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核心期刊 更新日期:2025-05-09 16:05:47
裝飾最新期刊目錄
靜水流深:杜大愷藝術展
摘要:<正>1月18日,“靜水流深:杜大愷藝術展”開幕式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隆重舉行。清華大學黨委副書記過勇,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院長馬賽,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策展人張敢,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參展藝術家杜大愷先后致辭。中央文史研究館副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馮遠致辭并宣布展覽開幕。開幕式上,過勇為杜大愷頒發捐贈證書,感謝他為清華藝博捐贈《清香溢遠》等60余幅繪畫作品。開幕式由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常務副...
糟辣椒品牌化的設計模式與實現邏輯————作者:唐昌喬;
摘要:貴州是我國唯一一個沒有平原的省份,做強山地特色農業產業是貴州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的重要路徑。“十四五”時期,貴州辣椒產業布局發展以油辣椒、糟辣椒和酸湯辣椒為主。以糟辣椒為例,在“規模化”“標準化”取得長足成效的基礎上,以設計學的視角探索因地制宜的品牌化設計模式,用設計創新賦能,是提升產品競爭力,使糟辣椒的品牌化實現有抓手、可操作、見成效,最終形成差異明顯、有持續動能且具國際競爭力的特色農產品品牌...
推薦閱讀
摘要:<正>《舊物錄:85個消亡之物的故事》書中選取了85個“被時代淘汰”的設計物品,涵蓋建筑技術、智能科技、衛生用品、城市規劃、交通工具等,涉及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從衣食住行,到通訊、醫療、娛樂、藝術、時尚,以散點的方式串聯起社會的方方面面。編者邀請各行各業的作者,包括策展人、評論家、藝術家、建筑師和學者,來確定并撰寫各種規模的消亡之物的案例,盡量嚴謹地確定導致物品消亡的各種進程和力量,利用珍貴的歷史...
AI時代設計師的數據素養框架研究————作者:袁翔;譚宇軒;彭亞琴;夏欣怡;
摘要:AI時代的設計師正向著“數據驅動的決策者”轉變,如何培育設計師的數據素養成為設計教育的重要議題。本文從設計活動中的數據使用出發,探討了設計師數據素養的內涵與框架,并結合湖南大學工業設計的專業改革與實踐,對數據素養培育的路徑和挑戰進行了討論,旨在為AI時代設計知識體系的升級以及學生新質設計力的打造貢獻觀點
數字身份的建構與設計————作者:吳瓊;黃軼;肖嵐茜;
摘要:數字身份是一種指涉實體自身在虛擬空間中呈現形式的信息,具有多重性、流動性和持續更新的特點。本文從形象、屬性、行為、場景四個維度,分析了數字身份的設計內容與方法,尤其面向虛實融合的場景,探討了數字世界原生身份以及人機共生的數字身份的設計問題
漫步長安:數字人文時代歷史城市的復原與想象————作者:唐克揚;
摘要:本文簡述了清華大學未來實驗室項目“再造長安”的理論發展路線,并就此類項目何以是“數字人文”的一部分提出了新的看法。簡單的數字化并不構成影響傳統人文研究的前提,但是在社會層面廣泛地提倡數字化,特別是強調它的具體“應用”,早已改變了人們對于人文研究自身的看法。在這個意義上,對于古典城市的復原研究必然從考古學走向“考現學”,是借助現代工具對城市現實的改造和參與。隋唐長安城提供了一個富于色彩的案例,不僅是...
寫在前面————作者:方曉風;
摘要:<正>隨著社會發展的信息化程度不斷加深,我們越來越深刻地感受到數字技術與信息化之間相互建構、動態演進的共生關系。“數字人文”的興起,便是這種結構關系的產物。數字人文(Digital Humanities)歷經半個多世紀的演進,已從早期的“人文計算”工具,逐漸轉變為驅動人文學科范式革命的強大力量。數字人文的基因肇始于20世紀中葉的“索引運動”。1949年,意大利學者羅伯托·布薩與IBM合作編纂《托馬...
服務迭代:以評估為切入點的設計教學實踐與反思————作者:周子涵;胡瑩;白一茗;何人可;王奕雯;
摘要:隨著服務經濟時代的到來,國內外設計院校紛紛開設了服務設計相關課程,服務人才的培養愈發受到重視。目前,大多數院校實行“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模式,設定較為開放的實踐命題,允許學生相對自由地挖掘用戶需求,從“0”到“1”開發新的服務內容。然而,投入運營的服務同樣應當被視為設計對象并得到充分探索。重新審視和評估服務的實施過程,快速反應、精準定位服務問題并不斷保持更新的迭代思維亦是服務設計師需要具備的關鍵技...
基于認知同化-順應理論的貴州藥用植物信息設計課程教學研究————作者:劉錕;葉沐;
摘要:貴州大學美術學院的設計學科與貴州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在面對解決現實復雜系統的設計問題時,課程教學的重點應是培養學生的設計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就需要對現有課程邏輯結構重新調整和修訂。本研究以貴州藥用植物信息設計課程教學實踐為例,探索通過認知同化-順應理論的應用,以認知圖式的激活、擴展、深化三個階段及跨專業協作,優化信息設計課程教學框架,從而提高學生面對復雜系統問題的設計認知能力與協作創新能力
參與式思維下“市場與設計案例”教學的實踐與反思——以坡柳“娘娘茶”教學項目為例————作者:張小千;王怡;
摘要:本研究以坡柳“娘娘茶”教學項目為例,探討參與式思維下“市場與設計案例”課程的教學實踐與反思。項目聚焦于將市場導向的設計理念與教學活動結合,通過分析教學過程中的具體實踐、學生反饋以及項目成果,深入挖掘參與式思維在設計教育中的應用價值
融合與創新:以非遺文化推動創意生產為主題的兩岸高校在地研學課程模式探索————作者:王旻昱;王玉潔;龍來;
摘要:貴州大學美術學院與臺灣高校聯合舉辦的“多彩貴州非遺文創工作坊”,既有效增加了課程模式的多元嘗試,又對推動民族地區文化傳承和經濟發展、促進兩岸文化交流等方面有著重要意義。該項目其最大的特點是以“文創生產”為導向,將課程設置、學生創意和當地民俗文化凝聚為可流通的文創商品,通過在研學過程中追求產品的落地來實現參與者的文化認同與文化自覺的建立,為當下非遺文創課程的開展提供了啟發和思路
貴州大學美術學院品牌設計研究中心
摘要:<正>地址:貴州省貴陽市花溪區貴州大學東校區潤正樓網址:http://cfa.gzu.edu.cn/電話:0851-88567010郵編:550025貴州大學美術學院,始于1950年代的貴州大學藝術系。后歷經院系調整,相繼成為貴州省藝術學校、貴州藝術高等專科學校、貴州大學藝術學院。2016年7月,貴州大學進一步優化學科,調集優勢專業組建為今天的貴大美院。貴大美院是藝術學和交叉學科設計學碩士學位點授...
敘事裝置:廣州美術學院新校史館設計————作者:伍端;
摘要:本文通過剖析廣州美術學院校史館的設計理念與思路,嘗試重新挖掘高校校史館建筑在當代語境下的意義和應發揮的作用。該項目將原教學樓架空層改造為一個承載學校歷史和精神的場所,它將建筑、景觀和室內展陳整合為一個敘事裝置,以一種全新的方式介入師生的日常經驗,通過更為開放、沉浸、互動的空間體系,使其對歷史的思考、對意義的建構和對自身的塑造融為一體
田野調查中的數據:解釋現象的一種方法————作者:吳越齊;
摘要:田野調查中的數據記錄形式靈活多樣,幫助研究者順利展開田野工作,理解并清晰闡釋當地文化。本文通過仁吉染色對“紅”的強烈追求與對他群著裝“太紅”批評的矛盾現象,針對仁吉周邊村寨展開考察并收集樣本,著重描述對樣本測色環節的設計與數據分析,解釋根據田野特定現象借助數據工具推進研究者理解的過程。文本希望通過具體案例說明數據工具的引入對民間工藝田野工作的積極意義
軟山:連接民族與世界的時尚首飾品牌————作者:趙毅平;
摘要:時尚首飾品牌軟山扎根于彝族文化,以現代審美視角重新詮釋民族元素,將其與現代設計語言相結合,讓古老的彝族文化在現代首飾中煥發出新的活力。它堅守傳統手工工藝,表達女性剛柔并濟的力量,倡導“慢設計”的理念,在時尚界試圖通過自己的方式表達品牌態度。軟山既有來自于地方傳統的獨特性,又兼具開闊的國際視野及很強的品牌意識,它的發展歷程和路徑,對于探索手工藝的當代創新發展具有一定的啟發性
產品在地化設計:肯尼亞ROAM AIR電動摩托車的研發策略————作者:葉家磊;
摘要:肯尼亞的ROAM AIR電動摩托車是首個從研發至生產全面針對非洲本土的電動機動車,是產品在地化設計的成功案例。文章從設計背景出發,分析肯尼亞電動摩托車的研發契機和非洲地區產品創新的限制條件。本產品從降低接觸門檻、拓展使用場景、綜合服務提升和能源補給設施建設四個方面,完善當地的產品服務體系,展現技術價值。本文從核心技術、產品結構、外觀設計、性能匹配和供應鏈管理五項內容解釋ROAM AIR基于有限資源...
不熄的火盆:技術建構與社會形塑——當代湘南取暖器具的設計演化案例研究————作者:陳振益;高皝雯;李孟順;
摘要:在空調、地暖等取暖技術日漸普及的年代,以湘南地區為代表的部分中國南部山區地域卻保持著穩定的本土取暖方式并迭代,而未被完全同化,其社會生活方式保持了較強的異質性,這一現象成為研究問題的起源。在顯性層面,技術主導了湘南地區的當代取暖器具,從火盆、煤爐桌到電暖桌的設計迭代,為生活品質提升提供了解決方案;但在隱性層面,社會生活影響下的身體慣習維持了三代取暖器具的穩定器型和基本功能,取暖桌所構成的場域空間在...
居住視角下的青島總督樓壁爐研究————作者:周瀚翔;金思昭;劉偉;
摘要:青島總督樓是20世紀初德國青年風格建筑在中國的重要遺存。文章以青島總督樓中的壁爐作為切入點,從功能重心、行為活動、自我呈現以及性別投射四個層面,對建筑的壁爐進行分組對比,結合實物遺存、歷史圖像、文獻記述,還原總督樓壁爐最初的設計意圖和使用狀態,并嘗試對1905年前后膠澳總督家庭中的居住活動、裝飾意涵、家庭組織等層次進行進一步探討,補充了該建筑的研究,并由此管窺世紀之交新技術對于居住方式產生的影響,...
社會建設下的藝術參與:20世紀30年代定縣鄉建試驗區的劇場設計研究————作者:龔袒祥;李朝陽;
摘要:20世紀初期,定縣開展了為期十年的鄉村建設試驗,文藝教育作為啟發民智的重要手段貫穿始終,尤為突出的是熊佛西主持的戲劇活動。面對試驗區多方主體需求和現實困境,熊佛西通過開放性的劇場設計策略,在迭代升級過程中融合接受美學、環境戲劇、社會介入等思想,不但推動了戲劇大眾化試驗的開展,還成為輔助鄉村建設的重要社教空間及公共文化活動中心。研究發現,定縣的劇場設計在戲劇文化關系中并非完全被動表現,在社會建設目標...
“報之以歌”:施秉苗族刻道文化的敘事設計實踐————作者:婁波;韓康;
摘要:本文討論了對施秉“刻道”這一傳統非遺文化符號進行敘事性設計研究和實踐的創新設計案例。本項設計深入挖掘“刻道”符號的文化歷史內涵,以語境建構作為“刻道”文創敘事設計的基本策略,通過視覺互文性作用最大程度激活“刻道”符號的敘事功能,使其在保留原有文化基因的基礎上,生發出適用于當下視覺習慣和環境要求的全新視覺語言,構筑一套從符號到產品再到文化環境的多維度敘事體系
裝飾來自網友的投稿評論:
裝飾雜志相比文藝研究更加注重研究的因果邏輯關系,亦或者說以小見大,以小研究為切入口進而推進到研究物品所在歷史階段的文化屬性與社會屬性,更加需要論文撰寫者的知識積累與對所研究領域的深度見解,天人合一的文章不建議投稿該雜志。
2024-08-27 11:36文章投了后一個月(20天還是)打電話詢問,態度很好,周五下午打的,說那個負責拆稿件的老師不在,我隔了一個周末又打電話,然后說我拒稿了,我問文章的問題,也簡單給我講了,大概是問題意識不夠,我的老毛病了。
2024-08-26 19:00去年3月份投稿投過一次,嚴格按照要求,按照時間節點打電話詢問是否登記,是否過初審等問題。接電話的老師都非常好,非常耐心,非常溫柔,分別指出了可取之處,即使是初審的時候也告知了初審意見,以及修改建議。希望有好運中!
2024-04-11 17:49設計領域唯一的雙核期刊,本領域內還是很多人投稿的,要首先注重文章的題目、導言和結論,部分題目只接受約稿。目前投了一次,需要時刻自己去電話查詢。
2024-03-21 14:58初審一個半月,需要自己打電話問
2024-03-13 09:09第三編 文化、教育、歷史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閹舵洝鐦旈柇顔绢唸閿涙ianyanxs@163.com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