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政治法律期刊 熱度: 時間:
天津社會科學
關注()《天津社會科學》社科核心期刊,創刊于1981年,是由天津市社會科學院主辦的社科學術刊物。
《天津社會科學》堅持正確的辦刊宗旨,倡導“提出新問題,發表新觀點,傳播新信息”,堅持探索,勇于創新,密切關注現實,致力于探討改革開放中的重大理論問題,活躍于理論前沿,并以一個個選題、重點欄目形成了刊物獨具的特色風格。
天津社會科學雜志欄目設置
中國學術史研究、科學發展與當代中國發展研究、新型工業研究、中國哲學學科的建設與發展、大眾文化研究、中國社會史研究
天津社會科學雜志榮譽
CSSCI 南大核心期刊(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含擴展版)萬方收錄(中)北大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知網收錄(中)全國優秀社科期刊國家期刊獎獲獎期刊百種重點期刊社科雙百期刊
天津社會科學雜志社征稿要求
1.內容:立意新穎,觀點明確,內容充實,論證嚴密,語言精煉,資料可靠,能及時反映所研究領域的最新成果。本刊尤為歡迎有新觀點、新方法、新視角的稿件和專家稿件。
2.格式必備與順序:標題、作者、作者單位、摘要、關鍵詞、正文、注釋或參考文獻。篇幅以2200-8800字為宜。2200字左右為1個版面。
3.請在來稿末尾附上作者詳細通訊地址。包括:收件人所在地的省、市、區、街道名稱、郵政編碼、聯系電話、電子信箱、代收人的姓名以及本人要求等,務必準確。論文有圖表的,請保證圖片和表格的清晰,能和文字對應。
4.本刊實行無紙化辦公,來稿一律通過電子郵件(WORD文檔附件)或QQ發送,嚴禁抄襲,文責自負,來稿必復,來稿不退,10日未見通知可自行處理。
5.本刊來稿直接由編輯人員審閱,疑難重點稿件送交相關專家審閱,本刊堅持“公平、公正、公開、客觀”的審稿原則,實行“三審三校”制度。
6.來稿一經采用,雜志社將發出《用稿通知單》,出刊迅速,刊物精美。
閱讀推薦:北京社會科學
《北京社會科學》獲獎情況:中文核心期刊(2011)、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1996)、北京市優秀出版物獎、中國北方優秀期刊、北京市新聞出版版權創意成果先進集體、北京新聞出版和版權工作先進集體、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要覽(2008年版)、北大2004版核心期刊、北大2008版核心期刊。
天津社會科學最新期刊目錄
無聲的戰略:美國門戶開放政策的“本事”與百年認知史————作者:馬建標;
摘要:19、20世紀之交,美國國務卿海約翰先后發表兩次門戶開放照會,特別是1900年7月3日發表的第二次照會,其過程曲折而傳奇。此次照會的發表是美國舊殖民主義思想與新殖民主義觀念相互妥協的結果,同時也象征著美國走向了以“新殖民擴張”為手段的非正式帝國之路,是為美國門戶開放政策的“本事”。但是,對于20世紀中國學界而言,真正決定時人對門戶開放政策認識的因素,并非該政策制定的實際歷史過程,而是當時中國所面臨...
胡瑗的師道精神與義理建構————作者:朱漢民;
摘要:以廣義宋學的觀點看,胡瑗開宋學之先河。胡瑗學術地位的確立,主要源于他通過弘揚先秦“師道”精神而開拓宋學。他創造的蘇湖教法不僅推動了蘇湖學統的形成,還被提升為太學的教育法,體現出宋學的師道精神和發展特色。胡瑗的代表著作《周易口義》《洪范口義》均是為講學而作,具有“解經至有要義”的宋學特色,既以經義建立人事與天理合一的儒家形而上學,又特別提升士大夫的主體性精神。胡瑗通過經典詮釋討論政事,強調以師道指導...
從“今有之天”看中式園林的體驗型特征————作者:朱良志;
摘要:歐洲文藝復興以來的園林創造,或偏向人工理性(如古典主義園林),或膜拜自然(如英國的自然風致園)。中式園林尤其是文人園則巧妙地融合了人工與自然,從人的真實感覺出發,創造了獨特的生命境界。中國人理解的造園,是造一個世界,一個人生命存在的“立足點”,也即“今有之天”。這里涉及三個概念:“今”“有”“天”。“今”強調體驗的當下性,“有”強調生命真性的澄明,而“天”說的是圓滿俱足生命境界的成立。文人園重視“...
面對抽象空間生產的批判戰略與方法論——列斐伏爾《空間的生產》解讀————作者:張一兵;
摘要:列斐伏爾提出,面對資本主義的抽象空間,必須建立一種新的空間認知的戰略性假設。這是一種與資產階級的空間生產邏輯完全異質的新的空間的政治。通過回溯—前進法,列斐伏爾看到資本主義社會空間中的每一次進步都包含著毀滅,每一次進步中都內嵌著野蠻的倒退,并且對資本主義抽象空間生產的批判,除去要發現空間實踐關系場境中出現的客觀矛盾,還要從資產階級的空間話語編碼體系中徹底擺脫出來,以重新建構一種全新的空間編碼
人文語義學的多維視野(專題)————作者:張寶明;
摘要:<正>在中西文明亟須“對話”、自主知識體系亟待建構的當下,思想史研究范式呈現出多重變奏的繁榮景象,人文語義學實踐路徑逐漸興起。人文語義學是一門探討人文領域中語言意義和語義理解的學科,關注語詞選擇、語境和轉義等,并從歷史、文化和社會角度考察語言的意義和語義。人類日常使用的很多語詞觀念,因為歷史衍變、語際譯介、意識形態化等因素導致了語義的失真,也造成了觀念認知上的混沌。人文語義學通過綜合運用不同學科的...
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技術邏輯:演進線索、現實瓶頸與推進策略————作者:張露;羅必良;
摘要:技術創新是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核心標志。問題在于:第一,農業突出的自然依賴特性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勞動密集型特征,決定了農業的技術創新須以放松農業生產的強自然約束與高勞動要求為重點方向。第二,農業具有突出的民生保障功能,既要維護小農生計可持續,又要確保農產品供應安全,這使得農業技術創新須權衡公平與效率、安全與效率。第三,農業生產中土地要素的分散性與勞動力要素的弱質化,會導致技術創新的應用場景局限,受限...
中國式現代化與中華文明雙重變奏下的文化使命————作者:鄒廣文;李曉白;
摘要: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與中華文明內在貫通、互為表里,二者在相互映射、彼此成就中鑄就中華文化的現代力量。文化之魂作為現代化的精神內核與民族復興的價值旨歸,是連接現代化實踐與人類文明前景的橋梁和紐帶。新時代新征程上,促進民族文化生命的延續與人類文明形態的更新,成為國人責無旁貸的文化使命。因此,有必要在守望與匯通、對話與共榮的總體性視域中,保持民族性、時代性與世界性之間的張力與平衡。一方面,呵護并葆有中華文化...
數智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新敘事——“第九藝術”文化傳播整體性話語敘事建構探賾————作者:吳蘭麗;
摘要:敘事創新反映了技術變革對文化傳播的話語體系加以適應性改造的能動性。以“第九藝術”為媒介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本質上是“加快構建多渠道、立體式對外傳播格局”在新時代中國敘事體系上的投射,同時也體現了以話語體系創新“講好中國故事”的應然。“第九藝術”通過技術賦能、價值傳遞和符號標識編織文化傳播基本要素,從而奠定蘊含于這一藝術媒介中的精神內核和價值基底;通過跨時空溯源敘事、跨文化共時敘事和跨模態融合敘事...
作為社會理論方法的實踐————作者:鄒詩鵬;
摘要:在社會理論及受其影響的現代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實踐因其總體性與批判性而具有直接的方法論意義。合理理解馬克思的“具體—抽象—具體”及其具體總體概念至關重要,面對當代社會的復雜性,社會理論研究亟待激活作為具體總體的實踐方法。在現代人文科學的學科格局下,總體性與批判性易流于形式,而實證化的社會科學又可能濫用實證精神,進而陷入片面化以及細碎化的困境。從古典社會理論到現代社會科學方法,存在著一種實踐方法逐漸...
現代化模式比較的維度和類型學意義————作者:李路曲;
摘要:對各種現代化模式進行比較研究,既要區分進入比較的各種模式的層次,也要區分它們的時空處境,尤其是發展階段。從層次來看,既要建立宏觀模式、中觀模式和微觀模式的類型學,根據這種類型學將實踐中處于不同層次的各種現代化模式區分開來,還要正確認識并合理把握各層次模式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從時空關系來看,所有現代化模式都是一定時空的產物,因而我們對它們的認識或比較也要考慮其發展的時間性和空間性,時空維度的選擇不合...
共識政治與政黨體制的代表性建構——“二戰”后西歐的政黨實踐及其經驗啟示————作者:高春芽;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在資本主義發展和代議民主制度鞏固的背景下,西歐左右翼政黨在自由平等價值、選舉競爭程序、社會福利政策等方面達成共識,推動了共識政治的形成。共識政治的出現和維系,是國家權能擴張、政黨策略調整和社會階級配合共同作用的結果。圍繞國家公共事務的治理活動,共識政治推動左右翼政黨擱置意識形態沖突,制定具有廣泛代表性的社會經濟政策,政黨體制因此具有了跨階級整合的功能,從整體上壓縮了反建制力量的生...
“三農”問題轉換下城鄉融合發展的實施邏輯————作者:高帆;張天帷;
摘要:我國城鄉結構轉化與“三農”問題的解決息息相關。導源于國家發展目標、內部條件和外部環境的轉變,“三農”問題的轉換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20世紀90年代初到21世紀初期,我國農業、農民、農村問題主要分別對應糧食增產問題、農民增收問題和農村公共產品配置問題。這種“三農”問題的內涵具有特定的實踐背景,我國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取得了系列成就,形成了若干經驗。現階段我國正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探尋以耐心資本為內核的中國特色現代金融體系發展路徑與改革突破口————作者:張杰;任元明;
摘要:隨著一國經濟發展進入以資本密集型和創新密集型產業為主的特定階段,投資者的投資價值觀念、投資工具、投資行為方式、投資策略等逐漸成為影響乃至決定一國經濟增長的基礎性因素。因此,看似單純的耐心資本要素問題,實質上已經成為影響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短板。培育和壯大耐心資本是構建中國特色現代金融體系,加快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當前中國高質量發展面臨的耐心資本困境集中表現為:企業難以獲得長周期、高風險的...
衍射閱讀:一種新唯物主義閱讀觀的建構及其問題————作者:李紅春;
摘要:新唯物主義哲學提供了一種扁平本體論,為建構衍射閱讀提供了哲學可能。扁平本體論將文學視為一種獨立且能動的現實力量,這種力量與物質、生物、精神和文化等要素處于同一平面,彼此平等,互不隸屬,但又相互糾纏,不斷促成新事物和新關系的產生。以這種文學觀為基礎的衍射閱讀,既不尋求現代主義對作者原義的無限抵近,也不貪慕后現代主義對讀者闡釋權的極度擴張,而是直面文本與物質、生物和文化的糾纏與親緣,將閱讀本身理解為世...
文化唯物主義的解構實踐、方法論路徑及意義——以雷蒙·威廉斯《鄉村與城市》為中心————作者:馮昊;邵洪;
摘要:文化唯物主義是關于文化的物質生產過程的分析理論,其方法論路徑尚未明確。雷蒙·威廉斯《鄉村與城市》從基石、中介與旨歸三個層面體現文化唯物主義的分析邏輯,亦從文學生產、視角、在地經驗等方面為深化文化唯物主義方法論提供啟示。該方法論的核心在于理論分析、文本分析與歷史分析的統合。明確《鄉村與城市》分析前提,即文學是一種生產過程,語言符號作為核心指涉在理論分析層面發揮作用;視角—形式—社會關系遞進理路連接文...
聚焦“觀念詞”:命題式·情境化·統攝性————作者:張寶明;
摘要:人文世界紛繁復雜,不同文化族群都有自己的一套命名體系來解讀人文世界。世界萬物以觀念的形式進入人的心智世界,而觀念詞則是用來承載人類語言文化共同體的觀念語詞,它們是對某一具體文化來講特別重要的基礎性觀念的語言呈現。在古今轉換、中西碰撞相交織的語言變局中,觀念詞處于意義網絡中心或節點的位置,既保留有中國古代思想文化序列的核心觀念,也內蘊著中國現代思想文化系統的語詞密碼;既有源于中西不同話語系統的語詞支...
“語境場”:人文語義學視角下石刻景觀與歷史記憶的塑造————作者:閔祥鵬;
摘要:人文語義學的首要問題是理解語義及其與知識背景、思想譜系、文本書寫、文化語境、歷史場景之間的復雜關系。人文語義學視角下的語境,并非僅僅是上下文語句之間的關系,而是在文化語境、情景語境之外,還關注場景語境,并由此構建其涵蓋多元語境環境的“語境場”。如記錄人類歷史的思想觀念不僅出現在正史文本的記載中,還出現在大量碑刻、石經、造像、墓志、題記、經幢、畫像石等物質形態的資料中。理解此類物質形態上所刻錄的碑文...
格局與無訟——一種基層中國社會法律人類學的智慧性表達————作者:趙旭東;
摘要:法律人類學的范式有基于規則的剛性與基于格局的柔性之分,后者體現了在糾紛解決過程中,規則的文化場景性適用模式。費孝通在《鄉土中國》一書中,以格局概念為引領,試圖統攝鄉土社會中規則運用的自我延展性的差序格局特征,并以作為理想而存在的無訟為其格局關系構成的引領。由此產生了放縱社會與約束社會兩種社會形態構造類型,在此基礎上,型構了放縱社會糾紛解決與約束社會糾紛解決兩者之間在社會差異性結構形態上的分野;同時...
文學視頻的興起、特征及其意義——以bilibili視頻網站為中心————作者:葉立文;張智謙;
摘要:文學視頻是一種依托網絡平臺,通過融媒介的視頻載體,以“解說”經典文學文本為主要內容的文學批評。它的興起與當代青年的現實處境密切相關,同時也受到了網絡社區文化的深刻影響。以bilibili視頻網站為中心,文學視頻顯示出以下特征:一是批評主體的多元化;二是“人生的批評”;三是“說部”傳統的復活;四是融媒介說書;五是“情動”機制下的“圍爐夜話”與“豆棚閑話”。文學視頻對中國文藝傳統的賡續、對融媒介形式的...
人工智能背景下輿情復雜性及其智慧化應對————作者:歐陽康;計效宇;
摘要:人工智能能夠促進社會文明進步,也可能帶來一系列輿情復雜性挑戰。人工智能背景下的輿情復雜性,究其根源,與后真相現象突顯、信息科技的局限性、輿論引導能力不足、媒體把關功能弱化和公眾素養有待提高等因素交織相關。必須提升輿情治理戰略自覺、樹立現代輿情治理理念、探索輿情創新治理方法、健全輿情治理制度體系以及構建輿情協同共治格局等,努力強化輿情智慧治理能力建設,提高輿情應對水平,更好促進社會文明進步
相關政治法律期刊推薦
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