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政治法律期刊 熱度: 時間:
《軍事歷史研究》
關注()搜論文知識網并非《軍事歷史研究》的官網或雜志社,為客戶提供期刊征稿、論文發表等中介服務,在客戶與期刊雜志社之間搭建了一座省時、省力的便捷橋梁。本站與《軍事歷史研究》等上百家同類正規期刊保持著多年的密切合作關系,切實提高客戶期刊發表的質量與效率。通過本站發表論文,客戶將獲得更大的選擇空間、更高的通過率、更快的發表速度、更滿意的服務質量。
雜志簡介
《軍事歷史研究》是研究軍事歷史的大型綜合性學術季刊,該專業唯一的中文核心期刊。內容涉及廣泛,從古代到現代、從中國到外國、從理論到實踐,從戰略到戰術,從軍事文化到軍事人物均涵蓋其中。主要欄目有新時期軍事研究、人民軍隊史、現代軍事、近代軍事、古代軍事、世界軍事、軍事理論與軍事思想研究、軍事文化研究等。
收錄情況
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收錄 ASPT來源刊
中國期刊網來源刊
2004年度核心期刊
欄目設置
主要欄目:新時期軍事研究、人民軍隊史、現代軍事、近代軍事、古代軍事、世界軍事、軍事理論與軍事思想研究、軍事文化研究。
2014年01期優秀論文范文:
1 深入學習習近平主席重要指示 努力開創軍隊黨史軍史工作新局面 董長軍 1-4
2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上海支援三線建設項目的差異性研究———基于數量統計的分析 謝忠強 5-14
3 論中共中央領導集體加強新疆防務的指導方略 范進軍 趙繼峰 15-21
4 改革開放以來軍隊反腐倡廉建設研究述評 劉 鵬 22-30
5 抗戰時期國民政府的民防訓練———以成都市為例 黃辛建 31-42
6 再論兩當兵變及其歷史意義 許瑞源 43-50
7 抗戰時期新四軍的瓦解日軍工作 唐國東 51-59
8 朝鮮戰爭美軍心理戰初探 王建豐 60-66
9 核間諜與蘇聯原子彈研制———基于蘇聯解密檔案的研究 張澤宇 67-75
10 國家認同視野下的土司軍隊征調———以元、明、清朝烏江流域土司軍隊為例 彭福榮 76-81
11 赫德、金登干購艦問題再探討 劉振華 82-89
12 《申報》視野下的南北和議 薛海玲 90-96
13 “毛錐”焉能當“寶刀”?———中國青年黨武裝問題初探 曾 輝 97-109
14 鄧小平經營華東的歷史功績 郭照東 110-117
15 莫擎宇: 從潮汕反袁獨立到改投皖系段祺瑞 陳長河 118-123
16 游擊戰術“十二字訣”一說辨析 王阿壽 124-132
相關論文范文:試論日本對中國現代化進程的影響
論文摘要:日本以明治維新為發端,邁上了現代化的發展之路,建立了資本主義現代化工業國家,其諸多的成功經驗為中國現代化發展所借鑒。日本成為現代化工業強國以后,接連發動對華侵略戰爭,這既打斷了中國現代化發展的原有進程,也催生了促進中國現代化發展的新因素。鑒于此,文章在收集相關材料的基礎上,首先論述中國如何借鑒日本現代化的成功經驗,然后從現代化的角度剖析日本侵華 對中國現代化發展進程的影響,以供參閱。
論文關鍵詞:日本,侵華,中國,現代化
一、緒論
中國的現代化發展與日本侵華之間有著諸多的聯系。明治維新為日本現代化的發展創造了優越條件,并使其躋身于資本主義現代化工業國家的行列,成為亞洲乃至世界的新興強國。而當時的中國處于封建社會的末期,面臨著內憂外患的困境,政治腐朽、經濟蕭條、軍備松弛、科技文化落后。清王朝企圖通過學習別國現代化的先進經驗,以達到挽救民族危亡與鞏固自身統治的目的。日本作為當時現代化發展的典型國家,與中國又是一衣帶水的鄰邦,因此成為中國現代化發展進程中的重點學習對象。明治維新以后,隨著綜合國力的日益強盛,日本接連發動侵華戰爭,以為資本主義的發展開拓更加廣闊的原料產地與商品市場。
軍事歷史研究最新期刊目錄
全面抗戰時期國民政府統籌戰時水陸運輸的嘗試與局限——以水陸運輸聯合委員會為中心的考察————作者:楊向昆;
摘要:全面抗戰開始后,國民政府雖然對交通進行了調整,但依然面臨機構膨脹、溝通不暢、運輸效率低下等問題。隨著時局日趨艱難,行政院院長孔祥熙和交通部部長張嘉璈都有意借鑒水陸聯運思維,統籌戰時運輸。1938年1月,交通部水陸運輸聯合辦事處成立,旨在提高交通運輸效率。1939年1月,該辦事處改組為水陸運輸聯合委員會,直接隸屬行政院。水陸運輸聯合委員會在調查開辟新的運輸線路、加強不同交通工具的配合和聯絡、援助各運...
英國中學歷史教科書中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作者:王若茜;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是英國中學歷史教育的重要內容。通過對大戰的起源、進程與影響等內容的敘述,英國中學歷史教科書從總體上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基本情況。但相關內容存在多方面缺陷:在內容編排上缺乏系統性;偏重英、美等西方國家,輕視其他國家和地區為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做出的貢獻;為西方國家在大戰起源問題上應承擔的責任辯護;明顯表現出對社會主義國家蘇聯的偏見。這些問題反映了英國歷史教科書存在西方中心主義,影響...
論元代軍人犯“常法”的司法管轄與實踐————作者:周思成;
摘要:軍隊是元朝統治的一個關鍵部分,對軍人的司法管轄也具有特殊性。自至元十年開始,朝廷先后頒布了一系列通例,逐漸明確了軍人犯“常法”的基本司法管轄原則,以獄訟之輕重來決定軍人自相犯案件由民政系統抑或軍事系統審處,對蒙古軍人犯罪給予特殊待遇,同時通過“約會”制來協調軍民沖突造成的治理難題。這些規定基本能得到現存司法記錄的證實,反映了元朝官方在司法公正、地方秩序和身份特權等多種考量之間實現平衡的嘗試。以“集...
明代“殺害軍人”律例探析————作者:劉正剛;
摘要:明朝實行軍人、民人二元管理體制,且優待軍人,這在律例上也有體現。洪武朝頒布的《大明律》特設“殺害軍人”律條,之后在實踐中又有弘治、萬歷年間頒布《問刑條例》對之補充完善,細化出軍人、民人殺害軍人的不同處罰情形。殺害軍人的犯人都要被處死刑,若軍人無罪被殺,犯人戶內還要出余丁充軍,以填補軍人被殺導致的軍伍空缺。明代律學家對“殺害軍人”律例的不斷解讀,使之在司法適用中便于操作,又經日用類書的傳抄刊行,使該...
清代戍臺班兵的參賭庇賭之風及其治理————作者:蘇頌;
摘要:清代駐守臺灣的軍隊參賭庇賭之風盛行并發展成為嚴重的軍紀問題,這是班兵輪戍致使大陸賭風傳入、兵民雜處導致臺灣民間社會賭風滲透、官場陋規盛行促使班兵庇賭設賭、班兵收入微薄進而開設賭場賺取額外收入等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該風氣主要表現在軍隊官兵參與賭博、開設賭場及包庇賭博三個方面,導致臺灣班兵軍紀渙散、軍隊戰斗力下降,進而影響官兵維護島內穩定及海疆安全,并進一步為臺灣民間社會安定埋下隱患。《欽定大清會典事...
鴉片戰爭前后中國對西洋“開花炮”的仿制與引進————作者:王開璽;
摘要:清朝統治者認為,中國在鴉片戰爭中遭到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其武器尤其是火炮落后于西方的開花炮,于是在痛定思痛中開始嘗試改良制炮工藝。開花炮是西方近代工業革命的產物,但近年有學者引用左宗棠之語,認為中國早在明朝末年即已有開花炮和開花炮彈。這是一種對歷史的誤讀。自明朝末年至鴉片戰爭前,中國雖已制造出很重的大炮及炮彈,但鑄造工藝相當落后。鴉片戰爭特別是第二次鴉片戰爭后,清廷才開始了對西洋“開花炮”的仿制...
陳毅《建軍報告(初稿)》未被中共七大采用考析————作者:魏代強;王曉蘇;
摘要:由陳毅主筆、歷時近10個月、為中共七大而作的軍事報告——《建軍報告(初稿)》,較朱德主持、代之而作、一個月內倉促寫成的《論解放區戰場》,所涉時段更長、史料更豐、數據更準,分析說理更顯功底,所費心力明顯大得多。但如此高水準的一篇力作,為何未被七大采用?對此,既有公開解釋均懸浮于表層而未能觸及問題實質。本文依據相關史料,通過探索《初稿》的寫作初衷、成稿過程、框架內容及當時中共面臨的形勢任務和實際情況后...
1971年印巴戰爭中印度的軍政關系————作者:魏涵;
摘要:作為尼赫魯之后印度執政時間最長的總理,英迪拉·甘地從執政初期的弱勢總理逐漸成長為獨攬黨政大權的強勢總理,其任內的軍政關系也從初期的弱文官控制型發展為中后期的強文官控制型。1971年印巴戰爭期間,印度的軍政互動達到了其獨立以來最有效率的狀態:在開戰問題上,文官政府決定了是否開戰及作戰目標,軍隊則確定了開戰時間點;在作戰過程中,軍政官員保持著密切溝通,及時調整作戰計劃,但軍種協調問題仍舊凸顯;在停戰問...
建政初期湖南加強農村干部隊伍建設述論(1949-1950)——以南下老干部與地方新干部為中心————作者:陳益元;張芝怡;
摘要:建政初期,上級派遣南下老干部、地方選拔和培養新干部是湖南農村建政和各項社會改革運動開展的兩支主要骨干力量。南下老干部和地方新干部基于來源、經歷、素養的不同,造成了他們之間有著不同的優勢、不足和相互之間的隔閡。為化解困局,湖南各地黨委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舉措以強化南下老干部和地方新干部隊伍建設,這樣,他們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發生了根本變化,干部嚴重匱乏問題得以解決,農村各項社會改革運動得以順...
二戰時期德、美對蘇日“中立”關系的應對——以德國“先蘇后英”戰略與美國“先德后日”戰略為中心————作者:蔣清宏;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以英美蘇中同盟集團與德意日“軸心國”集團整體對抗為特征的現代化戰爭。然而,在兩大同盟體系內,日本對蘇德戰爭保持了長達6年的“中立”關系,蘇聯對日美戰爭保持了長達4年的“中立關系”。德國基于“先蘇后英”戰略、美國基于“先德后日”戰略對蘇日中立關系的不同認知以及相應決策,成功地解釋了蘇日中立關系長期維持的原因,也成為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戰歷史進程和最終結果的重要視角,進而有助于理解蘇日“中...
確保大國戰略穩定:美蘇《防止海上事故協定》的簽署、執行與啟示————作者:忻懌;
摘要:冷戰開始后,美蘇艦機因相互抵近而頻繁發生海空摩擦事件,不僅造成大量人員傷亡,更易引發戰略誤判。為降低冷戰烈度、維護戰略穩定、構筑“緩和”所需的國際規范,美蘇于1972年簽訂《防止海上事故協定》。作為美蘇第二次戰略“緩和”的一項重要成果,該協定有效管控了美蘇海空接觸行為,亦成為后續類似機制如多國《海上意外相遇規則》之濫觴,為多邊海上接觸規范、互信機制及危機處置奠定了基礎。《防止海上事故協定》雖然顯著...
中越邊境自衛還擊戰鄂籍參戰官兵之優撫————作者:李翔;高振;
摘要:優撫是國家對軍人及其家屬實施的一項重要保障制度。中越邊境自衛還擊戰是中國為維護領土完整、捍衛國家利益而進行的一場邊境自衛戰爭,湖北籍人民子弟兵為這場戰爭的勝利做出重要貢獻。中共湖北省委和省人民政府依據國家優撫工作系列法規,推進中越邊境自衛還擊戰鄂籍參戰官兵優撫事務。其主要做法包括給優撫對象發放優待金,給予優撫對象生產生活和精神方面的優待,給烈屬和傷殘軍人發放撫恤金等。這些優撫事項,濃厚了湖北省的擁...
抗美援朝時期中國東北地區的優屬工作————作者:晉江艷;
摘要:抗美援朝時期,地處戰爭前沿的東北地區優屬任務繁重且緊迫。為了做好優屬工作,東北地區各級領導高度重視,堅持從實際出發,與抗美援朝運動緊密結合,建立了一套包括組織網絡、資金籌集、宣傳動員和監督檢查在內的制度,堅持以精神優待為主,物質優待為輔的原則,強調社會互助,動員廣大人民群眾積極參與,幫助和組織烈軍屬參加生產。優屬工作不僅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烈軍屬的生活困難,還鼓舞了士兵的士氣,有力地支援了抗美援朝
抗美援朝時期北京市優撫工作的歷史考察————作者:李巖巖;
摘要:抗美援朝時期優撫工作的豐富開展,為鞏固國防、增進軍民團結、鼓舞前線戰斗士氣、取得戰爭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有著突出的時代特色和歷史價值。優撫對象規模的擴大、抗美援朝運動的開展、優撫工作的既有進展等,是北京市抗美援朝優撫工作的時代條件。濃厚社會氛圍,立足重大節慶開展群眾性擁軍優屬運動;聚焦烈屬軍屬現實困難,重點做好農村代耕和城市生產就業工作;豐富優撫政策,落實退役安置、褒揚撫恤等優撫政策,是北京市抗美...
康熙中后期外海風帆戰船修造制度初探————作者:王宏斌;
摘要:統一臺灣戰爭結束之后,清廷在沿海各省布置了一條水陸相維的海防線,設立了大量水師,并裝備了1700余只戰船。為了確保戰船正常服役,又建造了14個戰船修造廠和1個修理廠。為了使戰船廠按照質量和數量完成分配的修造任務,康熙朝君臣經過反復討論,制定了一套頗為嚴密的修造制度。它不僅確定了文官“知府”“道臺”負責修造,“副將”“參將”監修的體制,而且規定了戰船兩種修造限期;不僅確定了中央財政劃撥的經費,而且規...
理論傳入與制度變遷:全面抗戰初期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的兩度改組————作者:陳默;
摘要:全面抗戰爆發后數月間,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經歷了兩次改組,這與同時期西方新軍事理論的傳入密切相關。1932年軍委會成立并在數年內逐漸成為國民政府軍事統帥機構的主體,而此時德國顧問提出的“軍令軍政一元化”主張雖不乏支持者,但未能在軍委會的組織形態中得到充分體現。西方“總體戰”“總動員”理論傳入中國后,引起軍政界巨大反響,推動了1937年8月融黨、政、軍為一體的大本營的組建,即軍委會的首度改組。但大本營...
日軍“華北滅共委員會”對中國共產黨的情報調查————作者:王弘;
摘要:1938年11月,華北日軍參謀部成立“滅共委員會”,專門從事對中國共產黨的情報調查活動。該機關成立后,發布大量報告,刊行“反共”月刊,監視中國共產黨的發展狀況。作為侵華日軍的“信息橋頭堡”,該機關的調查活動為日軍制訂軍事行動計劃、出臺占領地政策提供信息支持,使日軍正視中國共產黨這個強勁對手,對侵略活動起到重要輔助作用
中東路事件與中國東北地區的俄國軍事僑民————作者:李紅娟;
摘要:1929年中東路事件發生前,在中國東北地區已經聚集了一定數量的俄國軍事僑民及其組織,東北軍閥既限制其活動又廣泛利用其軍事技術與作戰能力。中東路事件爆發后,俄國軍事僑民在武裝參與該事件、對抗蘇聯問題上存在是與否兩種態度。最終,一部分狂熱的軍事僑民以該事件為契機,多次進攻中蘇邊境地帶,并潛入蘇聯遠東地區組織破壞活動。對此,東北當局雖公開嚴令禁止,但私下仍有限度地默許。中東路事件在俄國軍事僑民發展過程中...
1941年美國對冰島軍事行動探析————作者:宋曉芹;孟憲東;
摘要:1941年美國對冰島的軍事行動是整個二戰時期美國第一次向大西洋戰場前線用兵,是美國國內“中立”政策動搖、英美軍事合作進一步深化、冰島有意尋求美國的介入、北大西洋的局勢緊張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該行動是美方在面臨美軍高層對登陸冰島意見不一、美英冰三方對登陸的具體細節存有分歧、相關法律帶來阻礙等諸多困難的情況下,利用德國入侵蘇聯的契機最終實施的。通過利用駐冰島美軍與德國日漸頻繁的軍事摩擦,美國國際主義...
民族主義、共產主義與帝國主義:從英印斡旋看朝鮮戰爭與東亞冷戰————作者:許亮;
摘要:朝鮮戰爭初期,英國和印度擔心美國“6·27聲明”后會擴大戰爭,分別進行了一次調停嘗試。但調停沒有成功,主要原因是美國不愿在中國問題以及臺灣和聯合國代表權問題上做出讓步。這讓美國從一個“抵抗侵略的領導者”變成“和平阻礙者”和“帝國主義者”。美國干涉臺灣問題和阻撓中國進入安理會的做法實際上將中國推向了朝鮮戰爭。英印斡旋暴露出的分歧,揭示出朝鮮戰爭爆發前后東亞國際關系的本質,即共產主義贏得亞洲民族主義的...
相關政治法律期刊推薦
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