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醫學期刊 熱度: 時間:
四川大學學報.醫學版.雜志
關注()《四川大學學報(醫學版)》雜志簡介
《四川大學學報(醫學版)》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Medical Science Edition)(雙月刊)曾用刊名:四川醫學院學報;華西醫科大學學報,1959年創刊,以反映四川大學的醫藥學科研成果為主,并接收校外來稿,反映國內醫藥學的科研成果和學術水平,開展國內外學術交流,促進醫藥衛生事業的發展為辦刊宗旨。
《四川大學學報(醫學版)》主要刊登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口腔醫學、預防醫學、藥學和法醫學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及醫療技術的創新與改進,主要刊登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口腔醫學、預防醫學、藥學和法醫學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及醫療技術的創新與改進,設有論著、技術與方法、研究報告、臨床醫學等欄目。
《四川大學學報(醫學版)》收錄情況
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收錄 維普網、萬方數據庫、知網數據庫、化學文摘(網絡版)、文摘與引文數據庫、國立醫學圖書館生物醫學檢索系統、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中國文獻數據庫收錄
《四川大學學報(醫學版)》影響因子:
截止2014年萬方:影響因子:0.669;總被引頻次:1832
截止2014年知網:復合影響因子:0.687;綜合影響因子:0.496
《四川大學學報(醫學版)》榮譽:
第二屆全國優秀科技期刊一等獎、首屆國家期刊獎提名獎、第二屆國家期刊獎百種重點科技期刊、四川省優秀科技期刊一等獎和四川省十佳科技期刊稱號、2006年獲教育部首屆中國高校精品科技期刊獎、2008年獲教育部第二屆中國高校精品科技期刊獎
《四川大學學報(醫學版)》欄目設置
論著、技術與方法、臨床醫學、實驗研究、個案報告、簡訊。
《四川大學學報(醫學版)》雜志投稿須知:
1、文稿應具科學性、邏輯性、先進性和實用性,論點明確,內容翔實,數據可靠,圖表規范,標點正確,文字準確通順。論著類文稿字數一般限6000字以內(包括圖表、參考文獻和中英文摘要),個案報告等短篇報道限500~1000字以內。論著類文稿還應有250字左右的結構式摘要(內容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結果和結論)和3~5個關鍵詞,以及與之相應的英文摘要和英文關鍵詞。用英文撰寫的稿件投稿時應附上中文稿。
2、作者姓名排列在文題下,名的右上角標注單位序號(僅一個單位者不標注),在作者姓名下依序標注作者單位,第一作者還須注明單位所在城市、郵政編碼、聯系電話及E-mail地址。
3、中圖分類號按《中國圖書館分類法(第4版)》標注,可選1-2個。
4、文內一級標題序號用1,2,3……;文內二級標題序號用1.1,1.2,1.3……;文內三級標題序號用1.1.1,1.1.2……;余類推。各級序號均左頂格打印,后空一字距后再接標題。
5、文中大小寫、正斜體、上下標應準確。人基因縮寫符號用大寫斜體,人基因相關產物如蛋白質的縮寫符號用大寫正體;動物基因縮寫符號用斜體(首字母大寫,其余小寫),動物基因相關產物的縮寫符號用正體(首字母大寫,其余小寫)需用斜體字的外文,應直接打印成斜體,例如生物的屬名、種名、常數等用斜體。量符號也必須用斜體,如m(質量)、t(時間、溫度)、c(量濃度)、p(壓力)、v(速度),F(力),E(能量)等。統計學符號用斜體,如t檢驗,F檢驗,P值,x±s(均數±標準差)等。拉丁詞如invitro,invivo,insitu,etal等以及內切酶如EcoRⅠ,HindⅠ等也用斜體。5
6、醫學名詞以《醫學名詞》系列(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為準。藥名以《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00年版為準。新譯名詞應附外文。文內縮略語首次出現時應使用全稱。
7、計量單位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計量單位》為準。
8、圖表力求簡明,避免與正文重復,并置于文內相應處。正文與圖表中數據須認真核對,做到準確無誤,相互一致。表格采用三線表格式。圖需一式兩份,其中一份不加注文字及符號,以備制版,另一份放文內,并在圖下列出圖序、圖題和圖注,圖內還應注明應有的全部文字和符號。照片圖請提供原始照片。
9、參考文獻著錄格式本刊采用順序編碼制,文內引用處依出現的先后以阿拉伯數字排序,并用方括號標注,再在文末依次列出參考文獻,一般論著限15條以內。參考文獻的作者為1~3名者全部列出,3名以上者只列出前3名,其后加“等”(日文加“他”,英文加“etal”,俄文加“цкр”)。
2018年《四川大學學報(醫學版)》雜志06期投稿論文目錄:
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變的診斷與內鏡下微創治療甘濤;吳俊超;楊錦林;
EUS及ME-NBI對早期食管癌浸潤深度診斷準確性的臨床分析王一嵐;嚴海琳;吳俊超;甘濤;
口服糖皮質激素預防大面積ESTD術后食管狹窄的療效評價王瑾;王淑妍;朱肖男;吳俊超;
食管黏膜低級別上皮內瘤變內鏡特點及病理轉歸分析朱林林;董培雯;粟興;劉新冰;
食管低級別上皮內瘤變的內鏡切除組織病理升級的危險因素分析朱肖男;董培雯;向玲亞;王瑾;
淺表浸潤性食管鱗狀細胞癌內鏡黏膜下剝離術后的病理分析何度;江丹;陳桃林;張文燕;
收錄論文:口服糖皮質激素預防大面積ESTD術后食管狹窄的療效評價
【摘要】:目的探索口服糖皮質激素對大面積早期食管癌內鏡黏膜下隧道剝離術(ESTD)術后食管狹窄的預防效果。方法納入2014年1月1日至2018年1月1日在我院消化內鏡中心因早期食管癌行ESTD治療的患者(單一病灶占據食管管腔≥3/4周),并根據入組時間分為試驗組(ESTD+口服強的松)及對照組(單純ESTD),分析兩組食管狹窄發生率、頑固性食管狹窄發生率、吞咽困難癥狀緩解率及食管狹窄發生時間。結果共101例患者納入研究,其中試驗組48例,男28例,女20例,平均年齡(62.98±7.52)歲;對照組53例,男28例,女25例,平均年齡(62.67±8.04)歲。試驗組頑固性食管狹窄率低于對照組(6.25%vs.20.75%,P0.05);試驗組非頑固性狹窄患者的平均內鏡治療次數少于對照組[(1.85±0.27)次vs.(3.24±0.49)次,P0.05];且試驗組發生食管狹窄的平均時間為術后51.06d,晚于對照組(29.12d,P0.05)。結論口服糖皮質激素可有效減輕大面積ESTD術后食管狹窄的程度,明顯減低術后頑固性食管狹窄的發生率,減少非頑固性食管狹窄患者內鏡治療的次數,可作為預防ESTD術后狹窄的措施之一。
四川大學學報.醫學版.雜志最新期刊目錄
牙周疾病動物模型復制研究進展————作者:王霏揚;馬語卓;呂雪蓉;張可為;王悅;盛佳琦;曹煜;韓香;王曉茜;
摘要:嚙齒類動物模型在研究人類牙周疾病中占據重要地位,為探索牙周骨缺損的病理機制提供關鍵證據,相關研究涵蓋基因表達、炎癥調控機制、微生物與宿主相互作用,以及疾病消退與愈合過程。研究方法主要分為兩類:牙周炎癥模型和手術缺損模型。前者通過誘發牙周病模擬牙周缺損,后者則通過手術手段人為移除牙周組織,構建模擬臨床牙周缺損的形態。但現有牙周疾病動物模型存在難以同時滿足疾病復雜性模擬、動態修復過程追蹤及臨床轉化需求...
磁共振成像技術在中盆腔缺陷診療中的應用————作者:羅舒予;孫雨辰;雷玉琴;孫天一;彭程;趙志偉;苗婭莉;
摘要:中盆腔缺陷(middle compartment defect)是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 PFD)中的常見類型,主要表現為子宮或陰道穹隆的脫垂。磁共振成像技術(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憑借其高軟組織分辨率和無電離輻射等優勢,在PFD的診療中得到了廣泛應用。本文詳細闡述了MRI在PFD的應用現狀,涵蓋了測量方法、...
新時代中國特色護理學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思考與探索————作者:謝小鳳;張鳳英;尹怡;崔金波;李建華;徐家壯;胡曉林;田亞麗;周文;吳旋濤;李栓久;李卡;
摘要:新時代中國特色護理學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是實現“健康中國”戰略目標的重要支撐。本文回顧了中國護理學的發展歷程,闡釋了新時代中國特色護理學概念,闡明了新時代中國特色護理學拔尖創新人才應具備的素養和能力,分析了新時代中國特色護理學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所肩負的使命與面臨的挑戰,從建設中國特色護理學思政育人理論新內涵、構建“護理+X”多學科交叉科教育人新格局、打造適應人機共融時代的護理人才培養新生態等方面,提出了...
內異停方通過TREM1/TLR4/NF-κB信號通路抑制巨噬細胞M1極化預防子宮內膜異位癥術后復發————作者:陸黎娟;曾薇薇;王靖雯;張露蓉;劉迎;孫薛亮;徐雯;方曉慧;嚴毅超;夏親華;
摘要:目的 子宮內膜異位癥(endometriosis, EMs)術后的高復發率已成為其長期治療的瓶頸。本研究旨在探討內異停(Neiyiting, NYT)方預防子宮內膜異位癥術后復發的機制。方法 分別建立了EMs術后復發動物模型以及子宮內膜間質細胞(hEM15A)與巨噬細胞(RAW 264.7)共培養實驗模型,以進行體內外實驗。采用自體移植法建立EMs大鼠模型后,依據給藥分組(每組6只):模型組(Mo...
PD-1/PD-L1抑制劑致肺癌患者甲狀腺功能異常的臨床特征及其療效預測價值————作者:林思屹;劉燕揚;趙鳳;江秋曉;楊舒羽;張禾;馮彬;干偉;
摘要:目的 探討肺癌患者在接受程序性死亡受體-1(programmed cell death receptor-1, PD-1)以及程序性死亡受體-配體1(programmed cell death receptor-ligand 1, PD-L1)治療后出現甲狀腺功能異常的臨床特征及其療效預測價值。方法 本研究為回顧性病例對照研究。研究對象選自2018年3月–2022年9月在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接受PD-...
生物學衰老可影響中老年群體認知功能的下降速度——基于CHARLS數據的隊列研究————作者:賀繪宇;魏孟伶;鐘嬌;王娟;黃磊;蘭亞佳;張洋;
摘要:目的 探索中老年群體中生物學衰老與認知功能下降率的關系。方法 基于中國健康與養老追蹤調查(CHARLS)獲得縱向的認知功能追蹤數據,采用Klemera and Doubal method(KDM)算法估計生物學年齡(biological age,BA),并計算生物學衰老指數(biological aging index,BAI)和衰老類型(biological aging type,BAT)。采用...
基于孟德爾隨機化探究循環中的免疫細胞與自身免疫性肝炎之間的關系————作者:冷松;王克芬;石毓君;鄧成;
摘要:目的 通過兩樣本孟德爾隨機化(mendelian randomization,MR)方法,闡明特定免疫細胞與自身免疫性肝炎(autoimmune hepatitis,AIH)之間的因果關系。方法 利用了大型公共全基因組關聯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數據庫,進行了雙向MR分析,以逆方差加權法(Inverse variance weighted,IVW...
宮頸癌多組學研究進展————作者:王建紅;肖雪;姚遠;
摘要:宮頸癌(cervical cancer,CC)是女性常見的惡性腫瘤,對女性的身體健康構成嚴重威脅。因此,深入了解CC的分子發病機制,尋找新的治療靶點和早期診斷的新方法顯得尤為重要。腫瘤的多組學研究涉及蛋白質組學、轉錄組學、基因組學、微生物組學和代謝組學等多個方面。通過對宮頸上皮內瘤變(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和CC患者的生物樣本進行多組學分析,...
“新醫科”背景下臨床醫學專業八年制學生畢業后發展研究————作者:馬駿;邵莉;
摘要:目的 探討當前八年制醫學教育的成效與問題,結合“新醫科”要求,提出八年制醫學教學改革初步建議與思考。方法 以問卷形式對全國近10年畢業的676名八年制學生職業發展狀況進行調研,并在其中選取30名學生開展訪談。結果 從就業基本情況看,按時畢業620人(91.72%)、按時獲得學位證書599人(88.61%)、從事醫療行業620人(91.72%),其中有607人(97.9%)在三級醫院工作;從畢業生發...
缺氧相關疾病動物模型研究進展————作者:徐一帆;周陳晨;劉希成;郭維華;周建;
摘要:缺氧相關疾病,包括高原病、急性肺損傷、心力衰竭等,已成為全球范圍內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與顯著的死亡風險密切相關。這些疾病通常由于氧氣供應不足或組織不能有效利用氧氣,導致多臟器的功能損害與結構變化。為了加深對缺氧相關疾病的病理機制的理解,并探索有效的治療策略,研究人員利用動物模型開展了大量的機制研究和藥物開發工作。本綜述總結了不同類型缺氧相關疾病的典型動物模型的構建方法,詳細評估了各類模型的優缺點、...
心臟磁共振特征追蹤技術在高海拔地區擴張型心肌病的初步研究————作者:王哲濤;王春華;尹紅科;趙思斯;索靖航;王磊;陳榆舒;周鵬;郜發寶;
摘要:目的 探討心臟磁共振特征追蹤(cardiovascular magnetic resonance feature tracking, CMR-FT)技術在高海拔地區擴張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 DCM)患者心肌應變中的初步應用。方法 回顧性搜集高海拔DCM患者(patients with DCM at high altitude, DCM-H)、平原DCM患者(pa...
軟骨-骨對話病理:動物實驗研究骨關節炎的新視角————作者:吳嘉寧;周雨萌;劉懿瑾;劉肖珩;張平;張德茂;
摘要:骨關節炎(osteoarthritis, OA)是一種以關節及其周圍組織的退行性病變為特征的老年性慢性疾病。傳統上,OA研究主要集中于關節軟骨本身的病理變化及其修復,但隨著近年來動物疾病模型的發展,尤其是時空特異性轉基因小鼠模型的廣泛應用,學者們逐漸意識到軟骨下骨(subchondral bone)在OA發生發展中同樣扮演著重要角色,即關節軟骨與骨病變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共同推動OA的進程,涉及血...
本刊征稿啟事
摘要:<正>《四川大學學報(醫學版)》(原《華西醫科大學學報》)是由教育部主管、四川大學主辦的綜合性醫藥類學術刊物,以報道醫學相關學科的科研成果為主。主要閱讀對象為從事醫藥衛生工作的科研人員及高等醫藥院校的師生。2021年起,本刊設有專家筆談、專家共識、指南解讀、醫學教育、中醫藥·中西醫結合、論著、臨床研究及新技術新方法等欄目。創刊以來,本刊曾榮獲各級部門頒發的數次稱號,如全國優秀科技期刊一等獎、國家期...
面向未來,高質量發展中西醫結合————作者:陳香美;王聰慧;張勤修;李巖;唐勇;
摘要:中西醫結合是指在現代西醫的診斷和治療基礎上,緊密結合傳統中醫辨證論治的精華,形成二者有機融合、優勢互補、各取所長的臨床診療模式。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不斷發揮中西醫結合的獨特優勢,在理論傳承與創新以及重大疾病防治等方面取得豐碩成果,形成我國一個獨特的醫學體系。本文通過梳理中西醫結合的重大意義、發展現狀及成就,提出中西醫結合應深挖經典理論,找準結合的切入點,結合現代醫學前沿成果重構與完善中西醫結合理...
《肝硬化中西醫結合診療指南》解讀————作者:呂文良;曹正民;葉永安;邢練軍;
摘要:肝硬化是各種急、慢性肝病的終末期階段,是全球第11大常見的死亡原因。近年來,隨著臨床研究的進展,中西醫結合治療肝硬化的循證醫學證據日趨增多,2023年由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中華中醫藥學會、中華醫學會聯合發布了本領域第一部循證指南《肝硬化中西醫結合診療指南》。本文結合國內外最新研究,對指南中的中醫病因病機、診斷學進展、病證結合、分期辨證診斷模式、中西醫結合治療策略等亮點部分進行詳細解讀,以期加深同道...
中藥在病原體誘導的代謝重編程及免疫抑制中的作用————作者:黨怡雄;孫鑫;蔣靜文;
摘要:中藥作為我國傳統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抗擊病原體感染性疾病和多種腫瘤方面展現出獨特的療效,尤其在增強機體免疫功能、維持內環境穩態和改善代謝平衡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由于中藥成分復雜,作用靶點廣泛,其作用機制尚缺乏整體解析的切入點。此外,目前中藥作用機制在分子和細胞水平上的研究仍顯不足,限制了其在現代醫學領域的廣泛應用。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中藥不僅能夠直接抑制包括細菌、真菌、病毒和腫瘤細...
下丘腦室旁核參與針灸治療疾病的機制————作者:白子優;張超然;饒弈清;林琪順;余玲玲;劉嘉寶;景向紅;李熳;
摘要:近年來,研究表明,針灸可以通過調控下丘腦室旁核(paraventricular hypothalamic nucleus, PVN)來治療多種疾病,如功能性胃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以及焦慮和抑郁等。針灸可能通過調節PVN中的特定神經元,如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激素(corticotropin releasing hormone, CRH)神經元,或調節PVN相關的神經環路和激素[如催產素(oxytoc...
P2X7R在小檗堿緩解小鼠慢性視網膜光損傷中的機制研究————作者:戴樂舒;葉姍姍;宋子萱;宋劍濤;
摘要:目的 探究P2X7R在小檗堿(berberine, BBR)緩解慢性視網膜光損傷小鼠中的動態變化趨勢及相關作用機制。方法 90只小鼠隨機分為空白對照組10只,LD組40只,LD+BBR組40只,后兩組給予低能量(500 lux)藍光照射(12 h/d)持續3個月,LD+BBR組在光照同時予200 mg/kg BBR灌胃。光照及灌胃結束后,取小鼠眼部組織,通過HE染色觀察BBR對慢性視網膜光損傷小鼠...
漢黃芩苷通過調控MAPK信號通路減輕高血壓所致腎臟損傷的機制研究————作者:郭智;謝意;劉紅紓;肖珺丹;陳榕基;吳美珠;彭軍;沈阿靈;
摘要:目的 通過高通量基因表達數據庫(GEO)和網絡藥理學方法探討漢黃芩苷對高血壓所致腎損傷的潛在治療作用、靶點及通路,并通過體內外實驗驗證漢黃芩苷干預對自發性高血壓大鼠(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 SHR)腎臟組織和血管緊張素Ⅱ(angiotensinⅡ, AngⅡ)刺激大鼠腎細胞NRK-52E凋亡的影響及對相關通路的調控作用。方法 通過GEO數據庫、網絡藥理學分...
鱉甲煎丸通過p62/Keap1/NRF2信號通路調控肝癌細胞鐵死亡的作用機制研究————作者:陳偉光;何春雨;文彬;孫海濤;楊雪梅;陳煒聰;劉洋;鐘冰蓮;賀松其;
摘要:目的 探討鱉甲煎丸通過p62/Keap1/NRF2通路調控肝癌細胞鐵死亡的作用機制,為該方防治肝癌提供實驗依據。方法 將肝癌Huh7細胞分為對照組、鱉甲煎丸含藥血清組、Erastin(鐵死亡誘導劑)組、鱉甲煎丸含藥血清+Erastin組、鱉甲煎丸含藥血清+Ferrostatin-1(Fer-1,鐵死亡抑制劑)組。通過動物實驗制備鱉甲煎丸含藥血清,并通過CCK-8實驗篩選最佳藥物干預濃度及時間。檢測...
相關醫學期刊推薦
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