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醫學期刊 熱度:494 時間:2025年5月24日 星期六
《中華中醫藥雜志》
關注(494)声明:①本页面非期刊官网,不以期刊名义对外征稿,仅展示期刊信息当做参考资料.如果您要投稿、要查稿,请移步至期刊官网.②如果您是期刊负责人且不想本平台展示期刊信息,可联系在线人员予以删除.③如果需要期刊学术咨询服务可以联系学术顾问:服务详情
【雜志簡介】
《中華中醫藥雜志》(原名《中國醫藥學報》,1986年創刊,2005年更名)是中國科協主管、中華中醫藥學會主辦的國家級高級中醫藥學術期刊,是中國科協所屬的自然科技期刊中反映中醫藥學術進展的中醫藥學科雜志。作為中華中醫藥學會會刊,本刊以“把握前沿、探索未知”為己任,堅持“繼承與發展并重、中醫與中藥并重、理論與實踐并重”的原則,全面反映中醫藥學科(含中醫、中藥、針灸、中西醫結合、民族醫藥等)的新思想、新觀點、新技術、新成果,交流國內外中醫藥學術信息,為發展中醫藥學術、提高人類健康水平服務。本刊讀者對象為廣大中醫藥科技工作者。
【收錄情況】
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收錄
該刊被以下數據庫收錄:CA 化學文摘(美)(2009)、CBST 科學技術文獻速報(日)(2009)、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2008)
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1992)
【欄目設置】
本刊主要設有論著、臨證經驗、標準與規范、專題講座、繼續教育、述評、綜述、會議述要、研究報告、臨床報道、讀者·作者·編者、信息窗等欄目。
雜志優秀目錄參考:
(1871)《神農本草經》中藥理論體系框架研究(上)
孫鑫;錢會南
(1875)論中醫“胃”相當于解剖學的整個消化道
鄭敏麟[1];阮詩瑋[2];林海鳴[1];謝永財[1];李長征[1]
(1879)“證”及“辨證”含義的發展演變
桑榮霞[1];郭蔚君[1];趙洪均[2]
(1882)民國時期中醫文獻特點探究
萬芳[1];侯酉娟[2];鐘贛生[3]
(1885)回溯運氣學說的爭鳴與比較
單施超;趙博
(1889)衰老的中醫理論研究
宋昊翀;孫冉冉;張惠敏;王琦
(1893)甘草古今應用規律探究之一
姚天文;王清亮;劉盡美;楊柏燦
(1898)從“一氣周流”探“消渴外感”
謝欣穎[1];朱章志[2];林明欣[3,4];張瑩瑩[2]
(1901)從“雙心同調”論治冠心病心絞痛
袁蓉[1,2];何慶勇[1]
(1904)藏象術語的隱喻認知研究
李成華;孫慧明;張慶祥
中醫護理在社區護理中的效用醫學期刊投稿
摘要:我國社區服務要廣泛深入的發展,更好的為社區居民服務,真正的滿足社區居民的健康務求,就要大力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中醫護理方法,利用中醫護理其簡單、便捷、高效和其在預防、保健、醫療、養生、康復等方面所具有的獨特優勢很好地適應社區衛生服務功能。
關鍵詞:中醫護理社區護理,醫學期刊投稿,健康促進
中醫護理與社區護理有機結合,在充分利用現代護理健康教育理論、模式、程序以及實施方法的基礎上,在社區健康教育內容中不斷滲透著中醫護理知識與技術。
中華中醫藥雜志最新期刊目錄
外丹醫史文獻概述————作者:韓吉紹;王新成;
摘要:外丹的出現與醫藥學有密切關系,反之本草學的形成也吸收了外丹知識。唐以前外丹未被直接用于醫療,但對本草學的發展有重要貢獻。唐代孫思邈積極探索外丹醫用規律,開創了藥物化學新局面。至宋代,外丹醫用取得突破,丹方成為獨立的方劑類型。另外唐宋外丹發展出獨具特色的外丹本草,持續推動中醫本草學發展。外丹醫藥文獻是古代中醫藥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內丹術與外丹術交替的定性和定量考察————作者:吳國居;
摘要:唐宋時期,外丹術衰落,內丹術興起。基于道藏文本的定量與定性研究,清楚地揭示了外丹的毒性,“水銀、丹砂、三黃、鉛”作為最常用的煉丹原料,含有的“汞、砷、鉛、硫”等元素對人體有巨大危害。丹家雖意識到丹毒的危害,但是理論辯護和實踐去毒的努力未能顯著見效,道教內外均對“服丹而仙”的理念產生質疑。此時,與外丹共享理論、術語和目標的內丹術開始了由“服外氣”向“服內氣”的轉變,安全高效的“胎息”實踐取代了之前充...
道醫孫思邈的外丹思想————作者:喬路陽;唐若水;張林;
摘要:外丹術最初是道家為求“得道”的一種修煉手段,道醫孫思邈開創了外丹應用的新局面,將外丹與傳統醫學相結合,使外丹醫用化、去毒化、外用化。他所撰的丹方大多是為臨床醫療而服務,通過增加草木藥的方式,以及在煉丹過程、服食過程中采取一系列措施降低外丹的毒性,并且開創性地將外丹應用于外科及美容等方面,同時,因服食外丹而產生的毒副作用如發背、五石毒等,亦有相應的治療方法。因此孫思邈使丹劑成為一種重要的方劑劑型,對...
四川文氏皮外科流派外丹的傳承與臨證經驗————作者:謝晶杰;周水涵;曾言敏;郎朗;陳明嶺;
摘要:四川文氏皮外科流派開創于清代,是我國當代中醫皮膚科重要的學派之一。四川文氏皮外科流派注重外丹理論的繼承和創新,提出“升取降丹”的特色制丹見解;在實踐中選取杠炭、焦煤作為常用燃料;并在大學開設煉丹課程;臨證中常采取兌丹、丹藥化裁品形式應用外丹,形成具有流派特色的外丹臨證經驗。文章對四川文氏皮外科流派外丹的傳承創新與臨證經驗進行總結,并闡述流派外丹名方七星丹的改良創新,以供廣大同道交流參考
清代醫家劉一明“虛空陰陽丹法”外丹養生思想探析————作者:鄭訪江;陽嶸莎;安瑩潔;法強;王嘉鵬;
摘要:外丹養生思想是中國古代哲學與醫學結合的產物,是一種獨特的養生方式。其核心理念在于通過火煉礦物和藥物等物質,煉制丹藥服用,聲稱可延年益壽。然而,這一思想在發展過程中也伴隨著諸多問題和爭議。首先,外丹養生思想所依據的礦物和藥物中往往含有鉛、汞等重金屬元素,這些有毒物質對人體具有潛在危害。長期服用此類丹藥不僅可能影響人體正常的生理功能,還可能導致神經系統損傷、肝腎功能異常等多種健康問題。其次,外丹養生思...
廣譽遠定坤丹制作技藝考析————作者:樊道智;陳鳳梅;馮偲;
摘要:山西太谷廣譽遠定坤丹源自于清廷“宮幃圣藥”,其制作技藝鮮為人知。晚清以降,定坤丹逐漸在晉中太谷地區流傳開來。今從選藥、炮制、合坨制丸、掛蠟等方面詳述廣譽遠定坤丹制作工藝,深入探究定坤丹在藥物配伍、蒸制、藥引等技藝特點。研究發現:定坤丹在藥物配伍中所創制的人參與五靈脂共用之法屢收奇效;日曬夜露棚用于熟地黃九蒸九曬不僅可以激發藥物陽旺陽升之勢,還可汲取上池之水,使得熟地黃這一藥物發揮神效;此外,用精制...
九一丹促進膽固醇逆轉運改善泡沫細胞內脂質沉積的作用機制————作者:殷玉蓮;陳紅風;
摘要:目的:研究九一丹對泡沫細胞(FM)內膽固醇逆轉運及細胞凋亡的影響。方法:通過熒光標記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誘導小鼠巨噬細胞RAW264.7形成FM。實驗分對照組、模型組、九一丹組和Z-VAD-FMK組。采用熒光顯微鏡拍攝記錄FM形成和細胞內脂質蓄積情況;油紅O染色比較細胞內脂質沉積差異;生化試劑盒檢測細胞內總膽固醇(TC)、游離膽固醇(FC)含量以及膽固醇流出率;TUNEL染色觀察細胞凋亡;Wester...
基于三神理論探討中醫心質結構及特性————作者:趙燕;李良松;
摘要:因個體內存在不同層次精神活動,故文章基于三神理論提出心質概念,并確定了其包括心靈質、心識質、心意質的結構模型。這一理論的提出,將對人類心靈的認識擴展為上至靈性、下至情緒的立體層面。基于文獻與臨床實踐,文章探討了心質的3個關鍵特征:心質可分性、心質與疾病相關性、心質可調性。以便在臨床治療中,針對心質特征的不同,采取適當干預措施調節偏頗心質,預防并治療心質疾病,實現調質防病、調質防變,從而踐行中醫“治...
概述五行學說的演化及其對臟象學說和脈學的影響————作者:孫君杰;
摘要:文章利用文史界對中國古代神話和思想的研究成果,推演出了以陰陽、四象、五行、六府等范疇為主要節點的概念演化樹。研究表明,脈法、五臟六腑學說、臟腑表里學說等中醫基礎理論都與該演化樹直接相關。文章認為,規矩權衡脈法系古文《尚書》學說脈法,而弦鉤代毛石脈法系今文《尚書》學說脈法。胃的原始概念包含整個消化道,六腑由胃分化而來,五臟六腑概念與五行六合說相合。臟腑表里學說與五方十神說結構相似,表明臟腑表里學說可...
益糖康調控AMPK/mTOR信號通路激活自噬抑制NLRP3炎癥小體改善糖尿病認知功能障礙的機制研究————作者:蘇嘉楠;敖玉涵;安繼仁;孫貴炎;楊宇峰;石巖;
摘要:目的:從體內外兩方面探討益糖康通過激活AMPK/mTOR信號通路介導的自噬-NLRP3炎癥小體通路治療糖尿病認知功能障礙(DCI)的機制。方法:分別采用SPF級9周齡雄性C57BL/6J背景db/db小鼠、高糖誘導HT22神經元細胞構建體內、外模型并設立相應分組。體內實驗方面,記錄糖代謝等相關指標并進行Morris水迷宮實驗;同時,進行HE染色和尼氏染色。體外實驗方面,采用CCK8法檢測細胞活力。...
基于脊髓背角5-HT1AR途徑探討腕踝針治療紫杉醇誘導神經性疼痛小鼠的鎮痛機制————作者:蘭艷艷;龐莉娜;黃秋玲;王志福;
摘要:目的:探討腕踝針對紫杉醇誘導神經性疼痛(PINP)小鼠脊髓背角5-羥色胺1A受體(5-HT1AR)、谷氨酸(Glu)、囊泡型谷氨酸轉運體2(VGluT2)及p-CaMKⅡ表達的影響,揭示其緩解化療神經痛的機制。方法:將2月齡雄性C57BL/6小鼠48只隨機分為對照組、模型組、腕踝針組、腕踝針+拮抗劑組,每組12只。模型組、腕踝針組及腕踝針+拮抗劑組通過腹腔注射紫杉醇(2 mg...
江南儒醫學派的命門觀念與傳承脈絡鉤玄————作者:王進;
摘要:一個時代通常會有著與其風貌相匹配的經典理論觀念,命門觀念于古代經典醫籍與名家流派之中亙古綿延,也是中醫學術發展的學理根基之一。命門在醫學典籍中有著不同的論述理路,面對唐宋醫學典籍中的命門抽象化,明代的江南儒醫力圖援理釋醫使其具象化,研究以堅守經典醫籍的本真性、夯實儒醫學派的學思性為原則,通過分釋命門觀念的醫籍演繹、醫理蘊生、醫案鋪陳、醫論養成等層面,解析對比了古代江南儒醫學派代表人物的命門理論,以...
《黃帝內經》分刺理論體系探析————作者:劉旭斌;劉爽;郝昊隆;姜敏;俞裕天;
摘要:分刺,法出《黃帝內經》,是其核心刺法之一,是守病所而刺分肉之間。筆者基于《黃帝內經》而探析之,以為其指導理論體系有三:營衛學說、衛氣行學說、沖脈學說,而后者統之。氣從沖脈,或循脈,或循肓膜,而行于分肉之間�;凇靶l氣不營,邪氣居之”,可分刺以祛邪致真。而根據病所深淺不同,筆者立臥針三刺、立針三刺、遞針三刺三法,多以之主治痛痹、偏癱、面癱、帶狀皰疹、失眠、肌肉痙攣諸疾,或以之輔佐脈刺。并指出分刺,留...
對“經方一兩為13.8g”的質疑————作者:鄧俊陽;吳秀艷;何慶勇;
摘要:目前中醫學界沿用考古學界度量衡的考古成果,認為東漢一斤是220g,從而推算出經方一兩為13.8g。東漢一斤220g是通過“一斤八兩銅權”和“百一十斤石質權”的單位量值的平均數而得出。文章對這兩枚權的原始文字描述及實物圖片進行分析推理,得出“一斤八兩銅權”不一定是東漢的,而且“百一十斤石質權”不僅無確切的出土來源且缺損嚴重,故兩枚權的重量皆不可參與準確計算東漢一斤的量值,因此東漢一斤220g與經方一...
從“陽化氣,陰成形”探討中醫序貫辨治小兒腎病綜合征————作者:王追越;任獻青;丁櫻;
摘要:基于“陽化氣,陰成形”理論,闡釋小兒腎病綜合征的核心病機為“陽化氣”不足,肺、脾、腎三臟虧虛;“陰成形”太過,氣血水瘀滯不通,并隨激素用量的增減,“陽化氣”與“陰成形”的太過或不及會序貫演變。治療當扶陽化氣,助肺、脾、腎三臟氣化;消陰祛邪,利水、降濁、化瘀、行氣以通其流,并隨病機的序貫演變在激素初加時,扶陽化氣、利水消陰;激素鞏固維持期,養陰生津、清熱活血;激素減停期,助陽益氣、固腎健脾,進行中醫...
國醫大師徐經世運用補中益氣湯加減之驗案6則————作者:李夢潔;黃輝;
摘要:國醫大師徐經世教授從醫60余載,善于運用補中益氣湯加減治療內科諸多疾病,認為該方適應病證廣,內傷、外感皆可用之,臨證只要緊抓病機,一方可治多病�,F列舉其運用補中益氣湯隨證加減之驗案6則,分別為升清舉陷治療肝郁脾虛、清陽不升之頭痛,塞因塞用治療脾胃虛弱、本虛標實之痞滿,“甘溫除大熱”治療氣陰兩傷、少陽樞機不利之內傷發熱,健脾升清治療清陽不升、營衛不和之耳鳴,益氣升提治療產后氣虛下陷之陰挺,調和氣血以...
程士德從“通達陰陽”論治多寐經驗————作者:馬厚芳;郭霞珍;許筱穎;
摘要:多寐是一種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的睡眠障礙性疾病,程士德教授宗《黃帝內經》陰陽寤寐理論,認為多寐之病機總屬陰陽氣不相協調,陽氣久留于陰分。留陽于陰又可分為虛實兩端:實者多因痰濕、膽熱、氣滯、血瘀等病理因素,阻滯陽出陰分之道路;虛者多為氣、血、陰、陽等物質不足,致使陽無力出陰。程老認為治療多寐之核心在于通陽和陰,以通而去其邪、以補而扶其正,促使陰陽之氣按晝夜規律啟閉,恢復陽氣出陽入陰之節律,以彰“通達...
從《集驗方》看魏晉南北朝時期張仲景方的變化————作者:何舒儀;鄭洪;
摘要:南北朝時期北周名醫姚僧垣所著《集驗方》現存輯本,內容涵蓋傷寒、時氣、內、外、婦、兒、五官等諸多疾病的驗方。經初步統計,其中至少有28條文字、26首方與張仲景方存在關聯。其中有8首與張仲景方在方證描述、組方、服法上高度相似,其他則有不同程度的差異。從方證描述、組方劑量、服法禁忌、辨證方法等多方面比較上述方劑與張仲景方的異同,可以說明張仲景方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并非“秘而不傳”,而是得到廣泛流傳,且有一定...
《圣濟總錄》炮制節度與工藝研究————作者:于路游;楊金萍;孟璽;
摘要:《圣濟總錄》是北宋末期由官方整理編纂的一部大型方書,其收錄眾多方藥,并出現多樣化的中藥炮制加工方法。中藥炮制具有一定的特色,而附于藥后的炮制節度與工藝亦具有其規范性和合理性。文章整理歸納《圣濟總錄》中藥物炮制的節度與工藝,以形狀、質地、顏色、氣味為綱,具體方法和藥物為目的,圍繞炮制藥物性狀的影響因素進行闡述,具體包括以顏色變化為度、以次數為度、以輔料為度、以炮制狀態的變化為度,炮制過程的禁忌等。探...
5首活血化瘀方對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誘導人臍靜脈內皮細胞損傷的保護作用差異及機制————作者:鄭彩杏;李金霞;周小青;劉旺華;
摘要:目的:觀察5首活血化瘀方含藥血清對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誘導損傷人臍靜脈內皮細胞(HUVECs)的保護作用及機制。方法:將72只大鼠隨機分為6組:對照組、丹參飲組(18.9 g·kg-1·d-1)、桃紅四物湯組(25.65 g·kg-1·d-1)、血府逐瘀湯組(34.2 g·kg-1
相關醫學期刊推薦
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投诉邮箱:qianyanxs@163.com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