潔 ;延李超 ;王玉瑩 ;楚展鵬 ;王碧楊 ;王紫玉 ;谷天旸 ;崔瀟瑜;
摘要:2019年7-8月,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與南開大學歷史學院考古學與博物館學系合作發掘了一批唐墓。其中5座墓葬保存狀況良好,有刀形土洞墓、甲字形磚室墓,出土一定數量的隨葬品,包括陶器、銅器、玉石器、銀幣等。雖然墓葬等級不高,但為研究唐長安城外周邊居民墓葬葬俗及墓葬分布情況提供了一定的參考
相關文學期刊推薦
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