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政治法律期刊 熱度: 時間:
《人權》
關注()【雜志簡介】
《人權》雜志由中國人權研究會主辦,其宗旨是通過講述人權故事、探討人權理論、開展人權對話,為國際社會了解中國人權狀況打開一扇窗戶,為探討古今中外的人權理論和實踐開辟一個學術園地,為促進中國人權的進步和國際人權的健康發展提供一個對話的論壇。《人權》雜志為雙月刊,以中、英兩個文種出版,設有新聞特寫、人權論壇、觀察思考、爭鳴、環球觀察、調查與研究、人權答問、論點摘編等欄目,融學術性、知識性于一體,并具有很強的可讀性。
【收錄情況】
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收錄
中國期刊網收錄期刊。
【欄目設置】
設有新聞特寫、人權論壇、觀察思考、爭鳴、環球觀察、調查與研究、人權答問、論點摘編等欄目。
雜志優秀目錄參考;
2 立根原在群眾中 葉小文; 1-2
3 中國:尊重和保障人權的一面旗幟 陳士球; 3-7
4 建構中國自己的人權話語體系 付子堂; 8-11
5 人權概念的語用學分析 陶菁; 12-24
6 基本權利:立法權正當行使的內在限度 易有祿; 25-37
7 看守所被羈押者的人權保障 程雷; 38-48
8 動力與能力:遷徙自由的法律化 王耀海; 49-62
9 移徙工人權利的國際保護標準 陸海娜; 63-75
10 人民居住權的法律保障:中國臺灣與大陸的比較 李永然; 76-87
11 反恐怖主義與人權保護:非洲的視角 保羅•安德魯•格瓦查; 88-97
12 《殘疾人權利公約》視角下的中國殘疾人權益保障:理念變遷與制度創新 劉文靜; 98-114
13 腐敗:現代人權的敵人 約塞•阿維拉•赫雷拉; 115-124
14 關于使用“特定群體”稱謂的建議 許堯; 125-133
15 《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國際公約》:保障富足、有尊嚴、健康和文明生活的人權憲章 李紅勃; 134-144
16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中的人權議題——“法治中國與人權”理論研討會觀點綜述 于文豪; 145-155
17 中國人權訊息 馮媛; 156-160
編輯之友征稿:社會新常態下提高全民守法意識探析
摘要:新常態下,我國公民守法意識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對法律的認識逐步理性化,但知法不等于守法;權利意識逐漸提高,但義務意識淡薄;學法積極性逐漸增強,但信法意識不夠強烈;初步形成了法律價值觀,但守法習慣尚未形成出現這些變化的原因主要受傳統重禮輕法觀念、現實社會領導干部不守法及媒體錯誤導向、法律信仰缺失三個因素的影響因此,提高新常態下全民守法意識必先使全民從信法、用法,逐步走向全民守法,
關鍵詞:新常態,全民守法,法律信仰
自黨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治國方略以來,理論界對公民的法律意識研究較為深入,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在具體的守法層面的探討,卻尚顯不夠。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將“增強全民法治觀念,推進法治社會建設”作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一項重大任務提了出來,而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奮斗目標的實現又依賴于全民守法意識的提高。因此,探討新常態下全民守法意識,尤其是其提高的現實路徑變得十分迫切。
人權最新期刊目錄
“效果導向”的中國人權話語國際傳播機制————作者:姚璐;梁添愛;
摘要:當前中國人權話語的國際傳播多為“傳者導向”模式,即重視傳播者對人權話語的輸出,而忽視了基于閱聽者效果反饋的策略調試。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國人權話語國際傳播強實踐、弱話語、少理論、缺認同的特征。進而,我國人權事業雖已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重大成就,但人權問題依舊是部分西方國家對我國污名化的重要場域。“效果導向”的中國人權話語國際傳播機制旨在針對這一問題,重拾閱聽者在傳播鏈條中的主體地位。通過凸顯人權話...
論作為社會地位的人之尊嚴——一種自下而上的路徑————作者:陳旭輝;
摘要:人的尊嚴是當代道德哲學、政治學、法學中的核心概念。愛廷森所提出的“社會地位論”認為人的尊嚴是社會構建的產物,它關注的是作為人最基本的平等社會地位,指向的是他人的羞辱或貶低行為,這既包括消極地禁止這類傷害,又包括積極地幫助人們免受這類傷害。不同于傳統尊嚴理論的論證思路,社會地位論從尊嚴的社會實踐出發,采取一種自下而上的尊嚴論證路徑,避免陷入尊嚴概念無盡的價值糾纏,為證立人的尊嚴概念提供了新理由。同時...
人類尊嚴能夠取代人的尊嚴嗎?————作者:吳佳昊;
摘要:人類尊嚴理論通過識別某些人類固有特征,將人作為萬物之靈,并使個體因作為這些特征的載體而有價值。在此理論之下,個體被要求積極行為以彰顯人性本質,參與政治以服務社群。總體而言,這一有關尊嚴的解釋范式,創設了特殊的自主性概念并提供了實現方法,借助對人類價值的重視促進了政治的世俗化。人的尊嚴學說預設了個體的內在價值,通過對國家課以法律義務的方式,捍衛個體的自治與平等地位。囿于本質主義與共同體本位的立場,人...
人的尊嚴的法律保護:從規制“仇恨言論”說起————作者:黃文婷;
摘要:人的尊嚴的法律保護,可從規制“仇恨言論”的角度加以研究。世界絕大多數國家的實踐表明,人的尊嚴成為限制表達自由的根本價值。法律保護的人的尊嚴具有三層次內涵,作為人類存在的生命尊嚴、作為特定群體的成員尊嚴以及作為獨特個體的個人尊嚴。三層次內涵共同指向人是目的這一核心要義,表明人不能被貶損為純粹的手段而被傷害。人的尊嚴的內涵決定了尊嚴離不開國家和社會主體的保護。傳統上,人的尊嚴保護主要依靠國家,但在網絡...
國際人權法與人道法在武裝沖突中適用的比較研究————作者:盧玉;
摘要:目前俄烏沖突尚未平息,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間的武裝沖突持續升級,造成大量的平民傷亡。為了更好地保護武裝沖突中的戰爭受難者,澄清國際人權法與人道法在武裝沖突中的適用關系是亟須解決的現實問題。國際人權法與人道法適用的比較研究需從三個問題進行逐步深入:其一,國際人權法是否適用于武裝沖突;其二,若國際人權法得以適用,其與國際人道法是如何相輔相成、互補發展的;其三,在國際人權法和人道法共同適用發生沖突的情況下...
平等原則的具體化:憲法第33條第4款的釋義學重構————作者:柳建龍;
摘要:傳統憲法理論認為,憲法第33條第4款確立了權利和義務一致性原則,然而,隨著憲法理論和實踐的發展,其理解發生了變遷,日益被視為平等原則的具體化,只是學說上未能作充分論證。經分析可以發現將該條款理解為“權利義務一致性說”存在制憲史上的反證、欠缺內在融貫性、憲法功能的錯位等諸多問題。回歸其具體背景,則可以將其作為反特權條款構成平等原則的特別注腳,由此實現本款與其他憲法條款的和諧解釋
律令典籍中的人權理念及其制度表達——以唐代獄囚的權益與保障為中心————作者:劉曉林;
摘要:唐代獄囚在監禁期間享有衣食、醫療、衛生、休息、殯葬等權利,特定條件下還給予婚喪假期。《獄官令》規定了各項權利與保障措施,還規定了監禁期間戒具的使用規范;《斷獄律》針對司法官吏保障不力及相應違法行為規定了明確罰則。審訊必須遵循判官親問、親仇回避、據狀糾問、察情審理、立案同判等程序與實體要求。唐令對于司法官吏不得已而實施的拷訊在工具、方式、對象、數量等方面作了全面、細致、嚴格的限制,并對違反限制的行為...
論酷刑之惡及其可允許性——以克萊默的酷刑觀為線索————作者:張竹成;
摘要:在酷刑的法學與哲學研究中存在兩個難題:酷刑何以為惡(難題1)、是否存在可允許的酷刑(難題2)。難題1的要點在于證明酷刑之惡的特殊性,難題2的要點在于找到一種合適的理論兼顧定時炸彈假想中的“拒絕放任直覺”和“特殊性直覺”。現有主流方案都是失敗的。但是,馬修·克萊默的酷刑觀可以同時回應兩個難題中的要點。對于難題1,克萊默選擇以施刑者為中心的視角,主張酷刑會破壞施刑者的道德整全性;對于難題2,克萊默認為...
中華典籍中的基礎性人權理念及其與西方的差異————作者:趙建文;
摘要:中華典籍中的基礎性人權理念主要包括三類:天人合一世界觀影響下的秩序與自由的理念,以人為本或以仁為本價值觀影響下的人的主體性和人權來源的理念,天下大同人生觀指引下的人權與國家權力的關系的理念。其中,天人合一、師法自然的秩序與自由的理念比西方國家的“理性選擇”下的秩序與自由理念更有益于人類社會的穩定與發展。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為規范原型形成1789年法國《人權宣言》第4條,“仁”和“人最為貴”的理念被分...
從挑戰到共識:新興權利保障的中歐視角——2024·中歐人權研討會綜述————作者:郭敏;毛俊響;
摘要:在2024·中歐人權研討會上,來自16個國家的60余名專家學者聚焦“新興權利保障:中國與歐洲的視角”開展研討。會議認為,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所帶來的生產方式和社會結構變化,以及人的權利意識的不斷提升,一方面催生了許多新的權利,另一方面也為傳統人權賦予了新的數字化形態。不斷涌現的新興權利概念給傳統人權理論體系帶來了挑戰,也引發國際社會關于人權理論和實踐的諸多爭議。在經濟平等與社會權利,特別是...
中國人權信息(2024年11-12月)
摘要:<正>11月1日—2日,中國政法大學人權研究院與廣東工業大學人權法治研究中心在廣東工業大學聯合主辦“2024年工商業與人權師資研討班”。來自全國多所高校的專家學者共同探討如何推動中國工商業與人權理論研究和實踐發展。11月7日,全國總工會、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中國企業聯合會、全國工商聯聯合印發《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協商指引》,用于指導平臺企業充分聽取工會和勞動者代表的意見建議,合理制定涉及勞動者權益...
征稿啟事
摘要:<正>《人權》是中國人權研究會主辦的國內第一份人權學術期刊,系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AMI綜合評價核心期刊,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創刊20余年來,《人權》立潮頭發先聲,承載歷史使命,擔當時代責任,記載了我國人權理論研究與人權事業發展同步伐齊奮進的光輝歷程,成為展現我國人權理論研究成果的重要平臺,促進人權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窗口
注釋體例舉要
摘要:<正>(1)文中注釋一律采用腳注,全文連續注碼,樣式為:①②③等。(2)非直接引用原文時,注釋前加“參見”;引用非原始資料時,請注明“轉引自”。(3)引用同一文獻在首次后樣式為“同注? ”,可標注頁碼;非直接引用也可標注為“參見注?”;在連續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注釋引用同一著作時,第2個及以下的注釋用“同上注”或“參見上注”;并根據需要標注作者名、頁碼。(4)引用自己的作品時,請直接標出作者姓名。(5...
加強人權研究 構建中國人權自主知識體系————作者:白瑪赤林;
摘要:<正>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兩個結合’,扎根中國大地、賡續中華文脈、厚植學術根基”“加快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要依托我國人權事業發展的生動實踐,提煉原創性概念,發展我國人權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我們應當也必須更加堅定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自覺和道路自信,加強人權研究,形成從中國出發、有中國表達的人...
中國古代“明德慎罰”理念之人權思想探析————作者:戴軍;
摘要:“明德慎罰”是中國古代政治的重要治理理念之一。“明德慎罰”理念由周朝初期著名政治家周公旦明確提出,其思想脈絡可上溯至堯舜時期。雖然歷代剝削階級統治者由于其自身局限性并不可能實質性地完全實現這一原則,但是,就其政治理念及其豐富內涵,尤其是中國古代政治家在4,000多年前就能夠形成如此成熟的治理理念而言,無疑有著很高的學術價值和重要的理論實踐意義,客觀上也對后世的國家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價值觀念、推進社...
論數據權利保護的憲法規范邏輯————作者:鄭賢君;
摘要:數據權利是個人對自己數據和信息享有的所有權和處分權,其主體是自然人,且為一項憲法基本權利。早在《歐盟通用數據保護條例》頒布之前,一些國家的憲法就規定了個人數據權及同意原則。目前研究將憲法委托和制度保障作為數據權利的憲法規范依據,數據權利僅成為客觀規范和國家保護義務。這一認知消解了基本權利抵制公權力侵犯的防御權品質,忽略了數據權利的公法保護,混淆了數據權利和數字權利之差異。數據權利的倫理品質是個人自...
論可行能力視域下的數字弱者保護————作者:楊俊鵬;
摘要:數字化生存和發展既是數字社會人權理論與實踐的重要內容,更是數字弱者保護的旨歸。當前,數字弱者保護的“權利進路”忽視了“能力進路”核心關注的個體性差異、行動的過程性、權利質量和數字能力發展,因而在內容與成效上弱于能力進路。可行能力視域下,數字弱者表現為數字權利弱化和數字失能的復合狀態。技術權力對個人權利的擠壓、個體性差異之內在能力不足、結構性失衡之結合能力羸弱是數字弱者問題的本質邏輯。為此,需將可行...
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的國際可訴性:國際監督與國家主權的平衡————作者:狄磊;
摘要:旨在化解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可訴性困境的《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任擇議定書》生效已有十一年,但這并不意味著經社文權利的可訴性困境得到根本解決。回溯締約史,各國就經社文權利在國內法上的可訴性達成了寶貴共識,但對個人來文程序的受理范圍、受理方式、受理標準以及實質問題的審查標準等國際可訴性問題顧慮重重。《任擇議定書》通過以來,其接受程度以及個人來文程序的運行狀況并不樂觀,這進一步凸顯并加深了經社文...
健全公正執法司法體制機制 強化人權司法保障————作者:李曉;
摘要:<正>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對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作出了全面部署,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法治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保障,強化人權執法司法保障是健全公正執法司法體制機制的目的,審判機關在工作中要貫徹落實好“加強人權執法司法保障”各項部署,在執法司法的全過程全環節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
數字時代“人”之法學概念的調整————作者:程邁;
摘要:傳統法學中的人被定義為有尊嚴的理性人,即具有自我選擇決定能力的主體。個人在國家之中生活,國家的主要任務是為了人實踐自己理性提供便利條件。進入數字時代之后,個人自治空間越來越難以維持,在個人與國家的二元結構中解讀人的概念日益缺乏周延性,人類也正在看似失去對理性的壟斷擁有地位,這些新時代現象使得傳統的人的法學概念面臨著解釋力日益不足的窘境,從中產生出對人的概念進行調整的需求。在調整過程中,應當放棄人類...
相關政治法律期刊推薦
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