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政治法律期刊 熱度: 時間:
軍事歷史
關注()《軍事歷史》(雙月刊)創刊于1986年,由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所主辦。 軍事歷史學術性刊物。主要發表軍事研究的成果,報道軍史研究的動態與信息。
軍事歷史欄目設置專題研究、海上封鎖作戰、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80周年、軍事思想史研究、國防與軍隊建設史研究、戰爭史研究、學術信息
軍事歷史收錄萬方收錄(中) 知網收錄(中)
閱讀推薦:軍事文摘
《軍事文摘》Military Digest(半月刊)1993年創刊,是國內最早創刊的軍事刊物之一。主要面向廣大青少年和部隊、武警等各界讀者。介紹各種軍事知識、新技術、新裝備、新動向、新發展,為國防建設服務,為提高全國人民的國防觀念服務。自創刊以來,一直以“呼喚和平,捍衛正義,啟迪智慧,感動心靈”為辦刊宗旨,深受廣大讀者喜愛。
軍事歷史最新期刊目錄
近年來東京審判的史料建設與研究動向——趙玉蕙訪談錄
摘要:趙玉蕙,北京大學理學博士,現為上海交通大學戰爭審判與世界和平研究院副研究員。主要從事戰后對日本戰犯審判研究以及相關檔案整理編纂。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東京審判史料研究”、一般項目“東京審判國際檢察對日本侵略戰爭的認知與追訴研究”,同時系“日本戰犯審判文獻征集、整理與數據庫建設”“東京國際軍事審判”等國家和省部級課題主要成員。本次訪談主要圍繞近年來國內東京審判史料建設與研究相關問題展開
北朝后期的軍需運輸——側重于軍事交通地理的考察————作者:黃明哲;
摘要:河東、河南地區為北朝后期北齊、北周的軍事對峙前沿和主戰場,溝通各自政治、經濟中心地區與主戰場的道路,是軍需運輸的主干線。北齊軍需運輸的主要線路為京畿至河南、京畿至并州、并州至河東、并州至河南等幾條線路;北周則有關中至河南(又分南、北線)、關中至河東、巴蜀至關中再至前線等幾條線路,其政治中心關中地區與軍事前沿距離較短。北齊的運輸干線多經太行山、上黨高地、黃河等自然險阻,運輸難度較大。宇文泰、宇文邕較...
紅軍士兵委員會取消問題考論——以共產國際、中共中央與主力紅軍三方互動為視角的考察————作者:馮其海;
摘要: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紅軍各部隊先后建立了士兵委員會,但共產國際、中共中央與主力紅軍對其態度迥異。在共產國際作出徹底撤銷士兵會的指示后,中共中央的態度也從支持轉而變為原則上、非命令式取消士兵會,主力紅軍尤其朱毛紅軍則表現出保留士兵會的堅定決心。最終,大部分蘇區紅軍士兵會被取消,一些地區和紅軍部隊的士兵會仍繼續存在。考論這一問題不難發現,蘇俄經驗與中國本土化經驗必然有一個碰撞、磨合與調適的曲折過程,從不...
解放戰爭時期人民解放軍藥材工作研究————作者:王江林;
摘要:解放戰爭伊始,人民解放軍的藥材工作面臨諸多困難和挑戰,大規模作戰加上艱苦惡劣的作戰環境,致使作戰傷亡人數與疾疫感染人數激增,藥材需求量也隨之增大。與此同時,國民黨軍隊對解放區經濟秩序的破壞與解放軍藥材生產技術落后的局面,也從外部與內部加大了藥材籌措與生產的難度。解放軍衛生部門根據戰場形勢的發展,建立起健全統一的軍隊藥材工作制度,并在此基礎上多渠道開拓藥材生產與籌措途徑、研發新藥材,采取靈活適宜的藥...
1949年蔣介石遠東聯盟倡議新探————作者:蘇巖;黃俊凌;
摘要:1949年,國民黨政府在內戰中潰敗,美國醞釀聯合國托管臺灣,蔣介石赴菲律賓碧瑤會晤菲律賓總統季里諾,提出組建遠東聯盟的倡議。遠東聯盟是以國民黨政權、菲律賓、韓國為核心的反共軍事聯盟,起于菲律賓總統季里諾呼吁的“太平洋公約”。在國民黨政權沉重的軍事與外交壓力下,蔣介石扮演了遠東聯盟發起者與倡導者的角色。遠東聯盟公布后,旋即遭到菲律賓內部的否定,改為組建東南亞聯盟的“菲律賓計劃”。遠東聯盟的提出緣于季...
“隱匿的推手”:日本海軍與全面侵華戰爭的發動————作者:江月;
摘要:日本海軍是近代日本一支不容忽視的侵華勢力。九一八事變后,日本海軍走向侵華戰爭的臺前,積極參與對華決策,先于陸軍形成了對華全面戰爭觀,并制定全面對華作戰計劃。七七事變爆發后,日本駐華海軍在所謂“不擴大”方針的煙霧下,迅速完成了適應戰爭全面化的各項準備,并制造“虹橋機場事件”,點燃了上海方向的戰火。日本海軍上下就開戰迅速達成一致,是戰事急劇擴大,在實質上演變為全面侵華戰爭的重要推手。日本海軍精銳力量的...
一天的歷史——評《抗戰勝利日:一天的斷代史與反思》————作者:潘德昌;
摘要:<正>中國學術界對于抗戰史的研究,目前已取得較為豐碩的成果,并在許多專題性研究方向上不斷推進深入。在此學術氛圍下,2024年初再版并入選中國出版集團好書榜的《抗戰勝利日:一天的斷代史與反思》一書(1),以“抗戰勝利日”為研究主體,在展現勝利者的歡慶、失敗者的瘋狂的同時,更為重要的是提出了“抗戰勝利日的反思”,即那些還未達成共識的歷史認識,以及目前還未能解決的歷史問題。正是因為...
日本館藏涉八路軍檔案評介————作者:彭程;周李行;
摘要:侵華戰爭期間,華北日軍各級作戰單位撰寫有大量關于八路軍的資料。這些資料的主要內容有八路軍軍事作戰、八路軍敵后破壞、八路軍自身情況、日軍自身情況,主要類型有工作月報、特別報告、作戰報告、培訓教育相關報告、資料情報相關報告、宣傳與反宣傳相關報告,為八路軍的研究提供了新材料和新視角,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和學術價值。其不足之處,主要是部分日文檔案內容雷同,個別檔案有弄虛作假,試圖掩蓋日軍自身過失與錯誤的傾向...
《英軍在華作戰記》所見“銅鼓”地名考————作者:譚嘉偉;
摘要:《英軍在華作戰記》由英國海軍軍官賓漢,以其1840至1841年的親身見聞為核心,輔以同時期的相關軍事檔案及報刊材料而撰成,是學界研究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必備參考書。然而較為可惜的是,過往利用此書進行鴉片戰爭研究的成果雖多,但關注書中地名者甚少。事實上,地名研究是戰爭研究的根基。若書中地名無法厘請,則眾多鴉片戰爭戰事無法落到實處,影響對相關史實的進一步探討。故本文以《英軍在華作戰記》中廣泛出現的“銅鼓”...
印度當代戰爭史的學術書寫————作者:曹升生;李林露;
摘要:當代印度獨立后,與周邊國家沖突不斷,戰爭史學成為印度史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進入新世紀之后,印度本土學者興起了戰爭史的撰寫,主要分為通史著作、個例研究兩種類型。印度的戰爭史書寫起步較晚,加之書寫主體大多為軍官,因而具有明顯的主體和類型偏好,存在歪曲歷史事實,以迎合印度政府重塑戰爭記憶訴求的傾向。這種政治化的學術書寫會扭曲固化印度民眾的戰爭認知,激化民族主義情緒,同時對印度周邊外交起到一定阻礙作用。...
《南京條約》談判中的中方翻譯與英軍人員——基于中英雙方參與人員日記與回憶錄的研究————作者:彭靖;
摘要: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的簽訂,是在侵華英軍旗艦“皋華麗”號戰艦甲板上完成的。目前,國內外研究鴉片戰爭的學者普遍認為,參與《南京條約》談判和簽署《南京條約》時,中方都沒有派遣通事(翻譯)出席,英軍參與談判人員的數量與人名也語焉不詳。本文通過中英雙方參與人員的日記與回憶錄,以及最新出版研究著作對比分析,提出耆英基于對于外界避嫌,安排梁進德以秘書的公開身份,兼任翻譯工作,并對簽...
論雍正時期綠營公費名糧的規范化————作者:屈嘉文;
摘要:綠營作為清廷主要的軍事力量,營中卻長期沒有用以公務的經費。為滿足這部分支出,各地大多預留部分兵丁空額作為營中公用的補充,造成營中實額缺少及將領貪腐的弊端。面對這一問題,清廷不斷加強對營中空額數量的控制,至雍正朝最終完成了公費名糧的規范化。這一舉措減少了營中將領的貪墨,緩解了營中公費匱乏等問題。然而,在“原額主義”限制下,綠營并無專門公用經費的撥給,難以維持營伍的正常運轉與兵丁武備的維護,這也是導致...
近三十年來國內長城研究的新趨勢————作者:崔健健;
摘要:近三十年來,國內長城研究在視角、方法、資料層面都發生了深刻、有效、積極的轉型,也相應取得了一系列可喜成果,初步反映出打造中國學術規范、弘揚中國文化特質、構建中國話語體系的新動向,是在學界逐漸走向“學術自主創新道路”的基礎上對中國標準、中國情懷、中國聲音的有力表達,不僅對構建中國特色的“長城學”大有裨益,更對明確今后長城研究的努力方向有著巨大的指導和借鑒意義
明嘉靖《軍政事例》述論————作者:李新偉;
摘要:明嘉靖《軍政事例》,作為一部專項的應時軍事法規,順應時代需求,由法理知識雄厚、實踐經驗豐富的專業人士主責修訂;作為一部重要的軍政法律文獻,按照嚴格的立法程序,匯集前代之作、補充完善新的條款,塑造了軍政法律文獻編修新式樣;作為明代軍政法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以破解清勾難題為中心,編織了一套嚴密法律網絡,完善了當時軍政法律體系,還對后世軍政法律制度產生較大影響,對于中國古代軍事立法、軍事法制、軍事...
聚集與流動:秦漢“葆”類聚落形態研究————作者:朱雨薇;
摘要:“葆”是出于軍事需求,利用行政手段并依據自然地形人為圍筑而成的聚落。秦代的“葆”散存于關隘險塞處,依托大型城邑而建,外圍修筑城防設施,內部建有屋舍,其分散式布局是規劃時的刻意為之,“散居不散管”。漢代,加強邊防的現實需求促推邊境、關隘之地大量軍事聚落的建成,這些軍事聚落零散卻有序地分布在邊塞防御線上,“內設屋舍,外設圍墻”的方式與中原地區的一些城邑類似,但遠離中心行政區,呈現出與周邊地理環境及社會...
從“空漢中”政策看曹操蜀道戰略的重構————作者:于天宇;
摘要:據有漢中后,曹軍并未乘勝南攻益州,相反卻多次實施遷出漢中及周邊之民以實關隴的“空漢中”政策。有記載表明,在此政策實施過程中還施以“綏懷開導”“前至者厚其寵賞”等獎勵措施。這種遷出新占領地居民,用以充實后方基地的反向移民方式,在秦漢時期的戰爭中并不多見,表明曹操在攻取漢中后,對其蜀道戰略進行了重構,即放棄主動進攻巴蜀,收縮兵力在蜀道北向出口,據險構筑戰略防線,根據蜀道特殊的地理環境揚長避短,以守代攻...
從剿倭幕府再看嘉隆萬時期衛所與省鎮營兵關系————作者:朱永濤;
摘要:嘉隆萬時期,明廷逐步確立以募兵為核心的營兵、衛所并行的軍事格局。這也為幕府出現提供制度空間和現實需要,有部分幕僚從幕府步入武將仕途。他們的履歷表明營兵、衛所之間是一種相互嵌入和整合的關系,是明代繼承元代軍事遺產、“法祖”政治信仰以及現實軍事需求多維合力促成的結果
中日軍事史學界的“治安戰”研究————作者:李越;
摘要:日本軍事史學界的“治安戰”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方向:一個是關注侵華日軍早期對中共領導的抗日武裝和根據地認識不足、對中共情報收集困難以及游擊戰戰術思想和戰術訓練缺乏等因素,來分析日軍對中共游擊戰失敗的原因;另一個則從軍隊與民眾關系的角度,研究民眾的支持在中共抗日武裝反“治安戰”中所起作用問題。充分利用侵華日軍“治安戰”相關史料,將日方研究成果置于敵后戰場軍事史的框架下進行“比較軍事史”的研究嘗試,可以...
國民政府審判日本戰犯的全景式深描——評《大審判——國民政府處置日本戰犯實錄》————作者:嚴海建;
摘要:抗戰勝利后,國民政府分別在沈陽、北平、太原、濟南、徐州、南京、上海、武漢、臺北和廣州設立軍事法庭,對日本戰犯進行了歷時三年有余的大規模審判。劉統的《大審判——國民政府處置日本戰犯實錄》一書于2021年初出版,對于國民政府審判日本戰犯研究有篳路藍縷之功。該書廣泛利用海內外史料收藏機構所藏大量一手檔案文獻,全面重建了國民政府審判日本戰犯的歷史過程。該書基本探明了國民政府審判日本戰犯相關資料收藏的情況,...
在海外跨國學術組織檔案中發現中國抗戰——以太平洋國際學會檔案為中心————作者:趙耀虹;胡德坤;
摘要:太平洋國際學會是一個成立于美國、以亞洲和太平洋為研究對象的跨國學術組織,也是抗戰時期中國對外宣傳的重要平臺。全面抗戰爆發后,中國學者通過學會進行民間外交,利用演講、調查、研究等途徑影響美國對華輿論。學會的美國成員也關注中國抗戰問題,其研究批評日本侵略,認為中國抗戰必勝,尤其肯定中共領導的敵后抗戰。學會中、美分會還以非官方外交的形式,推動兩國政府在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合作與協調。太平洋國際學會所藏中國抗...
相關政治法律期刊推薦
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