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政治法律期刊 熱度: 時間:
社會政策研究
關注()《社會政策研究》(雙月刊),創刊于2016年。由中國社會治理研究會和中國民政雜志社聯合主辦的《社會政策研究》雜志在北京創刊。這是國內第一本以社會政策為研究對象的學術期刊。
《社會政策研究》旨在探討社會政策理論與實踐問題,推動構建中國特色社會政策體系,增進社會福祉,促進社會進步。是一本集學術、政策、應用和實踐于一體的是國家級學術期刊。
《社會政策研究》是國家層面發行的社會政策研究專刊,要發揮引領研究、促進交流、追蹤前沿的作用。要引導社會政策領域的專家學者和實際工作者聚焦社會領域重大問題,形成具有前瞻性、可行性、高質量的研究成果,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
閱讀推薦:民主與科學
《民主與科學》雜志堅持弘揚民主與科學精神,為進一步改革開放,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服務。《民主與科學》雜志致力于傳播科學精神、先進文化,促進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注重思想性、科學性和可讀性;勇于探討社會熱點問題;努力在不斷改進和創新中形成《民主與科學》的鮮明特色風格。
社會政策研究最新期刊目錄
以人口高質量發展支撐中國式現代化:形勢、戰略與進路————作者:原新;金牛;
摘要: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進程中,實現以人口高質量發展支撐中國式現代化的宏大目標,需要科學認識人口形勢特征的新常態,包括少子化與減量化交匯、長壽化與老齡社會交疊、出生性別比偏高與社會性別比失衡交互、人力資本優質化與高等教育“雙千萬時代”交織、流動遷移活躍與區域人口增減分化交融、婚姻家庭簡約化與縮減化并行。基于此,亟待把握人口與生產力相適應、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就業優先、城鄉融合發展等集成戰略,...
流動人口何以共享社會救助資源:焦點、制約與路徑————作者:劉璐嬋;祝建華;
摘要:目前流動人口在常住地難以共享救助資源,宏觀制約因素在于社會救助制度受制于戶籍制度與屬地化管理原則以及不完善的救助制度頂層設計,導致救助項目滯后與匱乏、救助資源配置失衡,進而催生“救助洼地”;中觀制約因素在于人口流動挑戰了當前社會救助制度的運行機制,引發了財政事權與決策權的沖突、增加了財政轉移支付的難度、造成財政支出責任失衡,進而抑制了地方政府救助動力,令流動人口救助需求遭到拒斥;微觀制約因素在于人...
政策工具是否實現了政策價值?——1978—2023年中國婦女權益保障政策的變遷與成效————作者:吳光蕓;周芷馨;
摘要:性別平等與婦女發展是當今社會追求公平、正義與平等的重要議題。當前婦女權益保障政策的應然價值與實然政策工具之間仍存在結構性脫耦,課題組構建了“政策工具—政策價值—政策變遷”的分析框架,采用NVivo軟件對1978—2023年共226份政策文本進行計量統計及內容分析,探究中國婦女權益保障政策變遷中政策工具的作用機制并辨析其承載的政策價值理念。研究發現,中國婦女權益保障政策變遷歷經了政策調整期(1978...
共同富裕戰略目標下社會救助高質量發展需處理好若干對關系————作者:岳經綸;周到洋;
摘要:在中國式現代化與共同富裕戰略目標的指引下,社會救助制度作為兜底性民生保障的重要支柱,不僅承擔著減貧、促進社會公平和保障社會穩定等多重職能,而且在實際運行中面臨著多重矛盾和張力。盡管“十四五”期間通過提標擴面、優化專項救助等多項改革措施,力圖實現“應保盡保”的政策目標,然而政策實踐中卻暴露出了“標提圍擴量減”悖論,以及政策疊加、福利懸崖、資源配置不均等問題。本文基于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的戰略要求,認為我...
國家能力、災害壓力與清代長三角的慈善組織發展:基于QCA方法的聯動效應研究————作者:周嘉豪;
摘要:傳統福利實踐與國家能力以及災害壓力高度嵌入。已有研究對清代慈善組織形成的條件和機制缺乏深入探討。通過建立清代蘇浙皖三省慈善機構數據庫,本文探究了慈善組織的內在規律,提出了理解該地區慈善能力差異的整合性分析框架,并使用fs/QCA對三省各府級行政區的慈善機構涌現進行組態分析。研究發現,在慈善發展較好的地區,官僚與民間資源配比情況與是否面臨災害壓力構成兩大基本維度,前者可分為均衡發展型、官僚助推型與民...
教育公平與收入差距——基于教育隱性補貼再分配效果的估計————作者:楊穗;趙小漫;李實;
摘要:本文基于中國家庭收入調查(CHIP)和省級教育經費支出數據研究發現,2013年以來基礎教育各級支出的城鄉差距和地區差距總體縮小,教育隱性補貼的再分配作用增強。但國際比較表明,中國當前的教育總投入和生均經費支出仍然偏低,制約著人力資本水平的提高和收入分配公平的實現。要從保障多渠道教育資源投入、增強教育隱性補貼再分配功能、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等方面來提升教育公平的力度、廣度和深度,全面推進教育共享發展
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新的社會階層:研究議題、脈絡與進路————作者:楊城晨;吳依萍;張海東;
摘要:新的社會階層是與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相生相伴、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的群體,其崛起和發展產生了深刻的社會影響。本文從研究的核心議題和脈絡兩個維度對近年來社會學關于新的社會階層的社會屬性、社會流動、參與社會治理以及對社會結構的影響、社會心態和政治態度等進行了系統梳理和述評,呈現了當前學界研究的總體面貌。在此基礎上,本文關注到信息社會的到來和社會的變革給社會學形成了新的問題和挑戰,相應地,文章...
數字經濟時代的新就業群體:身份認定與收入保障————作者:黨生翠;王實荻;
摘要:新就業群體勞動形態多樣化,勞動關系復雜,職業風險較大。隨著平臺企業和平臺勞動者之間勞動爭議增多,新就業群體的收入保障成為一個重要議題。本文以網約車行業為例,比較了歐美國家和我國對于網約車司機等新就業群體的身份認定和收入保障的不同路徑,分析了各自的政策困境,并提出了政策建議。研究發現,歐美國家對于新就業群體屬于雇員還是獨立承包商的身份界定搖擺不定,導致勞資雙方激烈博弈。我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在勞動者...
社會比較、相對剝奪感與隨遷老人的社會融入——基于深圳市抽樣調查數據的分析————作者:陳蕾;張佳靖;
摘要:隨著城市化的推進,隨遷老人日益增多,其城市適應與社會融入等問題愈發凸顯。利用深圳市的抽樣調查數據,對隨遷老人的社會融入進行系統考察,并分析社會比較對社會融入的影響及作用機制。研究發現:第一,有別于以往的橫向劃分,本文將社會融入由內往外劃分為五個維度后,發現隨遷老人的社會融入水平整體較一般,家庭融入較好,而社區參與水平極低。第二,隨遷老人的社會比較傾向、相對剝奪感整體水平較高。第三,社會比較對隨遷老...
西方關于社會治理的理想狀態認識的發展——基于社會保障制度的分析視角————作者:丁建定;
摘要:西方關于社會治理的理想狀態的認識,包括自由放任主義階段的“理性社會制度”、“大家庭聯盟”以及“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國家干預主義階段的“人民之家”、“守夜人”以及“福利國家”,第三條道路階段的“社會市場經濟”和“社會投資國家”等思想和主張。西方在上述三個不同發展階段關于社會治理的理想狀態的認識,成為指導和推動其不斷改善社會治理的狀態和效果的重要理論基礎。西方關于社會治理的理想狀態的認識具有系統的...
中國特色基層治理有效:重要意義、實踐探索和改進建議————作者:侯新毅;王偉;湛禮珠;
摘要:中國特色基層治理強調黨的領導、以人民為中心、共建共治共享和實現人的發展的有機統一。本文從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維度,分析中國特色基層治理有效的重要意義、實踐探索、面臨問題和改進建議,認為基層治理有效是鞏固黨的領導、促進社會和諧、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基礎。以理念、制度、機制、方法等創新為重點,中國特色基層治理有效不斷推進,但在治理體制、治理方式、多元主體發揮作用等方面仍然存在需要解決的...
低生育率背景下中國婚姻家庭輔導政策考察————作者:郝海波;
摘要:婚姻家庭輔導旨在促進構建平等、和諧、文明的婚姻家庭關系,在構建新型婚育文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自20世紀80年代初起,中國的婚姻家庭輔導政策經歷了從初步探索、規范確立到深化發展的演進過程,現已成為婚姻家庭政策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面對人口出生率持續下滑、家庭功能不斷弱化以及婚育文化觀念日益淡薄,中國婚姻家庭輔導政策亟須適時進行結構性的創新與調整。為此,本文系統回顧中國婚姻家...
共富型慈善:慈善促進共同富裕的理論邏輯與實踐路徑————作者:江亞洲;徐東濤;
摘要:在共同富裕進程中,慈善發揮作用的經濟社會背景已發生深刻變化,推動共同富裕需要構建與之匹配的慈善形態,共富型慈善或可成為未來我國慈善發展的方向。本文構建了共富型慈善的“主體—議題—策略”分析框架。共富型慈善的主體關系呈現為一個層次分明的“三圈”結構;促進精神生活富裕、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縮小城鄉和地區差距、參與突發災害救援是共富型慈善優先關注的議題;實現共富型慈善要發揮慈善混合分配方式的作用,實現財富...
中國第一代“少子老年人”的養老問題——基于生命歷程視角的分析————作者:喬曉春;
摘要:本研究以1950—1975年出生的群體為研究對象,該群體誕生于新中國成立后的兩次人口生育高峰期,并經歷了計劃生育政策,特別是“一孩”政策的實施階段,成為該政策的主要目標群體,從而形成了中國首批少子老年人。2010—2035年,這一群體將逐步進入老年階段,他們不僅是中國歷史上贍養父母的最后一代人,同時也是首批因子女數量減少而面臨贍養資源不足的老年人群體。這一現象給中國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帶來了嚴峻挑戰...
因時應勢深化改革創新 著力提升社會救助工作水平————作者:蔣瑋;
摘要:<正>2024年10月第十五次全國民政會議召開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對民政工作作出重要批示,繼2019年首次對民政工作作出系統性重要指示后,再次從戰略和全局高度對民政事業發展提出殷切期望并明確工作要求,進一步闡明了新時代民政工作的政治屬性、職責定位、改革方向、重大任務、價值取向、領導保障等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為民政事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科學指引,也為我們因時應勢深化改革創新、著力提升社會救助工作水...
中國特色社會救助制度論綱————作者:林閩鋼;
摘要:完善的社會救助制度是現代化國家的標配,托底有力的社會救助是社會保障體系成熟定型的標志。中國社會救助制度經歷了獨特的發展歷程,為推動經濟發展和保持社會穩定起到了保駕護航的作用,成為國家治理的托底性工具,其制度屬性表現為以人民為中心的社會救助、人口大國的社會救助和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救助,具有積極主動、溫暖如家,分層分類、城鄉統籌,物質+服務、綜合幫扶的鮮明特色。在邁向共同富裕過程中,推進社會救助高質量...
再分配與共同富裕之間的邏輯張力————作者:汪華;翟一鑫;
摘要: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成為當前乃至于今后一個時期內國家的重要施政目標。主流觀點認為,再分配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關鍵;不過,再分配與初次分配的關系,以及再分配對于推進共同富裕的作用,仍具較大的討論空間。正確認識再分配與初次分配的關系,方能把握再分配對共同富裕發揮作用的可能空間。通過對初次分配與再分配之間的關系進行考察,本文認為,初次分配屬于制度性范疇,而再分配則是政策性范疇。貧富分化的原因是制度性的,如...
劇變時代、頑劣問題與共創:不確定環境下社會治理的范式轉變————作者:王超;趙彤;
摘要:在當今劇變時代,社會治理面臨日益復雜的頑劣問題,傳統的治理范式難以應對這些不確定性挑戰。本文以共創范式為核心,探討如何通過多元主體的協作與創新來提升社會治理效能。本文首先分析了劇變時代帶來的不確定性和頑劣問題的特征,指出傳統自上而下的治理方式在面對這些問題時的局限性。其次,本文通過對共創范式的理論基礎進行梳理,揭示其在復雜環境中的獨特優勢。通過實際案例“村長工作坊”,本文展示了共創范式如何在鄉村振...
醫療服務價格改革與醫保支付方式改革的政策協同————作者:王震;
摘要:本文系統分析了醫療服務價格改革與醫保支付方式改革之間的政策沖突及其協同路徑。傳統的分解式的醫療服務定價模式基于對單個項目的成本補償,而醫保的前瞻性打包支付則基于不同病組的比價關系以及醫保支付總額。二者之間的沖突既體現為醫保與醫療機構之間的矛盾,也反映在醫保內部政策的不一致上。在醫保成為主要戰略購買方的背景下,應以醫保支付方式改革協同醫療服務價格改革,實現由分解式定價向打包式定價轉變。對于具備條件能...
醫療資源共享與醫患關系改善:基于城市醫聯體建設的考察————作者:何慶紅;朱鳳梅;王震;
摘要:構建和諧友善的醫患關系是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路徑,亦是促進醫療衛生事業協調發展、提高人民群眾健康水平的重要條件。本文以城市醫聯體建設為例,采用2012—2022年三個地級市醫療機構年報數據,運用雙重差分模型,考察醫療資源共享對醫患關系的影響及作用機制。研究發現,城市醫聯體建設實施后,醫療糾紛例數顯著下降15.8%。機制分析表明,城市醫聯體建設通過發揮技術效應和管理效應,顯著提升了醫聯體內二級及以...
相關政治法律期刊推薦
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