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政治法律期刊 熱度: 時間:
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關注()《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JournalofShanghai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雙月刊)1984年創刊,是社會科學的綜合性學術理論期刊。辦刊宗旨:傳承文明展示科研成果,創新理論,交流學術觀點。聯系實際,重視應用研究,結合實際,追蹤社會思潮,立足學校,面向世界,服務社會,具有上海地方特色。
《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和“雙百方針”,理論聯系實際,開展教育科學研究和學科基礎理論研究,交流科技成果,促進學院教學、科研工作的發展,為教育改革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出貢獻。
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欄目設置語言文學、哲學、政治學、經濟學、管理學、歷史學、法學、廣告學。
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收錄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收錄 維普網、萬方數據庫、知網數據庫收錄
1、中文核心期刊:
2004-2011年連續3屆中文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11)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
2、南大核心期刊:CSSCI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2014—2015)來源期刊(含擴展版)
3、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要覽(2008年版)
4、數據:MARC數據、DC數據
5、圖書館藏:國家圖書館館藏、上海圖書館館藏
6、影響因子:
截止2015年萬方:影響因子:0.601;總被引頻次:542
截止2015年知網:復合影響因子:1.020;綜合影響因子:0.574
7、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雜志榮譽:
Caj-cd規范獲獎期刊
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
全國百強社科學報
第一、二、三、四屆全國百強社科學報
閱讀推薦: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學院學報
《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學院學報》(季刊)1987年創刊。本刊是以研究金融理論和實務以及金融教育為主的專業期刊。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對研究探索經濟金融熱點問題,做好各項金融工作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最新期刊目錄
離婚損害賠償制度理解與適用的疑難問題探析——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婚姻家庭編與侵權責任編規范的關系為視角————作者:夏江皓;
摘要:2001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增設了關于離婚損害賠償制度的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保留了離婚損害賠償制度并增加了兜底條款。學理上一般將離婚損害賠償分為離因損害和離婚損害兩種。從理論維度看,離因損害與離婚損害都存在難以逾越的理論困境。從比較法維度看,我國以離婚損害的立法例為參照,卻制定了離因損害的規定;而在離因損害的立法例中,規定獨立的離婚損害賠償制度有畫蛇添足之嫌。從司法實踐維度看...
社會風險治理的中國式現代化適切與契洽——生態型秩序要素功能凝聚及模式建構————作者:胡銳軍;
摘要:日益凸顯的社會風險復雜性對既有的治理理念和實踐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戰,契合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建構社會風險治理的生態政治模式或將是一種創榛辟莽的新徑。其邏輯基礎在于歷史所印、理論所證和實踐所需。建構路徑即根據社會秩序原理,借鑒生態法則所投射的自然法則,對社會秩序的構成要素加注生態性含量并實現其功能的凝聚:秩序載體上,建設生態型組織并提升其自我凈化、自我修復功能;秩序規范上,增強生態型制度的韌性與彈...
微短劇分級制構想與規范傳播路徑探析————作者:閆星宇;
摘要:微短劇是一種脫胎于短視頻的創新數字視聽樣態,具有短視頻和長視頻相混合的特征,近年來其產量與問題都呈現出增長趨勢,盡早規范其生產與傳播路徑,有利于推動微短劇實現精品化和高質量發展。可參考國外規范影視傳播的分級制度來應對其產量大、審查難的現實問題。微短劇分級管理具有促進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發展、滿足不同年齡受眾個性化審美需求、實現創作者個性化創作、構建正確的社會價值觀、推動未來微短劇高質量持續發展的現實意...
論數字經濟時代非個人數據的刑法保護路徑選擇————作者:江海洋;
摘要:在數字經濟時代,就非個人數據的刑法保護模式而言,學界存在不同觀點。數據應否確權以及如何確權影響著非個人數據刑法保護模式的選擇,確權支持者與反對者思維雖有不同,但亦存在數據產權應僅具有有限排他性的共識,這是由防止過度保護數據持有者、預防數據驅動市場走向壟斷以及避免法律的重疊沖突等因素決定的。互聯網的開放性決定了公開的非個人數據無須刑法介入保護。鑒于數據產權的有限排他性與生產要素等特征,同時為了避免罪...
數字勞動三大前沿問題的哲學思考————作者:龐躍輝;丁乙;
摘要:現代社會在信息通信和人工智能技術的巨大推動下邁入數字化時代,引發了社會勞動模式的極大變革,以數字化平臺為支撐的數字勞動形態應運而生。數字勞動新形態既助推了社會生活模式和生產方式的革故鼎新,也給生活生產帶來新的顯性或隱性矛盾問題,從而迫切需要在理論上對數字勞動加以認知辨析。因此,在深入洞察數字勞動演進態勢的基礎上,針對數字勞動的主體性如何呈現、數字勞動的價值取向多元化、數字勞動是否存在異化的三大前沿...
電影地理學:一個跨學科研究領域的進展————作者:吳艷芳;周傳藝;
摘要:電影地理學于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興起,至今已積累了相當規模的專著、論文集以及導論、綜述等文獻資料,并形成了以歐美國家為主要陣地、以電影媒介的地理特性為研究領域的新興學科分支。這一學科分支主要探討電影中的空間、地方、景觀等表征內容及其所關涉的性別文化、地緣政治等話語體系,以及電影在生產與消費過程中的經濟結構及其與地理現實的關系等議題。我國對電影學與地理學的交叉研究幾乎與西方同步進行,但研究領域差別...
論生成式人工智能對視頻生產的影響——以Sora文生視頻模型為例————作者:姜博;
摘要:理解智能技術的最佳方式在于“從技而談”。面對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在視頻生產領域的深度嵌入,我們必須以開放的姿態擁抱智能化帶來的啟示。橫空出世的Sora作為文生視頻模型的最新代表,將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在文本、圖像領域的影響延伸至視頻行業。Sora在場景塑造、鏡頭組接、影像敘事層面為視頻生產帶來革新,通過釋放算力和邏輯洞見,加速了視頻化社會的發展進程。應對智能技術帶來的變革,我們需要摒棄“AI失業論”,...
“十七年”電影研究中崇高審美話語建構的三個來源————作者:任華東;劉凡;
摘要:崇高是當代學界有關“十七年”電影研究的核心審美話語之一,它的語義生成及其話語實踐,與以下三個來源密切相關:西方崇高理論的舶來及其與中國既有的崇高話語、重倫理道德的文化傳統的碰撞與化合;意識形態對電影藝術獨特性及其重要性的認知與明確訴求;工農兵“泛英雄化影像”的審美塑造。中國學界一方面繼承了康德等西方崇高理論與中國傳統樂感文化賦予崇高的道德超越—快感之維,另一方面又極大弱化了其審美形式—痛感之維,讓...
唐楷之作品————作者:唐楷之;
摘要:<正>~
擬造“情感”:基于Sora的智能交往實踐與“擬像”反思————作者:王晴川;郭婉君;
摘要:Sora模擬世界的愿景,將使人工智能的技術權力得到進一步彰顯。它使人類身體的物理模擬和理想自我的角色塑造降臨到每個人身上,并構成社會交往的物質基礎;通過情境感知、情感計算與情境適配,每個人都能在機器技術建構的情境中順暢而自由地交流。在更大的社會空間中,智能情感充當人際交往轉向社會交往的中介,場景的智能涌現使個體情感得以激活、流通,并在循環往復的互動儀式中共享,進而完成數字“家園”的創造。然而,由于...
從“對外漢語教學”到“中文全球發展”:“國際中文教育”觀念史的考察————作者:胡范鑄;郭曄丹;
摘要:“向世界推廣漢語”真正成為一個大規模的社會行動是與改革開放“向世界學習”同步發展的,沒有真正的改革開放,便沒有真正的漢語國際傳播。語言的傳播與人群的互動直接關聯,語言的發展也與社會的發展直接關聯。從20世紀80年代至今,國際中文教育事業發展迅猛,而對之的命名也已經從“對外漢語教學”發展為“漢語國際教育”,繼而發展為今天的“國際中文教育”。從對外到國際,從教學到教育,這不僅意味著術語的變化,更意味著...
極端事件沖擊下我國大宗商品價格的風險結構與特征————作者:劉映琳;
摘要:以相關性結構斷點模型界定2008年金融危機、2014年石油危機和2020年石油危機三次極端事件的結構突變點,用基于CoVaR的網絡拓撲、PAMAE聚類探究國內23類大宗商品價格在極端事件下的風險特征及其風險結構,可以發現:三次極端事件對我國大宗商品的風險沖擊具有前瞻性和滯后性的區別;大宗商品期貨市場的風險結構的異質性較為顯著;不同品種商品的風險表現迥異,能源化工、工業品類商品自身風險最大,金屬類商...
市場潛能、制度環境與城市共同富裕——基于溢出效應及衰減邊界的探討————作者:吳柏鈞;徐永輝;
摘要:在市場潛能、制度環境和共同富裕為統一分析框架下,以2005—2020年地級以上城市數據為基礎,可通過空間杜賓模型檢驗市場潛能、制度環境對城市共同富裕的直接影響和空間溢出效應,并探討兩者的空間衰減邊界以及制度環境的門檻調節作用。研究發現:城市擴大市場潛能顯著促進了共同富裕進程,其傳導機制為物質資本配置、產業結構優化及外商直接投資三種途徑,而產業結構優化的中介效應最為突出;市場潛能對共同富裕的促進作用...
共同富裕下技術創新速度對收入差距影響機制研究————作者:俞立平;李雯;
摘要:企業保持一定的創新速度有利于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創新速度會通過多種途徑影響居民收入差距。基于向量自回歸模型、面板回歸模型以及面板門檻回歸模型開展綜合研究,結果表明:第一,創新速度對收入差距受多種因素的作用,具有線性和非線性雙重影響。第二,創新速度的提升總體上看有利于縮小收入差距。第三,低創新速度時其提升不利于縮小收入差距。第四,收入差距中等時,提升創新速度會拉大居民收入差距。政府應優化產業和空間格...
曲水訪幽————作者:賀蘭山;
摘要:<正>~
霍菲爾德權利理論視域下個人信息權的法理重構————作者:黃锫;
摘要:霍菲爾德權利理論經過中文語境轉化后包含了八個基本法律概念,其中主張權、自由權、支配權、豁免權構成了廣義上的權利概念;應為義務、禁為義務、服從義務、放任義務構成了廣義上的義務概念。根據這一霍菲爾德權利理論,《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中個人信息權的內在結構形態應包括三種類型,分別是信息主體享有的個人信息受保護權、私權處理者享有的個人信息處理權利和公權處理者享有的個人信息處理權力。這三種類型的個人...
數據確權的理論反思與重塑————作者:姬蕾蕾;
摘要:探索數據產權制度框架是確保數據健康流通交易的制度前提。當前,數據確權的現實困境多歸咎于數據天然的非排他性特征、傳統勞動理論制度的局限以及其與數據公平利用制度的相悖。反思數據確權困境的根源在于,學界忽視了數字社會是數據價值存在的前提,混淆了數據權利的內在本質與外部效力,未能揭示數據權益構造的復合法律屬性。探尋數據原權的發展脈絡,從數據利益的算法識別到數據利益的司法確認,再到數據確權的技術實踐,數據權...
德勒茲的電影-哲學的概念世界————作者:藍凡;
摘要:福柯曾戲稱德勒茲的哲學為“德勒茲時代”,這是因為福柯的哲學是考古學的哲學,從歷史來看待當代;德勒茲的哲學卻是“創造概念”的哲學,是從未來來看待當代——人在這個地球和宇宙中,有別于一切其他生物,依靠自己的感官感知世界,這就是不斷地尋找差異,生成概念,逃逸定見。對德勒茲來說,電影就是哲學,哲學也就是電影。德勒茲試圖通過電影告訴我們:重要的不是我們知道什么,確定什么,而是相信什么,以及是否還心存信仰。現...
新時代“崇高美”的銀幕闡釋——以新主流電影為中心————作者:黃文杰;黃葉蕊;
摘要:“崇高”作為基本的美學范疇,其內涵與意義隨時代的嬗遞而不斷更迭與發展。新時代語境下,新主流電影中的“崇高”承襲了以集體主義為基調的主流意識形態和以“英雄性”為內核的主要審美經驗。隨著新主流電影融入全新的女性經驗與立場、堅持人民至上的價值邏輯、展現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國際主義視野與關懷,被賦予新時代內涵的崇高觀成為構建新時代中國電影美學新范式的重要理念基石
漢語國際形象的歷史回溯、形成原因及重構策略————作者:李秋楊;陳晨;
摘要:漢語國際形象的形成深受歐洲漢學研究的影響,在歐洲漢學文獻中,漢語被描繪為在漢字、語音、語法等多個本體特征上難學的綜合形象。漢語難學的國際形象標簽化與西方漢語知識體系的固化、漢語國際形象傳播的局限性,以及歷史—社會—政治語境等多重因素緊密相連。新時代漢語國際形象的重構應當圍繞經濟紅利、科技賦能、魅力文化、華語認同這四個核心要素展開,以中國國家形象的整體提升為依托,借助中國在全球治理中的積極貢獻和日益...
相關政治法律期刊推薦
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